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後:瞄準綠色風向標 書寫農業發展新篇章
近年來,杭後先後引進了中糧屯河、伊利乳業等國內多家農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初步構築起了「企業加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培育了酒類釀造、乳品加工、肉類加工、籽類加工、糧油加工、果蔬保鮮等六大優勢特色產業體系,農牧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2017年,杭後被確定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全國糧食生產功能區、全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旗。
2017年以來,杭後把創建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認真對照試驗示範區和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建設要求,明確工作任務,狠抓措施落實,創建工作穩步推進,並形成了資源整合、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圍。
小麥示範試驗田
綠色發展強基礎 園區示範樹樣板
杭後積極按照「三區、三全、兩軸、三線」建設框架,加快建設6個田園綜合體、10個萬畝科技園、100個千畝示範區,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以「增麥增草轉飼(轉飼用玉米)、複種綠肥、穩羊增牛」的思路為引領,調優全旗137萬畝耕地的種植結構,合理確定了畜禽養殖規模,優化養殖結構,促進畜牧業廢棄物與種植業消納有效對接,實現以種定養、草畜平衡;奶牛100%實現標準化、規模化、數字智能化管理;肉羊構築了「協會+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放母收羔」「放種收羔」運營模式;建成旭一牧業有機肉牛集養殖、屠宰、分割、冷藏、儲運、銷售中心的全產業鏈示範基地,向全旗輻射帶動。
按照「上聯養殖、中聯能源、下聯生產」的思路,採取科學堆漚、以稈換糞、果菜補貼、能源轉化、項目推進的資源化利用技術路徑,以牛羊產業為紐帶,積極推廣「果(瓜、菜)沼畜漁」等生態模式。目前,已推廣池塘多品種混養生態立體養殖模式1800畝,湖泊養殖5000畝,名特優水產品搭配養殖950畝。水產養殖節能減排2700畝,池塘養殖畝增效280元,湖泊增養殖畝增效50元,構建起了全旗種養循環的綠色發展格局。
同時,全面推進農牧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十大行動三年計劃,整建制推進陝壩、三道橋、蠻會、沙海鎮特色產業品牌引領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區域推進其它地區山水林湖文旅結合天然屏障保護區建設。
特色農產品展
品牌建設強引領 循環利用治汙染
杭後統籌推進全旗「一盤棋」、育好生產「一主體」、織密監管「一張網」、建好追溯「一個碼」、樹起品牌「一面旗」的「五個一」工程。
在全域綠色高端農畜產品加工輸出基地建設中,積極唱響「天賦河套」品牌,提升農產品溢價空間。目前,全旗有38家企業75個產品獲得認證,「杭錦後旗甜瓜」「三道橋西瓜」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認證,5家企業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名牌企業,52度、36度二十年河套王酒和旭一安格斯有機牛肉成為首批「天賦河套」區域公用品牌授權使用產品,河套酒業、旭一牧業榮獲改革開放40周年自治區「優秀民營企業」稱號,旭一牧業有限公司與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鮮生實現成功對接,成為盒馬鮮生牛肉品類供應商。今年6月,中糧屯河(杭錦後旗)番茄製品有限公司的3種產品也被成功授權使用「天賦河套」區域公用品牌。
聚焦秸稈、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重點推廣了農牧結合單元利用、集中處理園區利用、雙向還田直接利用、回收加工再生利用、生物質發電秸稈資源化利用、有機肥生產糞汙循環利用模式,推行了「一漚二換三補四轉五推進」資源化利用路徑,配套了26個牛場的糞汙處理設施,建成糞汙發酵池6.8萬方,汙水處理站26個,科學消納了糞汙,規模化養殖場秸稈、糞汙利用率均達到95%。
同時,加大資金補助力度,加強效益激勵、生態補償等政策支持,激發生產者自身積極性,合力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
科技小院交流學習會
科技支撐促集成 項目帶動促振興
近年來,杭後積極與上級科研、科技部門合作,聯創共建合力推進試點先行區建設。「兩院兩校五站一中心」的專家團隊帶著項目、人才、技術在杭後開展科研攻關、技術集成、成果推廣,集成推廣典型模式與成熟技術,為農業綠色發展注入新鮮動能。
尤其是與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自治區土壤肥料和節水農業工作站牽頭開展的「四級聯創」共建機制,明確了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確立了以「治鹽改土育良田、控水減投節資源、綠色高效優結構、三產融合小康路、創新驅動增活力、四級聯創強支撐」的工作主線,助推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邁上新臺階。同時充分發揮專家大院(博士工作站)和6個科技小院的作用,使其成為高新農業科技綜合應用的集散地、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
同時,杭後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產地環境淨化、資源化綜合利用等工程,狠抓基礎設施建設,以點帶面、輻射帶動,統籌推進農村水、路、電、綠等基礎設施建設;77個行政村實施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完成1680戶「旱改水」廁所工程;建成了力景華榮商品有機肥加工廠及配套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