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咳
最近流感高發
兒童免疫能力較弱
不少小朋友都成了小病友
為孩子做好防護工作
你要知道這些
普通感冒是指表現為以打噴嚏、咽痛、咳嗽、低熱、頭痛和不適為表現的一類疾病,通常症狀輕微而且多數能夠自己恢復。
流感一般表現為急性起病、發熱(部分病例可出現高熱,達39-40℃),伴畏寒、寒戰、頭痛、肌肉、關節酸痛、極度乏力、食慾減退等全身症狀,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後不適、顏面潮紅,結膜輕度充血,也可有嘔吐、腹瀉等症狀。
二者有哪些異同點?
兩者相同點
兩者不同點
「流感」有哪些特點?
感染症狀:典型的臨床症狀是起病突然,畏寒,高熱,體溫可達39~40℃,伴頭痛、肌肉和關節酸痛、極度乏力、食慾減退等症狀,常有咽喉痛、乾咳,鼻塞、流涕等。嬰幼兒常有嘔吐、腹瀉等症狀。
傳染性強:流感的傳染性極強,它可以短時間波及周圍的人群。它幾乎每年都會引起全球範圍的流行,因此它又被稱為季節性流行性感冒。每年的春夏交替時,就是流行性感冒的高發季節。
傳播方式:流感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患者打噴嚏或者說話時候從口腔噴出來的唾液可以傳播給與其密切接觸的人,飛沫可以留存於物體表面,如果手接觸了這些被汙染的物體表面再接觸到口腔眼鼻黏膜也會被感染。
潛伏期:一般為1~7天,多數為2~4天。
易感人群:老年人、兒童、孕婦以及患有慢性病者感染流感後症狀較重,流感也可能使原有基礎性疾病的病情加重。
1、提高孩子自身抵抗力
教育孩子一日三餐規律進食,主食、蔬果和禽魚肉蛋的比例為3:2:1,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證充足的睡眠,加強鍛鍊,注意保暖和增減衣服,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身抵抗力,降低感染流感的機率。
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特別是飯前便後、觸摸眼睛、鼻或口腔後、外出回家後要洗手;儘量用洗手液或肥皂、流動水洗淨。
3、遠離傳染源
在空氣狀況良好的情況下,房屋每天勤通風,保持空氣新鮮;儘量避免去人員密集、空氣汙濁的場所。
4、接種流感疫苗
這是最有效的預防手段,接種了疫苗能有效減輕流感引發的嚴重併發症的風險,給孩子多一層保障,儘量避免感染流感。
儘管孩子的身體健康是家長比較關心的問題,然而家長也不可能24小時全程陪在孩子身邊。當孩子不在家長的保護範圍內時,我們應該如何教育孩子預防傳染病?學校應該如何避免孩子感染?
家長可以這樣說
1、教育孩子避免接觸發熱伴有咳嗽或咽痛的同學;如果需要接觸病人,請佩戴口罩;接觸後,立即用肥皂或香皂洗手。
2、教育孩子如果有同學在班級內嘔吐,應該及時告訴老師進行處置,不要在不戴口罩時接觸嘔吐物或照顧患病同學。
學校應該這樣做
1、落實每日健康檢查制度
晨檢午檢需落實體溫測量,出現發熱的老師和學生應戴口罩和及時就醫,建議居家休息,避免感染。
2、追蹤病情,及時處理
當出現流感聚集性疫情,要及時報告當地衛生計生部門和疾病防控中心,及時科學處置,防止出現更大範圍的感染。
3、搞好學校環境衛生,定期開展環境消毒
學習、工作、生活場所要加強通風,保持空氣流通;應保持廁所衛生,配備洗手液;每周至少清潔、消毒教室與宿舍的地面、門窗一次,常用的清潔劑和消毒劑即可殺滅流感病毒;定期清理垃圾。
4、教導學生注意個人防護
學生應加強鍛鍊,增強免疫力,學校可適當給學生安排體育鍛鍊。當外出時,告訴學生需戴口罩,注意防寒保暖。
4
除了以內容,家長還應當注意:
1、讓孩子充分休息,多喝水,注意飲食營養,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2、家裡應該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流通。
3、當家長帶流感患兒去醫院就診時,應同時做好流感患兒及自身的防護(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4、孩子如果生病,建議家長讓孩子暫時不要去學校,在家休息。當體溫恢復正常、其他流感症狀消失48小時後,可送孩子回校正常上課。
5、家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感染流感時,應儘可能相對固定的1名家庭成員照顧患兒並注意加強個人防護,近距離接觸患者時,應戴口罩;其他家庭成員應儘量減少與流感患兒的接觸機會,尤其是未感染流感的孩子,儘量減少與患兒的接觸。
註:(本篇由小編進行網絡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本人會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