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易致癌" 這條流行多年的傳言不靠譜

2021-01-05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01月10日訊總有些流言,在江湖飄著飄著,越傳越廣,越說越像真的。

  今天來解剖的,是一條流傳了至少10年,從BBS、門戶網站、社交網站一直流傳到微博、微信的傳言——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酸性體質更有利於癌細胞的生存和轉移,容易致癌。所以,提倡多吃鹼性食物,可以抗癌防癌。

  記者在網上搜索「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得到了20多萬條相關信息,已經無法找到信息最開始傳播的源頭。而酸性體質如何調節成鹼性體質、酸性體質的特徵、鹼性保健品等等的相關衍生副產品和信息,也是全網開花,遍地都是。網上也出現過一些相反的論調。

  那麼,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酸性體質容易生癌症,這樣的傳言真的靠譜嗎?

  記者通過對浙江省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研究員蘇丹、浙江省腫瘤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宋靈蘭、浙江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湯軍、省中醫院肺功能室主任陳芳的採訪和求證,得出結論:不靠譜!

  網傳摘錄:

  所謂的「酸鹼體質」理論

  記者找到了「酸鹼體質」理論在網上流傳最廣的說法:

  人血液的PH值在7.35~7.45之間,為鹼性體質者,但這部分人只佔總人群的10%左右,更多人體液的PH值在7.35以下,身體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醫學上稱為酸性體質者。

  體液的PH值低於中性7時,就會產生重大疾病,身體疲乏、記憶力減退、腰酸腿痛、四肢無力、頭昏、耳鳴、睡眠不實、失眠、腹瀉、便秘。下降到6.9時,就會變成植物人,如果只有6.7~6.8,人就會死亡。人體液體什麼時候處於最佳健康狀態,科學家已經研究出了人體細胞處於最佳運作狀態時的體液平均酸鹼度,應該是7.4,屬於弱鹼。

  人體的體液PH值每下降0.1個單位,胰島細胞的活性將下降30%,容易引發糖尿病。癌細胞周圍的PH值為6.85~6.95之間,偏酸性。酸性體質利於癌細胞的生存和轉移。

  所以,美國醫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雷翁教授認為,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疑問1:

  諾貝爾獎獲得者雷翁教授是誰

  整個理論有個特別硬的靠山:這是諾貝爾得獎者認可的觀點。記者在採訪之前,決定先了解一下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然而在搜尋引擎中輸入「雷翁」,並沒有出現這個人的介紹,除了提出「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之外,並沒有其他任何言論或著作。

  在1901年~2013年曆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的名單中,並沒有找到「雷翁」這個名字。有網友大膽猜測:「應該是某些虛假廣告宣傳裡面杜撰出來的一個人物,打著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名號去欺騙消費者。」

  另外也有網友提出,雷翁可能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在1901年~2013年曆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名單中,依然沒有雷翁。

  看來,這個消息最大的靠山已經融化,下面再來解釋傳說裡的各種說法吧!

  疑問2:

  人體真有酸鹼體質之分嗎

  浙江省腫瘤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宋靈蘭,看到這則傳言後,先反問記者:「人的體液到底用什麼來代表?」

  胃酸的PH值在2左右,腸液的PH值在8~9之間,唾液的PH值是6.6~7.1,還有弱酸性的尿液,血液的PH值恆定在7.35~7.45,宋醫生說:「這些PH值一旦發生改變,將面臨死亡。」

  所以血液的PH值,不能代表「人體酸鹼體質」。

  接下來,傳言裡的這句話「人血液的PH值在7.35~7.45之間,為鹼性體質者,但這部分人只佔總人群的10%左右」,也直接被專家否定了。

  浙江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湯軍說,人體的血液PH值確實恆定在7.35~7.45之間,但這部分人不是只有10%,而是所有人。如果像傳言所說,人的酸鹼體質是由血液PH值決定的,那麼,應該推導出所有人的體質都是弱鹼性。

  湯軍說,事實上,即使處於亞健康,人體血液的PH值也不會超出這個範圍。在血液PH值7.35~7.45的範圍內,小孩子的數值會相對高一些,老人的數值會相對低一些。

  「的確有超出這個範圍的,那已經是病入膏肓沒救了的病人。」湯軍說,她曾經搶救過一名重症病人,血液PH值到了7以下,最終不治身亡。

  疑問3:

  唾液就能測出酸鹼體質嗎

  網上流傳的測試酸鹼體質方法,是這樣的:連續3天清晨空腹檢測唾液,如PH平均值小於7.0,即為酸性體質。

  這個方法被宋靈蘭醫生斥責為荒謬:「這種方式只是檢驗了唾液的PH值,不能以點帶面。不能因為這個數據,就定性酸鹼體質,不科學。」

  而測試血液的PH值一般是要做血氣分析的,檢測費用是78元一次,但是一般很少會要求測試。

  省中醫院肺功能室主任陳芳解釋了幾種要求做血氣分析的情況:手術,尤其是全麻手術之前;呼吸道疾病,比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間質疾病、重症肺炎等;還有腎病,比如腎炎、尿毒症等。

  陳芳說:「做這項檢測的人比較少,在做血氣分析的100個病人中,血液的PH值在標準範圍之外的不超過10個人。」超出範圍的,都是因為得了重病。

  親們,請放心,只要不是患了非常非常嚴重的病,血液是不會呈現酸性的。所謂酸鹼體質的區別並不成立,一般而言,正常人的血液都是「偏鹼」的。

  疑問4:

  酸性代謝物,會更容易生病嗎

  浙江省腫瘤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宋靈蘭說,雖然酸鹼體質的說法不成立,酸性體質容易生病的說法也不成立,但人體內的確有「酸」,來源非常複雜。

  一,人體自身分泌的消化液,就是胃酸,用來消化食材,並起到殺菌的作用。

  二,呼吸中有二氧化碳,溶解在水裡,形成碳酸,這是體內酸的主要來源。

  三,肌肉運動後形成的乳酸。

  這麼多的酸性代謝物,是不是就意味著「百病叢生」了?

  宋靈蘭解釋身體內自有一套強大的酸鹼平衡系統:

  消化系統可以迅速中和酸性食物,其中小腸是參與酸鹼平衡調節的重要器官,它會根據食物的成分來調節胰液對鹼的再吸收,從而調節血液中鹼的濃度。小腸還可以通過調節食物中鹼離子比如鎂、鈣、鉀的吸收,來維持酸鹼平衡。

  排洩系統一方面通過過濾,把身體代謝產生的酸性物質排出體外,另一方面會再吸收一部分鹼性物質,維持身體的酸鹼平衡。

  呼吸系統會不斷地排掉很多酸性物質。

  「因此正常生物體的體液酸鹼度(PH值)總是穩定在一定範圍之內,人體的體質不會因為不停地產生酸,就變成酸性的。」宋靈蘭說。

  疑問5:

  血液PH值超出正常範圍,會怎樣

  浙江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湯軍說,沒有酸鹼體質,但的確存在酸中毒和鹼中毒。

  酸中毒的病人,血液PH值稍低於7.35,而其中又分呼吸性和代謝性。

  「呼吸性酸中毒一般是氣管和肺不好的人,氧氣吸不進,二氧化碳排不出,二氧化碳遇到水就會變成碳酸,長期積聚在體內就導致酸中毒,比如呼吸衰竭的病人。」湯軍舉例,「代謝性酸中毒就嚴重了,一般是腎臟不好的人,腎衰竭、尿毒症的病人就是這類。」

  鹼中毒也是很嚴重的。鹼中毒的病人,血液PH值稍高於7.45,也分為呼吸性和代謝性。

  「呼吸性鹼中毒一般是有癔病的人,過度呼吸,二氧化碳排得過多,導致體內酸少鹼多,這種情況可以在呼吸時用紙袋捂住嘴,減少氧氣吸入量就好了。」湯軍解釋,代謝性鹼中毒相對來說也會比較嚴重,會因幽門梗阻引起劇烈嘔吐等症狀,需要及時就醫。

  無論是酸中毒還是鹼中毒,實際上說明身體器官出了嚴重的問題,甚至會有生命危險,必須立刻接受正規的醫療照護。

  疑問6:

  食物的酸鹼度

  能改變人體的酸鹼性嗎

  關於「酸性體質壞,鹼性體質好」的傳言中,衍生出了許多副產品,其中流傳最多的一個就是宣稱可以依靠酸鹼食補改變身體的酸鹼性,這可靠嗎?

