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 激發新動能 取得新突破——人民日報社2018年兩會報導總結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宣傳新思想 激發新動能 取得新突破

  今年的兩會,是在特殊年份召開的大會,舉國關注,全球矚目。按照中央要求和報社編委會統一部署,在兩會報導領導小組的直接指揮下,人民日報兩會報導工作圓滿完成了各項既定任務,實現了今年重大報導的首戰告捷,並在多個方面實現了創新、突破和超越。

  ——首次實現全流程五個「一體」。兩會期間,全社491個參會記者統一調度,特刊、報網端微編輯集中辦公,常態協調,實現了全媒體一體統籌、一體策劃、一體製作、一體分發、一體評估,中央廚房機制進一步完善,新聞生產流程進一步優化。

  ——首次實現融合考評體制的重大改革和創新,全流程量化考核,報網端微統一計分。

  ——首推兩會特刊《融兩會》專版。集中推介人民媒體矩陣的爆款產品。

  要聞版、特刊版與新媒體中心、人民網等新媒體平臺聯手,開設多個融媒體專欄,以「文字+圖表+二維碼」形式,全方位立體化報導兩會,共推出7個短視頻。

  ——外媒定製推送再創新高。國際部在對外交流合作部協助下,為外媒定製推送文章230篇,各語種版本合計超過1000篇,總落地數突破6000次,推送篇目與落地次數均創下歷年兩會的新高。

  ——要論數量創歷年兩會之最。評論部早發聲、先發聲、會發聲,突出重、快、融、新,彰顯首發效應,共撰寫7篇社論、16篇評論員文章,創造了兩會要論寫作的新紀錄。

  ——網絡和新媒體產品量質齊升,瀏覽量、播放量呈現井噴式增長,顯示了人民日報融合發展的標杆地位和領跑優勢,兩微兩端推出13個爆款產品,微博主持話題#全國兩會#閱讀量突破50億。人民網開闢一批刷屏欄目,共發布兩會報導1.36萬篇,累計瀏覽量超14.8億,比去年兩會增長83.7%。

  抓重點,做特點,成亮點

  根據社長、總編輯在動員會上的要求,盧新寧副總編輯、王一彪副總編輯、呂巖松副總編輯、張首映副總編輯靠前指揮,一線督戰,呂巖松副總編還每天召開協調會,傳達中央指示要求和中宣部的報導提示。我們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突出報導總書記兩會重要活動,深入解讀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要聞版總書記活動報導濃墨重彩,莊重大氣,還推出《我和總書記面對面》融媒體欄目,復原審議現場,展現熱烈氣氛,回訪和總書記現場互動的代表委員,每期均製作視頻產品。總書記6次參加團組審議,地方部均快速行動,及時推出反響稿。兩會特刊8版聯動,組織刊發近百位代表委員談對總書記重要講話的理解和認識。理論部推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系列理論文章20篇,與兩會報導有力呼應。

  海外版就新型政黨制度及時刊發多篇重磅評論,被國內外媒體廣泛轉引,多次受到中宣部表揚,為報社贏得聲譽。

  人民日報兩微兩端通過圖文消息、解讀稿件、直播、微視頻、動態信息圖、互動H5等多種形式,宣傳解讀總書記重要活動、重要講話。推送圖文、短視頻報導38條,總瀏覽播放量超5700萬。推出《學習新時代》專欄,推送《必讀!習近平兩會十大金句來了》《@所有黨員幹部,習近平兩會講話提了五個新要求》等原創報導24篇,總閱讀量3500多萬。

  人民網推出「習近平兩會參加團組審議」系列解讀和人民網評,在首頁大頭條推出重要報導策劃《習近平兩會上關心過問的10件「小事」》,在各大平臺總閱讀量超過4000萬。

  各社屬媒體也發揮專業領域精耕細作的優勢,推出一批精品力作。

  盯議案,跟議程,抓議題

  今年兩會,議題多、任務重。開幕之前,我們提早著手,做好鋪墊報導;會議期間,我們緊跟會議議程,做好重大議題解讀報導和輿論引導。

  多形式、多角度解讀政府工作報告。要聞版和特刊版推出多個專欄,政文部牽頭,聯合地方部、經社部等多個部門,前後方聯動採訪,全方位深入解讀,共計刊發各類報導、圖解60餘篇。

