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攜號轉網業務全面落地,快一年過去了,有多少人選擇了攜號轉網呢?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共有1200多用戶完成攜號轉網。考慮到國內移動用戶為15.9億,這意味著攜號轉網業務的滲透率不足1%。
不到1%的滲透率,這是攜號轉網業務遇冷的真實寫照。多年以來,消費者一直苦苦期待攜號轉網業務落地。讓人無法理解的是,近一年的時間,攜號轉網業務滲透率不足1%。消費者為何不喜歡攜號轉網呢?
很多消費者沒有選擇攜號轉網,是因為一些廉價套餐消失了。在2018年前後,三家運營商競爭非常激烈,4G不限流量套餐的門檻下探到30元左右。在一些地區,不限流量套餐只要29元,包含40G高速流量,還有800分鐘通話。
坦白說,29元的不限流量套餐可謂是白菜價。不過,29元的不限流量套餐並非每家運營商都有,只有聯通或電信才有。眾所周知,三家運營商中,移動的資費是最高的。正是因為三家運營商的套餐有很大差距,消費者才期待攜號轉網。
然而,去年10月份三家運營商的資費統一後,廉價的4G不限流量套餐下線。如果消費者轉網,當前使用的廉價套餐就會失效。為此,很多消費者只能打消攜號轉網的念頭。現在看來,廉價套餐消失,讓很多人放棄了攜號轉網的想法。
從一些網上的反饋來看,很多消費者並非不願意攜號轉網,而是運營商為了阻止用戶轉網設置了太高的門檻。常用的套路就是,合約不到期。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三家運營商都推出了融合業務,寬帶和手機業務捆綁在一起。由於融合業務資費較低,運營商通常會設置一個10年或更久的合約期限。如果消費者提前解除合約,要支付天價違約金。
不可否認,工信部要求三家運營商不能設置轉網門檻。儘管運營商允許消費者終止合約轉網,但天價違約金確實不好處理。還有一些手機靚號用戶,轉網到新的運營商後,也要預存幾萬甚至十幾萬話費,條件非常苛刻。顯然,三家運營商設置了太高的門檻,這也是消費者攜號轉網的障礙。
事實上,很多消費者不願意攜號轉網,體驗差也是一個原因。比如,現在攜號轉網到新的運營商後,無法在網上給手機號碼充值,有時無法收到銀行或網站的驗證碼……資費沒有優勢,運營商刻意設置門檻,體驗差,這些因素都讓消費者不願意攜號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