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禁令之下,華為無奈宣布麒麟晶片面臨停產,這讓許多國人的心為之一緊,擔憂華為未來會不會「無芯可用」?
不過同時也有好消息傳來,那就是華為已經向聯發科下了1.2億顆晶片的超級大單,未來將由聯發科給華為提供晶片,這雖然不再是華為的自研晶片,但大家也很願意支持在重壓之下的華為。可出人意料的是西方居然又將禁令升級了:全面限制華為從外部購買晶片!
這一次的禁令升級之下,米國一次性將華為的38家子公司拉入了「實體清單」,並且嚴格限制任何公司使用他們的技術製造晶片來賣給華為,甚至還規定華為不能作為「買方」、「中間收貨人」、「最終收貨人」或「最終用戶」參與的相關交易。
簡而言之,以前是臺積電等公司不能給華為代工生產麒麟晶片,但現在任何一家使用了米國技術的公司都不能賣晶片給華為!
這意味著華為真正已被逼到「自主研發」的道路之上,但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很多人在問:華為之前下單的1.2億顆晶片又能否到貨呢?
針對米國的禁令,聯發科已經正面做出回應:
公司一向遵循全球貿易相關法令規定,正密切關注美國出口管制規則的變化,並諮詢外部法律顧問,實時取得最新規定進行法律分析,以確保相關規則之遵循。
很明顯,聯發科和臺積電、中芯國際一樣,都難以繞開技術壁障給華為提供晶片。於是聯發科的股價應聲暴跌10%,他們因此而承受重大損失。
但對於這一點我們其實也不必責怪上訴公司,要怪只能怪咱們的核心科技還落後於人,畢竟沒有光刻機的話上訴公司都將無法生產晶片!
但是目前正處于于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更新換代」的關鍵時期,再加上我們國內正全力投資、發展半導體科技,所以現在科技界認為全力攻關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是我們實現「換道超車」的機會,沒必要跟在西方的屁股後面追!
而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更是明確表示:
「中國半導體材料與國外的差距已不是那麼大,我很樂觀地相信可以追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