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不過星巴克和瑞幸COSTA們的生意有點苦

2020-12-17 東方財富網

「一直以來,COSTA都會根據每個門店的經營狀況進行改善和優化。每年我們都會關閉小部分長期經營不善的門店。」9月10日,針對密集關店的相關新聞,英國老牌連鎖咖啡品牌COSTA相關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解釋稱。

此前,據媒體報導,COSTA在北京、杭州、南京、青島等地關閉多家門店,市場判斷,其關店數量超過了中國市場門店總數量的10%。

宣布關閉門店的不止COSTA一家。

「我們的門店真的已經全部關閉了,暫時也沒有再開的打算。」9月8日,消失100多天的連咖啡在微信公眾號上以「硬重啟」的名義回歸,但門店是確定全部關閉了。

從COSTA關店調整,到連咖啡換賽道,在中國土壤上,資本想要實現「再造星巴克」的美好願景被潑了冷水。

「COSTA對標星巴克,但運營成本較高,星巴克因為品牌力很強,所以在很多商圈的租金很低,但COSTA卻要付出較高的租金成本。」三磨咖啡CEO王維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一方面這些企業運營效率都不高,另一方面在中國開店的商業成本太高,想要開到星巴克那樣的規模以及盈利,確實非常困難。

線下連鎖碰壁

今年3月,DATA100發布報告顯示,國內現磨咖啡市場上,星巴克無論是品牌認知度還是飲用率都排名第一。

而COSTA的認知度,不及瑞幸、太平洋咖啡等咖啡品牌,購買率也比不過麥咖啡、K COFFEE等快餐店咖啡品牌。

9月11日,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消費者趨勢正在變化,商務人群傾向於尋找環境更好的咖啡館,年輕的消費者更喜歡個性化、時尚化的咖啡館。」

「COSTA在消費者心中的定位不清晰,既談不上適合商務人士的高級,也與時尚無緣。連鎖咖啡店需要在大量的店鋪中建設個性化和差異化,找準自身定位。」賴陽坦言。

除了定位,在產品營銷方面,COSTA也失去了競爭力。可以看出,COSTA的產品大都較為傳統,推陳出新的節奏較星巴克慢很多。

經過CBNData消費站統計,截至9月8日,星巴克今年已累計上新14次,共28款新品。相同周期內,COSTA只上新了6次15款新品。

如果說COSTA暴露了咖啡品牌運營中的問題,那麼連咖啡則展示了同行之間激烈的戰局。

公開資料顯示,連咖啡成立於2014年,早期是以微信公眾號為入口的咖啡外送平臺,以提供星巴克、COSTA等咖啡外送服務積累用戶。2015年,連咖啡剝離星巴克等第三方品牌的咖啡外送服務,轉型創立自有品牌咖啡——Coffee Box,收穫了一眾資本的加持,投資方不乏高榕資本、啟明創投等明星創投公司。

但本來平穩發展的連咖啡,因瑞幸瘋狂的低價擴張打法擾亂了陣腳。為了與瑞幸抗衡,連咖啡也開始貼身肉搏,開店、降價成為標配。

2018年12月,連咖啡已在北上廣深開了400家門店。

很快,2019年初,連咖啡被曝關閉多家門店,今年6月初,連咖啡再度大舉關店,線下咖啡業務幾近停擺。

王維分析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逐年增加。「如果是小的網紅品牌,在做小規模擴張經營的時候,還是有機會做些爆款的,但如果想發展成類似星巴克那樣的規模,非常難。除非可以把品牌建設成和星巴克一樣強,以及達到一樣的商業條件。」王維說。

斯葵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宏曾在瑞幸爆出造假問題時坦言,咖啡店飲品成本一般會控制在35%—40%之間,如果毛利達不到6成,經營已很艱難,在現在房租,人工都很貴的情況下,很多私人咖啡廳都是力不從心。

滲透率較低也成為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意味著市場廣闊,但也同時意味著消費人群有限。

華創證券研究指出,特別是在三、四線城市和中老年群體咖啡接受程度仍有待提高。

據其援引Euromonitor數據,2018年,大陸地區咖啡人均飲用杯數僅為4.7杯/年,遠低於美國的261.5杯/年。

欲換賽道重振

被視為開發潛力巨大的咖啡市場,依舊沒人願意放棄。

據《2017—2021年中國咖啡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我國咖啡消費量每年增長幅度在15%—20%,遠高於全球市場2%的增長率。

