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I財經社
撰文 / 韓姜
編輯 / 張澤
過去幾年,在「無芯之痛」的記憶下,中國在半導體行業總被認為落後世界先進水平太遠。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過去40多年,在幾位擁有全球化野心和韌勁的企業家帶領下,通過大舉併購,高舉高打,中國的晶片封測實力已經進入全球第二軍團。
今年11月,中國半導體封測年會在甘肅天水舉行,對於封測行業來說,這是一年一度的大事件。在會上,有企業家表達著自己對這個行業的信心,認為我國封測行業技術進步飛快,發展迅速,未來可期。也有行業人士認為,如果堅持投入和創新,中國很可能在封測環節率先實現突圍,將其變成中國在晶片領域的希望。
江浙兒女
中國晶片封測能夠在全球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背後是一群江浙兒女長達40多年的拼搏。
1972 年,在「超英趕美」的口號下,全國各地掀起了創辦電晶體廠的小高潮,100多家手工小作坊開始轉產半導體,其中包括江陰地方政府創辦的長江內衣廠,轉型並改名為江陰電晶體廠,一夜之間成了高科技企業。
1978年,國家確定由國營742廠(華晶集團前身)從日本東芝引進一條3英寸5微米的彩電晶片生產線,這是當時中國引進規模最大、涵蓋晶片製造和封測全產業鏈的首條晶片生產線。江陰電晶體廠作為這條生產線的附屬工程,為華晶封裝一些晶片。
但好景不長,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大批洋貨湧入,包括江陰電晶體廠在內的國內半導體企業受到巨大衝擊。
這時,34歲的江蘇青年王新潮接手了這個爛攤子。王新潮出生於1956年,雖然父母都是老師,但因為家庭出身不好,他沒能被推薦讀高中,17歲被分配到了江陰第一織布廠當機修工,一幹就是11年。
小夥子努力上進,引起領導關注,從染織廠調到了江陰電晶體廠。雖然完全沒有半導體背景,但王新潮住在了廠子裡,白天一道道工序研究,晚上再讓總工程師給自己補課,很快就上道了。
可就在王新潮找到點感覺的時候,電晶體廠卻瀕臨破產。1990年,廠子虧損218萬元,職工士氣低迷,當年的平均工資在江陰縣排在倒數第二。這一年,王新潮臨危受命擔任廠長。在就職演講中,他向全廠200多名職工承諾,要確保企業有發展的後勁,確保員工收入逐年增高。可很多人並不信任這樣一個沒資歷的年輕人。
但王新潮不信邪。新官上任後,他組織領導班子去國際上找訂單,開發新產品,組織富餘人員搞三產。1991年廠子做出了LED信號燈後,王新潮騎著二八自行車四處推銷,經過幾年的艱苦經營,信號燈生意終於讓廠子扭虧為盈。1992年公司正式更名為長江電子實業公司(簡稱長電)。
剛脫離苦海,長電很快又被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當時日益猖獗的海外電子器件走私逼到了絕境。王新潮收集市面上所有資料一篇篇讀,發現了一個趨勢,為了降低成本,國際家電企業將會到中國來製造,中國也就可能成為全球元器件採購的中心。
當時國內分立器件(二極體、三極體等)已經有較成熟的玩家,長電決定做分立器件的封測。所謂封測,通俗地說,就是給製造出的晶片裸片穿上外衣。這是晶片生產過程中的一環,封測技術的好壞,還能左右晶片的性能。
但不像今天企業決策總能拿出各大調研機構的數據加以佐證,為了讓公司其他領導相信自己的判斷,王新潮搬出了自己擅長的哲學思辨法,整整花了兩天才統一了管理層的意見。
圖片來源:長電科技官網
同時,王新潮力排眾議開始融資。銀行貸款批不下來,就找其他融資渠道。最終,他找來了日資背景的融資租賃公司,為廠子分三期投入了800多萬美元,將產能從年產3億顆一下子提升至13.5億顆。
1998年,長電的幸運時刻到來了。國家強力打擊走私犯罪,其中就包括電子元器件走私。走私貨被繳,一下子給長電打開了廣闊的國內市場,長電順勢成為國內最大的分立器件封測企業。
同一時期,如今國產封測三巨頭之一的富通微電也上演了類似的劇情。在上世紀80年代同樣經歷國門大開帶來的衝擊後,南通電晶體廠一下淪為了特困企業。1990年,南通電晶體廠總工石明達接過了電晶體廠廠長的重擔,力主上馬集成電路。他多方籌措資金,建設年封測1500萬塊集成電路的生產線。生產線於1994年正式投產,獲得了華晶等國內大廠的青睞。
