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件玉雕全是「人造石」
兩天鑑寶1300多件,其中九成是假貨 什麼東西不可以買?專家教你怎樣不花冤枉錢
重達十多斤的「玉雕」原是人造石,色澤褐黃的「古畫」是醬油泡出來的,「海撈瓷」上的白斑是石灰,競拍來的東西不是真貨……為期兩天的免費鑑寶活動於1月9日下午圓滿結束。短短2天,中央電視臺《鑑寶》欄目特約鑑定專家張如蘭、劉靜、李宗楊免費為近500名讀者鑑寶1300多件,其中九成是假貨。什麼樣的東西有收藏價值?什麼樣的東西不可以買?專家們給廣大收藏愛好者上了生動一課。
本報記者 許欣 實習生 吳丹榕
沮喪
10多件玉雕全是「人造石」
「我老爸花2000多元買了這塊玉雕,10多斤重,這到底什麼玉啊?是不是很值錢?」一名中年男子扛來一隻大行李包,小心翼翼地從裡面「請」出一尊佛像,一眼看去,佛像造型優美,色澤均勻,呈淡青色,還散發出柔和的光芒。
北京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劉靜輕輕地搖頭嘆息。「這種東西頂多稱得上是工藝品,兩天來,我一個人看了10多件同樣材質的東西,連款式都一模一樣,它根本不是玉器,而是樹脂加石頭粉合成的,這種東西被稱為人造石,是用模具批量生產的。還有材質更糟糕的,外面是塑料,裡面是水泥,掂上去確實很有份量。」
話音剛落,又一位收藏者扛著沉重的大包裹進來,拿出一件人頭大小的「玉雕」,上面雕了九條龍。「玉雕」上還沾有褐黃色的泥巴。「聽說是剛出土的東西,賣家說是玉器,要價5000元,後來我花2500元買了它。」一聽這玩意兒是塑料包水泥,收藏者滿臉苦澀。還有一位收藏者,一連拿出5件「玉雕」全是「人造石」產品。
「清明上河圖」醬油泡出來的
一位收藏者小心翼翼地打開層層包裹,取出一軸色澤褐黃的「古畫」,說是花500元淘來的。經專家鑑定,這是典型的假畫,畫技粗糙,沒有任何收藏價值。「這畫紙的顏色怎麼這麼舊?」收藏者感到詫異,好奇地詢問。專家告訴他,有一些人專門以做舊畫騙人錢財,用醬油、醋之類的為新畫添加染料。專家們通過新聞媒體提醒過很多次,但依然有很多人上當受騙。
1月9日上午,短短2個小時內,有3名收藏者帶著同樣的「古畫」請求鑑定。一名收藏者還帶來一幅「清明上河圖」。專家告訴他,這幅畫沒有幾年歷史,因為它是印刷品,而且是用低劣手法做舊處理的,其價值甚至不如一張乾淨的印刷製品。
「海撈瓷」上的白斑是石灰
海南古玩市場近年來興起一陣收藏「海撈瓷」的熱潮。最近2天來,有幾十位收藏者拿著千方百計淘來的「海撈瓷」請專家鑑定,但因為這些「海撈瓷」的做假手法非常低劣,不僅專家可以一眼看出,很多在現場取經的藏友也都可以認定,這些東西全是假貨。
「賣家說這隻碗是從西沙沉船撈出來的,花了好幾百塊。」一位女士拿著一隻大碗請專家鑑定。國家文物局認定的金、石、陶瓷、雜項責任鑑定員張如蘭告訴她,「海撈瓷」有明顯時代特點,而她手上的碗明顯是現代工藝製作,上面的白色斑點明顯是石灰。
張如蘭提醒廣大收藏者,首先要擺正心態,要發自內心喜歡文物收藏,不要老想著拿小錢賺大錢;其次,選擇藏品要專一,買什麼類型的、哪個朝代的,要對它的基本特色有深入了解,剛剛入門的藏友不要涉及範圍太廣;收藏愛好者要想提高鑑審水平還要多學習、多逛博物館看精品,多細心觀察。這樣才能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錢。
驚喜
漂亮女子帶來上好「青花瓷」
1月8日,一位衣著時尚、身材高挑的女子送來一隻漂亮花瓶給專家看,她說,家裡有一對這樣的花瓶,只帶一隻鑑定。專家告訴她,這是康熙年間所產,名為「青花冰梅觀音瓶」,一對花瓶估價在10萬元以上。
9日,該女子再次來訪,帶來一隻精緻青花瓷盤,盤子中繪有一條魚。北京市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李宗楊一看到她,笑了起來,「你帶來的怎麼都是好東西?」李宗楊說,這是明代瓷器,一隻盤子估價2萬元左右。「我們家還有不少這樣的瓷器呢。」漂亮女子心情很好,打算請專家來出鑑定證書。據了解,漂亮女子姓朱,她的丈夫喜歡收藏,與這些珍貴瓷器頗有緣份。兩隻花瓶是前幾年一個朋友轉手的,當時花了兩三萬元。中年男子帶來清代玉雕杯
一名衣著普通的中年男子帶來的「寶貝」是一隻精美杯子,這是一件淡青色玉器,發出柔和光澤。經專家鑑定,其名為「玉雕蓮花雙耳杯」,產自清代,其材質是和田青白玉,高45毫米,長115毫米。
老人帶來清代口袋書
一位老人帶來8本巴掌大小的圖書,經專家鑑定,居然是光緒年間的「老古董」。張如蘭說,這是光緒末年的書,印刷方法為「石印法」。國內收藏這類古書的人不太多,現在出手,價錢不太理想。
提醒
不能夠收藏出土文物
一名年輕人剝開一層又一層的舊報紙,拿出一面銅鑼般大小的東西。「銅鑼」上布滿綠色鏽,還爛出了一個大洞。張如蘭仔細看過,認定它確實是一件古董。「這件物品不完整,它應該是一件器物的蓋子,下面應該還有容器。」張如蘭問物品的來歷,小夥子說,這是他花幾百塊從別人手上買來的,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東西,當時只見到這一件。張如蘭說,這是漢代銅器,屬出土文物,而《文物法》禁止收藏出土文物。她建議小夥子把這件古董送往博物館。
拍賣的東西不一定是真貨
好幾位收藏者聽到專家宣布鑑定結果時大吃一驚:「這是我從很有名的拍賣公司買的東西啊,怎麼是假的呢?」而專家告訴他們,從拍賣公司買到的字畫、古董等並不一定是真貨,一些拍賣公司請來的一些所謂專家也可能是假的。
一位收藏者帶來一幅「古畫」,張如蘭看過後,認定是贗品。收藏者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還出示了拍賣手續。張如蘭說,她知道那家拍賣公司,其有藝術品拍賣資質,並沒有文物拍賣資質。
北京市文物鑑定委委員李宗楊提醒,收藏市場陷阱太多,即使是親手挖出的東西,也可能是別人埋的「地雷」,搞收藏要到博物館多看真品練眼光才行。
(南海網-南國都市報 許欣 吳丹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