  圍繞修憲、機構改革、監察法草案等熱點議題加強輿論引導。要聞版、特刊版、海外版先後推出《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憲法的重大意義》《為民族復興提供有力憲法保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為國家監察體系築牢法治根基》《國家監察:走中國特色監察道路》等評論理論文章20多篇。

  兩微兩端、人民網、海外網、環球網也瞄準特定受眾,發揮各自特長,精準解讀、精闢解讀、精細解讀。環球時報針對國際輿論的誤解誤讀,曲解曲讀,果斷亮劍,及時出手,發揮了獨特獨到作用,多次受到中央領導好評。

  重整合,抓聚合,促融合

  受眾注意力是稀缺資源,在信息過剩甚至泛濫的當下,誰掌握了注意力,誰就佔據了傳播高地。今年兩會報導,中央廚房機制進一步完善,通過總編輯調度會、採前會等統籌策劃,激蕩思維、激活創意、激發創新,倒逼融合、重塑流程、釋放活力,全社融新聞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促進了報網深度融合、此長彼長。

  我們利用移動報導指揮平臺,建立高效的運行機制,前方後方聯動,編輯記者連線,網上網下呼應,內宣外宣配合,公開內參並重,傳統媒體新興媒體協同,構建起品類齊全、特色各異、立體多元、融通融合的現代傳播體系。

  每年兩會,都是內參報導的富礦,內參部利用這一「黃金施工期」,與各專業部、各分社、各社屬媒體協作,讓上會記者都成為內參記者,兩會期間成績突出,收穫滿滿。

  各融媒體工作室充分發揮「聯合作業班」「跨界施工隊」作用,搶抓熱點,主動作為,大顯神通。「法治頭條」工作室、「半畝方塘」工作室、「一本政經」工作室、「思聊」工作室、「青創營」工作室、「大江東」工作室等都抓住兩會熱點,及時回應社會公眾關注。不少優秀的融媒體作品,通過報網互動在版面落地:短視頻《司徒看兩會:厲害了,中國女人!》在兩會特刊十二版頭條落地;3月12日,動畫短視頻《憲法「速」描》在兩會特刊十六版頭條落地。

  融合傳播風生水起,視頻直播吸人眼球。人民日報客戶端和人民日報微博先後對政協開幕會、人大開幕會、政協閉幕會等重要會議活動進行直播,總觀看量超990萬。人民網對兩會重要直播場次實現全覆蓋,總時長達122小時,瀏覽量超過1億。人民視頻客戶端在兩會專區置頂「兩會進行時」直播節目,並每日發布全天直播節目回放。《兩會夜歸人》欄目將記者的採訪手記視頻化,通過媒體人的視角,講述兩會報導的臺前幕後,新鮮有趣。

  抓落實,搶落點,促落地

  今年兩會,我們不斷創新傳播手段和傳播方式,運用新技術、發掘新路徑、推出新創意,增強人民媒體矩陣傳播效果。

  兩微兩端抓住社交平臺互動強的特點,從3月7日起,啟動「中國很贊」活動,運用「手指舞」接力挑戰模式,調動廣大網友特別是年輕網友參與互動,活動話題總閱讀量超10億,參與討論量超1000萬;和有關企業合作,陸續推出「中國很贊」主題高鐵車票、共享單車、瓶裝水等,傳遞「點讚中國、加油新時代」的正能量;英文客戶端策劃製作短視頻《2018兩會,老百姓怎麼看?》《老外眼中的兩會》,以街採形式從普通老百姓和在華工作外國專家的視角看兩會,總播放量超1000萬。