當時,日本富士通在中國尋找封測的合作夥伴,通過接洽找到了南通電晶體廠,石明達也沒有讓日方失望,從來料加工到項目合作,從電晶體封裝到晶片封裝,只用了3年時間。之後更是和富士通成立了合資公司,也就是如今的富通微電。
在技術、人才和融資環境還很不完善的那些年,不畏艱難、敢拼敢闖的勁頭深深融入了像王新潮、石明達這批江浙人的血液裡。
早期,半導體產業諸如英特爾、德州儀器等都是一家企業包攬了所有環節: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從頭幹到尾。
但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為了降低人力成本,半導體大廠開始把像封裝測試這種勞動密集型的後段環節,轉移到人力成本更低廉的亞太地區。1965年,美國晶片大廠Microchip在中國臺灣設立高雄電子,從事晶片封裝,成為封裝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在優惠政策下,包括飛利浦、德州儀器在內的外商都在中國臺灣建立封測廠。
在臺灣,和前兩位男性大陸企業家臨危受命的故事類似,如今全球封測老大日月光也是靠著創始人張姚宏影的膽識和魄力。
張姚宏影是一代商界奇女子,上世紀30年代出生於浙江溫州名門望族,母親勉勵她「做男也要做女」,張在學生時代曾帶領同學參與抗日運動,年紀輕輕就挑起家族生計,到臺灣後最開始經營洗衣店和毛衣外銷,30歲不到的她,後來向銀行借錢進軍房地產。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張姚宏影在房地產業做得風生水起,還把版圖從中國臺灣擴大到美國休士頓和新加坡,做成了國際化企業。但在80年代臺灣房地產開始走下坡路時,已經62歲的張姚宏影問兒子:「你去挑幾樣東西出來,我現在房地產不做,要做什麼東西?」他的兒子給出了晶片封測這個建議,一是這處於半導體產業下遊,風險不大,二是封測技術門檻低,比較容易招人。
於是在1984年,日月光正式成立,公司在成立的前三年連年虧損,工廠差點被摩託羅拉收購。張姚宏影不惜把在美國休士頓剛落成的一棟辦公樓賣掉,拿錢救回了日月光,也才有了之後日月光30多年的輝煌故事。
夾縫求生
千禧年之際,中國半導體產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發展的早期,面對激烈的競爭,本土封測企業猶如大浪求生,雖然經歷了幾波危機,但終究靠著自身的韌性活了下來。
2000年,國務院發布了《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簡稱18號文),中芯國際也是這一年在上海破土動工。大批海歸回國創辦晶片設計公司。兩年之間,中國集成電路的投資總額約為300億元,相當於過去40年的投資總和。
2003年,長電科技在A股上市,誰也沒料到突然就遇上了非典,令企業出口雪上加霜。為了搶佔市場,被迫打起價格戰。
王新潮當時投入1.72億元,先擴大規模後降價,再擴大規模再降價,但這就像一個看不到盡頭的惡性循環。交了一筆昂貴的學費後,王新潮意識到,低成本擴張的道路有問題,發展還是要靠技術創新。於是,長電有意從分立器件轉向高端晶片封測。
此時,他打聽得知,一家名叫APS的新加坡晶片封裝研發機構正在尋找合作方,由於他們手握的還是一項實驗室技術,很多廠家不敢冒險,王新潮卻馬上聯繫了APS總經理,在一個星期內趕到了新加坡看個究竟。那時長電的封裝比較「厚重」,而用APS技術封裝完的晶片與裸片一樣大,「封裝的最高境界就是『沒有封裝』」。王新潮認為APS技術就代表了大潮。
一個月後,雙方就籤訂了合資協議。2003年,由長電科技出資75%、APS出資25%的江陰長電先進封裝有限公司成立。這場聯姻為長電日後的發展提供了技術積累。
不過,比起當時風生水起的晶片設計和製造,晶片封測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活,一直處在晶片產業「鄙視鏈」底端。天風證券研究所做過一組數據對比,在整條產業鏈上,設計的毛利率高達65%;其次是設備和製造,毛利率都能達到45%左右,而封測整體的毛利率整體只有20%,而且處於技術門檻最低的那一環。
