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是一個擁有許多特色美食的城市。一些曾經在梅州工作或上學的人,在離開梅州後,仍念念不忘梅州美食。梅州是客家人的聚居區,客家菜以口味醇重、火候老到著稱,與潮州菜、廣州菜一起,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
客家人的一天是從醃面開始的,醃面簡單樸實,帶著豬油特有的香味,配上一碗三及第湯,肉質新鮮嫩滑,湯無比鮮甜,吃上一口醃面嘴巴香氣縈繞,餵飽肚子滿足味蕾,開啟元氣滿滿的一天。
客家釀豆腐 ,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炸成金黃色,把豬肉魚肉做成的餡「釀」入其中,放進蔥花,香油,盛在雞湯瓦煲內燜著,直到香氣四溢。據說客家釀豆腐,是由五華長樂鎮(現華城鎮)的一對兄妹首創,故客家釀豆腐原名也叫做「長樂釀豆腐」。
鳳投胎又叫豬肚包雞、豬肚包雞火鍋,為廣東本地客家名菜之一,流行於廣東的惠州、河源、梅州等粵東一帶,是梅州地方名菜之一。此菜是客家人都會做的家常菜,主要食材是豬肚和雞肉,湯裡濃中帶清,有濃鬱的藥材味和胡椒香氣。豬肚包雞火鍋就是用生豬肚把生雞包住,用水草(或用牙籤)紮好二頭後放到特配的湯料中煲熟,食前再將豬肚刮開,取出熟雞一起砍件後,放回原煲湯料中滾熱再食。豬肚煲雞的食補療效是經過上千年的傳承和檢驗的,冬季補胃就從鳳凰投胎開始。
醋溜魚,是廣東梅州梅江區的一種特色美食。主要以鯇魚為原料,製作時先將鯇魚刮鱗去腮,從腹部剖開去掉內臟清洗乾淨,在魚背部兩側斜劃一刀,用細鹽抹遍魚身內外,放入蒸缽內醃製半小時。然後用水澱粉均勻抹在魚的表面,砂鍋內倒入植物油少許、鮮紅辣椒適量,用中火和小火交替燻10分鐘左右,等魚裡面熟透,外面呈現金黃色時撈起,盛入大瓷盤中。最後在炒鍋內放豬油燒熱,先下鮮紅辣椒兩鏟,接著依次下薑絲,蔥花,味精,水澱粉和清水等配料調成糊狀,待成深紅色濃汁時均勻地澆在魚上即成。成菜後外酥裡嫩,魚肉酸甜,嘗一口就能讓人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菊花糕是梅縣畲江區的特產,糕如菊花,質地軟韌,香甜可口。 菊花糕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問市,至今盛產比衰。它用糯米為原料,加上麥芽、白糖、榛糖、生油等,搓成糕坯,成形蒸熟,冷卻後即成。
捆粄是廣東省豐順縣最受歡迎的小吃之一,板皮又薄又韌,餡料清甜爽口,芝麻油香撲鼻,吃完滿口留香,讓人回味無窮。 梅州豐順人的特色小食,用蒸箱把米漿蒸成約半公分的薄膜,然後將炒好的餡捆成卷,餡有豆腐乾,瘦豬肉,竹筍粒,鹹菜,蘿蔔乾,香芋絲,韭菜,玉米等等。米粉皮要有韌性,有得嚼,不能太厚,那才是真正的豐順捆粄。
味酵粄是地地道道的一道傳統客家小吃,是通過發酵製作出來的一道粄。烹飪好的粄可以切成片狀,加上香菇和豬肉一起進行翻炒,炒出來的味道鹹鮮可口,頂牙的口感超級獨特。味酵粄也可以拿去油炸,外酥裡軟,越吃越香。
八珍燉雞湯,所謂「補冬」,就是為戰勝嚴寒,從立冬到冬至這一階段的補養身體,增強體力的一種食療。這道八珍湯菜,對體質虛弱者最適宜。 稱為「八珍湯」這道菜,早在古代周朝的菜譜上已有記載。
「煎圓」是客家人過年時傳統的自製年貨,取意「團圓、圓滿」。客家人由中原南遷,依山而居,山中氣候相對溼冷,於是客家食品口味均較濃烈、油量多,利於禦寒祛溼。因此,油炸食品耐保存,於是成為了梅州客家人極為鍾愛的小吃及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待客上品。平時,街邊攤檔也有煎圓擺賣。
鹽焗雞 ,選取本地嫩雞,宰殺後除去內臟洗淨晾乾,然後用竹製草紙將整隻雞嚴實包好,埋入炒過的熱鹽堆中通過文火焗熟。取出後將其拆骨撕成絲肉片裝盤,再配以姜油或麻油。皮軟肉嫩,香氣四溢,並有良好的溫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