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香港娛樂圈:「天王」消亡史

2021-01-08 騰訊網

看過《破壞之王》的朋友應該都記得這個情節:

張學友演唱會門票即將開售,一群迷弟迷妹一邊排隊等著搶票,一邊為偶像瘋狂打Call:張學友、張學友我們愛你!

這時一個大叔突然殺出來,振臂高呼:我愛黎明!我愛黎明!

有多大勇氣就要承擔多大代價,砸場大叔被迷弟迷妹們圍住,叮咣一頓胖揍。

很好笑是不是?然而這個小片段的背後,卻是一段硝煙瀰漫的歷史:香港樂壇四大天王爭霸。

四大天王,一個影響了幾乎所有80後的文化現象,我們小時候身處其中,習以為常,沒有細琢磨背後的前因後果。

所以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始終沒有解決:香港樂壇是從何時有天王的?何時有爭霸的?為何四大天王之後再無天王?

現在,是時候來解決這些問題了。

和封建王朝皇帝一樣,香港歌壇天王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原始社會只有酋長不會有皇帝,如果香港歌壇不成氣候,即便有王也是山大王。

那麼香港歌壇的第一個天王是誰呢?

最沒有爭議的答案是:許冠傑 。

沒有爭議的原因是,他推動了香港流行音樂的歷史發展。相當於崔健之於中國搖滾,BobMarley之於雷鬼音樂。任何人談及香港流行樂發展歷史,都無法繞過他。

在1970年代以前,粵語歌曲在香港歌壇處於鄙視鏈的最底端:

粵劇粵曲最為高雅,國語歌曲也頗受推崇。年輕人以西方歌曲為時尚,把貓王、披頭四、滾石視為偶像。最不受待見的,就數香港地產的粵語歌曲了,它的標籤是「低俗」「不入流」,完全上不了臺面。

1964年,披頭四在香港演出的廣告

直到許冠傑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他在1972年演唱的《鐵塔凌雲》成為粵語流行歌曲的開山之作,摘掉了扣在粵語歌曲頭上「低等」的帽子。他的《鬼馬雙星》《半斤八兩》等專輯,拔高了粵語歌曲的地位,開創了香港文化向全世界輸出的新時代。

許冠傑在東南亞人氣爆棚

香港音樂市場在他的時代發展成熟,唱片公司和歌手可以賺到大錢。曾有家東南亞公司找上門,想買他幾句歌詞的版權做廣告,開價達到了每字一千元,比普通香港工人的一個月工資還高。

在許冠傑的影響下,在地位與財富的召喚下,原本只唱國語歌、英文歌的大批年輕歌手唱起了粵語流行歌,香港流行樂壇一步步邁向繁榮。

在香港樂壇的歷史進程中,許冠傑就像希臘神話裡開啟眾神時代的宙斯,是眾神之王,是天王中的天王,牢牢佔據著「香港流行音樂祖師」地位,被後輩們膜拜。

當時間來到80年代時,香港流行樂壇已是巨星如雲,真的可以說是一個眾神時代:羅文、林子祥、徐小鳳、梅豔芳、葉倩文、陳百強、譚詠麟、張國榮.....

1980年代香港樂壇眾神

1983年,香港樂壇出了個大事件:TVB開始舉辦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評選年度十大金曲;1984年又增設金曲金獎與年度最受歡迎男女歌星獎。

香港最受關注的評選就此誕生。這也意味著,媒體有了為諸神之戰造勢的最大噱頭,歌迷有了為偶像Battle的最大戰場。

在1986年度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令香港媒體苦苦等待的「神仙打架」終於上演:張國榮憑藉《有誰共鳴》拿到金曲金獎,打破了譚詠麟對這一獎項長達2年的壟斷。

