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和家長從來都不是對立面,家長要學會,如何有效地與老師溝通

2021-01-07 陪寶寶寫日記

朋友的孩子剛上三年級,由於學習成績不好,父母很是操心。

第一次家長會,她就拉著老師嘮了半個多鐘頭,加了微信之後,更是天天「查崗」,生怕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回家又不說實話。

可就算是這樣,她也時常抱怨,說老師總不回微信,打電話也老不接,認為老師對自己家孩子不夠關注,這樣孩子在學校有什麼事,家長也不可能知道云云。

其實孩子的老師是個很負責任的人,同班的其他幾個學生家長都覺得是朋友太敏感,而且對孩子的過分關注已經對老師產生了困擾。

朋友卻覺得自己的行為很正常:難道我把孩子交到學校,交到老師手中,老師不應該負責到底嗎?

家長和老師的關係不是對立,而是合作

常聽到一些家長說:「老說讓家長監督孩子作業,到底是我教還是老師教?」、「我要是什麼都會,還送孩子上學幹嘛」。

也有不少家長動不動就斥責孩子:「有什麼事別找我,找你老師去。」

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學校的事了,如果出了什麼問題,那肯定都是學校的責任,這是不少家長的潛在認知。

在這些家長看來,老師總是站在自己的對立面,給自己製造問題,因此一有什麼事,總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師的想法。

其實,孩子就像一株小樹,需要時時修剪,如果老師是負責修剪枝葉的園丁,父母就應該是灌溉營養的人。兩方共同攜手,才能讓孩子成長為一棵筆直的參天大樹。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有一句經驗之談:「凡是家長不與學校配合的,結果都是悲劇。」可見家長只有與老師合作互通,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跟老師建立良好的溝通,對兒童的成長很關鍵

如果家長能摒棄成見,與老師敞開心菲,建立良好的溝通,那將會對兒童的成長起到很好的作用。因為相比家長來說,作為專業人士,老師對孩子的認知更為客觀,更為理性。

如果在老師系統的教育方法之下,家長能積極配合,將孩子的日常表現與老師的客觀意見結合起來,就不會產生疏忽,讓孩子不會往錯的方向發展。

再有,家長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也能及時掌握孩子的動態,做到有問題時第一時間進行幹預。

在內外結合的情況下,孩子會維持良好且一致的學習和行為習慣,而不是一松一緊,在學校的時候表現很好,回到家就現了原形。

有一位老師對此深有感觸:「家長如果比較關注孩子,經常跟老師交流孩子的表現,詢問自己有什麼可以幫助孩子的,通常這樣的家庭,孩子學習成績與行為習慣都會非常好。」

如何與老師建立良好的溝通?把握尺度很重要

有句話說得很好:把握言與行的分寸的關鍵在於審時度勢,該多講時大膽放言,不能少說,否則言猶未盡;該少講時,不能多說,否則言多必失;該沉默時,奉行沉默是金,三緘其口。

事實證明,家長和老師溝通也是有技巧的。

如果家長能與老師建立起良好的關係,老師從溝通中認知到這些家長有積極參與孩子教育的想法,老師就會更願意對這些孩子傾注更多關注,或者為這些學生付出更多努力。

那麼,家長怎麼做到會溝通,有尺度地溝通呢?

首先、互相尊重與信任是有效溝通的大前提

為了讓女兒有個好老師,小吳在女兒上學後各種打聽,想知道女兒的班主任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在得知女兒班主任剛畢業沒多久後,她立馬就想給女兒轉班。

雖然後來沒轉成,但小吳對孩子的班主任開始了莫名的不信任,覺得他資歷淺,沒經驗,教不好女兒。這就導致她對女兒班主任教授的數學成績尤為關注,總是詢問老師今天教了什麼,女兒聽沒聽懂之類的問題。

