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傳統文化2|除儒家文化以外,這些思想也深刻影響了我們

2020-12-15 儒林小儒生

宋明理學,天下莫過於理

董仲舒提出的陰陽五行宇宙論和三綱說,使得儒學成為了漢代官方的那個意識形態之後呢,儒學其實沉靜了很多年,因為亂世儒學就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了,直到宋又成為儒學的一個新的高峰。這其中宋明理學的代表性人物就是朱熹,他成為孔孟之後的又一位聖人,在說到儒學為什麼復興之前,咱們要了解一下儒學是怎麼衰落的,因為儒家的短板其實就是應付不了亂世。

東漢以後經過幾百年的政治動蕩,儒家思想,已經沒有辦法為統治者去應對這些現實的問題。直到了北宋又重新統一了中國,這個時候統治者所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要跟北方的遼國去爭,誰是中華文明的正統。

宋明理學的儒家有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華夷之辯,要替大宋王朝的統治者來證明,為什麼大宋的政權是中華文明的正統。那麼儒家是怎麼用來證明大宋的理論呢,肯定董仲舒的那個陰陽五行學說是沒有辦法來證明的。

所以就要續接孔孟的那個儒家的源頭,當然也不能簡單地照搬孔孟的那個原意,那個時候的佛家思想已經大範圍的傳播,有了取代儒家思想的勢頭。所以宋朝的儒家就需要去革新儒家傳統思想,去來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早在晚唐的時候,韓愈其實就已經有過這個學說叫做道統說。

韓愈雖然是反佛的,但是他卻把佛家那一套思想改造了,搬過來用。他跳過了,認為漢代董仲舒那套儒家理論認為他是歪門邪道而直接上街孔孟,覺得孔孟是儒家正道。接著把這個道統說去延續,在政治統治階層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

當然,真正做到這一步的還是要等到宋明理學來完成,張載的那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續絕學和為萬事開太平,就很好地解釋出儒家思想一個精髓。朱熹的那句名言,山河大地都塌陷了,理畢竟卻還在。

朱熹把天命變成了天理。可以說是思想界的一次大的飛躍。在朱熹認為,其實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兩個我,一個和天理有關,代表了道的唯一性,另一個和人的欲望有關,是一個小我。人的內心不斷的有這個天人交戰的戰場,互相衝突廝殺。

他認為世間這些紛亂就是因為人慾所導致的。所以才提出了那句著名的話,叫存天理滅人慾。它原本的意思是合乎天理的,需要去遵循,過度的才是人慾,需要去遏制。後世的不斷的把朱熹的話曲解,要把人的七情六慾也去消滅了。

理學的革新派,心外無物

宋明理學一直傳承到明代,都代表著官方的唯一學說,但是這種思維僵化也產生了諸多的社會現象和問題。在明代中期的時候,另一股儒學的派別,王陽明的心學開始慢慢的顯露於世。

大家知道在社會發展,在明代的時候,商業社會其實慢慢的已經開始有了繁榮的一個經濟。而這個時候,宋明理學僵硬的思想,其實對於那些有錢的商人約束是比較大的,越來越世俗化的明代,需要另外一個理論能夠稍微的放鬆,這種思想的管控對於正常的需求的一個表達合理性和正當性。

其次,明代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宦官。以前孔孟到宋明理學,其實更多的是針對的是君權的一個約束,而那個時候明代的皇帝任用宦官,導致整個朝廷烏煙瘴氣。這個時候文人士大夫更多的把眼光就放在了朝野之外,去追尋自己內心的一個感受。

於是王陽明的心學開始逐漸的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當然王陽明能夠在龍場悟道,他本身也是經歷了極其多的磨難,發現宋明理學有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才通過自己的修煉找到了良知這個天理。其實宋明理學和心學針鋒相對的一個最主要的焦點,就是這個世界究竟是一個世界,還是有幾個世界?究竟是有存在著一個道的世界,一個人心的世界,還是只有一個人心的世界。

王陽明是說世界只有一個,人心良知就是唯一的天理。宋明理學是說萬事萬物各有各的理,但是都是在一個天理的規範下。朱熹是說天崩地裂,人都不在了,但天理還在那裡。而王陽明說所有的理都存在你的心裡,他把孔孟的四端歸納成一個,就是良知。

