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輸出衣服的「身份證」。
文丨楊樂禪 編輯丨江倩君 菠蘿氪
乘搭著人工智慧發展的風口,多種類智能化和數位化的檢測設備與檢測系統逐漸在紡織品成分檢測領域得到應用。紡織品成分作為衣服「身份證」標籤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準確性是對市場和消費者的承諾。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統計,截至2019年底,我國境內(不含港澳臺)檢驗檢測服務業共有相關機構44,007家。
成立於2018年的廣州冠圖視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冠圖視覺」),是一家用人工智慧賦能於紡織品成分檢測行業的科技企業,於2019年11月完成pre-A 輪融資,目前已研發了AI棉麻儀、AI菌落計數儀等6款商用顯微鏡檢測設備。
得益於AI的賦能,部分行業痛點得到了改善。由於傳統紡織檢測行業人力成本較高,特別是顯微鏡檢測需要檢驗人員有很強的鑑別能力和一定的紡織和化學基礎,因此培養熟練工人的周期較長,而且人工效率低、容易產生誤差。另外,紡織品產品在檢測階段易產生有毒氣體,給檢測人員帶來身體危害。
「冠圖視覺」副總經理王軍表示,通過顯微鏡光學成像、AI人工智慧以及計算機視覺和圖像處理三種核心技術,智能顯微鏡改變了「肉眼+大腦」的傳統檢測模式,如今的產品能使效率提高10倍,綜合人工成本減少50%。例如,AI菌落計數儀一次可檢測6個標準培養皿,每個檢測需時4秒,利用簡單的滑鼠操作即可完成菌落統計,並將結果導出成表格,生成報告。
「冠圖視覺」作為智能檢測儀器的研發生產企業,主要面對第三方檢測機構、大型服裝企業內部檢測實驗室、紡織高校實驗室、外資的檢測機構等終端客戶,提供計算機視覺的整套解決方案:一是在銷售硬體的基礎上,提供AI圖像識別等功能軟體算法,智能輸出衣服的「身份證」;二是針對具有差異性的客戶需求,發展綜合的「一站式」服務,如研發系列產品,解決某一類檢測環節的流程優化、效率提升,同時提供儀器使用培訓、教學應用、維修等售後服務。
王軍表示,紡織品成分檢測的賽道早在2016年已陸續有公司開始進入研發,但檢測行業具有一定的門檻,需要教育用戶和培養行業對新的智能檢測設備的使用習慣。對於產品已經經過兩年的打磨迭代,並已實現技術落地的「冠圖視覺」來說,產品在行業內的應用場景還需要與多方磨合,進一步的完善與優化,才能使其逐漸趨於成熟。
為了擴張商業化的落地場景和提升公司的創造能力,與研究機構合作、拓展商務渠道、招募行業高手,深扎應用場景是關鍵。而「冠圖視覺」則與重慶大學合作,與牛津大學交流、學習人工智慧的前沿技術,充分發揮產學研模式的優勢,」讓高校專注於基礎研發、技術研發,公司則發揮市場敏銳度,檢驗技術是否具備商業化價值,再將其落地,實現技術與市場的無縫對接。」王軍如是說。
目前,「冠圖視覺」已經運用現有技術,在檢測領域橫向拓展了食品菌落檢測。同時,面對紡織品檢測行業中多種多樣亟待開發的檢測項目,「冠圖視覺」仍保持對產品實質落地的把控,除了計劃在紡織品領域將可執行的項目逐個落地,還將用現有的計算機視覺應用平臺進軍「N」個檢測行業,如工業品殘缺檢測和建築安全檢測等。
談及未來計劃的市場版圖,王軍表示,如今的「冠圖視覺」在廣州、上海和重慶均設有辦公室,而未來1-2年主要是作為產品的推廣期,將會加強江浙、福建和華北的市場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