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須熱功轉換的動力體系,僅存在光伏電池、燃料電池和溫差熱發電這...

2021-01-05 科學網
無須熱功轉換的動力體系,僅存在光伏電池、燃料電池和溫差熱發電這三種技術體系嗎?

 

何祚庥: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早期從事粒子理論、原子彈和氫彈理論的研究。近十幾年來關注社會現實問題,特別是當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並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近期更集中研究了我國的能源問題,特別是對太陽能利用的新發展是當前研究的重點。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何祚庥

 

2010年2月8日的《科學時報》開闢了一個新的專刊:《低碳能源》,很好!編輯部在《創刊致讀者》中說,「能源一役是未來國家競爭的關鍵之戰。值此非常時期,我們更需要開放討論、客觀的分析和明晰的觀點。一切均需從中國現實的國情和發展階段出發,避免盲目跟風,作出誤判」;「我們堅持理性。我們的主流讀者不需要喧譁與浮躁的信息,而是欣賞富於理性的觀察與分析」;「我們渴望專業。人云亦云、概念炒作或可博得一時關注,但唯有深入的觀察和專業的表達才有助於為讀者和社會創造更高的價值」。我們非常支持這些理念。

 

問題是這一「創刊號」,竟鮮明地主張「節能是低碳發展的『第一』戰略」,其理論根據是:「能源問題的關鍵在於『熱功轉換』這四個字,也是中國節能問題的『本質』」,至於中國式低碳的關鍵,卻是「煤清潔利用」。看起來似乎有理,我們卻不能苟同。因為這裡涉及「排序」。我們不會反對節能,但如果把「節能」放到低碳發展戰略的「第一」的地位,那就值得商榷;我們可以認同解決能源問題的關鍵「之一」,是提高「熱功轉換」效率,但不認同這一效率的「提高」,要上升到中國節能的「本質」的高度;更不認同提高「熱功轉換」效率的「關鍵」是「煤的清潔利用」。

 

首先需要弄清「節能」一詞的內涵。中國為什麼要實行「低碳」能源戰略?最為重要的原因是化石能源短缺。化石能源會造成環境汙染,會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為減少碳排放,所以要節約化石能源;少消耗化石能源,也就減少了碳排放;所以說,「節能」就是「減排」。但為要實現減少碳排放的低碳發展,還有另一個發展模式,這就是用非化石能源來實現低碳發展。甚而可以「零碳」發展,卻無需特別關注節能。所以,節能和減排是兩個不同概念。節能必定同時實現減排;用非化石能源減排,不僅可以「零」排放,而且可以能量照舊增長。當然也不會去支持毫無意義地浪費非化石能源。

 

為了「人為地」拔高火力發電的「節能」在低碳發展中的戰略地位,能源專家們甚而說「能源問題的『關鍵』(註:請注意這裡用的是能源問題4個字,不僅限於節能問題),在於『熱功轉換』這四個字」。人類對能源有兩大需求,一是供熱,二是做功。解決「供熱」問題,其「關鍵」和「熱功轉換」這四個字,其實是不搭界的。功的來源之一,確是「熱功轉換」;但除了熱功轉換這一做功模式之外,還可以有熱能以外的其他形式的能源,機械能、光能、電能、理論上還有以振動形式出現的機械能,亦即聲能都可以做功。所以,能源問題的「關鍵」決不能僅僅歸結為「熱功轉換」這四個字。

 

當然,能源專家也有「理由」。這就是馬重芳教授鄭重提出,「在現階段人類社會中,無須熱功轉換的動力體系很少,僅存在光伏電池、燃料電池和溫差熱發電這三種技術體系」。這大錯特錯!