不同於連咖啡,COSTA並沒有放棄門店。

上述COSTA相關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優化部分門店的同時,COSTA並沒有放緩在中國開拓零售店的步伐,包括青島市場,我們會持續關注新的開店機會。」

另一方面,今年3月COSTA推出了專為中國市場定製的即飲咖啡;6月份,COSTA與九陽旗下的膠囊飲品機品牌OneCup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共創膠囊咖啡。

此外,COSTA相關負責人還透露:「我們觀察到隨著近年咖啡飲用越來越受中國消費者喜愛,各細分市場也有很好的增長勢頭,高端速溶咖啡也是其中之一,COSTA咖啡正密切關注這一領域。」

連咖啡也力圖改變局勢。

在關店後的新業務中,連咖啡表示將提供更有想像力、更有性價比、更有功能性的產品,包括但絕不限於膠囊、濃縮液、凍乾粉、冷萃液、瓶裝咖啡等產品。

也就是說,無論是COSTA還是連咖啡都在大舉進軍咖啡新零售,尋找更多消費場景,高端速溶咖啡成為一致看好的賽道。

上述華創證券援引第三方數據顯示,大陸地區現磨咖啡消耗量整體較低,速溶咖啡消費佔比較大,綜合各資料庫判斷,速溶咖啡佔比約達到咖啡市場的80%。

上述DATA100報告也指出,速溶咖啡、即飲咖啡在疫情期間不斷提升,同時消費者會更加關注具備健康屬性的高品質咖啡品類,譬如冷凍乾燥、噴霧乾燥的速溶咖啡。

在此背景下,高端速溶賽道更是誕生了一些資本寵兒。2月以來,公開披露的融資就有三頓半、沃歐、時萃、永璞四起等高端速溶咖啡品牌。

天眼查顯示,9月2日,三頓半更是完成了第四輪融資,投資方紅杉資本中國、峰瑞資本。

而連咖啡也在時隔1年多後,獲得了新的股權融資。天眼查顯示,9月4日,連咖啡獲得了新一輪的融資,只不過,關於這輪融資的具體金額以及投資方未透露。

即飲咖啡賽道,也引起一些飲料巨頭紛紛布局,雀巢、統一、農夫山泉、伊利、蒙牛也投身其中。歐睿國際預測,全球瓶裝即飲咖啡將在2022年實現31億美元增長,複合年增長率為7.5%。

「中國市場的咖啡競爭確實越來越激烈,但COSTA對中國咖啡市場充滿信心。」上述COSTA相關負責人說。

「我們依然想要書寫中國咖啡自己的故事。雖然這並不容易,但很有意義。」連咖啡在其公眾號上這樣寫道。

(文章來源:時代周報)