在早期的發展規劃中,晶片設計和製造是重點扶持對象。當時認為,只要晶片生產出來,封測自然也就不成問題。
但國內封測企業似乎一直處於夾縫中。一方面,國內晶片製造沒有跟上,導致封測產業發展遲緩。對於高端技術,本土封測廠在生意較少的情況下也不敢貿然投入。當時,第三代封測技術已佔到全球市場70%,但國內封測企業還停留在一二代技術上。
另一方面,由於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封測是中國最容易在全球產業分工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的環節。飛思卡爾、英特爾、英飛凌等國際晶片大廠都在華投資設立封測廠,在規模和技術水平上居於主導。2005年中國前十大晶片封裝企業中,八家是國際半導體公司在華建立的獨資或控股封測企業。與這些外來企業相比,國內封測企業沒法贏得客戶青睞。當時中芯國際上海和天津晶片廠將封測都外包給英飛凌等企業。
不過,國內封測領軍人物展現了韌性十足的一面。通過和富士通合資,富通微電不僅爭取到了投資,還爭取到技術和訂單。
不過,走出國門做生意並不容易,有一次石明達帶隊去美國一家公司談合作,對方只派出一個中層主管接待,而且態度很不耐煩, 簡單敷衍後就要打發他們離開。「請再給我5分鐘時間!」石明達邊說邊在黑板上給對方算了一筆帳。看到了實在的優惠,對方的眼睛才終於放光了,並為剛才的態度道歉,最後石明達終於拿下了這個訂單。
伴隨著消費電子市場的崛起,國內封測企業終於看到了邁向高端的方向。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表明,2005 年中國消費電子集成電路市場規模首次突破千億元,並以兩位數保持高速增長。
2006~2008年堪稱封測行業的「甜蜜期」,當時行業老大日月光的毛利率接近30%,國內封測廠長電科技、通富微電、華天科技的毛利率基本能達到20%以上。但好日子沒多久,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半導體行業受到一記重拳,封測廠的訂單全都斷崖式下跌。
為了求生存,價格戰再次席捲而來。在一位行業人士的記憶裡,當年一個5分錢的器件,很多小廠只喊價2-3分錢,為了搶客戶,大廠不得不咬牙將價格一降再降。競爭最激烈的時候,甚至幾家大企業的老總都不願意和對方出現在同一場活動上。
全球第二軍團
趁著金融風暴,2008年全球封測龍頭日月光低價收購韓商投資的山東威海愛一和一電子公司,切入電晶體及模擬IC封測領域。
過去10多年,日月光正是靠著大舉併購,一步步坐上了全球老大的位置,背後的掌舵人是公司董事長張虔生,也是創始人張姚宏影的兒子。
1999年,張虔生主導日月光併購美國最大晶片測試公司ISE Labs及摩託羅拉在中國臺灣的兩家企業。2004年,張虔生再出手,併購日本NEC山形縣晶片封測廠。此舉令日月光一舉超過當時全球封測老大Amkor公司,成為全球半導體封測市場新的霸主。
從小被母親張姚宏影帶著做生意,張虔生學到最多的就是要「當機立斷」。母親經常跟兒子講:「時勢造英雄,英雄造不了時勢,要順著大環境走,一定要當機立斷。」
特別是在併購這件事上,張虔生出手就像草叢中的獵豹撲食,常出其不意。2015年,在全球第四大封測企業矽品精密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日月光宣布為了提升公司的競爭力,要以352億元新臺幣收購後者25%的股權,但美其名曰「財務性投資」,不會介入公司經營。
「沒想到他(張虔生)會瘋掉做這件事。」當時矽品精密董事長林文伯自責自己沒有防範好。為了對抗日月光,林文伯甚至求助富士康郭臺銘,試圖引入鴻海精密抵制日月光的惡意收購,但提案最終沒有獲得董事會過半股權通過,之後引入紫光集團也未成功,纏鬥了幾乎4年半,今年3月,日月光矽品合併獲批。
在如何做大做強這件事上,日月光可以說是無人能及。2013年,日月光又取得無錫通芝微電子有限公司股權,強化了在大陸半導體封裝測試業務,繼而穩固了第一的寶座。
2014年,為了進入國際一流廠商的供應鏈,長電和內地晶片製造龍頭中芯國際聯合成立中芯長電半導體,目標是拿下高通這類國際大客戶,但實力仍不太夠。