 

溫差熱發電「百分之百」屬「熱功轉換的動力體系」,只是它的熱功轉化效率或熱電轉化效率甚低,遠遠低於卡諾循環。原因在於人們很難找到高效導電但又同時高效絕熱的材料。弄些溫差熱電偶發電玩玩是可以的,完全不必「上升」到「無須熱功轉換的動力體系」的高度,以示它的重要。

 

在現階段人類社會中,並不「僅存在」光伏電池、燃料電池這兩種無須熱功轉化的技術體系。典型的例子是風能和水能。中國的水能資源有7億千瓦,技術可開發的有5.4億千瓦,經濟可開發的有4億千瓦,已開發的有1.9億千瓦,而且已是技術十分成熟的技術體系。風能的資源,據2010年1月5日《經濟日報》報導:中央氣象局發布,「我國陸上離地面50米高度達到3級以上風能資源的潛在開發量約23.8億千瓦;我國5~25米水深線以內近海區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可裝機容量約2億千瓦」。而80米高空的風能資源,很可能突破40億千瓦,約是當前火力發電裝機的6倍。至於風能的技術發展,的確不算很成熟,至少不如火力發電中的「超超臨界」技術成熟。但要請馬教授客觀地評價一下,究竟是風能技術較成熟,還是你們大肆提倡的包括「碳埋存」(CCS)在內的多聯產清潔煤(IGCC)技術更成熟?也許更有爭議的是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比起風能發電,其發電成本就還要高出一倍。但我們也很願意認真爭議一下,是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更能實現碳減排,還是被稱CCS技術的碳埋存更能實現減排?中國的一次能源約消耗28.5億噸標準煤,中國年收集的太陽能是17000億噸標準煤。兩者相差達600倍之多!為什麼要將如此大量的資源,擱置一邊,放在不重要的地位?!

 

馬重芳教授認為:「一旦仔細討論這些技術(指光伏發電和燃料電池)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恐怕它們就站不住腳了。」我們很願意和馬教授共同「仔細討論這些技術」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不過我們也很願意和馬教授共同仔細討論你們所主張的包括CCS碳埋存和IGCC潔淨煤技術在內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尤其需要討論的,你們究竟能把多少「碳埋到地下,而不洩漏」?它們的埋存量佔中國碳排放的相對百分比又是多少?我們很願意仔細討論一下,看看究竟是「誰」站不住腳!

 

馬重芳教授表示:「當前對低碳能源發展路線,大家討論得十分熱烈,但是關鍵要把四個問題討論清楚:一是它的基本科學原理是否沒問題;二是它的技術可行性如何;三是它的發展路線圖是否清楚;四是有沒有具體的時間表。」

 

我們很同意這四點意見。

 

但如果說到「基本科學原理」,我們就要理論聯繫「實際」,質詢一下,馬教授所提出的,「基本科學原理是否沒有問題?」馬教授說:「人類僅僅滿足於30%~40%,甚至只有20%的熱功轉換效率,這是極不合理的。」又說:「提高熱功轉換效率就是要把『單一』熱力循環變成『複合』循環。而我們要將近300年的『單一』熱力循環格局『打破』,在理論和技術上作重大創新。留給我們的時間很有限,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任務。」很遺憾,從我們這些理論物理工作者來看,恐怕馬教授所提出的「非常重大的任務」,很難站得住腳。熱能的可以重複利用,高品位的熱發完電以後,還有大量廢熱,可以重複利用,如解決房屋建築裡的供熱供冷,這一原理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涉及熱功轉換,那就要說一句,利用「複合循環」,也不可能「打破」卡諾循環所確定的熱功轉化效率。我贊成利用廢熱發電,但如果將廢熱用來發電,就要看到廢熱發電的熱功轉化率很低、很低。可以用廢熱補充一點電力,還要看它是否經濟合用,但絕對不可能突破卡諾循環所確定的熱功轉化效率。拿火力發電專家們最推崇的「超超臨界」技術來說,據我所知,我國「超超臨界」火力發電技術轉化效率已高達44%,其轉化率已相當接近卡諾循環,已將每度電煤耗從2005年的360克標準煤,下降到300克標準煤。但馬教授仍不滿意,認為人類不能「僅滿足於30%~40%」的熱功轉化效率。我們的質疑是,馬教授能否告訴我們,人類將怎樣利用複式循環,進一步「打破」超超臨界技術已達到的44%的熱功轉化效率?據我所知,超超臨界技術之所以能達到44%的熱功轉化效率,原因在於已充分利用了通常要冷卻或排放的廢熱。不是用廢熱發電,而是將廢熱進入熱循環再利用。所以就從次臨界發電的熱功轉化率的38%提升為44%,多了6個百分點。但這仍是「一次」循環,不是什麼「複式循環」。我們很希望知道,馬教授提出的「複式循環」在超超臨界技術中,如何理論聯繫實際,進一步「打破」這一已達到44%的熱功轉化率。