  國際部與對外交流合作部合作,把人民日報首創的外媒定製推送形式做出了新水平,達到了新高度。

  海外版不斷拓展海外合作渠道。截至3月19日,共有南非《非洲時報》、馬來西亞《亞洲時報》、阿聯《中東刊》、葡萄牙《葡華報》、英國《華商報》、墨西哥《華文時報》等30多家合作華文媒體轉載海外版報導120篇,版面87個。共有77家海外華文媒體對海外網稿件進行轉載,總量達5849篇次,日均轉載量約為350篇,是去年的數倍之多。

  人民網聯合百家黨媒,以品牌欄目《兩會進行時》為依託,在PC端、移動端通過視頻直播兩會,並在58家黨媒客戶端、19家黨媒PC端、5家電視臺落地,參與聯動的媒體及渠道超過100家;引入人工智慧機器人「汪仔」參與到解讀直播,令網友耳目一新。

  抓協作,重合作,細運作

  上會記者陣容強大,後援團隊同樣給力,不管有證沒證,人人都是「上會」狀態。

  國際部與兩會國內報導相呼應,推出《外媒看中國》《我與中國兩會》等欄目,充分反映國際政要、專家學者、普通民眾以及外媒對兩會的高度關注和對中國發展成就的高度評價。

  人民網聯合海外網創新策劃,推出了以「Rap說唱動畫MV」為形式的報導作品,將兩會熱詞融入到歌詞中,彙編成朗朗上口、易於傳播的Rap歌曲,配以微動畫,生動解讀政府工作報告。該視頻在人民網和海外網同步上線,並通過海外社交平臺的官方帳號進行傳播推廣,受到海內外網友的廣泛好評和分享轉發,總閱讀量近3000萬,轉評贊超4.2萬,有效地向世界傳播了中國聲音。

  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證券時報、中國經濟周刊根據各自定位,發揮自身專長,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兩會專題,有的報導還被兩會特刊採用。此外,健康時報、新聞戰線、人民論壇、環球人物、新安全、民生周刊、國家人文歷史等社屬報刊,發揮各自優勢,推出了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兩會報導,與主報形成報導合力。

  堅強有力的後方配合和支援,是今年兩會報導取得成功的關鍵。一處不順,一環不暢,都會影響整個團隊的運作和成效。凡是兩會報導需要支持的事,沒有一個部門推辭,都是熱心幫助解決。技術部安排專人駐守中央廚房大廳,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並根據現場需求進行技術改進;數字傳播公司將兩會新聞產品適配電子閱報欄後推出,實現數字屏與手機屏互動。媒體技術公司精心備戰,組織精兵強將搞好技術服務。

  兩會報導持續20天,編輯記者不畏辛苦,連續奮戰,保持了飽滿的工作熱情,湧現出很多感人的故事。總編室兩邊兼顧,雙線作戰,每天來得最早,走得最晚,堅決守住總關口,把好總閘門;經社部在完成日常報導任務的前提下,抽調一半以上的編輯投入兩會報導,承擔了兩塊特刊的任務。臨時有事,臨時派人,從無二話,積極擔當;在修憲報導中,政文部以「一處出錯,全盤皆輸」的強烈責任感,全員上陣,白加黑,五加二,法治記者全部到大平臺參與審稿校對。評論部辦公室夜夜亮燈,深夜還能一呼百應。身邊的感動幾乎每天都在發生,有的同志高燒不退、眼睛充血仍堅持採訪;有的同志晚上做特刊、白天做直播,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有的同志一人完成快訊、專訪、側記、攝影、專報,連續工作12小時,僅靠幾片餅乾充飢……