此時,一個巨大的機會來到了長電面前。當時全球第四大封測企業新加坡星科金朋因虧損要被賣掉。王新潮動了併購的念頭。這樁「蛇吞象」式的收購很快就引發了轟動,排在全球封測領域第六的長電營收只有星科金朋的一半。
眾多企業都想拿下這個香餑餑,長電的對手除了日月光、華天科技,還有被稱為「資本怪獸」的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這其中,日月光被認為是最大贏家,但日月光評估後認為兩家公司技術和業務重疊太高,最後決定捨棄。經歷首輪報價環節後,只剩長電科技和淡馬錫兩家PK。
2014年的最後一個夜晚,長電科技對星科金朋報價7.8億美元。但錢從哪裡來呢?就在這一年,國家集成電路一期大基金正式成立,對長電伸出了援手,給予3億美元的支持,加上長電自身的2.6億美元資產,中芯國際的1億美元,銀行貸款1.2億美元,最終憑各方之力讓這樁原本不可能的國際併購成為現實。
為什麼這麼大手筆拿下一家虧損工廠?王新潮一語道破,星科金朋的技術、市場、國際化管理經驗和人才,與長電互補性達到95%以上,也是長電科技可能花五年、十年不一定能做到的。
不是所有企業都有這樣的財力。大家的共識是,封測是晶片國產替代這個宏大目標上最有望率先實現的。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和大基金支持下,國內封測企業開始效仿日月光大舉併購、高舉高打的模式。
華天科技也陸續收購了崑山西鈦、FCI、邁克光電、紀元微科和 Unisem五家公司,迅速成為全球第六大封測公司。
2016年,AMD遇到財務問題,想要出售旗下中國蘇州和馬來西亞檳城工廠各85%的股權,當時找到了富通微電。董事長石明達說,項目啟動的初期,大基金對國內同行做了協調,避免行業裡的不合理競爭。最終,這筆併購總金額為3.7億美元,大基金出2.7億美元,富通微電再以股票支付大基金的錢,沒有給公司一下帶來太多財務負擔。
這筆錢也確實花得值。收購之後,富通微電拿下AMD九成封測生意,一舉跳出原來低端產品泥潭,進軍CPU、GPU、APU、遊戲機晶片等高端封測市場,在全球排名從第14躍升到第8名。
「現在半導體封測的技術要求很高,需要不斷有新技術推出來,想要做成世界一流非常不容易。」石明達認為隨著產業發展,封測這個環節早已邁向了高階。
這幾年,憑藉高舉高打,中國封測廠已經打入包括英特爾、高通、博通、海思等國際一線大客戶供應鏈。而把中國晶片封測行業帶入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批領軍人物,也開始交棒。64歲的長電董事長王新潮在2018年卸任、75歲的富通微電董事長石明達在培養接班人,74歲的華天科技董事長肖勝利還會出現在業務一線,而日月光的創始人張姚宏影已於2016年去世。
自從中興、華為事件後,「無芯之痛」就像一道國民傷口,但憑藉這些年的廣積糧、高築牆,國內封測三大巨頭已躋身世界前列。2019年全球前十的封測公司中,總部在中國臺灣的企業,包括日月光、矽品精密、力成科技、京元電子、頎邦佔了半壁江山,市場份額總計為 43.9%。中國大陸3家企業長電科技、通富微電、華天科技,總市佔率為20.1%,已躍升為第二軍團。
但多位領軍人物也清醒地看到,雖然邁入了高端封測門檻,大陸整體水平離世界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封測廠和晶片製造廠需要更高協作,而在大陸,目前這樣的高度協同還不多。
就在今年,臺積電宣布將投資721億元建設自有先進封測廠,這對於傳統封測廠來說是個不小的威脅。一位行業人士對AI財經社說,封測不比設計和製造,落後一代就有巨大差距。如果國內持續投入和創新,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一定會越來越小。
參考資料:
《中國半導體企業領軍人物、第二屆「張謇杯」傑出企業家石明達:成就微電子世界的無限可能》
《技術為媒的「完美聯姻」》 --2010年 《經濟日報》
《王新潮:奏響芯路交響曲》
《日月光創辦人張姚宏影 縱橫商場奇女子》2016年
《深化公司治理觀念教案-日月光與矽品併購案》
《廣發證券:臺灣封測行業併購帶來的經驗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