於是,香港流行音樂歷史上的史詩對決——「譚張爭霸」,就此上演。

1980年代初期的譚詠麟與張國榮

其實在這場所謂的「譚張爭霸」中,譚詠麟與張國榮兩位主角只是正常競爭而已,並未有過任何口角衝突,照樣在一起談笑風生。

令這場爭霸呈現劍拔弩張,你死我活的緊張氣氛的,是總想博眼球的香港媒體,是藉機掙錢的唱片店,以及追星追到失去理性的歌迷。

媒體這裡是什麼都敢寫什麼都敢報,充斥『』據說『』『』傳聞『』這樣的字樣。他們製造的最大新聞就是譚詠麟「買獎事件」。這種報導當然是沒有實錘的,卻把譚詠麟推到了風口浪尖,成為榮迷的討伐對象。

《大眾電視》對譚詠麟「買獎事件」的報導,措辭為「有這樣的一個說法」

唱片店老闆們也使勁蹭「譚張爭霸」這個大熱點。在門口放個小黑板,實時更新兩人的專輯銷量。歌迷們為了幫助偶像壓倒對手,瘋狂掏錢購買唱片。

而令「譚張爭霸」唾沫橫飛甚至爆發流血事件的,正是這些狂熱的歌迷。他們為偶像打Call的方式,可比現在這些鍵盤粉絲要瘋狂多了,是敢走上街頭攻擊對方的實踐派。譚詠麟和張國榮的愛車都被對方粉絲刮花過,張國榮甚至收到過冥幣冥樓。

他們之間最激烈的「全武行」,爆發於1986年度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打破譚詠麟壟斷的張國榮上臺演唱《有誰共鳴》時,譚迷們難以抑制心中的不忿,發出巨大的噓聲,把張國榮的歌聲都要蓋住了。

張國榮發表感言時面色凝重,臺下已亂成一團

在頒獎典禮結束後,雙方歌迷爆發了大規模群毆,幾千個譚迷和榮迷在會場外打得頭破血流,場面完全失控,張國榮在停車場裡被困了整整留六個小時才脫身。

身處「爭霸」旋渦之中,兩位巨星都承擔著巨大的壓力,特別是所有的榮譽都拿到時,難免心生倦意。

在1987年度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被「買獎事件」徹底搞煩了的譚詠麟,在譚迷的掌聲與榮迷的噓聲裡,宣布從此不再參加有任何音樂歌曲比賽的節目。

譚詠麟宣布退出歌壇

譚詠麟這一退,張國榮此後無論得獎與否,都會受到譚迷們更為猛烈的唾罵。

結果兩年之後,張國榮做出比譚詠麟更為決絕的選擇:於1989年年底宣布封麥,從此不再唱歌。

1989年底,張國榮封麥

兩位天王,一退一隱,橫跨香港80年代中後期的「譚張爭霸」就這樣宣告結束。

但是頒獎典禮還要繼續搞,媒體還要繼續炒,唱片還要繼續賣,歌迷們還要繼續追新偶像。

各方都在渴望新人出現,接力譚詠麟與張國榮,成為新的天王,上演新的爭霸。

1992年的香港樂壇格外地不平靜。

許冠傑宣布引退,梅豔芳告別舞臺,70年代的天王、80年代的天后紛紛交出權杖。

全港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東方日報》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冊封了四位新王: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新時代的大幕就此拉開。

92年勁歌金曲頒獎典禮高掛「四大天王」牌匾

不過對於四大天王的人選,從一開始就有爭議。

有的人質疑:他憑什麼當四大天王?這種質疑主要集中在黎明與郭富城身上。

四大天王剛出來時質疑郭富城的多:這公鴨嗓毛頭小子,憑什麼與劉德華張學友平起平坐?

2000年以後質疑黎明的多:劉德華是影帝,張學友是歌神,郭富城是舞王,黎明沒個拿手的,怎麼就天王了呢?