心學對於宋明理學的改革,就相當於基督教中新教的改革。和上帝溝通,不需要通過教會,個人就可以繞過教會,直接和上帝溝通。王陽明說天理就是我的心,通過實踐不斷的去修煉,我的心就能接近天理。

所以王陽明的心學其實在近代來說影響是非常大的,尤其對於東南亞日本來說,能夠明治維新,日本開國,皆是因為心學的影響。當然王陽明因為英年早逝,沒有把這個學說更進一步的去完善它,導致後世人們對於他的理解產生了偏差。成了現成的良知,在國內飽受爭議。

儒學的發展其實就是一個道德心靈秩序在逐漸放大的過程。孔孟提出了個人的道德,荀子強調理尊重社會秩序,董仲舒繼承荀子提出了綱常。在沉浸了幾百年之後的宋明理學到朱熹那裡又建立一套完整的思辨哲學體系。而到了明代的王陽明這裡進一步發展心學去解放個性。

當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儒家學派是當之無愧的黃河長江級別的主流,但是長江黃河也是通過無數的支流所匯集而來,這些支流中我們最為熟悉的有道家和佛家。

看似無為,其實有為

先說道家吧,道家的老子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了了5000言的道德經,號稱群經之首,是一部教導帝王如何世事的教科書。既然是教科書,就是有針對性的,孔孟的方案是因為大家不認周禮了,禮崩樂壞了。而老子認為不是因為禮崩樂壞的原因,而是因為人們的內心不認識天道了。

孔子的思想是認為天是有意識的,天的意志和人的意志是一樣的,是有人格化的天。而老子所說的天是無意識的。從道德經能夠看出來老子裡面談的都是宇宙,空曠豁達,是上帝視角。他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雛狗。就是把天下萬物,都當成祭祀的那種用草紮成的狗的模樣的祭品。是屬於用完就扔的,不會動情。在老子的心目中,宇宙到社會都是一樣的,沒有人格沒有好惡之分。

所以老子說這事要怎麼辦?,就是無為而治,讓它順其自然。作為上層的階級,不要去有主觀意識。什麼都不管,讓老百姓自生自滅。下層的百姓就讓他們按照天道行事。

那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呢,老子對他們說,就是不要有聖人來指導你們。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就是因為各式各樣的人出來紛爭,這個天下才這麼混亂,大家都不聽不為,天下自然清靜了。在老子認為治大國就如烹小鮮,不要去過多的幹預它,看情況掌握一些微調的手段就好。要讓人民感受不到統治階級的存在。所以老子的這個思想,代表了中國人另一個思想方向,以無為為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

外儒內法,百代行秦法

秦帝國雖然二世而亡,可是秦所推崇的法家思想並沒有消亡。幾千年來反而越發的深入社會的各個角落,和儒家成為了一個絕佳的互補結構,成為外儒內法。其實幾千年來的統治階層,一直有兩個問題需要去解決。一個是統治階層,它的合法性。另一個就是治理的方式。儒家更擅長的是在合法性的維護上,但是到具體的治理上面,法家有更多的話語權。

法家思想一個很重要的標誌就是依附君權,去行具體的政令。也就是說法家的目的是加強君權的統治,去行駛王霸之術。這就非常受統治階級的歡迎,因為法家加強的是君權,去對抗的是貴族階級。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貴族其實一直對於君權是偷凱已久。戰國最標誌性的事件不就是三家分晉分趙國,魏國,韓國嗎?逼迫周天子承認大夫也能夠變成諸侯國。戰國時期各個君權無不防備著貴族。因為西周時代那種行不下大夫,禮不下庶人。貴族階級有著很多的特權,法律對他們基本上是無效的。

而法家就是一視同仁,無論貴族還是平民,一律接受君王的號令。商鞅變法,核心就是打破階層,一律按軍功行賞。才成為虎狼之師,最終秦始皇靠著祖上這些基業,能夠一掃六合統一中國。法家的手段其實無外乎就這麼幾個。第1個是拉攏百姓,你能上戰場殺敵也好,你能夠耕田獲得豐收也好。君王一定會獎勵你,提拔你,讓你為君王的大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其次就是權謀,通過治理官吏也好,通過君王的威望也好,都是給了統治階級一個完整的治理方案。這套治理的方案從秦始皇一直到清末,成為歷代皇家密不宣人的法寶,構成了中國歷代皇權政治一個基本框架。

