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艦自造就能「以武拒統」 臺當局哪來的「自信」?

2020-12-18 看看新聞Knews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12月15日上午,被臺軍寄予厚望的「塔江」巡邏艦和快速布雷艇在宜蘭舉行下水和交艇儀式,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不僅藉機大肆吹噓所謂「軍艦自造」能力,還誇下海口稱未來臺灣可以對西方出售軍備。

鼓吹「不對稱戰力」

「塔江」艦是臺海軍現役飛彈巡邏艦「沱江」艦的後續艦首艦,據臺海軍鼓吹,「塔江」比「沱江」原型艦構型放大了100噸級,達到700噸級,採用雙體船隱身設計,最大航速30節。

此外,「塔江」密集堆砌了包括「雄風-2」、「雄風-3」反艦飛彈、76毫米主炮等多種武器,還搭載了3D對空搜索雷達、威脅預警電偵系統、幹擾彈發射系統等。臺海軍因此對「塔江」寄予厚望,稱其為「航母殺手」。

一同下水的還有臺海軍首艘自製快速布雷艇,現場視頻稱其搭載了T-74排用機槍、T-75-20機炮,並擁有所謂「全球首創」的自動化布雷系統。

按照規劃,臺軍首批將建3艘「塔江」同級艦,後續還會陸續開工約10艘,它們將在2026年左右全部服役,成為所謂應對解放軍的「不對稱戰力」。

軍事專家杜文龍指出,臺灣海峽最寬300公裡,最窄126公裡,在如此狹窄的空間範圍內,再小的行動解放軍的陸海空天情報體系也能盡收眼底。所以所謂的「非對稱」只是權宜之計,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現在的臺灣當局毫無作為,只能用這種謊言去糊弄島內的民眾。

臺灣有能力向西方出售軍備?

在儀式現場致辭中,蔡英文大肆鼓吹所謂「軍艦自造」政策,稱臺軍每一艘艦艇性能優異,而且「自造」比例日益提升。蔡英文還不忘放出大話,揚言臺灣在未來可能成為西方國家相關裝備和零組件的供應來源。

不過,外界對這兩艘艦艇的性能並不看好。美國《外交學者》網站評論稱,臺灣這種輕型護衛艦是盲目堆砌武器,如同在魚雷艇的船體裡硬塞進驅逐艦的火力,不但影響航海性能,還無從發揮飛彈性能。島內民眾則嘲諷民進黨當局「自我感覺良好」,所謂的「防衛自主」就是在撈錢。

杜文龍表示,如果能向西方出售武器裝備,那至少要在武器裝備基本水平、性價比方面要佔優,國際軍火市場上這兩點至關重要。僅憑臺灣島內有限的軍工能力,東拼西湊出來的幾條「小船」在國際市場上是完全找不到出路的。

在他看來,蔡英文所謂的「西方」可能是一個「大西方」概念,即臺灣島外都是「西」,如果向一些連漁船都造不了的國家,出口這種所謂新型裝備,或許還能起到一些作用。

既然能力達不到,為什麼還要如此吹噓,目的又何在呢?

特約評論員張彬認為,除了展示臺軍實力,營造「以武拒統」聲勢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做給美國看。雖然美國面臨著總統的交替,但是整體遏制大陸的態勢並沒有改變。因此,臺灣當局想利用追隨美國遏制大陸,給美國一個投名狀表示忠心,這也是重要考量之一。

誰給了臺灣當局「自信」?

正如張彬所說,臺灣當局的所謂「自信」,其實與美國方面不斷釋放錯誤信號脫不開干係。尤其是美國會近期通過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提出要加深所謂「美臺關係」、提升臺灣所謂「自主防衛能力」等等,更是刺激了民進黨當局挾洋謀獨的所謂「自信心」。

專門記錄軍事飛行器動態的推特帳號「飛機守望」12月16日發布消息稱,美軍兩架轟炸機從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起飛,前往衝繩附近空域,臺灣親綠媒體隨即進行了轉引報導,並刻意使用「朝臺灣飛」這樣的字眼進行炒作。

事實上,這樣的「自我加戲」早已是民進黨當局的慣用伎倆。在美國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通過後,臺當局更是變本加厲,攻擊大陸沿海核電廠、擊落大陸無人機等言論,一時間充斥著整個綠營政界。

對此,國臺辦新聞發言人在今天的例行新聞記者會上強勢回應稱,任何「臺獨」分裂挑釁行徑必將遭到嚴懲。

在張彬看來,臺灣只是美國戰略利益中的一環,或者說是一枚「棋子」,臺灣當局將自身「綁」在美國身上,這完全是不靠譜的。我們可以看到,含有瘦肉精的美國豬肉將在明年1月1日進入島內,未來也不排除日本的核食品進入島內。民進黨當局以犧牲臺灣民眾利益為代價,目的就是想給美國當一個「看門狗」,在關鍵時刻看看美國能不能「救」它一把。