小吳這樣的態度其實是最傷人的。如果家長對老師不信任,也會影響老師對孩子的看法,甚至產生牴觸情緒,起到反作用。

家長完全不必如此。首要做的就是擺正心態,與老師建立良好的關係,即使有所擔心,也不要道聽途說,可以開誠布公,與老師坦然溝通。得到尊重與信任的老師也會回饋以同樣的尊重與信任。

第二、家長要起到積極配合的作用,及時反饋孩子的動態,詢問問題時要具體,有針對性

一般學校一個班級都有幾十個孩子,老師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時時刻刻留意每個人的動態,這時候就要家長積極主動地進行配合。

比如:

最近孩子到了變聲期,不愛說話,家長就要主動跟老師溝通,儘量避免這段時間讓孩子在課堂上發言,尤其是那些特別敏感的孩子,以防孩子自尊心受損。

再有,跟老師交流的時候一定要直奔主題,突出重點。老師白天上課,晚上備課,時間是很有限的,所以儘量不要扯開話題,拉家常,有事說事,提高溝通效率。

再有,要學會把零散碎片時間充分利用,儘量不要佔用太多時間

我有個當老師的朋友,提起她經常在半夜12點還能收到家長的微信,跟她交流孩子的一些問題,讓她哭笑不得,不知如何是好。

不回吧,感覺不禮貌,而且很有可能第二天起來就把這事忘了。可回信息吧,一聊可能就得半個多小時,佔用自己的睡眠時間。

因此,家長們一定要學會利用零散的碎片時間跟老師交流,比如送孩子上學時,或者是放學後的幾分鐘內,而且儘量言簡意賅。

用微信、電話交流時也儘量不要選太晚的時間段,不能想起來就打電話、發微信,不管別人是否方便。

總的看來,在跟老師交流時,家長要學會擺正心態,認識到自己與老師都是幫助孩子成長的左膀右臂,是合作而不是對立的關係。然後掌握溝通技巧與尺度,不過多打擾,有的放矢,提高溝通效果,這樣才能更好的達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今日互動:你覺得家長和老師之間如何建立良好的溝通?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告知必刪)