 

我們也需要替馬教授說明一下,馬教授只說「提高」熱功轉換效率,也未明確說要打破卡諾循環所確定的熱功轉化效率,只是在表達上有點含糊不清。只說人類不能「僅僅滿足於30%~40%」,未說「提高」到什麼程度。但如果只是略為「提高」一些的話,那就是說不上什麼「打破」「單一熱力循環格局」,「在理論和技術上作重大創新」了。

 

順便說說,我是很不贊成「節能是低碳發展的第一戰略」,這一不甚準確、偏於含糊提法的。第一,它把「節能」當做是低碳發展的「第一」,甚而是「唯一」手段,無視非化石能源的存在。第二,背離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這並不是我提出的「排序」。發展,就離不開發展能源。所以,「第一要義是發展」的邏輯的必然,必定要將能源的發展,包括到「第一要義」之中。而「節能是低碳發展的『第一』戰略」的提法,很可能被曲解或被誤解為可以用「節能」來限制發展,妨礙發展。

 

《科學時報》 (2010-5-10 B3 爭鳴)

相關焦點

  • 新型熱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大幅提高
    並基於此思路研製出一種紐扣光電池,其能源轉化效率為同樣大小和重量鋰離子電池的4倍。相關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A》雜誌上。 半個世紀前,科學家們就研製出了熱光伏系統,這種系統讓一個光伏電池和任何熱源「聯姻」以加熱一種名為熱發射器的材料,隨後,熱發射器會朝光伏電池的二極體發射光和熱以產生電力。這種熱發射器發射的紅外線比太陽光譜中的還要多。
  • 甲烷燃料電池優缺點
    低汙染:使用氫氣與氧氣作為燃料,生成物只有水和熱,若使用烴類生成水,二氧化碳和熱,沒有汙染物。 2. 高效率:直接將燃料中的化學能轉換成電能,故不受卡諾循環的限制。 3. 無噪音:電池本體在發電時,無需其他機件的配合,因此沒有噪音問題。 4. 用途廣泛:提供的電力範圍相當廣泛,小至計算器大至發電廠。 5.
  • 氫燃料電池飛機中熱導式氣體傳感器用於監測氫氣含量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在當今世界,氫能被公認是一種清潔能源,並且正在成為一種低碳和零碳能源。氫燃料電池是將氫和氧的化學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的發電裝置,基本原理是電解水的逆反應。傳統電池燃燒會釋放出汙染物,例如COx、 NOx、 SOx氣體和粉塵。如上所述,氫燃料電池僅產生水和熱量。如果氫氣是由可再生能源(光伏電池板、風力發電等)產生的,則整個循環過程不會完全產生有害物質。2、無噪音氫燃料電池安靜地運行,噪音僅為55dB,這相當於正常人的談話水平。
  • 氫燃料電池作為飛機傳動系統的優點
    其實電動飛行的想法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但直到最近它才開始有進展,據氫雲鏈了解,目前市場上有多達十幾家初創公司和傳統飛機公司正在尋求電池電動和混合動力的新能源飛機原型。它是通過電化學反應而不是燃燒(蒸汽為、柴油)或能量存儲(電池)為最典型的傳統備用電源解決方案。傳統電池燃燒會釋放出汙染物,例如COx、 NOx、 SOx氣體和粉塵。 如上所述,氫燃料電池僅產生水和熱量。如果氫氣是由可再生能源(光伏電池板、風力發電等)產生的,則整個循環過程不會完全產生有害物質。
  • 燃料電池是最有發展前途的發電技術
    燃料電池是一種把燃料所具有的化學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的化學裝置,又稱電化學發電器。它是繼水力發電、熱能發電和原子能發電之後的第四種發電技術。由於燃料電池是通過電化學反應把燃料的化學能中的吉布斯自由能部分轉換成電能,不受卡諾循環效應的限制,因此效率高; 另外,燃料電池用燃料和氧氣作為同時沒有機械傳動部件,故沒有噪原料,排放出的有害氣體極少;聲汙染。
  • 光伏電池水下如何發電?
