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構成全球性大流行的威脅近日引發熱議。如何界定全球性大流行?面對升級為「大流行」的疫情,全球又該如何應對?
世衛組織說新冠肺炎疫情可稱為大流行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11日說,新冠肺炎疫情從特徵上可稱為大流行。他說,疫情的傳播程度和嚴重性令人深感擔憂,「因此我們評估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從特徵上可稱為大流行」。
3月11日,在瑞士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中)出席新聞發布會。新華社記者 陳俊俠 攝
世衛組織每日疫情報告顯示,截至歐洲中部時間11日10時(北京時間11日17時),中國以外確診病例較前一日增加4596例,達到37371例;中國以外死亡病例較前一日增加258例,達到1130例。全球範圍內,確診病例達到118326例;死亡病例達到4292例。
譚德塞表示,未來幾周內預計確診病例數、死亡人數、以及受影響國家和地區數量還將進一步攀升。
「我們以前從未見過冠狀病毒引發的大流行。我們以前也從未見過得到控制的大流行。」他再次呼籲各國採取緊急的、積極的行動。「我們已經響亮而清楚地敲響了警鐘。」
圖為3月1日,在首爾鍾路區一家超市外,民眾排起長隊等待購買口罩。中新社記者 曾鼐 攝
譚德塞強調:「對於許多正在應對大規模聚集性感染或社區傳播的國家來說,挑戰不在於它們能否做到這一點,而在於它們有多大意願去這樣做。」
他呼籲各國圍繞預防感染、拯救生命、減輕影響,採取全政府、全社會的戰略,並將這一戰略總結為充分準備、加強檢測保護和治療、減少傳播、創新和學習共四個方面。
他說,雖然大家都在關注「大流行」這個詞,但「讓我給你一些更重要、更可操作的詞:預防、準備、公共衛生、政治領導,最重要的是——人。我們團結在一起,冷靜地做正確的事情,保護全世界的公民,這是可行的。」
如何界定全球大流行?
此前,譚德塞9日在日內瓦已經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構成全球性大流行(Pandemic)的威脅「已經變得非常真實」。世衛組織也一直堅持使用流行病(Epidemic)的提法。
記者注意到,傳染病在英文裡有5種形容詞,從輕到重分別是Sporadic(零星的)、Endemic(地方性的)、Hyperendemic(高度地方性的)、Epidemic(流行的)、Pandemic(大流行的)。換言之,大流行(Pandemic)是用來形象波及全球、嚴重程度最高的傳染性疾病。
3月8日是菲律賓宣布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後的第一個周日,位於首都馬尼拉CBD馬卡蒂的一間商場,人流明顯減少,過節的情侶也戴著口罩匆匆而過。關向東 攝
美國麻省州立大學醫學院教授、病毒疫苗學家盧山在接受採訪時說,判定「全球性大流行」主要有三條標準。
首先,疾病是在幾個洲同時暴發;
其次,人群比例大;
第三,疫情「像到處燒的野火一樣」失去控制。
事實上,被世衛組織認定或歷史公認的「全球大流行病」,包括14世紀黑死病、19世紀末天花、1918年西班牙流感等。而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也被世衛組織認定為全球大流行病。這場波及全球214個國家和地區的H1N1疫情歷時16個月,造成1.85萬人死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11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稱:「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的成功經驗值得世界各國借鑑。但面對新冠疫情演變成全球大流行的形勢,各國都像中國這樣採取堅決有力的措施,並能承受如此巨大的社會經濟代價,是很困難的事情。」
全球大流行是否可控?