還有人替自己心目中的人選表示不服:為什麼他沒有成為四大天王?其中提名最多的,當數在80年代末就拿到很多重磅獎項的李克勤。

李克勤本是譚詠麟接班人

這些疑問雖然不一樣,但答案卻可以歸結為同一個詞:命。

本來,唱功出色的李克勤早早就被寶麗金視為譚詠麟二號接班人,僅次於張學友。然而因為出道後太順,過早被捧,李克勤就飄了,鬧出飆車導致車禍的負面新聞,最終被Pass出候選名單。

此時的黎明卻在一度受挫之後得到貴人的推薦,籤約寶麗金順利進入歌壇。雖然出過唱歌跑調這種糗事,但他顏值高啊,憑藉電視劇《今生無悔》成了女生心裡的頭號夢中情人,唱片照樣不愁賣。

大帥比黎明

那麼黎明遇到的貴人是誰呢?——香港樂壇的教父級人物戴思聰。連本來是電子表廠工人的張明敏,都被他點撥成走紅大陸的明星。捧紅又高又帥的黎明,對他來說挑戰性基本為0。

郭富城躋身「四大天王」的過程更為神奇。在1990年之前,他在香港只是各個電視劇裡的龍套角色,覺得難以出頭就跑到臺灣發展。結果憑藉一個帥氣拉風的電車廣告實現了「彎道超車」,迅速躥紅臺灣後發布了第一張專輯《對你愛不完》。走紅後成功殺回香港。

這個機車廣告讓郭富城「彎道超車」,一夜躥紅

而且郭富城特別擅長跳舞,與其他三位天王候選人有明顯的差異化,很多人雖然記不住他平淡無奇的歌聲,但卻對他的舞蹈動作過目不忘。

對於急需培養新生力量填補「譚張爭霸」空白的香港樂壇來說,多一個有潛力的新人,就多一份保險。加上李克勤在關鍵時刻掉了鏈子,抓住機會的黎明、郭富城後來居上,與劉德華、張學友一起躋身「四大天王」。

人生啊,三分實力,七分命。

「登基」之後,香港流行音樂在「四大天王」的統治下邁向全盛期。

張學友的唱片在1993年的銷量超過300萬,成為世界十大暢銷歌星的唯一亞洲歌手;劉德華的白金唱片(銷量超過5萬)達到了60張;郭富城的舞技得到了日本、東南亞的承認,獲封「亞洲舞王」。

在四大天王時期,香港流行音樂面向大陸的文化輸出達到歷史巔峰,直接製造出了「第57個民族」:追星族。

不論是大城市還是小鄉鎮,商場裡貼著他們的代言海報,髮廊裡播著《忘情水》《吻別》《對你愛不完》,錄像廳裡放著《天若有情》《今生無悔》。

小青年們瘋狂地搶購他們的磁帶,房間裡帖滿偶像的海報,把他們的生日、血型、星座記得比九九乘法表還牢。就連六七歲的孩子也能熟練背誦這首打油詩:

床前劉德華

疑是張學友

舉頭望黎明

低頭郭富城

1993年春晚上人民藝術家趙麗蓉的小品《追星族》,就忠實記錄了當時小青年們的追星熱潮。

然而在「四大天王」的火熱之下,也埋下了香港樂壇由盛轉衰的諸多禍根。

如果從1990年算起,這四人對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最受歡迎男歌手這一獎項的壟斷長達11年,年度金曲也幾乎被張學友和黎明瓜分。

四大天王恐怖屠榜史

這意味著整個90年代,幾乎沒有任何新人能對「四大天王」的地位造成威脅,新人們的成長空間被極度壓縮。

就連有「第五天王」之稱的李克勤,也只能活在他們的陰影之下。直到2002年,當四大天王都已像譚詠麟那樣退出歌壇後,他才拿到最受歡迎男歌手獎,而這時昔日的「譚詠麟接班人」已經35歲了。

李克勤:我等到花兒都謝了

但在四大天王的全盛期,香港樂壇處處都是繁榮景象,唱片銷售額年年都能破紀錄,很少有人會心生危機感,聽不到任何喪鐘的聲音。在盛世幻象的麻醉之下,香港歌壇一點點失去求新求變的動力,當四大天王時代一過,未能及時解決的危機就會一下子爆發。

一方面,香港樂壇盲目自信,過分追求「獨立自主」。1995年,他們甚至自信到掀起了一場「原創歌曲運動」,抵制來自外國的改編歌曲,從而想為本地創作人開拓更大空間。可是,香港的創作人才本來就不多,面對的卻是全亞洲的市場,需求龐大,一旦供不應求又必須硬著頭皮出作品,水準就會降低。