相關焦點

  • 10句話讓家長學會如何更好地與老師溝通
    溝通不善,會在家長與老師之間築起一道對立的城牆,那如何在城牆之間架起一座相互理解的橋梁呢?還是要靠溝通。 良好的溝通,讓父母成為老師最大的盟友 入學後,孩子一天最重要的時光都是在幼兒園或學校度過的。
  • 家長如何與老師有效溝通?
    如今不少家長重視與孩子老師的溝通,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家長與老師多做溝通,可以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進而更好地理解、支持和配合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幫助孩子學習得到進步,身心健康成長。可是如果和老師溝通不暢,就會影響到交流,產生誤會,甚至還會起到相反的效果,這樣的結果是學校和家長都不願意看到的。那麼家長怎樣才能做到有效地、智慧地與老師進行溝通呢?迸思維火花,成智慧家長!您的困惑咱們一起來討論!
  • 老師、家長、學生如何凝成一股繩?關鍵在於……
    成功的教育離不開孩子對家長和教師的尊敬,更離不開家長、教師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配合。三方齊心合力,孩子才能健康成長。那麼,這種尊重和溝通該如何達成?當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達成共識,形成教育合力時,孩子自然會展現閃耀璀璨的光芒。教育不能缺失「尊重」,那麼,老師、家長、學生之間要如何把握分寸?如何溝通配合呢?知名教育專家劉長銘建議: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從容,多一分等待。
  • 老師讓家長改群名片,結果家長一直改不好,老師:我太難了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微信迅速普及,老師和家長的溝通也早已經進入了微信時代。從幼兒園到中小學,幾乎每個班級、每個興趣班都建立了用於家校溝通的微信群,方便老師發通知、留作業。不過,也許是時代發展太快吧,很多家長都沒有跟上發展的步伐。
  • 家長和老師應該如何溝通?
    但有了群之後,曾遇到家長不分時間、事無巨細地「@」自己,感覺隨時都在上班。 北京一所中學的劉老師稱,在班級家長群中,發一條學校通知,家長就「轟炸式」回復。手機總有點不完的未讀信息。
  • 那個被家長舉報的女老師
    中午的時候,姚老師會在吃完飯後來串門,美其名曰是與我交流帶班方略,實際上是句句不離自己的感情生活。我煩不勝煩,藉口要進班盯著孩子中午做衛生。她瞪大眼睛,一派天真道:「還需要看著嗎?二年級的時候,我都是讓他們自己做衛生的,我從來都不管。」這句話直接將我噎個半死。天知道,我每天都要在孩子們做完衛生之後望著一片狼藉的地面重新再做一次。
  • 新生入園後,老師和家長如何幫助幼兒快速交到新朋友……
    針對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在幼兒園開心的事情,並且可以讓老師幫助多為孩子提供交朋友的機會。也可以在放假的時間約幾個好朋友,一起玩耍。社交能力一定是在多交往,交往多的情況下提升的。
  • 家長自導自演給老師送錦旗,家校之間怎樣做好溝通?
    家長和老師,都應該明白和明確自己的職責和邊界在哪裡?如果逾越了這條邊界,就可能會出問題。比如說,有些老師讓家長去批改作業,這就是錯誤的越界行為,家長們沒有這個能力,也不應該做類似的事情。同樣的情況,有些家長自認為能力很強,過多地參與到孩子具體的學習當中,事無巨細,給孩子輔導這個輔導哪個,有很多還和老師講得不一致,讓孩子非常迷惑。
  • 「家長退群」鬧上央視,家長:作業我改知識我教,那要老師幹嘛?
    有的老師還會在家長群裡點名,哪個家長批改沒有到位就在群裡點名批評。這樣的事情導致很多家長開始反感,最終做出了一些與老師"對立"的舉動。"家長退群事件"鬧上了央視,一個來自於江蘇的爸爸再也忍受不了每天下班還要幫孩子批改作業,甚至要熬夜到凌晨做這件事,憤怒退出家長群。不僅如此,他還勇敢直面鏡頭,說出了發自內心的話:作業我改知識我教,要老師幹嘛?
  • 建家長群、家長批改作業,老師變懶了?其實家長太傻了
    老師與家長的溝通不再需要學生這個中間介質,而是可以直接通過家長群和家長溝通、交流;是的,毋庸置疑的是這樣的溝通方式確實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同時讓教育變了味。  老師把作業發到微信群,「命令」家長輔導作業而且要確認無誤後籤字。這樣一來批改作業的任務不再是老師的,而是家長的任務和責任;家庭作業不再單單是學生本人的,而是學生和家長共同的任務。
  • 幼兒園老師翻看孩子衣服標籤,引起家長憂慮,難道是「潛規則」?
    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做父母的格外注意,每天都要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以免孩子受欺負。幼兒園也是一個小集體,家長不光在乎孩子學習成長,也會擔心遭受不公平的待遇,時時刻刻多留個心眼。這天晚上,孫女士正常和孩子溝通,問起孩子有沒有什麼事情想和媽媽分享,兒子告訴媽媽,老師經常翻看衣領,劃拉一下衣服上的標籤,已經有了好多次。兒子的話讓孫女士起了疑心,忍不住往不好的方面去想:老師這麼頻繁翻看孩子的衣服標籤,是不是要想以此了解家庭經濟狀況?難道這是「潛規則」?對於自己的想法,孫女士有些不寒而慄。