(看看新聞Knews編輯 趙歆)

相關焦點

  • 軍艦自造「以武拒統」臺當局哪來的「自信」?
    來源:看看新聞Knews12月15日上午,被臺軍寄予厚望的「塔江」巡邏艦和快速布雷艇在宜蘭舉行下水和交艇儀式,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不僅藉機大肆吹噓所謂「軍艦自造」能力,還誇下海口稱未來臺灣可以對西方出售軍備。
  • 臺當局「以武拒統」收到警告 專家:最後死得會很慘
    民進黨當局執政近5年來,頑固堅持「臺獨」分裂立場,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竭力推行「去中國化」,還大搞「以武拒統」。特別是疫情發生後,民進黨當局不斷進行政治操弄,加緊勾連外部勢力,煽動兩岸對立,並多次舉行以大陸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練。
  • 妄圖「以武拒統」,臺海軍戰力難成氣候
    近一段時間以來,蔡英文頻頻主持自產艦艇成果的各項典禮,華語智庫研究員袁周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臺灣海軍裝備不斷老化,步入更新階段,另一方面,民進黨當局出於「以武拒統」的需要,希望加強對制海權的爭奪。
  • 進軍國際軍火市場,蔡英文哪來的自信?
    臺灣方面吹噓這款軍艦比「沱江」原型艦構型放大了100噸級,性能更為優秀,能夠搭載的武器也更多。比如說「雄風-2」、「雄風-3」反艦飛彈等等,臺海軍對這款「塔江」軍艦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它能夠成為了航母殺手。
  • 為圖「以武拒統」,臺灣軍事創造了「四個前所未有」……
    一年來民進黨當局利用中美戰略競爭加劇的形勢,以「聯美、抗陸、保臺」為主軸,極力渲染大陸「軍事威脅」,大肆採購、研製、生產、部署先進武器裝備,加快整軍備戰步伐,大力提高臺軍不對稱作戰能力,創造了「四個前所未有」。
  • 臺潛艇「嚇跑」解放軍?大陸回應!
    顯然臺灣地區與大陸在軍事實力上還是存在著一定差距,近日,針對臺灣地區「自造潛艇」開工儀式,國臺辦發言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民進黨當局妄圖搞武力對抗,以武謀「獨」註定是要失敗的,越是搞事情,越是離自我滅亡不遠。
  • 美媒吹噓8艘潛艇摧毀大陸的奪島艦隊,這大話臺當局都不敢信
    為了忽悠臺當局充當對抗大陸的炮灰,美國方面還是下了那麼一點點功夫,各種顛覆正常思維的謬論也都冒了出來。比如,環球網12月4日就報導了這樣一則消息:美國軍事記者埃克斯在《福布斯》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聲稱,「臺單靠建造的8艘潛艇,就能摧毀一支中國大陸的奪島艦隊」。
  • 配合軍機軍艦「自造」 臺當局5年投50億元培養防務科技人才
    據中評社報導 蔡英文當局發展軍機艦自造後,臺「科技部」瞄準國防科技人才培育。臺當局「科技部長」吳正忠致詞時表示,蔡英文上任後強調5+2產業創新,其中一項就是防務產業,1980年代蔣經國推動防務自主,好幾十年後才有蔡英文在講防務武器要自主研發、跟民間科技攜手,當年包括高雄中山大學科學研究所、臺灣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等四大重點研究所培育出不少科技人才,IDF戰機、雄風飛彈、天劍、天弓都是這些人才貢獻的成果。
  • 誰在幫助臺灣當局自造潛艇?
    文/宋忠平鳳凰衛視評論員 主持人 教授臺灣海軍期待已久的自製潛艇項目在2020年11月24日開工,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出席「海軍潛艇自造開工典禮」並主持臺船「潛艇自造」案廠房啟用。臺灣的「潛艇自造」計劃目標是打造8艘潛艇,力圖發展不對稱戰力。
  • 蔡英文企圖以武獲「獨」?國臺辦:一句話,以武拒統,死路一條!
    國臺辦:以武拒統 死路一條日前,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頻繁出入臺軍,並鼓吹所謂「大陸威脅論」,企圖以武獲「獨」、以武拒統。對此,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30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重申,推動所謂「臺獨」,只會把臺灣推向更危險的深淵。國臺辦發言人 馬曉光:一句話,以武拒統,死路一條。