這場運動被香港流行文化研究者視作一次拔苗助長的失敗試驗,是令香港樂壇由盛轉衰的事件之一。

水準的下降,導致香港流行音樂失去了大部分中年以上的聽眾。《明報》曾對此評論:「成熟的樂迷,寧願繼續沉迷老歌,也不願買欠質素的新歌。為遷就少年樂迷,音樂創作人走向單純化的路線,在音樂上及歌詞內容上,都難以令思想成熟的樂迷產生共鳴。」

90年代末香港著名苦情歌曲

到了90年代後期,香港的主流情歌愈發地千篇一律,十首有九首都是講分手、失戀的苦情歌曲。

譚詠麟在擔任1998年度兩個頒獎禮的評委後吐槽:「去年挑選出來的成績較佳的歌曲50首,其中三分之一『不堪入耳』,這個現象實在恐怖。」

另一方面,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與臺灣「白色恐怖」的終結,香港在文化自由上的絕對優勢,也從80年代末開始漸漸被趕超。

當大陸這邊開始製造毛寧、楊鈺瑩等初代市場化偶像歌手,通過《彎彎的月亮》實現反向輸出,出現諸多個性十足的搖滾歌手時,香港歌壇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差距在縮小,甚至比他們還要多元化的信號。

大陸初代偶像毛寧&楊鈺瑩,這個MV顯示的詞曲作者是一樁懸案

最終,曾被四大天王佔領的地盤在一輪又一輪的新陳代謝中,全線被大陸新勢力取代。城市商場裡貼的是大陸小鮮肉們的海報,鄉鎮的髮廊裡放的是鄭源六哲們的神曲。

臺灣這邊,就在香港的原創歌曲運動成為鬧劇之時,任賢齊卻憑藉《傷心太平洋》等源自日本的歌曲躥紅。帶有歐美元素的新鮮音樂,臺灣也從90年代末開始實現對香港的全面碾壓,出現了Hiphop風的周杰倫、張震嶽、哈狗幫,以搖滾樂隊形式出現的五月天、蘇打綠、信樂團。香港卻依然只能懷念黃家駒,很難再對臺灣實現文化輸出,當年盛況一去不返。

21世紀前10年,臺灣流行音樂強勢輸出

全球都有的盜版猖獗、唱片衰落的現象,在香港尤為嚴重。1997年之後,唱片銷售額開始走低,到了1998年,銷售額已經不足95年的一半。

數據來源:IFPI

張學友的《吻別》,劉德華的《忘情水》銷量超過百萬的盛景,只存在於回憶裡了。一般新人,剛出的專輯能賣出5000張就不錯了。很多剛剛入行的歌手,出完唱片就遭到解約,從此消失在行業裡。最為致命的是,因為賺不到錢,幾乎沒有什麼新的詞曲創作人能混出來。

1999年,隨著黎明宣布退出歌壇,四大天王的時代結束了。

此後,香港歌壇也試圖再造當年「天王爭霸」的盛景。其中之一就是進行「四小天王」的排位,流傳較廣的版本是謝霆鋒、陳冠希、陳奕迅、古天樂。

「四小天王」主流版本:謝霆鋒、陳冠希、陳奕迅、古天樂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歌壇在90年代埋下的諸多危機,在經濟呈現頹勢後瞬間爆發,陷入衰落的歷史進程已無可挽回,這不是幾個新人能解決的。

何況這些「小天王」別說創造一個新的爭霸大時代了,連屬於自己的小時代都沒能抓住:謝霆鋒在2002年開車時撞到了花壇上鬧出「頂包案」,陳冠希在2008年則沒看好自己的硬碟遭遇「豔照門」。古天樂則鐵了心要當實力派把自己搞黑專心演戲無心唱歌。

這些人真的就比前輩差嗎?未必。用玄學來解釋的話,就是香港樂壇的氣數已盡。

以目前的粵語歌壇天后謝安琪為例,儘管有實力,但在大陸的影響力已無法與梅豔芳、王菲乃至容祖兒這些曾經的天后相比。

於是,當「四大天王」的時代過去將近20年後,我們發現香港樂壇幾乎只有陳奕迅在苦苦支撐。

在香港樂壇全盛時期,大師黃霑寫下了經典的《滄海一聲笑》,現在看這首歌何嘗不是香港流行音樂歷史進程的縮影呢?