    光伏電池水下如何發電?同時,通過晶矽太陽能和非晶矽太陽能的對照實驗,他們發現,單晶矽和多晶矽電池在水下1m深處時轉換效率就會下降20%,但是非晶矽太陽能電池在水下1.5m處的衰減仍比晶矽電池小,因此具有潛在的發展價值。實驗人員稱,雖然轉換效率會降低,但仍能足以為水下電子設備供電。科學家使用了一種覆有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的非晶電池進行實驗。
  • 新型燃料電池直接利用生物質發電
    儘管已經對由甲醇或氫氣驅動的低溫燃料電池進行了充分的研究,但是由於缺乏有效的聚合物材料催化劑體系,現有的低溫燃料電池技術無法直接使用生物質作為燃料。 現在,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低溫燃料電池,該燃料電池藉助太陽能或熱能活化的催化劑將生物質直接轉化為電能。
  • 氫氧燃料電池的使用範圍及存在問題
    氫能源的應用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燃燒(氫內燃機),二是採用燃料電池技術, 燃料電池技術相比於氫內燃機效率更高,故更具發展潛力,氫能源應用以燃料電池為基礎。   氫燃料電池的應用領域廣泛,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就因其體積小、容量大的特點而成功應用於航天領域。進入70年代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氫燃料電池也逐步被運用於發電和汽車。
  • 厲害了: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可提高光伏電池能源轉換率
    在過去的六年裡,他開始重新思考太陽能的轉換問題:我們能不能把太陽能電池的材料換成可以更有效吸收太陽輻射的材料呢?Gabor說:「植物們通過不斷進化已經可以達到這個目標,但是目前可用的太陽能電池最高只有20%的轉換效率,而且不能控制太陽能的突然變化。」這極大地浪費了太陽的能量而且妨礙了太陽能電池作為能源的普及。
  • 科威爾:公司目前產品主要應用於新能源發電、新能源汽車、燃料電池...
    公司回答表示,公司目前產品主要應用於新能源發電、新能源汽車、燃料電池及功率半導體(IGBT)等測試領域。隨著新能源發電、電動車輛、燃料電池等國家及地方政策的陸續頒布,公司積極響應政策,緊跟市場需求,對現有產品進行升級的同時推出新的產品系列,如在新能源發電領域,推出S7000系列高精度可編程直流電源為光伏儲能發展提供測試支撐;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公司推出新升級產品EVS及EVD-H Pro系列高精度雙向直流電源,主要用於動力總成、動力電池、充電樁及換電測試;在燃料電池及功率半導體(IGBT)測試領域分別推出
  • 太陽能發電的方式可分為哪兩大類_太陽能發電的壽命大約多少年
    它包括光伏發電、光化學發電、光感應發電和光生物發電。 光伏發電是利用太陽能級半導體電子器件有效地吸收太陽光輻射能,並使之轉變成電能的直接發電方式,是當今太陽光發電的主流。在光化學發電中有電化學光伏電池、光電解電池和光催化電池,目前得到實際應用的是光伏電池。
  • 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優勢和發展前景
    太陽能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組成與普通火電發電系統相比,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優勢主要體現在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組成及各個部分的作用 (1)無疲勞危險 (2)安全可靠,無噪音,無汙染排放,絕對清潔(無汙染) (3)不受資源分布地域限制,可以利用建築屋面的優勢;例如
  • Feature Article|熱光伏電池效率的準確校準
    研究背景圖1 利用反光鏡的再生式熱光伏電池原理示意圖。未被吸收的光子可以被反射並再次加熱熱輻射器,減少吸收損失,從而大幅提高熱光電轉換效率。熱光伏技術(Thermophotovoltaic, TPV)結合了太陽能電池和熱電的優勢,可以將高溫熱輻射體釋放的熱能通過太陽能電池轉化為電能。