  • 這份火上央視的班級微信群公約,家長和老師都應該看看
    對於孩子的教育,退群顯然不是解決方案,那麼未來,家長群裡的發言又該立下怎樣的規矩,讓每個人都不為難?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教育局推出一份學校班級微信群公約,引發了家長老師們的熱議,央視新聞頻道主持人白巖松也為這份「班級微信群公約」點讚。
  • 幼兒園老師在家長群裡發了一張照片,家長怒了,網友:老師自找的
    這位老師在孩子午休時,隨手照了一張孩子們午休的照片,發到了班級群,很多家長看完之後都在群裡附和回覆:「老師辛苦了」、「老師費心了」,但是有一位媽媽看到老師發的照片瞬間怒火攻心,因為別的小朋友都是好好地蓋著被子在睡覺,而自己的孩子被子在身子底下,孩子肚子上沒有任何蓋的東西。
  • 作業盒子(現小盒科技)架起連通學生家長老師三方的溝通橋梁
    教育從來都不是單打獨鬥,孩子的成長教育離不開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為了更好的幫助老師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實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家校聯動,作業盒子推出旗下教育產品,搭建起了家校合作的信息化溝通平臺,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真正讓學生們愛上學習,達到「樂學」、「易學」的目的。
  • 孩子和家長如何順利度過「學段銜接」的焦慮期,老師您有什麼建議?|...
    成長的快樂在於更加明確自己的責任,每天都在進步,那你就是快樂的。二、記錄快樂,增強信心。學會記住生活中快樂的事,讓自己生活在陽光中。三、多溝通尋找最佳方法。告訴學生們,無論你身在何處,家長與老師永遠是你們的堅實的後盾,有困難多與老師、家長交流,所有的困難都不是事。
  • 班級微信群的「六大原則」,老師和家長都應該記住
    比如佔用老師和家長太多精力,家長感覺每天都在開家長會,老師感覺工作生活沒有了界限。班級群用得好,必須要制定規則,除了文中提到的,也歡迎大家在後臺留言。 同樣,班裡有什麼事情,家長和老師們也可以在群裡討論,相當於在網上開家長會,大大提高了家校溝通的效率。 但是關於班級群,老師和家長都有要吐槽的地方,其實只要大家都遵守規則,班級微信群就可以發揮良好的作用。 比如以下幾條班級微信群的原則,老師和家長們就應該記住。
  • 高三家長,如何才能做到跟孩子「有效溝通」?戰「疫」迎考
    作為高三學生的家長,如何做到跟孩子「有效溝通」,真的是一門學問。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有效溝通」的一個訣竅——「非暴力溝通」。如何讓你的溝通更有效?——試試「長頸鹿語言」非暴力溝通,也稱「長頸鹿語言」。那麼,具體如何進行有效的「非暴力溝通」呢?關鍵把握四個要素,即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將這四個要素有效地聯結起來,我們就能減少和孩子的衝突,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 兒子的老師今天問我一個問題:家長覺得什麼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呢
    原本都是為了孩子好的雙方最後變得劍拔弩張,這一點我覺得和中國式婚姻中婆媳矛盾很像,不論哪方怎麼做,另外一方都看自己橫豎不順眼(至少當事人眼中是這樣的)。有人問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我只當成一個笑話,如果孩子真在教育上出了問題雙方第一件事不是該自責與自我反思嗎?怎麼一言不合就怪起對方了呢?
  • 家長給老師送「教啥啥不行」錦旗,老師做了什麼逼得家長如此極端
    繼家長怒退微信群後,最近江蘇徐州一家長的做法更加「極端」,這位家長高調給老師送不作為錦旗,錦旗上寫著「教啥啥不行,叫家長第一名」。這位家長吐槽老師,在學習上的一些事,都會找家長。導致家長無奈所以出此極端的方式。
  • 一年級的孩子害怕上學,家長找到老師,說了3句話,就解決了問題
    不管是什麼原因,我們家長都應該第一時間為孩子疏導情緒,幫助他們打開心房。有抗拒上學問題的現象,不管是幾年級,家長首先要認可孩子。這樣的認可不是向孩子標榜不去上學是對的,而是告訴孩子,你有對學校的恐懼,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不管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都應該告訴父母。只有你講出來,家長才能幫助你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責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