最早的平民主義

墨子學問到現在已經泯滅太久了,可是在當時可是絕對的顯像思想甚至一度壓蓋著儒家和道家。可以說是一根莖上面開了兩朵花,有點互相對立的感受,因為儒家是重義輕利的,認為義和利發生衝突的時候,人們不應該唯利是圖,要重視道德。而墨家卻認為這兩個是一回事情。當然墨家所說的利是平民之利是,國民之利。

這和出生其實也是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孔子畢竟是出生過貴族,代表的是一個沒落的貴族階層,所以他信奉的禮儀是比較偏上層的。他一心也就是想恢復到周代那個禮儀社會。而墨子雖然有說過,他曾經也是貴族。但是到他這裡已經是平民中的平民了,他經常接觸的也是一些底層的手工業者,當時周公制的那些禮儀,其實根本就不能約束這種底層的人民,因為禮不下庶人。

當時那種戰亂的時代,墨子就認為其實無論大國小國無論哪裡,永遠是底層人民受苦。他覺得一個好的社會,就是應該人人都能過上好日子的社會。他比孔子這種光說教上層的人行動相比,他更多的是親身去實踐阻止,所以有一群叫墨子的學派。是可以說是各個行業的聯合工會吧。他甚至曾經為了阻止一場戰爭,用沙盤推演的方式去勸說當時的國君不要去發動戰爭。

但是墨家為什麼後期所沒落了呢?墨家有點像太平天國運動中那種均等主義。也是四處不受人待見,老百姓在盛世和平的時代已經過上了好日子,所以就沒有什麼人會去崇拜墨家思想,而在亂世的時候各個軍閥相爭,根本就用不上墨家,他既不像儒家一樣能夠給統治階層獲得合法性,又不像法家一樣有治理之術,哪怕是道家的統治階級的修養,他也不能有。所以墨家這種純粹的平民主義思想,就慢慢的在歷史的長河中泯滅了。

今生受苦,只為來世。

子不語,怪力神,儒家作為長期的主流思想是很避諱說神鬼之說,但是不說不代表人們沒有這個需求。這個歷史的思想空白,一直到東漢由外來的佛家思想來填補。為什麼一直到東漢呢?因為那個時候是中國的又一場的亂世。

在佛教看來,人生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苦海,生生世世無窮的輪迴。那麼要怎麼才能跳出這個輪迴,不再接受這永恆之苦。就需要修行,像佛陀那樣覺悟,獲得正知正覺無上的般若智慧,覺悟怎麼說呢,簡單的來說就是意識到個人的心和宇宙同心,就是一滴水和大海的關係。

當然佛教這麼多法門,就是為了針對不同的人群開出的藥方,大的來說有頓悟和修行派。咱們所了解的,傳播的最廣的應該就是信奉阿彌陀佛的淨土了,傳說他所管轄的佛國淨土裡面是最美好的境界,它流傳這麼廣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它的修行門檻是最低的,他認為不要說需要多麼思辨的能力啊,多麼有智慧的修行。他認為你只要內心虔誠就可以了,就能覺悟了,方便法門一開,所以這個信徒就蜂擁而上啊。而且鏡頭中對於這個臨終關懷做的特別好,它佛經都講了,怎麼面對死亡以及種種注意的事項,所以他也就解決了人們一個面對死亡的一個恐懼的心理。

儒釋道三教合一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咱們中國人有宗教信仰嗎?其實是有的,這就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咱們的孔子啊,觀音吶,太上老君啊,都放到一個廟裡去祭祀都沒有問題的,對我們來說各路神仙並不起衝突,它們都是保佑著我們這個世界。所以我們整個信仰體系是多元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你比如關公,他右手提著青龍偃月刀,左手可以卷著一本春秋看,可以在廟裡接受信徒的香火,是武財神,在中國人覺得這一點也不衝突。甚至道教也信奉關公,你看關公一人身上就被人侍奉三個神位。

中國和西方世界不一樣,在於對於宗教和生活我們從來沒有分開過,它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部分。它不需要我們單獨的列出來,咱們鄉下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祠堂,供奉著自己家的先祖。咱們每個行業都會認一個始祖去供奉,對我們來說,神仙就是和我們一樣的生活。古代的皇帝還要給這些神仙去加封各種官職,所以權力和宗教從來都是混合在一起。