  宋靈蘭肯定了一個說法,「食物的確有酸鹼之分。酸鹼食物的區分,是指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和代謝後,產生的陽離子或陰離子哪個佔優勢。」

  她舉例——

  鹼性食物,是指鈣、鎂、鉀、鈉等金屬元素含量較高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鮮豆類、杏仁、椰子、茶葉、海帶、洋蔥等。

  像檸檬、柑桔、楊桃、山楂等味道雖酸,但是本身含有的鉀、鈉、鈣、鎂等陽離子佔優勢,所以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鹼性食物。

  酸性食物,是指氯、硫、磷等非金屬元素含量較高的食物,比如豬肉、牛肉、雞肉、鴨肉、魚類、奶酪、奶油、各種畜禽類、各種蛋及蛋製品、大米、麵粉、甜食類等。

  像肉、魚、米雖然都沒有酸味,但因為它們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產生的胺基酸和脂肪酸會較多,所以都屬於酸性食物。

  宋靈蘭說,如果覺得她的這個說法太專業,以前科普作家方舟子也有過一個更通俗、更容易被接受的說法。

  記者找到了方舟子的說法,「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的區分沒有意義,因為不論是什麼食物,吃到胃裡都變成了『酸性食物』。胃酸是強酸性的,含0.2%~0.4%的鹽酸,PH值可低到1~2,在它的作用下,食物都成了酸性。食物從胃進入腸道,被鹼性的腸液中和,又成了『鹼性食物』。」

  宋靈蘭說:「這種說法,雖然將食物本身的酸鹼與食糜的酸鹼混為一談,但是它的整個理念還是對的。」

  所以說,儘管食物有酸鹼之分,但是對人體來說,吃進去的東西並不能改變血液的PH值。

  疑問7:

  多吃鹼性食物

  對身體比較好嗎

  事實上,多吃鹼性食物對人體是真的有好處。

  宋靈蘭用豬肉和芹菜兩種食物作為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的代表,介紹了人體消化這兩種食物的流程。

  「首先來說豬肉,主要成分就是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經過消化道,豬肉進入了胃,兵分三路。」宋靈蘭解釋。

  第一路豬肉在胃裡分解,胃裡的蛋白水解酶,將蛋白質大分子物質化解為小分子物質胺基酸。在這個過程中,還會遇到膽汁和胰液,最後進到腸道,轉化為能量進入血液變成營養物質,一部分提供熱量,另一部分就變成了脂肪。

  第二路豬肉裡的脂肪,在胃裡沒有被消化,進入腸道遇到膽汁,變成了脂肪酸。

  還有一路是指豬肉裡的碳水化合物,遇到唾液澱粉酶,最後變成葡萄糖,不具備酸鹼性。

  「因為豬肉產生了胺基酸和脂肪酸,豬肉就屬於酸性食物。」宋靈蘭說,「酸性物質以氮元素為主,脂肪含量較高,所以它們所帶來的負面作用就比較大。」

  再來說說芹菜,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水、鉀、鈉以及膳食纖維。

  「碳水化合物和水都是中性的,鉀和鈉不會被胃酸和腸液改變,仍然以鹼性離子的形式直接進入到血液中。而膳食纖維在腸道內也不會溶解,而是像毛刷一樣衝刷腸道壁,加上膳食纖維有反向吸水的作用,能清潔腸道,隨糞便一起排出體外。」宋靈蘭說。

  但芹菜的代謝產物,它屬於鹼性食物,膳食纖維高,能夠加速血液循環,加速代謝,帶走腸道內的有毒物質,防止宿便中有毒物質的再次吸收,所以鹼性食物帶來的是積極向上的作用,有利於健康。

  「這樣說來,是不是就不要吃酸性食物了呢?這是不可能的!人怎麼能不吃肉,不吃大米呢?要生存,這些東西都要吃。」宋靈蘭說,血液變酸可不是狂吃幾海碗豬肉就能辦到的事。

  在正常生活中,什麼東西都可以吃,只是要注意一個「量」的問題。

  不要忘記,我們才在上一個版裡分析過,人體存在著很完善的調節機制,就算吃下去的是酸性食物,也會在體內「轉性」的。

  疑問8:

  多吃鹼性食物

  可以提高男孩出生率嗎

  「酸鹼體質說」衍生出的第二個副產品,是鹼性食物可以提高兒子出生比例。

  傳言是這樣的:「根據科學家們對食物的研究,倘若一對夫婦真的很想生一個男孩,那麼為了增加生出男孩的機率,女性就應該多吃一些鹼性食物,因為這類食物可以平衡人體的酸鹼度,使得人體呈現鹼性的狀態,增加Y精子順利與卵子受精、結合的機會。一般來說,鹼性食物包括有新鮮的蔬菜、牛奶、柳丁、香蕉、海帶等。」

  對此,網友們分成兩派。贊成一方認為「鹼性食物可以提高Y精子的成活率」,反對一方說「生男生女本身是隨機的,與吃什麼食物無關」。

  網上還曾有過傳言:在體外實驗發現帶有Y的精子在鹼性環境下活力會增強,運動能力和速度都有所提高,從而增加了受孕的機會。

  「這個說法我也聽說過。但是現在依然沒有科學根據來證實這種說法。」宋靈蘭笑了笑,「從醫學角度講,不能簡單的將體外實驗直接推論到人體的環境下來得出同樣的結論,而且酸鹼食物並不能改變體液的酸鹼性。」

  她說,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麼素食者應該容易生男孩,貧困地區也應該是男孩出生率高,城市則是女孩的高出生地區,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在人口普查時,男女比例基本還是接近1:1的。

  當然,對於孕婦來說,多吃蔬菜水果肯定是好的。

  疑問9:

  鹼性食物

  可以抗癌防癌嗎

  「酸鹼體質」的第三個衍生副產品,是「鹼性食物能抗癌」。

  這個說法將選擇食物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認為進食較多的鹼性食品便可保持身體健康,進而遠離癌症的威脅。出於人們對癌症的天然恐懼,這個推論很有市場。

  對這種說法,專家們認為還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和數據。

  「腫瘤是一種慢性病,它的發生是環境與遺傳基因相互作用的結果。環境還包括身邊的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病毒等。目前,腫瘤病因的研究比較明確的有:日光浴與皮膚癌、過量飲酒與食管癌、吸菸與肺癌、B肝病毒與肝癌,人乳頭狀瘤病毒與宮頸癌,EB病毒與鼻咽癌等等。」浙江省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研究員蘇丹解釋。

  「這些定論都是建立在大樣本群體流行病學調查及分子流行病研究的基礎上。」

  他說,雖然有研究表明多攝入水果、新鮮蔬菜、高膳食纖維能減少一些類型腫瘤的發生,但根據酸鹼度判斷腫瘤發生的概率、「酸性體質」導致腫瘤發生,這些說法至今為止還沒有科學依據。而且,絕不可能靠吃些普通食物就能預防甚至是治療癌症。

