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爆發,昏庸的清政府戰敗,於次年籤訂了不平等《南京條約》,把香港割讓給了日本,從此中國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無能的清政府又輸了,隨後籤訂了不平等的《北京條約》,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全部割讓給了英國。自此香港地區由大英帝國全面控制,清政府無權幹涉。於是當年的那些革命黨人以及激進分子,還有在大陸犯事的人,一旦出事就逃跑香港,香港逐漸成為了中國近代的繁華之地。
1937年日本帝國開始侵略中國,脆弱中國的大地風雨飄搖。很多大陸的精英都逃難跑去了香港,普通人也買不到去香港的船票:比如上海灘大亨杜月笙、廣東潮州李雲經,他後來有個牛逼兒子叫做李嘉誠。除此之外,後來很多國民黨的高官也跑去了香港,比如少將向前,他後來有兩個鼎鼎大名的兒子向華強和向華勝。雖然香港是中國的土地,但此時香港卻是英國的殖民地,最屈辱的地方現在卻成了最安全的地方,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黑色幽默。
1948年蔣介石兵敗臺灣,但留下了很多潛伏在大陸的特務,在圖謀日後有一天反攻大陸,東山再起,其中香港留下了很多他在黃埔的學生。這些學生創立了很多後來割據一方的幫派:新義安、14K等,這些幫派為日後香港的電影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1967年TVB電視臺成立。幾年後無線藝人培訓班也隨之開始舉行。這兩件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確實是歷史上香港娛樂圈的重大事件。多年之後從培訓班中走出了一大批的天皇巨星,佔了半壁江山,比如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湯鎮業等等等等。
其實香港娛樂圈最早發展地方是在樂壇,初代娛樂圈天王也是樂壇中人,那就是許冠傑。
可能大家不是很清楚,在許冠傑之前粵語歌在當時是屬於不入流的。在當時粵語歌是一種戲曲味道很濃重的小調,聽眾都是一些中老年人。當時的年輕人以聽外國英文歌曲為潮流,然後就是類似大上海那種音樂。
隨著許冠傑橫空出世,1972年他作曲並演唱的《鐵塔凌雲》成為粵語樂壇流行歌曲的開山之作,摘掉了扣在粵語歌曲頭上那頂「低等」的帽子。他的《鬼馬雙星》、《半斤八兩》等專輯不斷提升粵語歌曲的地位,開創了香港粵語歌曲文化全方位輸出的新時代。
香港娛樂圈公司在許冠傑的帶領下都可以賺到大錢,在許冠傑最火的時候,在東南亞有家公司找上門想買他幾句歌詞的版權做廣告,開價竟然達到了每字一千元,比起普通香港的工人一個月的工資還高。
隨著娛樂圈市場的發展,大批大批音樂人開始唱粵語歌曲,香港流行樂壇開始一步步走向繁榮。
時間走向了80年代,香港娛樂圈來到了眾神打架時代,一個個天王天后都開始嶄露頭角:比如梅豔芳、林子祥、葉倩文、譚詠麟、張國榮等等。
83年香港出了樂壇推出了一個音樂獎項:十大勁歌金曲獎,每年都要評選10首最受歡迎的歌曲。1984年又增加金曲金獎、年度最受歡迎男女歌星獎。這幾個動作把香港兩位歌手捧到了神壇,就是譚詠麟、張國榮。
此後的幾年,香港樂壇不是譚詠麟獲得金獎,就是張國榮獲得金獎。一直到譚詠麟宣布自己自此不在領獎,張國榮當眾宣布封麥,從此不再唱歌,譚張爭霸才告一段落。
現在的流量小鮮肉,以為粉絲在網上罵罵這個罵罵那個就覺得很紅了?其實和他倆比起來真的是差遠了。84年、85年金獎一直是譚詠麟的,而86年張國榮拿到獎後,在臺上獻唱《有誰共鳴》,譚詠麟的粉絲氣不過,現場譚詠麟粉絲噓聲不斷,聲音差點蓋住了張國榮歌聲。