在中國的神仙管的事情特別的細,特別的具體,什麼神管什麼具體的事,咱們都有一個明確的祭拜對象。如果顯靈了,就還要回廟去感謝,如果不那麼靈驗,就是說可能心不夠誠,或者說換一家廟。中國人信奉的是靈不靈,還不是信不信的問題。所以中國人的宗教不是信宗教,而是報宗教。報應或者是報答的報。從來沒從打心眼裡就相信這個。沒這個宗教不行,應該說幾千年下來都沒有這樣的全民意識。

這也就是為什麼迄今為止觀音菩薩依然是香火最旺盛的,其她的神像可能就沒有這麼旺的香火,因為中國人公認觀音菩薩是最靈驗的,我們為什麼很少說去孔廟拜,你一進去那就是覺得這氛圍不對,你都不好意思說這些事。但是一到升學考試之類的,你就趕緊去孔廟拜,你覺得考試這事歸他管。所以儒釋道三家,就是咱們文化共同的一個想像認同體,這也為什麼說在寺廟香火最旺盛的地方,不是像西方一樣是肅靜,清淨的地方,反而最是紅塵滾滾滾的地方。

後記

在今天傳統文化更多的可能是一個茶餘飯後的一個話題,因為會覺得現在科技這麼發達,商業這麼繁榮,有很多急需要能變現的知識去學。傳統文化有必要還去了解嗎?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傳統文化流傳到今天,那種經過這麼漫長的時間淘汰而保留下來的,都是些精華。好比中庸,就是咱們現在所謂的凡事講究一個平衡,平衡關係,平衡利弊。你懂得傳統知識多一些,其實就能更好的領悟和處理這些你所遇見的人和事。畢竟人性是沒有太大的變化。多了解一些人性,總歸是好的。

