作者:安昕媽媽
這個躲避疫情的春節,不知手機屏幕對面的讀者朋友你的春節是怎麼度過的。反正,安昕媽媽一大家子每天在家深度體驗吃喝拉撒睡。
因為沒法像往常每天出去菜市場挑選鮮肉和水果蔬菜,家裡庫存的食材資源及種類十分有限。
也正是因為在資源受限的條件下,在歷時十幾天的閉關生活後,每天家公家婆將菜端上餐桌,依然會立馬迎來四個熊孩子們的哄搶,這讓安昕媽媽不得不感嘆家婆這塊「老薑」的辛辣。
按照家婆謙遜的說法:這些都是老祖宗們傳承下來的手藝,以前物質匱乏,所以每逢過年,客家先祖們會想盡各種辦法利用有限的山間食材,變出各種花樣,從而讓全家人能夠度過一個豐盛年。
家婆的話也間接地道出了客家美食之豐富、底蘊之豐厚。
接下來,且聽安昕媽媽起底這個春節和孩子們一起飽享口福的8道客家美食吧。
1.醃面/粉+三及第湯
安昕媽媽上一篇《這個春節,帶孩子深度領略客都梅州最地道的8道小食》(內附家常做法)裡介紹過,回到梅州,醃面一直都是全家人早餐的第一選擇。
全家人一致認為,只有在梅州才能吃到最地道的客家特色的「醃粉醃面+三及第湯」 ,葷素搭配,營養豐富,作為早餐,簡直不能更合適了。
2.魚頭粉
魚頭粉也全家非常受歡迎的梅州特色早餐之一,家婆煮的魚頭粉濃白湯汁,鮮美香甜,並且營養豐富,可謂老少兼宜。
製作方法:
①將新鮮的草魚頭對半切開,加薑絲和鹽醃十分鐘,然後把魚頭放入油鍋內煎至焦黃;
②煎魚頭過程中,用電熱水壺燒一壺開水,待魚頭煎好後,將開水倒入鍋內,蓋上鍋蓋煮大約五分鐘,魚湯會呈現奶白色;
③加入粉絲煮兩三分鐘,加入適量蔥花、胡椒粉、香菜即可出鍋。
3.客家捶圓
客家人把丸狀食品叫做「圓」,肉丸也叫「肉圓」,客家人將豬肉丸、鯇魚丸、牛肉丸,總稱捶圓,寓意「團圓」、「圓滿」。
「圓」和「緣」諧音,因此,圓是客家宴會尤其是是喜宴上不可缺少的菜餚之一。
客家捶圓的特點是,保持肉的原味+韌性+爽脆,有嚼頭又不打渣。
據家公說,老家丙村的肉圓以脆爽而在梅縣地區聞名,每年春節他都會提前和丙村的老主顧預訂過年的捶圓。
捶圓的烹飪方法比較簡單,可以煮湯,也可已切片切花炒菜,煮湯的丸子原汁原味,蘸以蒜蓉辣醬食用風味更佳。
4.蘿蔔丸
家婆家常做法,通常先把豬肉剁碎,蘿蔔切絲,混合拌勻,做成一個肉球狀,然後蒸熟即可。
5.開鍋肉丸
家婆在講解開鍋肉丸做法時反覆強調,一定要用五花肉!將五花肉剁碎成肉沫,配上切碎的魷魚絲、香菇和蝦米,加入木薯粉攪拌,捏成團。
然後蒸煮二三十分鐘,出鍋前撒一些胡椒粉、蔥花或香菜。香噴噴的開鍋肉丸便出爐啦。
家公給孫子孫女們解釋說之所以叫開鍋肉丸,是因為開鍋後趁熱吃最為鮮香可口。
此後,每次開鍋肉丸上桌後,熊孩子們會立馬貫徹「開鍋趁熱吃」的精神,一盤開鍋肉丸兩三分鐘便哄搶而空。
6.釀豆腐
釀豆腐是一道已經申請了客家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的客家特色菜。
製作釀豆腐時,要選用好的嫩豆腐。餡料通常為剁成碎粒的香菇、魷魚、蝦仁和豬肉。餡料加適量的澱粉和食鹽後捏成團,塞入鮮嫩的豆腐塊中間。
再將釀入餡料的豆腐放入鍋裡煎至暗紅色,然後燜煮幾分鐘後,撒上少許蔥花,紅燒釀豆腐便大功告成了。
7.釀苦瓜
釀苦瓜是安昕媽媽做了客家媳婦之後才初次品嘗的一道客家特色菜。
釀苦瓜雖然還有一點點的苦,但口感嫩脆,清淡爽口,特別適合不愛吃清炒苦瓜的孩子。
釀苦瓜的做法比較簡單:
①苦瓜去瓤,洗淨,切成長度3-4釐米左右的圓墩;將五花肉剁成肉沫,加入食鹽等調料拌勻備用。
②將肉餡填滿苦瓜墩空心部位,擺入菜碟內,入籠大火蒸熟。
③炒鍋注油燒熱,放入蔥姜蒜爆炒,加入鮮湯、料酒、食鹽燒開,澆在苦瓜上即可。
8.梅菜扣肉
「扣」是客家菜的經典手法。主要講究葷素搭配,將兩樣食材,互相滲透。
客家梅菜扣肉正是客家扣菜中的招牌。梅菜吸收了豬肉的油膩,豬肉吃起來肥而不膩,梅菜也變得多汁甘香,讓人百吃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