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20日消息(記者孫魯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是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的一項重要民生工作,是繼棚改之後的又一項重大惠民政策,也是一項拉動投資、擴大內需的重大舉措。
但是一直以來,各地在改造過程中都面臨一些困境,總結起來就是:錢從哪來?改什麼?怎麼改?
近日,住建部總結了地方加快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審批、存量資源整合利用和改造資金政府與居民、社會力量合理共擔共3個方面的探索經驗,形成了第一批《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可複製政策機制清單》。老舊小區改造這些難題怎麼解?
「我們這次改造重點是安防系統、水管,還有樓道裡的飛線,這次我們三網合一全部進行了一個整改……」
寧波市海曙區鼓樓街道呼童小區剛完成了主要基礎設施的改造項目,僅用了一個月時間。當前寧波市老舊住宅小區改造開工前的審批事項已壓縮在5項,審批時限也壓縮至20個工作日。
在第一批《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可複製政策機制清單》中,也記錄了山東、甘肅、湖南等省份在簡化立項用地規劃許可審批、精簡工程建設許可和施工許可等方面進行突破。蘭州市住建局物業科管理科科長魏志宏說,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項目審批事項「能減則減、能免則免」。他說:「例如我們市自然資源局針對老舊小區原有的土地、規劃、圖紙資料不全的實際,對舊改中不增加建築面積、不改變主體結構、不變更原規劃設計的,不再辦理原有的用地規劃許可證和工程規劃許可證,而改為更加便捷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規劃意見函,發給各單位,讓各單位用於辦理下一步的手續。」
資金來源一直是困擾老舊小區改造的難題,改造資金究竟由誰來出?住建部多次強調要探索政府與居民、社會力量合理共擔機制。江西、山東、四川等地推出小區內自求平衡模式。在有條件的老舊小區內新建、改擴建用於公共服務的經營性設施,以未來產生的收益平衡老舊小區改造支出。
走進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的漁灣裡美食街,長約300米的街道上美食店鋪一家挨著一家,各具特色的小吃吸引顧客絡繹不絕。漁灣裡社區居民文慧群回憶,以前的漁灣裡是另一番景象。他說:「原來裡面好多亂搭亂建,道路狹窄,垃圾堆得到處都是,車也亂停亂放,環境很惡劣。經過改造,環境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漁灣裡的變化得益於當地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引進的新業態、激發經濟新活力。小區在改造工作啟動後,由村民選舉產生了理事會,註冊了物業管理公司,對村民們的房屋統一租賃後,面向社會招商。漁灣裡居民陳裕彪說,這樣既統一了管理,也增加了租金收益。「我家的老房子一共有兩層,共400多平方米,以前當住房出租每月只能租到1000塊錢左右,現在做店面出租,每月有6600塊,比之前多了5600塊錢。」他說。
章貢區紅旗村村主任朱其松介紹,現在的漁灣裡有130多間商鋪,整條美食街商鋪的日均營業額在35萬元以上,年營業額在12億元左右。他說:「現在每月收取的管理費在9萬元左右,除了發放近30人的工資和正常的收支外,其餘都用在平時的運營和維護上,已經實現了收支平衡。」
此外,安徽合肥等地在完善資金分攤規則方面的解決方案是:小區範圍內,公共部分的改造費用由政府、管線單位、原產權單位、居民等共同出資;建築物本體的改造費用以居民出資為主,財政分類以獎代補10%或20%;涉及養老、託育、助餐等社區服務設施改造,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財政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按工程建設費用的20%實施以獎代補。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浙江紹興等地允許所有住宅用地、商服用地的土地出讓收入,先提取1.5%作為老舊小區改造專項資金,剩餘部分再按規定進行分成。
「接下來就準備電梯安裝,還有連廊施工,主要是裝修方面,還有路面的修復,電梯的調試等。」
在浙江德清舞陽街道75幢居民樓前,工人正在忙著箱體吊裝,施工方負責人吳慶豐說,這裡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主體部分已經進入收尾階段。「預計在12月底左右完成,驗收這些施工最後完成大概在1月15日左右。」他說。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是一項不折不扣的惠民工程。然而這項工作在推進過程中,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獲得全體居民點頭同意。浙江德清舞陽街道城市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王國良介紹,高層住戶進行改造的意願普遍強烈,而低層住戶出於實際需求與成本的考慮,不願安裝電梯。在政府補貼二十萬的基礎上額外補貼5萬,儘可能提升業主改造意願,改善『懸空居民』的出行條件。王國良說:「一般來說,樓層越高負擔的資金比例越高,補助了一部分之後,居民的意願更高了。」
此外,長沙、寧波、青島等地允許居民提取住房公積金,用於支付老舊小區改造項和加裝電梯的費用。住建部表示,到今年11月底,今年計劃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已全部開工。2019年以來,全國已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8萬個,惠及居民1043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