  • 「8艘摧毀解放軍艦隊」的臺潛艇,就這?
    置身海島,「臺獨」分子想要「以武拒統」,潛艇無疑是最高效的武器。因為臺灣四面環海,解放軍要登陸臺灣島,就必須渡海而來,這樣臺灣的潛艇就可以在海峽內埋伏,對解放軍登陸艦隊進行伏擊。除了在海峽打伏擊戰以外,臺灣的潛艇還能潛入大陸沿海地區,並在重要的港口或航線上布雷,阻礙大陸的海運交通。甚至在必要時,臺灣地區的「臺獨」大佬們甚至還可以乘坐潛艇逃離臺灣,去海外繼續其"臺獨大業"。
  • 蔡英文棄彈以示「以武拒統」不可行性? 學者:非癥結所在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軍方權威消息指出,從李登輝到陳水扁時代都在積極研發能打到北京、上海的中程地對地飛彈,但蔡英文當局決定不做了,被認為以此對大陸釋出「善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指出,此舉雖表明蔡當局已體認到「以武拒統」的不可行性,但對大陸而言,兩岸關係要改善的癥結仍在「九二共識」。
  • 蔡英文提「三個堅定」以武拒統?島內:堅定靠美國?
    蔡英文(圖源:臺媒)原標題:蔡英文提「三個堅定」以武拒統? 島內諷:堅定靠美國?臺軍演習「不用槍,堅持肉搏」的畫面截圖近日,頻頻操弄兩岸議題的蔡英文還以臺軍的「靠山」自居,但是臺軍真的想要這樣的「靠山」嗎?
  • 臺灣自造潛艇開工,蔡英文這是要為自己準備逃生工具嗎
    11月24日,臺船在高雄舉行了海軍潛艦自造開工典禮,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出席了典禮並致詞。蔡英文在致詞中表示,今天是潛艦「國造」的大日子。回顧過去4年多來,決定潛艦自造後,從編預算、籤約、畫設計圖,到興建廠房,每一個階段,我們都在創造「國防」自主的歷史裡程碑。
  • 臺當局自造潛艇新動向
    近期以來,臺當局為推動「潛艦國造」增加防務預算,在戰鬥系統等「大框架」方面尚未定案之際,便籌劃細部設計,並引入美國、日本、德國、印度等國家以不同形式參與,凸顯出臺當局急於求成、以武拒統的心態。當首艘自造潛艇2024年下水時,自造潛艇對海軍是熟悉的全新裝備,事半功倍。而要設計一個全新的柴電潛艇,以先進的數位化戰鬥系統來搭配聲納系統,整合MK-48 ADCAP長程魚雷、潛射魚叉反艦飛彈等系統,意外風險自然高出不少,畢竟規劃與實際運作會有一定落差,要不斷地修改。所以洛馬認為首艘自造潛艇還是以穩當可靠的設計更符合需求。
  • 「武統」臺灣話題很熱,會發生嗎?
    如果大陸支持「武統」民意高企,是回應民意啟動「武統」、成就國家統一的千秋大業對政權威脅更大,還是漠視民意無所作為對政權威脅更大,答案一目了然。  (3)中美在臺海的「拔河賽」已經到了最緊繃的時刻,臺灣只要搞點小動作,就可能成為壓垮臺海「脆弱平衡」的最後一根稻草。大陸一旦下決心啟動「武統」程序,就可能是美國「棄臺論」付諸實踐的「至暗時刻」。  第四,臺灣當局將更加孤立。
  • ...臺海軍戰力難成氣候|中國人民解放軍|臺灣海軍|海軍|巡防艦|臺灣
    近一段時間以來,蔡英文頻頻主持自產艦艇成果的各項典禮,華語智庫研究員袁周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臺灣海軍裝備不斷老化,步入更新階段,另一方面,民進黨當局出於「以武拒統」的需要,希望加強對制海權的爭奪。據臺軍方官員透露,臺海軍現役的沱江軍艦為600噸級構型的原型艦,艦上雖然配有雄二及雄三反艦飛彈,但欠缺防空火力,因此在沱江級巡防艦的後續量產型,構型放大為700噸級。臺軍方預計在2026年以前籌獲3艘量產型沱江級軍艦。袁周表示,最近這段時間,臺灣海上作戰的艦艇亮相確實比較多,蔡英文也是頻頻出席相關的儀式。
  • 陸基中程飛彈:對岸「以武拒統」的新利器?那是死得更快的催命符
    文/行走斯圖卡解放軍的火箭軍部隊裝備有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陸基中程飛彈家族,包括巡航飛彈和彈道飛彈,一直是美軍,以及對岸分裂勢力的心頭大患;最近幾年,對岸分裂勢力一直妄圖「以武拒統」,除了想方設法購買美式武器之外,還抱著「對等威懾」的想法發展陸基中程飛彈
  • 若真「武統」臺灣,戰情會如何?真相是:大陸根本不用過岸就能贏
    前不久,美國又宣布一筆總額為22億美元(約合新臺幣685億新臺幣)的對臺軍售案,這讓以蔡英文為首的民進黨當局欣喜若狂,他們自覺「美國爸爸」的這次支持,為他們在對抗大陸,特別是「以武拒統」上,提供了更強的砝碼。殊不知,民進黨當局的自嗨正把他們引向極度危險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