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華企業公告稱,公司擬通過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再次公開掛牌轉讓蘇州中華園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中華園」)100%股權。
約一個半月前,中華企業曾試圖以4.82億元的掛牌價格轉讓蘇州中華園,但截至2018年7月4日,公開掛牌結束前,公司仍未徵集到受讓方。
如今,蘇州中華園再次被公開掛牌,價格較此前下調10%至4.34億元。與此同時,蘇州中華園的7.1億元債權將與其100%股權一同轉讓。
中華企業對蘇州中華園的出售似乎有些「迫切」。
據了解,蘇州中華園目前擁有位於蘇州姑蘇區的「燕回平門裡」項目,項目總建築面積5.2萬平方米,由11戶獨棟別墅及41戶類獨棟聯體別墅組成。項目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從2013年開工以來,截至2018年4月4日(掛牌轉讓公告發布),該項目依舊處於在建狀態,預計2018年竣工,但目前還未對外銷售。
既然即將「苦盡甘來」、開始項目銷售,那麼,中華企業又為何要在此刻降價也要出售蘇州中華園?
1、缺錢
與房地產行業普遍追求的「高周轉」模式不同,蘇州中華園一個項目開發建造花了5年。這段時間體現在年報中,便是蘇州中華園持續5年的虧損。
2013年至2017年,蘇州中華園營業收入均為0元,進而導致歸母淨利潤分別虧損173.09萬元、299.93萬元、486.32萬元、243.92萬元、245.11萬元。
「房地產項目前期就是一個不斷投錢的過程,將整個公司脫手或是因母公司短期內需要資金回籠,抑或是因其戰略的調整。」一位房企營銷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中華企業近年來盈利表現並不理想。不僅曾因2014年與2015年連續兩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負值(分別虧損4.89億元、24.87億元)而被戴帽,中華企業2017年的淨利潤又同比驟減43.75%至3.67億元。
企業自身造血能力下滑的後果之一或是自有資金陷入窘境。
2017年,中華企業238.7億元的流動資產中,存貨佔了半壁江山,其餘便是約為96.85億元的貨幣資金,而其對應的是約89.46億元的各項流動負債(除去預售款項)。粗略計算,中華企業能用於房地產開發的自有資金或不充裕。
顯然,中華企業也意識到資金吃緊的問題。其於6月9日公告稱,為保證資金需求,促進業務發展,預計2018年度新增對外融資總額不超過80億元。
2、頻頻 「賣子」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以來,中華企業就頻頻賣子,但多數還處於雛形階段,資產轉讓對象還未可知。
據了解,2017年,中華企業擬作價8726萬元將其全資子公司上海房地(集團)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給控股股東上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擬作價79730萬元轉讓其子公司上海古北(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古北公司」)持有的合營企業上海鼎保置業有限公司25%股權;擬轉讓上海杉野置業有限公司100%股權。
2018年6月9日,中華企業擬轉讓古北公司持有的安亭置業70%股權以及控股子公司江陰中企譽德房地產有限公司(下稱「江陰公司」)95%股權。其中,江陰公司已資不抵債(截至2018年3月31日,淨資產約-4.42億元)。
同日,中華企業公告稱,擬轉讓子公司上海中星(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星集團」)名下上海市浦東新區濰坊路16弄2號項目所屬房產。值得一提的是,中星集團於今年4月剛剛被注入中華企業。
究竟為何頻頻轉讓房地產業務?中華企業稱,主要是為了優化公司資源配置,加快公司資金回籠。
不過,《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中華企業口中的優化資源或與其重組有關。
3、重組望「新生」
2016年,彼時還「披星戴帽」的中華企業雖扭虧為盈,但從開發投資情況來看,公司僅擁有3個在建項目,其餘8個項目均已竣工且銷售近半,布局區域集中在上海和江蘇地區,後期土地儲備更是「捉襟見肘」。
面對房地產「大魚吃小魚」的吞併現狀,中華企業將主意打到了母公司身上。
自2016年4月起,中華企業籌劃向其控股股東上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地產集團」)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其持有的中星集團100%股權。據悉,交易價格最終確定為174.72億元,其中以發行28.4億股(即148.51億元)的方式支付交易對價的85%,餘下的15%(即26.21億元)以現金方式支付。
此外,重組方案中還包括配套資金的募集,擬用於支付該次重組的現金對價。但募集資金總額幾經更改,從不超過95億元減少至不超過42億元,再最終調整至不超過26.76億元。認購對象也由此前的6家減少至華潤置地控股和平安不動產兩家。
醞釀一年多,重組標的中星集團帶來的「嫁妝」頗為豐厚。
據悉,中華企業收購之前,地產集團對中星集團進行資產注入和剝離工作,包括將地產集團控制的除上市公司之外的主要市場化房地產開發、銷售代理和物業管理業務資產整合至中星集團。
本次重組後,中華企業成為地產集團旗下市場化房地產項目開發主要平臺。
通過收購中星集團,中華企業獲取了地產集團絕大多數市場化房地產開發項目,項目總土地儲備約200萬平方米,分布於合肥、上海、揚州、鎮江、崑山、吉林等城市。
據光大證券2017年5月發布的研報,本次注入資產總貨值或超過1360億元,且上海項目貨值佔比超八成,同時中華企業將持有位於上海核心區域的近40萬平方米成熟經營性物業。
重組所帶來的上下產業鏈的協同布局,符合中華企業從單一住宅開發商向綜合居住產品服務商的轉變目標。
但面對這一目標,中華企業顯得沒那麼自信,並期望通過引入華潤置地幫助公司度過艱難的轉型期。
4、引入華潤
重組方案中,雖募集配套資金對象一減再減,但華潤置地控股依舊在榜。
華潤置地控股的背後,便是前不久剛透露將向城市綜合投資開發運營商全面轉型的千億級房企——華潤置地有限公司(下稱「華潤置地」)。
或想參照同為國企的華潤置地,中華企業在重組方案中稱華潤置地控股為戰略投資者,並表示將取其「精華」,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及市場化的運營機制、探索雙方業務合作機會。
據悉,華潤置地控股預計將用24.6億元認購中華企業股份,並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7月3日,中華企業董事會決議決定,華潤置地華北大區原副總經理凌曉潔與華東大區原副總經理王輝宏分別被聘任成為中華企業總經理與副總經理。
這代表著未來華潤置地的影響力或將滲入到中華企業的管理層面。
雖然無法判斷華潤置地入駐中華企業的具體影響,但鑑於2018年4月26日,中華企業剛披露完成中星集團的過戶等相關手續,中華企業距離徹底「煥然一新」或還需一段時日。
而在此期間,如何儘快為虧損子公司找到受讓方或許才是中華企業需要解決的「煩心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