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是當前航空、航海領域必不可少的裝備之一,尤其是在大中型軍用艦艇方面,艦載雷達的地位和所佔的建造成本已經成為現代戰艦最核心的組成部分。目前,各主要海軍強國的艦載雷達的探測距離已達300公裡以上,部分國家的大尺寸相控陣雷達的探測距離甚至可達500-600公裡。不僅探測距離遠,而且藉助大型艦載計算機的輔助,現代大型艦載雷達可以同時處理數百批甚至上千批目標。如果有多艘裝備大型艦載雷達的戰艦組成艦隊,那麼是否只需要一艘戰艦開啟雷達就足夠了呢?理論上來說,如果多少戰艦在一定範圍內編隊航行,只需其中一艘戰艦開啟雷達即可滿足探測需求,但是,在執行作戰部署、巡航或者戰時,每一艘戰艦都會開啟雷達。
武器裝備的最終目標是奪取作戰的勝利,戰時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是不會考慮類似設備損耗、經濟性等這些因素的,但是,如果是在平時訓練或者模擬演習等活動時,每一艘戰艦都開啟雷達確實沒有必要。不論是海軍的戰艦還是空軍的戰機,都可以實現數據互通。對於戰艦來說,多艘戰艦共享數據可以通過數據鏈系統傳遞信息,現代化的戰艦基本上都具有這個能力,平時演練或者執行其他常規任務時,多艘戰艦確實可以通過共享數據減少雷達開機數量、降低設備損耗。
當然,除了多數裝備大型艦載雷達的艦艇組成編隊外,還有一種作戰形式肯定會採用這種一艘戰艦開啟雷達共享數據的方式,比如1艘裝備大型艦載雷達的戰艦指引多艘其他小型戰艦/艇執行群體攻擊的行動時,必須由大型艦載雷達為其他小型戰艦提供戰場數據、目標信息和武器導引,這也是典型雷達共享作戰形式。不過採用這種作戰方式也只能在距離本土較近的中近海區域,此時本土的陸基探測系統和陸基起飛的預警機也可以提供信息共享和中繼制導,即便是編隊中的大型戰艦為了保持電磁靜默也可能會選擇不開啟艦載雷達。
除了上述的特種情況外,對於多艘大型戰艦編隊的遠海戰備巡航、訓練甚至作戰的情況,一般情況下每一艘戰艦都會開啟雷達。一方面,多部雷達同時對於臨近空域搜索可以大幅降低誤判、探測漏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於每一部雷達的目標處理、跟蹤和導引能力都有上限,多部雷達開啟也可以儘量提升應對飽和攻擊、多批次作戰的能力;最後還有一點,雷達從開機到負荷運行,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遇到緊急臨時開啟艦載雷達,有可能會錯失戰機,造成額外風險。
雖然現代戰艦上搭載的高性能雷達十分的金貴,一部艦載相控陣雷達系統的造價可能高達數億美元,如果經常開啟肯定會影響雷達元器件的使用壽命,使得日常維護成本提升,多艘戰艦共享一部雷達確實可以降低綜合能耗、設備損耗和輻射信號。但是,對於戰艦來說,保證最佳戰鬥力、達到最佳作戰效果才是首要目標。因此,只要不是特定環境或者特殊條件限制,戰艦的雷達都會開啟。武器裝備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戰鬥,艦載雷達亦是如此,要是任何時候都將其當寶貝一樣「供著」本身就是對艦載雷達的一種「侮辱」吧。
歡迎關注「威吶解析」,閱讀更多原創軍事內容(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