  遠離癌症,還是需要正常健康的生活作息和飲食。有時間的話多做做運動,早點睡覺,不要熬夜,多喝水,早餐一定要吃,夜宵最好別碰等。

相關焦點

  • 網傳「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易致癌」 專家:不靠譜
    今天來解剖的,是一條流傳了至少10年,從BBS、門戶網站、社交網站一直流傳到微博、微信的傳言——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酸性體質更有利於癌細胞的生存和轉移,容易致癌。所以,提倡多吃鹼性食物,可以抗癌防癌。  記者在網上搜索「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得到了20多萬條相關信息,已經無法找到信息最開始傳播的源頭。
  • 酸性體質易致腫瘤?不科學!
    近些年,「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的說法引起人們關注,酸性體質會致癌、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癌症患者血液都呈酸性的,這樣的傳言靠譜嗎?「酸性體質」真的會引發疾病?專家表示:這種說法不科學!「酸性體質」導致疾病的說法顛倒了因果關係不知從何時起,酸性體質不如鹼性體質的傳言引起了市民的強烈關注,不少市民為了保證健康,專門挑選鹼性食品食用。但是,只吃鹼性食物就可以避免腫瘤的發生嗎?
  • 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鹼性體質壽命長,真是如此嗎?
    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所遇到的問題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平時最常聽說的就是兩種體質,一種是酸性體質,還有一種是鹼性體質。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鹼性體質的人,身體素質更高一些,不容易受損,壽命更長一些,而酸性體質的人,身體易受損,會將之稱為百病之源,那真的是這樣嗎?一起探究一下。
  • 酸性體質會引發疾病?是百病之源?
    今天一位同事說她昨天被蚊子叮了好幾個包,都是因為她是酸性體質蚊子才愛她的,接著又說她就是因為愛吃肉才會讓體質酸性的,我聽著內心不禁唱著:流言傳來傳去,說不停不知道何時能平息?流言:酸性體質引發疾病?是百病之源?
  • 酸性體質真的是百病之源嗎?是科學還是謠言?一文說清楚
    體質並沒有酸鹼之分,但體液有酸鹼之分(PH7以上為鹼性,7以下為酸性)。人的血液PH為7.35-7.45,小腸液PH7.2-7.8,唾液PH7.1,均為弱鹼性。胃液的PH為0.9-1.5為強酸性。所以說,身體各個部位的酸鹼性是不一樣的。
  • 科普來了: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這是真的嗎?
    大家之所以對體質和食物的酸鹼之分有很深的誤會,是因為我們只是聽到酸鹼之分的說法,卻不知道具體是怎麼區別的;再加上商業上對體質酸鹼性的炒作,所以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覺得這不過是一些唬人的話。其實,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醫學家雷翁教授曾經說過:「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那到底怎麼區別它們的酸鹼性呢?
  • 人體有酸鹼體質之分?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多吃鹼性食物才行?
    手機的普及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迅速的就能獲取到很多信息,比如很多人的朋友圈裡可能都出翔這樣的話語:為什麼你經常得病,或是酸性體質惹的禍、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等,可能你不是很相信,但父母長輩們深深地相信著,於是乎家裡堆了很多鹼性食物。人體的體質真有酸鹼之分嗎?酸性體質不好?
  • 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鹼性體質能延年益壽?闢謠:別怪錯了對象
    對於人的體質問題,日常生活中存在兩種說法,一個是鹼性體質,另一個是酸性體質。說酸性體質是容易生病的人,是百病之源。而鹼性體質的人,則是可以延年益壽。難道人真的能區分酸鹼體質嗎?並且,也不想大家想像中那樣,是因為身體轉變成了酸性才會得病。真相是機體機體可以自己調節,以及通過多種代謝的方式,可以讓機體一直都維持在標準的PH範圍之內。酸鹼體質反而是人們的一種錯誤想法罷了。還有人們經常說的酸鹼食物,還有的人會用食物的味道來判斷。如近來總是說的一個謠言,其中就說到痛風人群不能吃醋, 理由就是醋是酸性的物質,而痛風人群又是因為體內積攢了大量的尿酸。
  • 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多吃鹼性食物能變成鹼性體質?揭秘體質真相
