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校導讀:目前為止高考改革已經進行了三批,這三批一共有14個省份進行參與,分別是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東、海南、遼寧、重慶、河北、湖北、湖南、江蘇、福建、廣東。14個省份共採用六種賦分制度,分別為21級、5等11級、5等21級、5等8級、標準分和五等級。
21級賦分制
浙江省採用21級賦分制。考生各科成績按等級賦分,以當次高中學考合格成績為賦分前提,高中學考不合格不賦分。起點賦分40分,滿分100分,共分21個等級,每個等級分差為3分。
5等11級賦分制
上海採用5等11級賦分制。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成績在計入高考總分時,由五等細化為A+、A、B+、B、B-、C+、C、C-、D+、D、E共11級,分別佔5%、10%、10%、10%、10%、10%、10%、10%、10%、10%、5%。其中,A+為滿分70分,E計40分。相鄰兩級之間的分差均為3分。
5等21級賦分制
北京和天津採用5等21級賦分制度。北京市把學生每門科目的原始成績按照分數高低進行排名,再按照排名將1%-15%,16%-50%、51%-84%、85%-99%、99%以下劃分成A、B、C、D、E五個等級。A、B、C、D四個等級內又按照不同的比例分成5個小的等級。根據學生卷面分數的排名和報考科目的總人數,確定學生屬於哪個等級內,再根據每個等級對應的分數給予賦分。
天津市按照實際參加當次考試學生總數(成績為零分的學生除外)的相應比例劃分等級,位次由高到低分為A、B、C、D、E五等。等級性考試成績在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時,每門科目成績由五等細化為A5、A4、A3、A2、A;B5、B4、B3、B2、B; C5、C4、C3、C2、C;D5、D4、D3、D2、D;E共21級,分別佔2%、3%、4%、5%、6%;7%、7%、7%、7%、7%;6%、6%、6%、6%、6%;5%、4%、3%、1%、1%;1%。其中,A 為滿分100分,E計40分,相鄰兩級之間的分差均為3分
5等8級賦分制
山東採用5等8級賦分制。等級考試科目原始成績從高到低劃分為A、B+、B、C+、C、D+、D、E共8個等級。參照正態分布原則,確定各等級人數所佔比例分別為3%、7%、16%、24%、24%、16%、7%、3%。等級考試科目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時,將A至E等級內的考生原始成績,依照等比例轉換法則,分別轉換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個分數區間,得到考生的等級成績。
五等級賦分制
遼寧、重慶、河北、湖北、湖南、江蘇、福建、廣東第三批實行新高考的省份統一採用五等級賦分制。等級分是按統一規則,由原始分進行等級劃定後,再由等級轉換而來的分數。對於某一再選科目,考生該科目的合格性考試成績達到合格後,轉換時賦分起點為 30 分,滿分為 100 分。具體轉換規則和步驟如下:第一步,按照考生原始分從高到低劃定 A、B、C、D、E 共五個等級,各等級人數所佔比例分別約為15%、35%、35%、13%和2%,從而將考生的原始分轉換成了等級。第二步,將A至E五個等級內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轉換法則,分別對應轉換到100~86、85~71、70~56、55~41和40~30五個分數段,從而將考生的等級轉換成了等級分。
標準分
海南採用標準分。具體換算的過程為:每個單科,按照原始分對全省同一類別團體的考生進行排名,每名考生都有一個對應的位置,算出每個原始分以下的考生人數佔團體考生總數的百分比,即百分等級。再由每個原始分的百分等級在《高考標準分與百分等級對照表》中查出它所對應的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