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醫院汙水指醫院產生的含有病原體、重金屬、消毒劑、有機溶劑、酸、鹼以及放射性等的汙水,具有空間汙染、急性傳染和潛伏性傳染等特徵,不經有效處理會成為一條疫病擴散的重要途徑和嚴重汙染環境。因此,醫院的汙水處理站建設成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
文章主要以某床位規模為800張,建築面積為72000平方米的縣級醫院汙水處理站設計為例,從分部設計過程到設計完成的總結使用,全流程分析講述了其汙水處理站的設計細節,以供參考。
案例分析
根據當地環保局環評批覆院區必須實現「汙汙分流、雨汙分流」,傳染病房廢水、口腔科廢水、食堂廢水分別進行預處理後進入醫院汙水處理站處理,達到《醫療機構水汙染物排放標準》規定的排放標準後經城市汙水管網排入淇縣汙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後達標外排;院內規範建設400 m事故水池,防止事故汙水汙染周邊環境。
1醫院汙水收集及預處理
項目中採用生活汙水與雨水分流制管道系統,與城市排水系統相一致。院區醫療汙水及生活汙水經排水管網匯集,經過院區內分散的地埋式汙水處理裝置(化糞池、隔油池以及傳染病房排水專用的化糞池和預消毒池)預處理後,統一排放至院區東南角的汙水處理站進行處理,達到《醫療機構水汙染物排放標準》排放標準後經城市汙水管網排入淇縣汙水處理廠。
2汙水汙泥處理工藝流程圖
汙水處理站進水水質指標(平均值):BOD5=127 mg/L、CODcr=274 mg/L、SS=175 mg/L、NH3-N=28 mg/L,處理出水水質要求達到《醫療機構水汙染物排放標準》排放標準:BOD5<20 mg/L、CODcr<60 mg/L、SS<20 mg/L、NH3-N<15 mg/L。根據當地環保局環評批覆汙水處理採用活性汙泥工藝+二氧化氯消毒處理工藝,汙泥處理採用汙泥濃縮+壓濾脫水,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3各處理單元說明
①格柵井
設粗、細兩道格柵,粗格柵間隙為30 mm,細格柵間隙為10 mm。攔截大顆粒的懸浮物質和切碎凝聚的軟體物質(紙屑、破布或食物殘渣等),對水泵和後續處理單元起保護作用。放置時使柵條與水流方向水平線呈60°角傾斜,以利於清除被阻留的殘渣,為防止管道沉淤和阻留物被衝散,設計時應使格柵前後的汙水流速保持在0.6 m/s至1.0 m/s之間,格柵阻留下的物質因含有大量的病原體,清除時應進行消毒處理。
②調節池
醫院排水的性質決定了汙水處理站來水水量水質具有不均勻性,故設置調節池以均化汙水的水質水量,降低衝擊負荷對後續處理單元的影響。同時設置事故超越管至事故池。調節池中設有曝氣設備,可防止懸浮顆粒沉澱,並改善汙水的可生化性。
③缺氧-好氧池
缺氧好氧池是汙水處理的核心工藝環節,它的優越性是除了使有機汙染物得到降解之外,還具有一定的脫氮除磷功能,A/O工藝將前段缺氧段和後段好氧段串聯在一起,A段DO不大於0.2 mg/L,O段DO=2 mg/L~4 mg/L。
在缺氧段異養菌將汙水中的澱粉、纖維、碳水化合物等懸浮汙染物和可溶性有機物水解為有機酸,使大分子有機物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不溶性的有機物轉化成可溶性有機物,當這些經缺氧水解的產物進入好氧池進行好氧處理時,提高汙水的可生化性,提高氧的效率。
在缺氧段異養菌將蛋白質、脂肪等汙染物進行氨化(有機鏈上的N或胺基酸中的氨基)游離出氨(NH3、NH4+),在充足供氧條件下,自養菌的硝化作用將NH3-N(NH4+)氧化為NO3-,通過回流控制返回至A池,在缺氧條件下,異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將NO3-還原為分子態氮(N2)完成C、N、O在生態中的循環,實現汙水無害化處理。
④絮凝沉澱池
通過在絮凝池中投加絮凝劑(PAM),並在絮凝池中垂直水流方向設置網格反應器,通過網格的空隙時水流收縮,過網孔後水流擴大,形成良好的絮凝條件。使絮凝劑與汙水中懸浮物充分混合,增加細小懸浮物絮凝沉澱作用。
為減小佔地面積,採用豎流式沉澱池,與絮凝池合建在一起,汙泥沉積在泥鬥中,設回流汙泥泵將沉澱在汙泥鬥的汙泥回流至缺氧池。並通過汙泥泵定期將剩餘汙泥經汙泥管排入汙泥池中。沉澱池出水進入集水池,經提升泵進入高效過濾器。絮凝沉澱池可有效去除汙水中的懸浮汙染物,減少懸浮物對消毒劑的幹擾,節省消毒劑的用量。
⑤高效過濾器
