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張eSIM卡存儲用戶海量信息,直接以晶片形式嵌入設備主板,無需物理插拔;不與任何運營商「捆綁」,用戶可隨意在不同運營商之間遠程切換,隨時隨地入網,暢享超高自由度……
繼中國聯通之後,今年內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也成功獲得工信部批准,可以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物聯網等領域eSIM技術應用服務。截至目前,三大運營商均獲eSIM應用服務批文,正式進入eSIM賽道。隨著三大運營商在此領域展開布局,eSIM能否開啟物聯網時代新藍海?
eSIM賦能萬物互聯
eSIM卡又叫嵌入式SIM卡,簡單來說就是把SIM卡直接嵌入到手機晶片中,用戶無需再插入實體SIM卡。雖然2020年末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才獲批運營牌照,但三大運營商在這一賽道早有布局。
2018年3月9日,中國聯通宣布,將在上海,天津,廣州,深圳、鄭州,長沙這六個城市率先啟用eSIM卡,開始試點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拉開了eSIM與萬物互聯時代的序幕。
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也於2018年開始試點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2018年6月,中國移動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在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廣州、深圳、成都7個城市啟動。2018年12月,中國電信也在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武漢、成都、杭州開啟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
英飛凌科技安全互聯繫統事業部大中華區物聯網安全產品線區域市場經理劉彤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針對智能手錶場景,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於前幾年已在部分省市進行試點。而這次對兩家運營商的批覆則是面向全國的。相比之下,中國聯通在eSIM領域,尤其是針對消費級產品的布局開始地比較早,是三大運營商之中最早獲得工信部牌照的。業內人士認為,牌照獲批之後允許運營商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各類有關eSIM的服務,並在eSIM領域投入更多精力,助力萬物互聯。
萬物互聯時代到來的號角已經吹響,比起實體SIM卡,eSIM卡有什麼優勢?
對用戶而言,小小一張eSIM卡能夠帶給用戶帶來更多便捷。eSIM卡可以存儲更多用戶信息,直接以晶片形式嵌入設備主板,無需物理插拔;不與任何運營商「捆綁」,用戶可隨意在不同運營商之間遠程切換,隨時隨地入網,暢享超高自由度。
對終端設備製造商來說,eSIM無卡槽需求,因此終端廠商在進行設備的主板設計時,無需再專門預留卡槽,極大提升設計的自由度。內嵌於主板的eSIM 卡還有著極強的抗震和防水能力,適用於各種惡劣氣候與嚴苛環境。
對車企來說,eSIM卡還有助於推動「智能車聯網」模式的應用與普及。此外,在汽車進行車輛進出口碼號管理服務時,eSIM卡可以更加智能化地完成通關流程,省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也能避免人為操作的失誤。
eSIM離暢通無阻還有多遠?
基於eSIM卡的種種優勢,就不難理解為何三大運營商對eSIM領域如此「青睞有加」了。
劉彤向記者表示,此次三大運營商均獲得批覆,包括了物聯網(包括可穿戴產品)和車聯網等應用場景,基本上覆蓋了除手機以外的所有場景,對終端OEM廠家有非常積極正面的影響。
eSIM在多個場景的落地應用為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賦予了更多可能性,也為運營商拓展更多業務提供了極大助力。從各種可穿戴設備到智慧家庭、智能家居,再到車聯網、智慧城市以及工業網際網路,現階段,物聯網藍海之門已經悄然開啟,而正是eSIM架起了這片藍海與運營商創新業務之間的橋梁。
然而,三大運營商均獲得批覆並不意味著eSIM技術能夠在物聯網領域暢通無阻,並獲得多項權限。總體而言,eSIM的「一路暢通」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eSIM在很多領域仍受限制,其發展也面臨著很多挑戰。
劉彤向記者表示,目前,基本上物聯網的設備及消費類產品規範全都處於固定和成熟的狀態,後面還會有一些演進。但是當前能夠看到的落地項目並不是特別多,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eSIM的生態系統很複雜。
eSIM生態系統的複雜之處在哪裡?劉彤進一步向記者解釋道,一是RSP雲上後臺的建設難度很大。在這個雲上後臺,運營商需要將碼號資源和運營商的密鑰進行安全存儲和管理,因此對它們來講,建設這樣的平臺,投資非常大,也需要更多時間。
二是設備製造商在製造物聯網產品時頗費籌謀。製造物聯網產品需要經歷幾個階段:繪製PCB板、硬體打板、測試電氣信號功能、內部軟體測試,以及最後一步與平臺進行對接。其中,在測試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從而會影響到整個的產品計劃。
三是設備製造商客戶對新產品的信任感和忠誠度不高。劉彤表示,一些物聯網客戶剛剛接觸eSIM這樣的產品,對整個生態系統都不是非常了解。「對他們來講,最擅長的就是物聯網設備的應用場景,連接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他們可能不會在這個方面投入過多研發資源。」劉彤說道。
與終端產品適配,eSIM需求日漸旺盛
「eSIM的推廣還需要生態系統(eco-system)的配合,包括碼號管理後臺,連接管理平臺等系統的協同發展。這些都需要時間和金錢上的投資,所以短期內還是要給生態系統的建設多一些時間。但是長期來看,eSIM是非常適合物聯網領域的。」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劉彤認為,儘管短期內eSIM產品還無法掀起「大風大浪」,但其大規模普及仍是物聯網時代發展下的必然趨勢。
未來,eSIM有可能覆蓋更多應用領域,並拓展更多應用場景,有望在自動駕駛、工業網際網路和信息監測等多個領域大顯身手。
現階段,在eSIM物聯網領域,汽車佔據了超過一半的出貨量。隨著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進程不斷加快,eSIM逐漸成為汽車「新四化」的重要抓手。
事實上,在汽車SIM晶片領域,英飛凌早有布局,可以稱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了。從2008年開始,英飛凌就在汽車上部署嵌入式車規級SIM卡,這也是eSIM的雛形之一。劉彤進一步表示,以英飛凌車規級eSIM為代表的一些產品對安全和自動駕駛這兩個方面都有所助益。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英飛凌逐步擴大其產品線,使其產品線日趨完善。不囿於車規級產品市場,英飛凌的eSIM產品在工業級、和消費級市場中都佔據了一席之地,且擁有競爭力非常強的產品。「英飛凌的eSIM產品就像鐵人三項運動員一樣,每一項都很強,而且非常全面。」
eSIM在工業物聯網市場也大有可為。劉彤告訴記者,eSIM可以應用於能源管理、智能表機、水電氣三表、資產的追蹤方面,能夠為工業物聯網領域提供強力支持。「如遠洋貨櫃,它們的位置信息是需要掌握在手裡的,對『互操作性』要求比較高。」劉彤舉例道。
劉彤指出,在信息監測領域,eSIM也是很重要的應用。一些國家的校車和運貨大卡車可以通過eSIM把位置上傳到雲平臺,以實現信息監測。
eSIM具備低成本、高集成度、易用性等多個特性,且適用於各種複雜環境,與物聯網時代各類終端產品的適配度很高,能夠滿足各種物聯網時代下自動駕駛、智慧城市等領域產品的諸多需求。根據Counterpoint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25年,eSIM設備出貨量將達到20億臺。正所謂有需求才有市場,劉彤認為,在不久的將來,市場上會推出更多、更新,功能強大,體積小巧的終端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