  今後,我們將把兩會報導中形成的好經驗、好作風堅持下去、推廣開來,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新的任務和挑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2013《人民日報》兩會報導特色分析
    「兩會」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合稱。每年3月份「兩會」先後召開全體會議一次,每五年稱為一屆。中國憲法規定:「兩會」召開的意義在於將兩會代表從人民中得來的信息和要求進行收集和整理,傳達給黨中央。 《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於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縣創刊。
  • 淺析「四全媒體」如何為兩會報導賦能
    從「中央廚房」到雲端對話   縱觀近年的兩會報導,尤其是中央 《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自2014年發布以來,傳統媒體的網際網路思維不斷強化,與新媒體融合共生的關係也越來越明顯,從探索、局部突破,到全面、深度融合,「四全媒體」賦能兩會報導的作用不斷顯現。
  • 外媒看2018年兩會:「新」字是當之無愧的關鍵詞
    2018年全國兩會已經拉開帷幕,兩會的召開也吸引了全球各大媒體的關注,其中經濟增長目標、科技創新、新時代等都是外媒報導中的關鍵詞。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圖片來源:新華網)海外網3月6日電2018年全國兩會已經拉開帷幕,兩會的召開也吸引了全球各大媒體的關注,其中經濟增長目標、科技創新、新時代等都是外媒報導中的關鍵詞。外媒盛讚中國取得的成就,並指出,中國有能力與智慧,變新挑戰為新機遇。
  • 【兩會聚焦】大力加強科技創新,奮力實現「六新」突破
    「大力加強科技創新,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上不斷取得突破。」兩會期間,住晉全國政協委員在熱烈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紛紛表示,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教導,全力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大力加強科技創新,著力實現「六新」突破,在百舸爭流的科技競爭中贏得山西機遇。 「六新」是轉型基礎所在支撐所在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
  • 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原社長的新職務
    11月11日的《新聞聯播》報導,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11日在京閉幕。會議經過表決,增補王爾乘、李寶善、蔡名照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李寶善、蔡名照為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王爾乘為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其中,李寶善曾是人民日報社社長,蔡名照曾是新華社社長。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
  • 中國移動北京公司:5G網絡為全國「兩會」新聞報導助力添彩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2020年的全國「兩會」,5G成為各大新聞媒體間最搶手的「新型武器」。由中國移動北京公司(北京移動)提供的5G網絡和各項5G+應用,為包括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社、中國人民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以及人民日報在內的重量級媒體的「兩會」報導提供了有力支撐。
  • 主流新聞客戶端聚焦兩會報導 哪個埠最"吸睛"
    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2016年怎麼走、「十三五」這五年怎麼幹,很大程度上就看這個報告給出的路線圖。因此,如何把這113分鐘的報告、1.9萬字的文本準確、全面地解讀好就顯得尤為重要。   綜觀三大新聞客戶端的政府工作報告解讀,既有傳統報導模式的延續,也有一些新突破。其中,新華社客戶端在解讀上的創新度更勝一籌。
  • 人民日報:驅動產業數位化 培育發展新動能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驅動產業數位化 培育發展新動能(政策解讀)雲端互動、數據拼單、工業網際網路轉產……今年以來,線下經濟遭遇挑戰,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為支撐的新業態新模式迅速「補位」,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延續穩定恢復態勢,如何搶抓產業數位化賦予的機遇,更好培育發展新動能?
  • 多維創新激發石英砂行業新動能禕禾科技實現逆勢高速增長
