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違規發放貸款一案的報導已經過去九個月了,近日銀監局發布的行政處罰信息,最終認定的金額和對罪責的描述依然令人震驚。
1月19日,銀監會將此次事件定性為「一起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主導的有組織的造假案件,涉案金額巨大,手段隱蔽,性質惡劣,教訓深刻」。四川銀監局發布通告稱,依法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罰款4.62億元;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原行長、2名副行長、1名部門負責人和1名支行行長分別給予禁止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取消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警告及罰款,並且相關涉案人員已被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此次銀監會的調查結果顯示,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為掩蓋不良貸款,通過編造虛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權審批等手法,違規辦理信貸、同業、理財、信用證和保理等業務,向1493個空殼企業授信775億元,換取相關企業出資承擔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不良貸款。
一直以來,浦發銀行以穩健自標,此次成都分行的案件實則為銀行業內部管理敲響警鐘。
企業的貸款到期需要續貸的,一般來說,企業自己會找短期的過橋資金來還舊款之後再貸新款,以確保資金鍊持續。而銀行的不良資產也有正常的處理渠道,如核銷或打包出售。但不良資產率較高時,有些銀行按正常的處理方式可能虧損過多,或者達不到上級要求的不良率指標,於是就用空殼公司接盤不良貸款。
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一案中,銀行利用殼企業以承債式收購的方式騰挪不良貸款,實際就是用殼企業低價收購出現壞帳的企業,同時轉移債務,再對殼企業授信,用新款還舊債。這種以時間換空間的轉移術抹去了正常的資產信息,使本應為關注或者不良級別的貸款壞為正常。
但並不是所有銀行都敢這樣冒險,更沒有多少銀行敢用空殼空司堵幾百億級別的不良窟窿。諷刺的是,巨大騙貸金額的背後,正是這家明星分行宣稱的「長期不良貸款為零」。
讓市場更為震驚的是王兵作為主要責任人,自2002年3月起在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任行長已有15年,直至2016年下半年,才卸職行長轉任高級專家。而一般來講,銀行實行輪崗制度,同一個崗位做三五年就要輪崗,以防風險累積。
雖然在2017年4月,浦發銀行否認該事件相關信息與事實不符,但同期,王兵這個關鍵人物「到齡退休」,同時浦發銀行總行空降多位幹部到成都分行。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分行貸款的巨大風險並不是沒有苗頭。早在2015年10月,四川銀監局就曾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發過處罰決定,案由是「貸款風險分類不及時、不準確,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罰款40萬元。隨後媒體引述知情人士稱,「總行查了,王兵沒有收受賄賂的行為,沒有涉嫌個人經濟問題的來往」。
銀監會近日已依法對浦發銀行總行負有責任的高管人員及其他責任人員啟動立案調查和行政處罰工作。此外,鑑於四川銀監局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相關風險線索等問題未全面深查,對其負責人監管督導不力失職也進行了嚴肅問責,給予黨紀政紀處分。
1月19日,浦發銀行發布公告稱,對於成都分行發生的違規發放貸款案件「深感愧疚」,並「對於監管部門的查處表示堅決支持和接受」。
4.62億元級別的罰單在銀行監管的歷史上都是屈指可數的。2017年起,銀監系統重罰違規彰顯了監管層「強監管」的決心。其中,廣發銀行惠州分行違規擔保「僑興債」一案被處罰共7.22億元,為史上最大罰單。緊隨其後的是該案中郵儲銀行違規從事投資活動被沒收違法所得和處罰共計5.21億元。此次浦發銀行成都分行收到4.62億元的罰單,則排進了前三。
四川銀監局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的處罰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條「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按照規定提供報表、報告等文件、資料的,由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責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款」。
無論是按照銀監會的法規還是與前兩大罰單相比,浦發銀行涉案金額775億元,涉案貸款1493筆,4.62億元的罰金都不算重。
此外,涉案個人的處罰則是由上位法——《行政處罰法》規定的。據公示信息顯示,四川銀監局對王兵、章模華、高波處以「警告,罰款50萬元人民幣;禁止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的處罰,對許承斌、趙勇處以「警告,罰款30萬元人民幣;取消10年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的處罰。
在涉案775億元違規貸款的背後,是否有任何形式的受賄或灰色交易我們不得而知,但從結果看,銀行分行的高層,願意將自己放入如此風險中,若非巨大的利益誘惑,便是業績上的巨大壓力了。除了30萬至50萬的罰款,等著他們的更有司法的處置。
對於浦發銀行來說,4.62億元的巨額罰金,或許對其利潤的影響甚微。根據浦發銀行月初發布的業績快報顯示,2017年集團營業收入為1686.19億元,同比增長4.87%,利潤總額為697.85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了0.27%。
經過此案,浦發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由2016年底的521.8億元上升至2017年第三季度的727.8億元,不良貸款率由2016年底的1.89%上升到2017年第三季度的2.35%
廣發證券銀行業團隊今日發表觀點稱,對於浦發銀行本身不良的擔心並不是最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是市場可能會對此前一輪銀行資產負債表擴張中高槓桿銀行的不良率進行系統性重估。
的確,對整個金融監管來說,看不見的冰山才是真正最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