在「譚張爭霸」與「四大天王」的時代,它洶湧澎湃氣勢磅礴,曾「滔滔兩岸潮」。如今大浪東去一片平靜,已然是「豪情還剩一襟晚照」了。

若干年以後,恐怕豪情的餘溫也會徹底消散,當年往事都成塵煙。

獅子山下再無爭霸,香港樂壇再無天王。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香港四大天王之後,娛樂圈再也沒有「三棲巨星」?
    很大程度上,這其實主要就是香港TVB造星體系的崩潰。1、還是從香港「四大天王」說起,當年香港TVB都是如何造星?其實細想起來,我們關於「三棲明星」的所有印象,基本上都來自香港娛樂圈。四大天王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多成就,是因為TVB一直給他們機會,每年有大量戲拍,每年至少出1張新專輯,而且都是最頂級的製作人坐鎮,有這麼多資源,總有一些人能夠冒出來。而四大天王只不過是其中最幸運的代表。2、四大天王的前輩和後輩,都是同樣的造星模式我們說,四大天王是香港娛樂圈全方位造星運動最成功的典範。
  • 香港娛樂圈興衰史,從許冠傑到譚詠麟張國榮四大天王再到後繼無人
    隨著娛樂圈市場的發展,大批大批音樂人開始唱粵語歌曲,香港流行樂壇開始一步步走向繁榮。時間走向了80年代,香港娛樂圈來到了眾神打架時代,一個個天王天后都開始嶄露頭角:比如梅豔芳、林子祥、葉倩文、譚詠麟、張國榮等等。
  • 曾經香港四大天王誰最紅,黎明、劉德華、郭富城、張學友
    香港四大天王有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在20世紀90年代最受歡迎的四位男歌手,四大天王命名於1992年,此後被大眾廣泛認可,風靡全亞洲,四人幾乎壟斷了90年代香港樂壇的所有獎項,也是當時香港演藝界的代表人物,有很多網友及各自的粉絲們經常討論,四大天王到底誰最紅,今天就給大家一一分析下。
  • 《處處吻》背後,香港唱片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等到1992年郭富城回到香港發展時,已經是一呼百應的天王級人物了。《對你愛不完》隨著郭富城的「歸來」,香港地區一下子在90年代初期聚集了4位才華橫溢、外貌出眾的男歌手,被譽為香港「演唱會之父」的張耀榮(另一說法為方逸華),便將「四大天王」的名號冠給了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和黎明,就此宣告了新時代的到來。
  • 香港四大天王的輝煌時代
    香港四大天王的輝煌時代86至1996年間的香港影壇,可謂是電影的十年黃金歲月,的確,在這10年中,香港影壇為觀眾締造了太多的電影佳話,留下了無數光輝璀璨的記憶。同時,在這10年中,香港娛樂圈最大的成就是捧出了以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為首的「四大天王」,並由此進入了一個異常活躍的時期。
  • 都說香港四大天王都很出眾,你認為香港四大天王中,誰是最帥呢?
    1999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娛樂工業迅速滑落,粵語歌壇更是一蹶不振,四大天王同臺的機會越來越少。1999年底,黎明宣布退出一切音樂頒獎禮,接著張學友也宣布退出,這似乎也宣告著「四大天王」開始「瓦解」。
  • 解讀香港「四大天王」到底誰是天王之首
    在華語樂壇,我想大家都知道在90年代的香港樂壇,因張國榮、譚詠麟的相繼退出,在年輕的一批歌手裡,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得到了圈內圈外的眾人認可,並於1992年被Tvb高管方逸華封為香港四大天王,他們是香港娛樂圈發展起來最具代表性的超級偶像明星,也是一個時代的象徵!