    原標題:多維創新激發石英砂行業新動能禕禾科技實現逆勢高速增長「成立三年來,公司資產已經增加了三倍,年銷售收入增加了幾十倍。」作為一家專注於新型矽基材料研發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禕禾科技的高速增長業績格外引人矚目。
  • 建好建強新思想理論網宣新陣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積極探索創新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新陣地、新模式,掀起了一波接一波學習新思想的新熱潮,使每個國人既成為新思想的學習者、聆聽者,又成為新精神的傳播者、實踐者。內蒙古全區75支烏蘭牧騎、3000多名隊員,每年下鄉惠民演出超過7000場,宣傳新思想,傳播正能量,以植根基層、情系群眾的文化宣傳實踐,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 人民日報「智能雲剪輯師」上崗,亮相兩會!
    今年兩會不同以往 網絡視頻 成為今年兩會報導主渠道 但大家都會疑慮 這樣的採訪方式 記者能否準確、生動報導 視頻通過信號傳輸 用戶看到時會不會 卡頓、模糊 面對這些問題 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 推出全新5G+AI模式 將用「智能」開啟 此次不一樣的兩會報導
  • 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同時迎來新社長
    原標題: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同時迎來新社長最新消息,人民日報社、新華社近日更換了領導:庹震出任人民日報社社長、總編輯,何平出任新華社社長、黨組書記兼總編輯。截圖來源:人民網、新華社官網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此前,李寶善為人民日報社社長,蔡名照為新華社社長,而庹震為人民日報社總編輯,何平為新華社總編輯。
  • 激發以工代訓新動能
    無論是支持企業面向新吸納勞動者開展以工代訓,還是支持困難企業開展以工代訓,都是用真金白銀為企業加油的具體行動。於企業而言,可以減負擔、擴崗位、促發展;對職工來說,能夠穩就業、長技能、保生活。  推行以工代訓,讓職工一邊工作一邊學技能,是對培訓模式的拓展和豐富。
  • 聚焦2020瀏陽兩會丨訪談:培育新動能,為實體經濟賦能
    2019年,聚焦興產業強實體,瀏陽經濟質態穩步向好,工業不斷優化升級,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增長11.6%,顯示功能器件、生物醫藥等15條產業鏈實現增加值608億元。2020年,站在新的出發點,瀏陽將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 把握熱點問題報導「時度效」的新範本
    一、反應快速,凝聚輿論強勢 本報組織的大量報導,反映了採編人員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快速反應能力。 3月3日,本報在兩會特刊刊出4篇報導,分別反映北京市民對「APEC藍」的讚賞、人大代表要求嚴肅執行新環保法的呼聲、北京市委書記關於建設宜居之都的認識和網友對保護生態環境的寄語。
  • 馬云為什麼不參加兩會 劉強東丁磊等成2018兩會新面孔
    2018年全國兩會正在召開,今年兩會上,有馬化騰、李彥宏、雷軍等人大代表「老人」,也有劉強東、周鴻禕、丁磊等新面孔,依舊沒有馬雲。據悉,馬雲從沒有參加過全國兩會,以他在網際網路界的聲譽想要參加兩會機會還是非常非常大的,但他為什麼不參加兩會呢?劉強東今年首次參加了全國兩會,他帶來了什麼樣的提案?
  • 新聞報導如何創新?人民日報10大經典案例全解析!
    ▲ 總編室新聞報導創新案例分享會海報 大數據幫助編輯記者找到新的報導對象,提供新的報導手段和呈現方式。截至目前,「大數據觀察」欄目已發表100多篇文章,涉及數字經濟、文化教育、一帶一路、生態環保等各個領域。
  • 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來了新社長|福建兩地最新人事動態
    日前,人民日報社、新華社迎來新社長福建兩地發布一批人事消息來看詳情!人民日報社、新華社迎來新社長人民日報社、新華社近日更換了領導:庹震出任人民日報社社長、總編輯,何平出任新華社社長、黨組書記兼總編輯。截圖來源:人民網、新華社官網此前,李寶善為人民日報社社長,蔡名照為新華社社長,而庹震為人民日報社總編輯,何平為新華社總編輯。蔡名照為十九屆中央委員,庹震為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李寶善、何平為十九屆中央紀委委員。
  • 奪眼球連天線接地氣 人民網兩會專區為啥這麼"火"
    人民網兩會專區截圖 2018年全國兩會的大幕已經拉開,以「走進新時代,實現新作為」為主題的人民網兩會專區如約而至。細心的網民注意到,置頂,套紅,高端大氣,別具一格,人民網的兩會專區形成了亮眼的「人民」特色。
  • 一場全國兩會報導總結表彰會,為何能如此「勢大力沉」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侯皓3月25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2019年全國兩會報導總結表彰會」在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融媒大廳舉行。這場會議有何不同?先來看看暖場「大片」——《河南日報電影集團誕生記》。「河南日報電影集團」?什麼情況?先一睹為快吧! 看完「大片」,我們來看看「大片」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