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爾濱一輛純電動客車在露天車庫充電過程中起火。消防救援大隊《火災事故認定書》認定:起火原因系車輛在充電過程中,動力電池加熱系統異常,電池包內溫度持續升高,導致車輛起火燃燒。
自新能源汽車面世以來,「充電」與「安全」問題便是人們關注的重點所在。要知道,動力電池充電的環境溫度為0°C-45°C,最佳環境溫度為25°C,這在冬天是不可能達到的。尤其是在北方城市的低溫氣候下,新能源汽車的充電問題就變得格外棘手。
解決新能源汽車冬季充電問題,其原理就是提高動力電池的溫度。但是,就在這個過程中,該品牌新能源客車便發生因動力電池加熱系統異常而起火燃燒的現象。
「前有猛虎,後有追兵。」一時之間,如何解決電池的「低溫充電」與「安全」問題,成為困擾北方城市冬季新能源公交運營的一大難題。
當然,也並非所有電池在極寒或寒冬都會都有衰減和充電慢的痛點。據哈爾濱福通公交客運有限公司公交司機站長肖隊介紹,「比傳統電池更耐用,去年冬天用的其他電池的公交,一晚上凍住了30多輛,但銀隆車一點事兒也沒有,第二天依然可以按時出發上路。」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零下50℃到零上60℃均可正常充放電,確保車輛在低溫下正常運行。銀隆鈦酸鋰電池在耐溫寬性能上要比目前市面其它電池好很多,在極寒條件下電量衰減幾乎可以忽略。」
鈦酸鋰動力電池之所以耐寬溫,是因為鈦酸鋰結構穩定,其尖晶石結構具有三維的鋰離子擴散通道,且表面不形成固液界面鈍化膜,在低溫下各項動力學性能仍能保持常溫時的狀態,充電不會導致短路或出現使負極惡化的鋰枝晶
事實上,近年已經有不少業內人士和消費者將視線轉移到了鈦酸鋰電池上面並寄予了厚望。筆者認為,以銀隆鈦酸鋰為代表的超耐低溫動力電池用於北方極寒地區的新能源汽車,無須畫蛇添足般添加「動力電池加熱系統」,則是從源頭杜絕動力電池加熱系統帶來的安全隱患,更是真正解決新能源汽車著火的問題。
安全隱患歷來都是行業和消費者關注和擔憂的話題,也是新能源汽車行業亟待突破與解決的一個「命門」。
冬季有「動力電池加熱系統異常」起火,夏季發生「自燃」、爆炸等安全事故層出不窮。有的自燃車輛不僅影響自身,還殃及旁邊車輛等。一定程度上,安全性已成為新能源汽車之殤。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表示,「電池安全技術是電池技術革命性突破的第一重點,是純電動汽車性能升級的第一關鍵,也是電動汽車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研發動力電池要以安全為核心,全力提升現有鋰離子電池系統安全技術。」
翻開銀隆新能源官網,可以直接看到一條關於銀隆鈦酸鋰電池安全測試的視頻:一根5~8毫米、表面光潔、無鏽蝕的鋼針,快速刺穿一隻通電狀態的淡藍色銀隆鈦酸鋰電池,鈦酸鋰電池「應付自如」,未發生發生漏液、爆炸等現象,甚至鋼針停留在電池1分鐘,還是沒有發現那些現象。
與石墨負極材料相比,被稱為「零應變材料」的銀隆鈦酸鋰幾乎不形成穩定性較差的SEI膜,避免了SEI膜在極端條件下分解再生成所導致的失控,極大降低了電池起火、爆炸的隱患。同時,鈦酸鋰材料對鋰金屬電位更高,避免了電池在過充過程中生成鋰枝晶,安全穩定性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5月12日,《電動汽車安全要求》《電動客車安全要求》《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等三項強制性國家標準發布,將於2021年1月1日起實施。這是我國電動汽車領域的首批強制性標準。不難預判,在電動汽車領域,電池安全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廠家投入更多資源攻關,確保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良性有序的發展。
來源:電池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