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梓開
品牌延伸是很多成功品牌常做的事情。品牌延伸指的就是把現有成功的品牌,用到企業的新產品或系列產品上的一種策略。品牌延伸是一個貌似輕鬆的事兒,但是操作不好,結果就會很糟糕。品牌延伸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的案例。那些成功的品牌延伸,是遵循了正確的原則才得以成就的;而那些失敗的品牌延伸,則往往是由於進入了品牌延伸誤區造成的結果。
品牌延伸的原則
01 高期望產品,使用新品牌運作
對於企業在市場佔有率、知名度、美譽度方面寄予了很高期望的產品,不應採取延伸品牌策略,必須使用新的名稱,而期望值低的產品則可以使用原有品牌。
如全興集團推出水井坊,就是採用了這個策略。由於水井坊兼具生產資源、品牌基礎和文化遺產三大珍貴价值,因而有充分的依據被寄予厚望。從水井坊酒的市場表現看,消費者對其色香味格、文化價值和品牌高度是充分認可的。當然這也來自於水井坊基於傳統文化底蘊之上的高端品牌操作水準。
02 預算大,就做新品牌;但如果新品牌無需太多投入,也可以考慮做更多新品牌
品牌傳播預算大的產品不必背上原有名稱。預算小的產品則可以考慮藉助原有品牌的知名度。
從大量中小企業實際經營狀況來看,多一個品牌,多一個市場。很多行業的新品牌其實無需投入太多,在增加品牌之後,會更充分地利用或調動市場資源,比如增加更多的代理商或終端經銷商,從而獲得產品銷售量的增長。我參與過某公司的品牌策略設計,該公司同時以4個品牌面對市場,品牌之間,並無什麼區別,但是市場接受這種模式。簡單增加了幾個品牌,企業的銷量就能夠獲得成倍增長,而新品牌所需要的投入則非常少。
03 明星類產品不適合隨意進行品牌延伸
屬於明星類和市場佔有率很高的產品,品牌不能進行延伸。而一般的和衰退中的產品品牌則可以延伸到有希望的問號類產品上,以提高其市場佔有率,使之成為明星類產品。
比如很多已經被認為是大牌子的產品,如果隨意延伸,勢必破壞大品牌的消費認知,破壞已經形成的品牌影響力。比如一些大牌明星,只會出演大投入的商業電影,絕不會自降身價去出演電視劇中的角色。因為他們知道,一旦自己因為電視劇中的角色被看作隨意延伸個人品牌,那麼個人品牌就會變得不值錢。那些眾所周知的大牌企業,比如汽車品牌,突然去延伸到木材或家裝品牌,也很難令人接受。
04 品牌+單個同類型新產品,也可做品牌延伸
企業原有品牌與單個同類型新產品的名稱相結合,也是品牌延伸的一種好辦法。
05 並非同一範疇的產品,不適合做品牌延伸
比如某公司是生產藥品的,延伸到保健品是合適的,因為都是為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服務的;但是如果某公司生產的是滅蚊產品,同一品牌突然間又開始生產食品,那消費者就會很難接受了,因為一個是有毒的滅菌產品,一個則是要保證安全食用的入口產品,兩者是衝突的。
品牌延伸中的誤區
品牌延伸進程中要防止進入誤區,注意拒絕如下誘惑。
01 坐享其成的誘惑→滿足於目前狀態
坐享其成思維,無論是什麼,都裝在同一個品牌籃子裡,那麼這個籃子遲早會不堪重負的。
02 市場佔有率的誘惑→隨意延伸品牌
單純為了市場佔有率而隨意延伸品牌,會令品牌的含金量大幅縮水。品牌含金量一旦縮水,再想恢復如前就會變得非常艱難。
03 規模經濟的誘惑→盲目兼併擴大規模
有些品牌延伸,是為了快速擴大規模。但是如果企業沒有消化能力,缺乏對規模化的適應能力,缺少相關人才儲備,那麼就算在短期內有了規模,也照樣會萎縮下去的。
04 歧路插入的誘惑→非同範疇隨意延伸品牌
我最看不懂的就是歧路插入式的品牌延伸。八竿子打不著的產品,居然會用同一個品牌;相互衝突的產品,居然會用同一個品牌。品牌延伸一般只適合性質、價格和目標市場都大致相似的產品。
【案例一】霸王洗髮水推出霸王涼茶
我始終不明白,霸王洗髮水的老闆是怎麼想的,怎麼就會上馬霸王涼茶?一個洗護用品品牌,忽然延伸到功能飲品,一個用在頭皮上的產品,居然想讓我們喝下去?霸王涼茶的歧路插入方式,實在令人感到匪夷所思。我從一開始就沒有看好這種莫名其妙的品牌延伸,當別人在購買霸王涼茶的時候,我甚至感到霸王洗髮水也面臨下滑的危險。
還是國內的企業不成熟啊,這種令人吃驚的品牌延伸錯誤,那些經驗豐富的跨國企業,是絕對不會出現的。
【案例二】格力電器推出格力手機
格力集團曾經推出格力手機,同樣令人感到吃驚。這是有錢沒地花了?還是董小姐想玩一玩?手機是無限創新型產品,格力作為具有空調行業核心技術的大型企業,既不具備手機方面的核心技術,也沒有手機銷售的成熟渠道,更沒有手機供應鏈優勢。至於手機行業最需要的研發能力,那格力更是不具備。憑什麼你認為你就行呢?還好格力財大氣粗,小小的試水,對格力影響微乎其微。如果小企業這麼搞法,不知道都倒閉幾回了。
品牌延伸,是一件嚴肅的事情,順著軌道走,沿著成熟的軌跡走,秉持品牌延伸原則,才能獲得品牌延伸的好結果。在企業要決策做品牌延伸的時候,我建議他們想一想大路和小路之間的關係,想一想範疇和範圍之間的關係,想一想消費者會怎麼想的問題。如果企業自以為是地思前想後,到頭來消費者不買帳,那結果還是等於零。(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