  • 香港影視圈四大天王背後的女人大揭秘!
    要是說起香港影視圈的四大天王,相信咱們中國沒有幾個人不知道的吧,他們從出道到現在火了30多年了,而且現在依然在火,不得不說,這真是不是件容易的事!歌神張學友之妻羅美薇;羅美薇,她1965年出生於香港。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影片《情逢敵手》中飾演角色,由此踏入影壇。她出演了《雙龍吐珠》、《少女的心》、《痴心的我》等影片。與同期出道的袁潔瑩、李麗珍、陳加玲、羅明珠組成「開心少女組」。
  • 香港「四大天王」,你不能不知道的故事!
    昨日,劉德華2018紅磡首秀引爆了整個娛樂圈及網民界,引起了廣大網民的關注,小編作為華仔的資深粉絲,恨不得馬上飛到香港參加,華仔8年磨一劍,揮劍斬紅磡,作為娛樂圈常青樹的代表。說起香港四大天王,承載了一代人甚至兩代人的回憶,他們的魅力迷倒了無數少男少女,甚至說撐起的華語樂壇的半邊天也不為過,今天我們就來八卦一下香港「四大天王」的一些小故事。
  • 香港四大天王,曾偷走了多少人的青春歲月
    香港四大天王的傳奇,只要深入了解過娛樂圈前三十年前的發展狀況的人都會多多少少知道一些。能擁有如此高的頭銜,可想見這四個人的影響力有多爆,但說起這 個偶像團體的起源,卻是缺少點儀式感。80-90年間是香港娛樂圈最繁榮的時期,不過在一代巨星張國榮、林子祥、梅豔芳隱退下來之後,香港娛樂圈忽然進入了一個無巨星時代,雖然表面還是百花齊放,生動燦爛,實則暗潮洶湧,各種猜測浮出水面,好像江湖缺霸主,誰會是下一任殿堂級人物?90年代初,黎明熱度非常高,大批歌迷粉絲為之瘋狂的舉動自然把他推到了萬眾矚目下,當時所有媒體的報導焦點都是黎明,他被譽為「一枝獨秀」。
  • 他是香港樂壇的祖師爺,天王之王,香港樂壇最高榮譽獎獲得者
    娛樂新天地,盤點娛樂圈熱點資訊,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明星經紀人徐仕春,關注我不迷路春哥帶你們上高速,做為一位在娛樂圈多年的資深經紀人,每天帶你們八卦娛樂圈趣事。1.他是香港樂壇的殿堂級歌手,他在香港樂壇的地位無人相比,香港樂壇的祖師爺,他也是香港樂壇最高榮譽獎一一金針獎的獲得者,他在香港的地位可以這麼說吧!別的明星唱歌臺下都是歌迷,而他在臺上唱歌臺下都是明星,他也是眾多明星的啟蒙老師,劉德華 梅豔芳 葉倩文 陳奕迅等等都受到過他的音樂指導,張國榮 譚詠麟 張學友等等都似他為偶像,他就是香港樂壇天王之王林子祥。
  • 香港四大天王的現狀:混得最體面的最窮,混的最差的卻最富
    其實現在還有很多人對以前那個香港娛樂圈念念不忘,誰說起香港娛樂圈也都是男神女神。一 四大天王的出現對於香港娛樂圈,我們很多人還是在懷念著以前那個七八十年代,那時候,有很多厲害的人,像是哥哥張國榮,梅豔芳,其實那時候的香港歌壇,常被人說是神仙打架的年代,當然了,還有大家很熟悉的四大天王 那你知道四大天王分別是誰嗎?他們是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這四個人的出現,對於香港後來的歌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大家知道四大天王是什麼時候有的嗎?
  • 香港四大天王都有孩子了,看看還有哪些香港巨星後繼無人!
    說到華語娛樂圈,可能最發達還是香港娛樂圈了,儘管這幾年內地的娛樂產業越來越龐大,但是與香港的娛樂產業比起來還是嫩了點,在香港每個時代都會有N個巨星誕生,比如曾經的李小龍、許冠傑、張國榮、梅豔芳等等。但是給內地觀眾印象比較深的可能就是有四大天王之稱的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四大天王四個人可以說在娛樂圈是紅了30年,在前幾年讓粉絲歌迷唯一遺憾的是,四大天王之中就張學友早早結婚生子了,其餘三個巨星都是一直單身,在大眾眼中成了名副其實的鑽石王老五!
