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剛上三年級,由於學習成績不好,父母很是操心。
第一次家長會,她就拉著老師嘮了半個多鐘頭,加了微信之後,更是天天「查崗」,生怕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回家又不說實話。
可就算是這樣,她也時常抱怨,說老師總不回微信,打電話也老不接,認為老師對自己家孩子不夠關注,這樣孩子在學校有什麼事,家長也不可能知道云云。
其實孩子的老師是個很負責任的人,同班的其他幾個學生家長都覺得是朋友太敏感,而且對孩子的過分關注已經對老師產生了困擾。
朋友卻覺得自己的行為很正常:難道我把孩子交到學校,交到老師手中,老師不應該負責到底嗎?
家長和老師的關係不是對立,而是合作
常聽到一些家長說:「老說讓家長監督孩子作業,到底是我教還是老師教?」、「我要是什麼都會,還送孩子上學幹嘛」。
也有不少家長動不動就斥責孩子:「有什麼事別找我,找你老師去。」
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學校的事了,如果出了什麼問題,那肯定都是學校的責任,這是不少家長的潛在認知。
在這些家長看來,老師總是站在自己的對立面,給自己製造問題,因此一有什麼事,總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師的想法。
其實,孩子就像一株小樹,需要時時修剪,如果老師是負責修剪枝葉的園丁,父母就應該是灌溉營養的人。兩方共同攜手,才能讓孩子成長為一棵筆直的參天大樹。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有一句經驗之談:「凡是家長不與學校配合的,結果都是悲劇。」可見家長只有與老師合作互通,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跟老師建立良好的溝通,對兒童的成長很關鍵
如果家長能摒棄成見,與老師敞開心菲,建立良好的溝通,那將會對兒童的成長起到很好的作用。因為相比家長來說,作為專業人士,老師對孩子的認知更為客觀,更為理性。
如果在老師系統的教育方法之下,家長能積極配合,將孩子的日常表現與老師的客觀意見結合起來,就不會產生疏忽,讓孩子不會往錯的方向發展。
再有,家長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也能及時掌握孩子的動態,做到有問題時第一時間進行幹預。
在內外結合的情況下,孩子會維持良好且一致的學習和行為習慣,而不是一松一緊,在學校的時候表現很好,回到家就現了原形。
有一位老師對此深有感觸:「家長如果比較關注孩子,經常跟老師交流孩子的表現,詢問自己有什麼可以幫助孩子的,通常這樣的家庭,孩子學習成績與行為習慣都會非常好。」
如何與老師建立良好的溝通?把握尺度很重要
有句話說得很好:把握言與行的分寸的關鍵在於審時度勢,該多講時大膽放言,不能少說,否則言猶未盡;該少講時,不能多說,否則言多必失;該沉默時,奉行沉默是金,三緘其口。
事實證明,家長和老師溝通也是有技巧的。
如果家長能與老師建立起良好的關係,老師從溝通中認知到這些家長有積極參與孩子教育的想法,老師就會更願意對這些孩子傾注更多關注,或者為這些學生付出更多努力。
那麼,家長怎麼做到會溝通,有尺度地溝通呢?
首先、互相尊重與信任是有效溝通的大前提
為了讓女兒有個好老師,小吳在女兒上學後各種打聽,想知道女兒的班主任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在得知女兒班主任剛畢業沒多久後,她立馬就想給女兒轉班。
雖然後來沒轉成,但小吳對孩子的班主任開始了莫名的不信任,覺得他資歷淺,沒經驗,教不好女兒。這就導致她對女兒班主任教授的數學成績尤為關注,總是詢問老師今天教了什麼,女兒聽沒聽懂之類的問題。
小吳這樣的態度其實是最傷人的。如果家長對老師不信任,也會影響老師對孩子的看法,甚至產生牴觸情緒,起到反作用。
家長完全不必如此。首要做的就是擺正心態,與老師建立良好的關係,即使有所擔心,也不要道聽途說,可以開誠布公,與老師坦然溝通。得到尊重與信任的老師也會回饋以同樣的尊重與信任。
第二、家長要起到積極配合的作用,及時反饋孩子的動態,詢問問題時要具體,有針對性
一般學校一個班級都有幾十個孩子,老師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時時刻刻留意每個人的動態,這時候就要家長積極主動地進行配合。
比如:
最近孩子到了變聲期,不愛說話,家長就要主動跟老師溝通,儘量避免這段時間讓孩子在課堂上發言,尤其是那些特別敏感的孩子,以防孩子自尊心受損。
再有,跟老師交流的時候一定要直奔主題,突出重點。老師白天上課,晚上備課,時間是很有限的,所以儘量不要扯開話題,拉家常,有事說事,提高溝通效率。
再有,要學會把零散碎片時間充分利用,儘量不要佔用太多時間
我有個當老師的朋友,提起她經常在半夜12點還能收到家長的微信,跟她交流孩子的一些問題,讓她哭笑不得,不知如何是好。
不回吧,感覺不禮貌,而且很有可能第二天起來就把這事忘了。可回信息吧,一聊可能就得半個多小時,佔用自己的睡眠時間。
因此,家長們一定要學會利用零散的碎片時間跟老師交流,比如送孩子上學時,或者是放學後的幾分鐘內,而且儘量言簡意賅。
用微信、電話交流時也儘量不要選太晚的時間段,不能想起來就打電話、發微信,不管別人是否方便。
總的看來,在跟老師交流時,家長要學會擺正心態,認識到自己與老師都是幫助孩子成長的左膀右臂,是合作而不是對立的關係。然後掌握溝通技巧與尺度,不過多打擾,有的放矢,提高溝通效果,這樣才能更好的達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今日互動:你覺得家長和老師之間如何建立良好的溝通?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告知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