    在社交網站上,經常能看到有人在發一些關於酸鹼體質的言論,他們宣揚鹼性體質,認為身體健康與否,取決於你是酸性體質還是鹼性體質,鹼性體質好,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想要變成鹼性體質應該多吃鹼性食物。大家應該聽說過酸鹼體質這種說法,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提出酸鹼體質理論的人,被罰了1.05億美元。在現代醫學中,並沒有酸鹼體質這種說法。酸鹼度是化學上的一種說法,中學化學都學過,判斷物質酸鹼度要看該物質的PH值,PH值小於7,呈酸性;等於7,呈中性;大於7,呈鹼性。
  • 酸性體質,體胖身體虛,多為百病源頭,明白的人並不多
    根據是石蕊指示劑的顏色變化,我們將顏色變紅的物質稱之為酸,變藍的稱為稱之為鹼,不變色的稱為中性物質,依據這一原理,我們可以將自然界的很多物質進行酸鹼性劃分,比如水果多為酸性,水多為中性等,那麼人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是否也有酸鹼之分呢?當然是必然。
  • 酸性體質是百病根源!熬夜族要注意
    99健康網(99.com.cn)7月18日消息 酸性體質是現代人萬病的罪魁禍首!近日,一項經六百位癌症病人體液研究顯示,高達八成五的癌症病患是酸性體質,健康人的血液是弱鹼性,其PH酸鹼度約在7.35~7.45之間。
  • 長期不生病,一病就是大病?聽說酸性體質愛生病,你是什麼體質?
    相反,那些一直不怎麼生病的人,反而會因為太過自信,即使身體真有什麼明顯不舒服了,他們也不會當回事,往往會一直拖到最後病情嚴重的時候,被發現時自然就是大病了,再加上長期不體檢、生活習慣也不好,如果還有些遺傳因素,大病被發現只是時間問題而已。所以,不生病和生大病本身並沒有任何直接聯繫,如果有的人就是身體好,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生病,雖然很少見,但這也是一件好事,更不必時刻提防著自己會生大病。
  • 酸性體質容易患癌?
    酸性體質容易患癌?」,就是近年來廣為流傳的一種偽科學學說,該學說認為,體質的酸化是百病之源,無論是癌症,還是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都是由於多吃了「酸性食物」導致體質酸化引起的,而所謂「酸性食物」範圍之廣之常見,絕對可以嚇你一大跳:魚、肉、米飯、酒等人類的主副食品,很多都被說成是酸性的。
  • 人是酸性體質,所以喝「鹼性水」更健康?營養師告訴你答案
    要問身體是酸性體質還是鹼性體質,多數人的回答都會是「酸性體質」。而在日常生活中,關於酸性體質的傳言有很多,如酸性體質是亞健康狀態、更容易患上癌症、是百病之源等等。由此人們還推出喝鹼性水,能夠起到中和作用,從而幫助機體對抗體內酸性物質。
  • 酸性體質易患癌?關於癌症的謠言,別再傳了
    雖然醫學的進步提高了患者生存率,但是對於癌症,仍有很多未解之謎,人類攻克癌症,目前也有很多困難。由於對癌症了解不深入,一知半解,很多人「談癌色變」,對癌症也是諱莫如深。更糟糕的是,有很多關於癌症的謠言被隨意傳播,導致不必要的擔憂和恐懼,甚至阻礙了預防、治療和預後。
  • 人體有18斤宿便酸性體質是「萬病之源」?
    近日,有不少養生言論稱,便秘和宿便都是健康和美麗的禍首;飲食的失衡會使腸道變質,使人體逐漸向酸性體質轉變,而酸性體質是「萬病之源」。  對此,女報養生評審會專家認為,這純粹是「偽科學」,是不懂醫學常識的表現。今天,女報邀請到的養生評審會專家為山大二院消化內科副主任林森、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康復醫學中心中醫專家周霞。○宿便有7大危害?
  • 酸性體質被稱為萬病之源 了解這一體質的表現與症狀
    根據研究者報告稱人體這也有一個PH值的測定量,在一定的特定量之中,人體的體液中,如果人體的體液呈弱鹼性的話,那才有利於身體健康。反之有部分人的身體呈弱酸性,而這是不健康的表現。甚至有人認為,弱酸性的體質是最容易生病的,有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也處於弱酸性體質有非常重要的關聯。
  • 「酸性體質、鹼性體質」其實是偽科學?
    一、網上傳的「酸鹼體質」是真的嗎?以上看起來非常權威的「百科」文章,沒有相關知識的百姓也只有選擇相信的份,但細看這些文章如出一轍,破綻百出;還有更多的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沒有邏輯性的摘抄,並沒有一篇文章指明其「酸鹼體質說」的科學研究出處。二、網傳用PH試紙測試酸鹼體質靠譜嗎?我這兒先不解答這個問題,看完下面的章節你自己也會解答了。
  • 怎麼判斷體質酸鹼性 如何從酸性體質變為弱鹼性
    隨著醫學的發達,我們發現了關於身體的一個新秘密:酸性體質是萬病之源,但是當體質呈現弱鹼性時,我們的整個狀態則會變得健康。這樣一來,那些想養生卻又沒時間、怕麻煩的人們有福了,因為既不用吃什麼五花八門的保健品,也不用學習什麼繁瑣的食療,只需按照以下方法將體質改變成弱鹼性,就可以四兩撥千斤了。
  • 酸性體質,難長壽,易得癌?鹼性食物更健康,長期吃,易長壽?
    蘇先生最近走起路來腳底生風,原來他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則文章,上面說酸性體質很難壽命長,而且對於癌症的抵抗力也很差,經過對照,蘇先生發現自己並不是酸性體質,於是心底很高興,行動上難免就帶了出來。文章裡也介紹了鹼性食物長期吃會更加的健康,於是蘇先生這幾天買菜做飯也變得格外的仔細,挑挑揀揀,一直吃著鹼性的食物,生怕不小心買到酸性的食物,給自己的身體健康帶來影響。然而,真的有酸性體質這個說法嗎?鹼性就代表著一定健康?其實這些說法根本沒有數據支撐,純屬無稽之談。我國科普專家於主任就對此作出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