採用高效聚酯纖維濾料和合理的設備結構設計。2μm~10μm的過濾精度,對水中懸浮物等多種雜質物體去除率95%左右;40 m/h~60 m/h的過濾速度,高於傳統的過濾器3倍左右;15 kg/m3~30kg/m3的濾床納汙量,是普通過濾器4倍左右;具備佔地面積小、使用壽命長、投資費用低等優點。
⑥消毒池
過濾器出水進入消毒接觸池,使汙水與消毒劑保持一定的接觸停留時間,保證消毒劑有效地殺死水中細菌,出水排放至市政管網。根據《醫療機構水汙染物排放標準》要求傳染病醫院汙水接觸時間不宜小於1.5小時,綜合醫院汙水接觸時間不宜小於1.0小時。
消毒劑採用國際上公認的含氯消毒劑中唯一的高效消毒滅菌劑二氧化氯,它可以殺滅一切微生物,包括細菌繁殖體、細菌芽孢、真菌、分枝桿菌和病毒等,並且這些細菌不會產生抗藥性。二氧化氯對微生物細胞壁有較強的吸附穿透能力,可有效地氧化細胞內含巰基的酶,還可以快速地抑制微生物蛋白質的合成來破壞微生物。
⑦汙泥濃縮池
收集儲存絮凝沉澱池產生的剩餘汙泥,並定期向池內加入石灰對汙泥進行消毒。汙泥濃縮池可初步降低汙泥含水率,減少汙泥體積,便於後續處理。經過濃縮後的汙泥經壓濾機脫水後,幹汙泥外運,濾液回流至調節池。
⑧事故池
汙水處理站發生事故需要緊急排放汙水時,為了防止汙水直接排入正常水系,而建造的應急性設施。事故池和汙水處理設施通過管道連接。事故池的進水閥門一般應為自動控制,以便對事故及時做出反應。
醫院汙水處理站設計總結
1醫院汙水收集
為了節約經常運轉費用,在採用一級處理流程時,醫院醫療汙水應與生活區汙水分流;在採用二級處理流程時,醫院醫療汙水和生活區汙水應與院區內雨水分流。院區汙水經排水管網匯集,經過院區內分散的地埋式汙水處理裝置(化糞池、隔油池等)預處理後排入汙水處理站。含放射性物質、重金屬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質的汙水,必須先進行單獨處理(專用的化糞池和預消毒池)方可排入汙水處理站。
2醫院汙水處理工藝選擇
醫院汙水治理的原則,一方面要考慮汙水中細菌、病毒的種類和數量,另一方面還應考慮汙水的理化指標和毒理指標,更主要的還必須考慮汙水的排向和受納水體對水質的要求。根據醫院的規模、性質和處理汙水排放去向,進行工藝選擇。根據醫院分類,分為傳染病醫院和綜合醫院。醫院汙水處理後排放去向分為排入自然水體和通過市政下水道排入城市汙水處理廠兩類。
醫院汙水處理所用工藝必須確保處理出水達標,主要採用的三種工藝有:加強處理效果的一級處理、二級處理和簡易生化處理。工藝選擇原則為:
1)傳染病醫院必須採用二級處理,並需進行預消毒處理。
2)處理出水排入自然水體的縣及縣以上醫院必須採用二級處理。
3)處理出水排入城市下水道(下遊設有二級汙水處理廠)的綜合醫院推薦採用二級處理,對採用一級處理工藝的必須加強處理效果。
4)對於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小型綜合醫院,條件不具備時可採用簡易生化處理作為過渡處理措施,之後逐步實現二級處理或加強處理效果的一級處理。
3醫院汙水處理設施選擇
醫院汙水處理設施應具有造價低廉、管理方便、處理效果好、佔地面積小等特點,並嚴禁對周圍環境造成汙染。醫院汙水處理設施還應特別注意做好防腐、防滲、防漏措施、各種構築物均應加蓋,寒冷地區應有防寒措施。
尤其是投氯後的汙水有較強的腐蝕性,故在接觸池內必須做好耐酸性襯裡,工程實踐證明,以環氧玻璃效果為好,池子的內頂板亦要塗以環氧樹脂,池子的邊角尤其要嚴格檢查,否則有一點一處腐蝕損壞,就會以點串面,乃至造成整個池子的徹底毀壞。儲存消毒劑的容器及輸送管道、部件亦要採用防腐材料。
4醫院汙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
汙水設施的管理人員,必須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識和操作技能,需持有國家承認的相應技術等級證書和上崗證。管理人員應熟悉設備性能,掌握保養、維修技術,定時巡視設備運轉情況,發現故障及時排除,並作詳細記錄。
每日定時測二至三次餘氯,每月抽查一次糞大腸菌群數和致病菌滅活指數,根據化驗結果及時調整加氯量,以保證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醫療機構汙水排放要求》。
每日記錄汙水排放量(m3/班)、加藥量(Kg/班)、餘氯量(mg/L)、進藥記錄及設備運行情況,並按規定向市環保局檢驗中心每年檢一次,結果報區環保局檢查管理科。將環保檢測中心和排水監測總站的化驗報告、自檢化驗單保存完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