新冠肺炎演變成「全球性大流行病」,不僅說明疫情嚴重程度的提升,也意味著抗疫難度的升級。不過譚德塞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是歷史上首次可控的大流行病。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研究員湯蓓看來,譚德塞做出以上判斷主要出於兩方面的考量:
一是基於中國、新加坡、日本等國的防控經驗,目前中國每日新增病例已降至兩位數,新加坡防控成效也得到認可;
二是隨著疫情擴散,現階段各國民眾的防控意識更強,防護物資的生產也開足了馬力,這些都有利於疫情的全球防控。
正如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所言,中國所採取的疫情防控措施為世界樹立了標準,有中國的經驗,其他國家不必「從零開始」。世衛組織前任總幹事陳馮富珍、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等專家也對中國抗擊疫情的成效給予積極評價。
此前,世衛組織曾於1月31日將新冠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並在2月28日將疫情全球風險級別由「高」上調至「非常高」。
馮子健指出:「世衛組織即使宣布『大流行』,對各國也沒有約束力,更多是倡導各國加強防控,提供各種策略和指導意見,防控成效還要看各國決心。」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麥克勞斯則表示,各國催促世衛組織宣布疫情為「大流行」,目的是讓全人類正視疫情,這有助於相關部門獲得應對疫情的所需資金。
「疫情什麼時候能結束?」
「武漢什麼時候能解封?」
成為了全國人民
最為關心和期待的事情
「現在全國範圍內疫情已經基本得到控制,武漢疫情也在明顯變好,希望3月底新增病例可以全部清零。」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表示。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牛宏超 攝
全國情況基本控制下來,武漢進入決勝階段
李蘭娟表示,現在全國的情況基本控制下來了,武漢也進入了決勝的階段。
「我們希望新增確診病例能夠儘快降到兩位數,然後就要清零,但現在要一步一步來」。李蘭娟說,「現在全國各地都在安排復工了,湖北整體上已經得到控制,病人明顯減少,存量也不多了」。
疫情還沒結束,希望在3月底新增病例清零
「我昨天還跟他們說,我們爭取在3月底新增病例能夠清零」,在武漢連續奮戰一個多月的李蘭娟院士表示。
什麼時候疫情結束?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說,什麼時候算「疫情結束」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傳染病疫情結束的標準為,最後一例確診病例經過兩次病毒檢測均呈陰性起兩個潛伏期後,將被認為該疫情已經結束。
「因為此次疫情的特殊性,若說疫情基本結束,應該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一個是清零之後再過2個潛伏期的國際標準,另一個是把現有的病例全部找出來收治住院或隔離,以確保不再有新發病例。」李蘭娟強調。
李蘭娟表示,目前,還不能輕易說疫情結束,現在還有很多病人在醫院需要救治,很難定義具體的疫情結束時間,只能說一個地區新增確診和疑似病例清零之後,再過28天,兩個潛伏期,如果沒有新發病人就是比較安全的。
「從全國範圍內來看,除湖北外的各個省基本可以回歸到正常,武漢還要堅持一段時間。」李蘭娟說。
警惕病毒「死灰復燃」和「境外輸入」
「我們期待早日恢復正常,同時也不能掉以輕心,武漢再也傷不起了。」武漢市一名一線醫護人員講到,目前醫院裡有一些復陽案例的出現,建議隔離時間更長一些,從兩周增加到四周,以免前功盡棄。
李蘭娟表示,現在有兩個更為嚴峻的任務,一個是警惕病毒「死灰復燃」,另一個是警惕境外國家的病例輸入。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鍾南山在參加廣東省疫情防控專家座談會時也表示,全球疫情的發展估計將至少延續至6月份。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防控的重點將從輸出轉為輸入。要加強邊境檢測的措施,制定從國外疫區來華的措施,對相關人員做必要的隔離。
「新冠病毒正在其他國家迅速蔓延,國外病毒輸入中國的風險在加大。」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也透露,大量數據表明,新發傳染病騷擾世界的頻率正在增加,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平均每兩年就有一個新發傳染病。
劉遠立建議,「我最近提出一個疫情防控『新常態』的概念,此次抗擊疫情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應對包括新冠病毒在內新發傳染病需要做到常態化。」
來源:中國新聞社、新華網、廣州日報、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