  • 2001年娛樂圈權力榜Top50:四大天王僅兩人上榜,第一名出人意料
    2002年有網站做了一份「2001年度娛樂圈權力榜Top50」,反映了01年度藝人的真實狀況,一起來看一下吧。這一年比較驚喜的是娛樂圈新人孫燕姿、王力宏成功入榜,在香港打拼多年的許志安也終於熬出頭了。那英超越田震排在第43名,除了有新唱片推出,更把演唱會開到香港紅磡,是內地樂壇第一人。因「嘲諷」四大天王人氣形象跌入谷底的陳奕迅聲勢很猛,唱片大賣演唱會連開9場,排在第46名。2000年後張紀中啟動金庸作品翻拍計劃,影響力確實非常大,堪稱電視劇第一大導。
  • 香港四大天王一直有名氣,卻被李健指出問題,得知原因網友淡定
    香港四大天王一直有名氣,卻被李健指出問題,得知原因網友淡定曾經在華語樂壇當中能夠被稱為巨星的人,簡直少的不能再少了,那時候被稱為巨星的人幾乎都在香港娛樂圈裡。因為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無論是在影視界還是在樂壇當中都是內地和臺灣不可超越的。
  • 說好接班四大天王的「香港四小天王」,為何最終只剩陳奕迅?
    畢竟陳曉東曾是那樣當紅的歌手,還被稱為「四大天王」的接班人選,最後卻神秘地消失了近20年,怎能不令人唏噓。既然說是「四大天王」接班人,當然不會是一個人,而是當時被譽為「香港四小天王」的四個人。他們就是「三陳一謝」:陳曉東、陳奕迅、謝霆鋒和陳冠希。他們在90年代末-21世紀初紅極一時,承載了香港樂壇的希望。然而,短短幾年後,依然屹立不倒的,卻只有陳奕迅一人了。
  • 身為香港娛樂圈四大天王之首的劉德華,為什麼能紅遍中國幾十年?
    他就是被大家稱為「華仔」的香港四大天王之首—劉德華,他於1961年9月27日出生於中國香港,他是中國香港男演員、歌手、作詞人、製片人。大家都知道因為劉德華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也是一個很有藝術音樂天賦的人,同樣是他也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少,所以劉德華才做到了一直火的高級境界。劉德華拍戲非常努力和認真,到目前為止,他已參演超過140部電影。
  • 香港歌壇:四大天王中誰排第一?
    香港歌壇四大天王排名分先後依次是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首先想反駁的朋友請審題:香港歌壇!不涉及影壇成就與綜合影響力的話,張學友排在四大天王之首應該能得到大部分歌迷的認同。我不偏向於任何一個天王,我只是以過來人的身份解讀四大天王巔峰期及演唱生涯。論唱歌,四大天王中唱功讓普遍歌迷信服的只有張學友一個,你見過有人質疑過歌神學友的唱歌實力的嗎?
  • 這四位是香港四大天王
    劉德華就是娛樂圈的經典人物,不論是他的歌聲還是他的經典電影一直是我們這代人磨滅不了的痕跡,劉德華的歌聲一直迴蕩在人們的心中,即使在現在這個時代他的歌聲也能代表那個年代特有的港風和港韻,他就是香港影壇的領軍人物,不管是老的少的沒有不認識他的,過了這麼久,他依舊是當年的帥氣模樣,經歷了生活的風風雨雨如今依舊魅力不減,再次回歸演藝圈也沒有什麼問題。
  • 香港樂壇四大天王到底是誰封的?28年過去了,劉德華依舊最紅?
    1992年的春天,香港的娛樂圈橫空出世了一個叫「四大天王」的稱號。這四大天王就是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其實這四位當紅明星在當時的港臺娛樂圈已經是公認的大明星,那為何還要把他們四位再起一個封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