相關焦點

  • 星巴克、luckin、costa經典款測評,哪家更好?
    如果從品牌影響力、知名度和咖啡品質的穩定性看,老牌咖啡星巴克、costa和新晉咖啡瑞幸基本形成了咖啡行業的「三足鼎立」之勢。  這三家到底哪家品質更好,性價比更高呢?有機構邀請了咖啡行業的資深人士和專家對這三家咖啡的相同經典款從外觀、口感、VST濃度等方面進行了對比和評測。
  • COSTA咖啡大面積關店?要對抗星巴克的COSTA這是怎麼了?
    9月1日,江浙滬地區也將關停一批門店,其中有兩家位於杭州,分別是COSTA西溪樂天城門店,和COSTA中豪國際店。除此之外,杭州其他COSTA門店正常營業。最近一段時間關於咖啡市場的競爭,我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趨勢,一方面隨著瑞幸咖啡的求生,有不少咖啡品牌開始快速進入市場,但我們同樣也看到了一些老牌咖啡企業對於市場的放棄,costa無疑就是這樣的一個咖啡品牌。
  • 深度| 瑞幸咖啡和星巴克之間的快慢博弈之道
    從成立到上市,星巴克用了整整21年,麥當勞花了25年,但是瑞幸咖啡僅僅花了17個月,創造了全球最快IPO公司的紀錄。中國市場門店數量從0到超2000家,星巴克用了17年,麥當勞用了將近26年,但是瑞幸咖啡僅用了17個月。而在這過去的17個月裡,瑞幸咖啡融資達12次,平均每一個半月融資一次,累計融資金額近10億美元!
  • 星巴克 VS 瑞幸!一場線上運營攻防戰
    星巴克、瑞幸作為咖啡零售行業的兩大巨頭,極具行業代表性。他們一個是行業的傳統大牌,一個是新秀,所以他們在線上採用運營手段也各有不同。 做線上運營,就是為了抓住了用戶,我們就看看星巴克和瑞幸是如何在線上爭奪用戶的。
  • 星巴克「下海」直播,都是瑞幸惹的禍?
    不再「要面子」的星巴克就在兩年前,星巴克還是城市白領眼中頗為高冷的「小資品牌」,當時對星巴克普遍的解讀是,它賣的並不是咖啡,而是介於公司和家之間的「第三空間」,在線下門店中你能舒適地夠進行商務社交等行為,被推崇為白領們的生活方式品牌。
  • 瑞幸教會咖啡行業的事
    瑞幸九成門店是小面積快取店。知情人士稱,瑞幸小店模式在理想情況下,坪效是星巴克大店模式的 20 倍——但這和補貼力度相關。且由於價格不同,利潤率等指標無法相比。加速擴張的對手裡,開小店的極致是成立於 2015 年的本土咖啡連鎖品牌 manner。
  • 唯一能和星巴克抗衡的Costa,為什麼很少有人去喝?
    就像星巴克和costa的咖啡,其實喝起來都一樣,但是你看朋友圈都是去星巴克點杯咖啡裝X的,幾乎很難看到有人去costa裝X自拍的。儘管 COSTA 是目前唯一可以與星巴克相抗衡的國際咖啡連鎖品牌,但它也只是暫時在自己的大本營英國取得了小勝。無論是在星巴克也難啃的歐洲市場,還是在早已被星巴克深耕數年的中國市場,COSTA 都還沒能有太大的勝算。
  • 與星巴克搶生意,漫咖啡、COSTA都棄權了,網際網路咖啡能成功嗎?
    星巴克是不是堅不可摧的? 時代的春風是把雙刃劍。第三空間和西方咖啡文化代言人的定位成就了星巴克,但同時也限制了其在外賣業務的發展,留下了市場空白。 尤其在網際網路的流量經濟和共享經濟的大背景下,當人們主要的交互場所由線下轉移到線上時,外賣市場似乎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 新零售大旗之下:瑞幸和喜茶的差距在哪?
    但這僅僅是瑞幸起點的背景之一。同樣是2017年,一股新零售的思潮遍及網際網路的各個角落,很多一二線城市的寫字樓裡瞬間湧現了數量眾多的無人貨架和新型便利店,在資本的短暫跟進之後,2017年末,隨著市場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多,這種所謂「新零售」的業態旋即陷入低谷。
  • 數字運營策略:星巴克 VS 瑞幸 VS 喜茶
    本文作者通過梳理分析,比較了星巴克、瑞幸和喜茶的數位化運營策略,並對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大家分享。頭部品牌各有特點:星巴克的線下門店快速擴張,會員APP積累了大量的忠實客戶,復購率高,是眾多網紅新品牌的對標企業;瑞幸作為新興的網際網路品牌,積極搭建「流量池」,走的是從線上到線下的經營模式,靠各種優惠福利一直鎖定了大量用戶
  • 瑞幸咖啡:微信小程序上的咖啡外送「生意經」
    瑞幸咖啡,正在吸引你的眼球,或者撕裂你的朋友圈與星巴克的模式不同,神州打造的這款網紅「小藍杯」最先撕開的是網際網路這道口子,首先是引導嘗鮮,下載app註冊即可獲得贈飲,接著利用拼多多式的社交化裂變營銷,分享給朋友產生消費又能獲贈一杯咖啡。