  • 同樣利用100千瓦時的綠電,燃料電池汽車和電動汽車的效率如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根據Phys.org的估算,可再生能源(如風電、光伏)發電100千瓦時分別用於氫能(燃料電池)汽車、電動汽車最終利用效率如何?可再生能源發電100千瓦時用於燃料電池汽車,需先將交流轉為直流(轉換效率95%)進行電解(75%),經過壓縮(90%)、運輸(80%)、燃料電池(50%),再用於燃料電池汽車(90%),最終轉換效率為23%,也就是說100千瓦時的可再生能源最終有23千瓦時得到利用。
  • 燃料電池基本原理是怎樣的?
    燃料電池基本原理是怎樣的?有的朋友在科普書籍上看到燃料電池,就想了解這種電池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這種電池有什麼優點和特點,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所不同的是:傳統電池的內部物質事先充填好,化學反應結束後,不能再供電;而燃料電池進行化學反應所用的物質是由外部不斷充填的,因此,它能夠源源不斷地發電。這是燃料電池最顯著的特徵。
  • 氫燃料電池構造_氫燃料電池的分類
    電極和一般電池一樣,也分為陽極和陰級。隔膜的主要作用是把氧化劑和還原劑隔開。集電器主要起到收集電流和疏導反應氣體等作用。   氫燃料電池發電原理:氫燃料電池發電時,電池陽極上的氫會分解出電子和質子,質子會穿過隔膜達到陰極,而電子則在外部電路運行,從而產生電能。在陰極氫和氧會生成水。而只要有持續的氫氣和氧氣供應,並將反應生成的水排出去,燃料電池就能夠持續提供電能。
  • Nature|氣橋熱光伏電池中的近完美光子利用
    為提高光電轉換效率,熱光伏電池需要實現寬光譜熱輻射源的有效利用。然而,大多數熱輻射只能輻射低能光子(即:紅外波長),不能直接激發光伏材料中的電子躍遷。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的Dejun Fan等人在In0.53Ga0.47As薄膜電池中嵌入一層空氣層,將器件後端反射率提高到了99%,使得低能量光子被有效反射和再吸收,從而將熱光伏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提高到了30%以上。
  • 氫燃料電池汽車前景起爭議
    技術仍是「卡脖子」問題  宋健認為,在高成本和諸多技術難關面前,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前景有些暗淡。  記者了解到,氫能產業仍存在諸多發展瓶頸,技術還不夠完善。同時,氫燃料電池汽車對加氫基礎設施的要求較高,不同於電動汽車有大規模充電樁支持,氫燃料電池汽車只能在加氫站加氫。如果加氫站沒有大規模分布,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出行就會成為難題。
  • 溫度對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效率有何影響
    那麼您了解溫度對您的光伏電站的發電有何影響嗎?發電的多少直接會影響您的收益情況,下面小編詳細為您解讀溫度與光伏發電效率的關係:太陽能適合在溫度高的地區使用嗎?太陽能電池板也是電子元件,隨著溫度升高,它們的效率下降。與許多電子設備一樣,太陽能電池板溫度越高,效率越低。畢竟,太陽能電池板是把光能轉化成電能,而不是把熱轉換電能。
  • 太陽能光伏發電在新能源城軌軌道車輛上應用現狀研究
    燃料電池將燃料的化學能不經燃燒直接轉化為電能,具有轉化效率高、無汙染等特點;動力電池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超級電容具有較高的功率密度,其與燃料電池一起構成的混合動力系統能夠充分利用各能量源的優點,滿足車輛運行的功率需求。太陽能發電是一種最具可持續發展理想特徵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其在新能源城軌車輛上的應用,可進一步提高能量利用率、發揮節能減排的特性,並給車輛帶來自放電補償、隔熱降溫等附加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