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阿里CEO衛哲,在某次總結阿里成功時,說過一段至今不為人重視的話。他說,阿里在創業之初,很幸運。他們從來沒刪除過自己的數據,哪怕是最早,最不起眼的看似無用的數據,而是給這些數據貼上了標籤存放在某個角落。最後這些貼上標籤數據的作用,讓阿里變得強大。
數據的作用,我們大部分人都漸漸懂得。但貼標籤什麼邏輯,很少有人真正明白。舉個簡單例子,你拍了段視頻發到平臺,發現拍得不如你的同款,有幾萬點擊,而你只有幾百點擊,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你在網絡平臺的日常活動,都是你和平臺都在不斷貼標籤的過程。你通過標籤展示自己,平臺通過標籤來記錄和了解你。你的視頻點擊少,是因為你給自己貼的標籤不夠多、不夠好,平臺不知道視頻推薦給誰看。
最近有個詞流行,叫「信息蠶繭」,意思說你老是在網絡幹同一類事,網絡就總把同一類信息和人群推薦給你。時間長了,你就和網絡一同,把自己裝進了一個信息蠶繭裡,故步自封。比如你喜歡在網絡上看性感美女,平臺就先給你貼上個性感美女的標籤,每天給你推薦美女圖,你越看他越推,編織起信息蠶繭。到最後你和網絡都忘記,你還是一個內心上進的好青年,在網絡你的名下,不知不覺地貼上了一個標籤—猥瑣男。
如果只是看看美女,那也沒什麼大事。如果你需要利用網絡,創業發財,走上人生高峰,迎娶白富美。那麼信息蠶繭就大大有害了。因為網絡給你提供信息的邏輯,大部分時候不是標準解答或最優方案,而是你希望得到的答案。比如你認為中國好,美國壞,那網絡就會推給你中國正確的答案。你長期認為,A比B是更好的解決方案,那網絡就會給你推薦A的十大好處,或B的八大壞處的內容。這樣時間越長,你離標準答案和是非曲折的距離就越遠了,離成功也就遠了。
現在幾乎所有的網絡應用,都在向千人千面看齊。就是說所有的網絡應用,都在努力開發給你貼標籤的功能。根據不同人,不同行為、不同習慣,貼上不同的標籤,以達到滿足你需求的目標。這是你需要重視的問題,不能長期被動地被網絡貼標籤,而不知不覺中進入信息蠶繭。而要主動設計,規劃和運營自己的標籤,把自己的每個小行為、小數據,都變成會說話的小標籤。讓自己在網絡能得到正確答案的同時,使自己的標籤和自己的人群對應起來。並努力營造自己專業、權威、親和、公正等加分標籤。這時候網絡就成了助你成功的有力武器。現在網絡創業,是很多年青人的夢想,大部分人不成功,是因為不懂給自己貼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