相關焦點

  • 「儒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在傳統文化的發展進程如何體現?
    儒家是中國古代自從董仲舒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思想對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有著很深的影響,中國傳授大多是《四書》《五經》。基本責任思想是以天下為己任、思想已仁義禮智信五點為主,這些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即使到了現在,儒家思想特沒有隨著是海南的推移而消失。儒家學說在秦始皇時受到重創,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焚書坑儒"。
  • 新文化運動中思想先驅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表明什麼
    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先驅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尖銳地批評了傳統儒學的有關內容,但是他們並未全盤否定儒學.中國的文化、社會和歷史,是一個較之傳統儒家意義更為廣大的傳統.在對待這個大傳統的態度問題上,新文化運動沒有「全部摒棄」「徹底否定」的看法。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書法與儒家美學思想
    這種思想為孔子所繼承,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形成比較系統的儒家思想。但是這種從承認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用調和的方法平衡矛盾,使矛盾得到統一的思想, 雖然從其提出直到如今,在人類社會中沒有真正實現過,但它終究成為一種行為規範、道德理想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觀念。「仁者愛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泛愛眾而親仁……「不正是這些思想,塑造了歷代封建社會的仁人志士?
  • 儒家文化和這次疫情的關係!
    儒家思想在漢代獨尊儒術後的2000多年裡,在經濟、文化、政治、哲學等領域都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作為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融入到了整個民族文化的血脈裡成了民族性格的一部分。也通過它所創造的盛世強國將影響輸出到了整個亞洲地區,亞洲的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無一不是受到了它的深刻影響。
  • 淺談《白鹿原》中的儒家文化內涵
    論者對《白鹿原》的評價,普遍認為它是一部成功表現民族傳統文化和歷史發展的「民族秘史」,而《白鹿原》所承載的豐富儒家文化內涵及作家陳忠實在此書上承載的對儒家文化命運的思考,也成為時下諸多研究者極為關注的論題。
  • 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湧入我國,與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交織、融匯在一起,這一方面增強了文化的多樣性,但同時也對我們的民族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在此背景下,我們該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以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就是我們不得不認真對待的問題。事實上,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性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將對此以及「文化」的含義做簡要的解讀。
  •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被稱為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傳承,不管哪一種文化,需要的都是傳承。如果不能傳承,那麼這種文化就不復存在,所以說傳承很重要。
  • 儒家文化必然復興
    我認為儒家文化肯定會復興。我們山東拿的出手的是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在十九大報告中,總書記提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怎麼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呢?我認為,堅持古為今用,解決實際問題。當前,要重點發揚儒家文化的三個特點。
  • 束景南: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人本學的思想體系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是天地之本,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就是解決人的問題的一個思想體系。人的存在問題主要是什麼問題呢?一個是人性的問題,一個是人心的問題,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心性學的思想體系,比如孔子,他提出了「以仁愛為本」的思想體系。
  • 戊戌變法的指導思想——《大同書》,儒家外衣下的「中國道路」
    正如西方的「文化帝國主義」一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西方人眼中也是不具有文化合法性和合理性,因而中西方從一開始便缺乏起碼是文化上的認同基礎。所以清政府必須要建立一種新的文化理念來順應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更要讓西方人來了解中國,以找到一個共同點,以做到變革圖強,順應世界發展潮流。
  • 劉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教科書
    優秀傳統文化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教科書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歷史借鑑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 鄧曉芒:只有批判傳統文化才能真正地弘揚傳統文化
    【劉武俊:制定專門休假法律,讓休假權的保障真正有法可依】  司法部《中國司法》雜誌總編輯、研究員劉武俊表示,勞動者不是只會勞動的機器,而是享有休假權的公民。尊重公民的休假權是憲法宣示的「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應有之義。尊重和保障公民的休假權,就應當摒棄「加班為榮」的上班文化,嚴格規範加班行為,遏制朝九晚「無」現象。
  • 與你重溫儒家SP&WS的「和」文化
    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之一。「和文化」在儒家思想闡釋和衍發下,顯示出了獨特的內涵。並在社會、生活、教育、政治等各方面得到廣泛宣傳和運用。 儒家"和"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儒家"尚中貴和"思想包含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等維度的和諧、和睦價值理念。
  •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形成與特點
    雖說到了當代,我們推行簡化字,「灋」已經成為如今的「法」,原來的「廌」字被隱去,然而,它所象徵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卻不會消失。二.儒家思想影響下的中國古代法律文化中國古代法律文化是一個匯聚了儒釋道等不同哲學傳統的複雜而精緻的系統。就佔據主流思想地位的儒家傳統對法律文化的影響而言,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特點:1.
  • 湖湘文化對中國文化的三次重大影響
    湖湘文化是地域文化,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國大歷史的影響下,在中華文化規律的支配下,沿著中華文明的方向向前發展。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湖湘文化對中華文化也產生過舉足輕重的影響。歷史上有三次,周敦頤時期、王船山時期和曾國藩時期,湖湘文化返本開新,開拓創新,回答了中國面臨的基本問題和重大問題,推動了中華文化的與時俱進。
  • 黃酒中的儒家文化
    中國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非儒家文化莫屬,而黃酒則是中國最古老的獨有酒種,被譽為「國粹」。兩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家講究中庸,宣揚仁、義、禮、智、信等人倫道德;而黃酒生性溫和、風格雅致,酒文化古補厚重,傳承人間真善之美、忠孝之德。
  • 儒家文化「經史子集」
    我們一般人知道的,主要就是經典文獻。這些經典文獻最終在中國儒家的傳統文化裡面歸納起來,就是「經史子集」四個類型,也就是通常說的「四部」。這種分類法在唐朝形成,一直延續到近代,算是傳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分類方法。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四庫全書》,就是按照這四個部分的結構完成的。 為什麼叫作「經」呢?
  • 梁治平談法律與傳統文化
    從外部影響看也是這樣。當時我還沒有讀到錢穆,也沒有接觸港臺新儒家的思想,相反,我看重和引用的那些學者像上面提到的黃仁宇等,對傳統都有很深的認識和理解,大概也不乏同情,但都不屬於衛道的一類。我是沿著這條路走過來的,所以對傳統可以有「同情」,但不大可能成為新儒家的一分子。
  • 動漫壁紙,日本動漫題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利用
    這些作品,有的採取直接改編的方式,將中國典籍和文學名著的書面語言改編為視覺表現;有的動漫則擷取精華,利用歷史事件或名著典籍中的某個要素,進行故事再編,除與原著有著類似的「名號」和「稱謂」,其作品內容已毫不相關;還有的則是利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如飲食文化、武術文化、京劇文化以及圍棋文化進行故事再創造,使得「日本原創動漫」充滿了中國要素
  • 宋代文化開始打破門類限制,佛禪思想對文化整合會通產生重要影響
    這種文化思潮既帶有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因子,同時更融進了外來佛教思想的血液,它對文藝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文試闡述佛禪思想與這種文化思潮的事實聯繫,並討論佛禪思想對此新思潮尤其是文藝思潮所起的催化和激發作用,以及這種催化和激發作用的理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