在更早之前,媒體還爆出過譚詠麟幕後買獎事件。
更厲害的是這些狂熱的粉絲們不僅動口還能動手,譚詠麟和張國榮的座駕都被對方粉絲刮花過,張國榮甚至還在信封中收到過冥幣冥樓。
當然這也是有利有弊的,唱片店的老闆們就在門口支塊小黑板,實時報導二人唱片的銷量,用來吸引兩者粉絲購買為自己明星「打榜」。
隨著兩位天王譚詠麟退隱的退隱,張國榮封麥的封麥,讓香港娛樂圈消停的了一會,但娛樂圈不能就此沉寂下去,不然娛樂圈的這些人怎麼吃飯?沒了譚詠麟張國榮,那就捧新人唄,於是四大天王就橫空出世了。
香港四大天,黎明、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大家最熟悉的天王也就這四位了吧,因為他們成了天王之後,香港所有的娛樂圈資源都向他們四人傾斜,從歌壇到影壇,他們的資源源源不斷,數不勝數,唱出了無數首經典的歌曲,出演了無數部經典的影視佳作,但這也為香港娛樂圈之後的沒落埋下了伏筆。
可能新生代的群眾都有這樣的疑問,劉德華獲得過影帝,張學友是歌壇的歌神,郭富城是公認舞王,那黎明是什麼?怎麼就算天王了呢?但大家不知道的是當年這三個人,正是憑藉了這幾個頭銜,才能和火爆的黎明並稱為天王。你火還能火的過當年的黎明嗎?
1990年黎明因為受到戴思聰的指點,壓下同公司的李克勤快速走紅,此時的香港樂壇的樂隊也開始被偶像派取而代之。黎明和劉德華同屬偶像派,因此被封為雙子星;唱將實力派的張學友亦保持聲勢,和前兩者一起被合稱樂壇" 三劍客 "。當時郭富城在香港其實並不算很出名,畢竟香港超級巨星太多了。於是郭富城將目光轉戰臺灣,憑藉一個廣告逆襲殺回香港,火速上馬也成為天王。人啊,三分努力、三分運氣、剩下的都是命啊!
在四大天王出世之後,四個人從影壇到樂壇拿獎拿到手軟,金曲金獎就在這四人手裡兜兜轉轉了十年,而且其他各種成績、記錄也被他們一遍又一遍刷新,其中張學友的唱片在1993年的銷量超過300萬張,成為世界十大暢銷歌星的唯一的一個亞洲歌手;劉德華的白金唱片(銷量超過5萬)也達到了60張;郭富城的舞技得到了日本、東南亞的粉絲的認可,獲封為「亞洲舞王」。就連當時信息網絡不暢通的內地,四大天王的名字也是如雷貫耳,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郭達蔡明的春晚小品《追星族》?
天王上位後諸神退散,幾乎沒有其他藝人的發展空間。當2000後四大天王退出樂壇後,幾乎沒有新人能獨自夠挑大梁,拿獎的那些人還是和天王同時代的藝人,香港娛樂圈開始出現青黃不接的問題。
而這個時候臺灣和內地紛紛湧現一批又一批的巨星,衝擊著香港娛樂圈。內地娛樂圈從毛寧、楊鈺瑩等初代市場化偶像歌手,到現在一位位的小鮮肉流量明星,影響力都是巨大。
而臺灣這邊,明星任賢齊、周杰倫、張震嶽、哈狗幫,以樂隊形式出現的五月天、蘇打綠、信樂團等紛紛降臨,把本就不多的香港娛樂圈市場一擠再擠,此時的香港也只能懷念當年的黃家駒。
1999年隨著黎明宣布退出歌壇,四大天王的時代也結束了。為了挽救日漸萎靡的香港娛樂圈,香港也做了一定的努力。比如評選四小天王,謝霆鋒、陳冠希、陳奕迅、古天樂。謝霆鋒因為頂包案遠走日本,而後變成廚師,雖然挺火,但始終影響力有限。冠希哥因為豔照門永久退出娛樂圈。陳奕迅其實還好,但僅僅是在樂壇上,其他方面毫無建樹。古仔則是沉迷演戲無法自發,抽空就去山區建希望小學、建福利院,也算挺火,但始終與以前的四大天王相差甚遠。
雖然現在的香港還有很多優秀的歌手,但再也回不去方當年的輝煌了。香港,那個曾經最巔峰的舞臺,已經關閉了最耀眼的那盞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