  • 財務造假,名譽一落千丈,誰是瑞幸的接盤俠?
    不過投票的結果顯示,瑞幸的管理層仍與陸正耀站在同一戰線。陸正耀本人,也絲毫沒有想要退出公司實際管理和操控的意思,仍將這艘觸礁的航船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但5日特別股東會決議,陸最終被解除職務。與此同時,同為陸正耀實控的神州租車已基本確定將由上汽集團接手。7月2日,上汽集團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上汽香港與神州租車及其子公司籤署《收購要約》。
  • 便利店咖啡要火啊,比星巴克、瑞幸咖啡都要賣得好!
    近日,據英敏特數據表明,到便利店購買咖啡的人要比到連鎖咖啡店(比如星巴克、瑞幸咖啡等)買咖啡的人要多。雖然說,你在便利店買到的咖啡可能沒有那些連鎖咖啡館衝出來的咖啡好喝,你也不能享受到星巴克的第三空間體驗感,但是這都不要緊,絲毫不影響便利店咖啡在咖啡行業中所佔據的市場份額。
  • 瑞幸教會咖啡行業的事:開最小門店賺最多的錢
    瑞幸九成門店是小面積快取店。知情人士稱,瑞幸小店模式在理想情況下,坪效是星巴克大店模式的 20 倍——但這和補貼力度相關。且由於價格不同,利潤率等指標無法相比。加速擴張的對手裡,開小店的極致是成立於 2015 年的本土咖啡連鎖品牌 manner。
  • 星巴克CFO:瑞幸證明了多年來的判斷,在華增長預期有此依據
    在回答分析師提問是什麼在推動星巴克業務的實質性增長時,Grismer提到了「三大支柱」,包括店內體驗、飲料創新和數位化的客戶互動。而在具體談到飲料創新時,他又表示,雖然食品仍然是星巴克產品組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在過去12到18個月,該公司將更多的產品創新資源集中投入到飲料中,而不是把創新資源在食品和飲料中分配。這一策略對於推動銷售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 10款現磨拿鐵咖啡對比:星巴克、瑞幸表現一般,致癌說靠譜嗎?
    市售咖啡分為速溶咖啡、即飲咖啡和現磨咖啡。不過,資深的咖啡發燒友都會選擇現磨咖啡,因為這樣「最新鮮」。 為此,消道長對比了線下門店熱銷的10款現磨拿鐵咖啡。 測試品牌
  • 焦點分析丨騰訊看上咖啡生意,Tim Hortons有望替代瑞幸?
    不過,在中國一切還方興未艾。截至目前,Tims在中國開出50多家門店,覆蓋上海、大連、鄭州等城市,無論在門店密度還是用戶量上,與星巴克、Costa、瑞幸等咖啡品牌都相去甚遠。 有了騰訊的支持,Tims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嗎? 中國成「第二故鄉」,加速跑馬圈地 Tims十分重視中國市場。
  • 超越星巴克成為中國最大咖啡連鎖品牌 瑞幸咖啡宣布進軍無人零售
    按照2019年初瑞幸定下的目標,在門店、杯量方面都超越星巴克。同時,瑞幸咖啡發布智能無人零售戰略,推出無人咖啡機「瑞即購」(luckin coffee EXPRESS)和無人售賣機「瑞划算」(luckin pop),進一步密布網點、貼近客戶。
  • 開店2000家,5折推輕食,瑞幸以供應鏈出擊星巴克?
    值得注意的是,據瑞幸咖啡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郭謹一介紹,此次瑞幸輕食供應商為英國最大的生鮮食品公司百卡弗、擁有80年歷史的美國食品公司百麥和世界五百強中糧集團;而百卡弗是星巴克沙拉、三明治最大的供應商,中糧豐通是星巴克麥芬、月餅的主要供應商。瑞幸接下來將推出配合飲品的輕食,希望能夠滿足基本的午餐需求,品類主要是肉卷和三明治,也會提供麥芬、司康和蛋糕。
  • 星巴克(SBUX.US)CEO:瑞幸發展證明中國咖啡零售巨大增長潛力
    相關的例子包括氣致冷萃咖啡(Nitro Cold Brew)和綿雲冷萃冰咖啡(Cold Foam Cold Brew)。近期該公司還推出了廣受歡迎的Pumpkin Cream Cold Brew,以及剛剛推出的Irish Cream Cold Brew。在回答分析師提問是什麼在推動星巴克業務的實質性增長時,Grismer提到了「三大支柱」,包括店內體驗、飲料創新和數位化的客戶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