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癌症50年,腫瘤院士勸誡:癌症難被消滅,手術不能解決根本

2020-12-21 騰訊網

圖中這位雖然90歲高齡,但是依然神採飛揚的老人,就是著名腫瘤外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湯釗猷。他從1968年開始從事腫瘤臨床治療研究,50多年來,他前40年,研究怎麼開刀救病人;80歲以後,就開始思考更多問題。

圖源生命時報

一、人類很難攻克癌症,只能控制癌症

近年來,癌症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類疾病。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癌症新發病例約2450萬例,癌症死亡病例約960萬例。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形勢也不容樂觀。近十幾年來,我國的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持續上升的趨勢,癌症死亡佔居民死亡總數的23.91%,每年因治療癌症產生的醫療花費高達2200億元

照理說,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醫療水平也突飛猛進,很多以前沒藥治或者治不好的病都被找到了突破口,但唯獨癌症,一直沒有找到治癒的方法,這是為什麼呢?

一是環境汙染: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變得越來越差。人類在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把數十億噸的廢氣和廢物排入大氣之中,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圈成了空中垃圾場和毒氣庫。有科學家認為:「得癌症不是因為運氣差,而是環境差!」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癌症研究中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外在因素才是癌症的主導風險

二是食品汙染,環境變差,食品也會受到汙染。人類食用了受汙染的食品,體內的微生物環境就會發生變化,長期以往會引起各種器官和組織病變,從而誘發癌症。

三是生活方式不良,「現在很多人抽菸,但我主張戒菸少酒,現在很多人手掌一張開都是白的紅的,說明喝酒很厲害,但是菸酒都是癌症的高危因素。」湯釗猷教授如是說。同時,高脂肪飲食、超重、肥胖、抽菸、酗酒、缺乏運動、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在一步一步摧毀著機體防疫系統。

矛盾的是,人類在不斷防治癌症,同時又在持續「製造」癌症。湯釗猷教授表示: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幹預,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又「變」成癌症之源。

二、癌症是人體內部失衡造成,一刀切難根除

湯釗猷教授認為,癌症是人體內部失衡造成的,單純靠切除病灶是很難根除腫瘤的。

一方面,癌症的成因源於人體內細胞的變異,在治療的過程中會造成「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局面,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正常的細胞也會受到損傷。再加上癌細胞有著很強的生長、繁殖、進化能力,導致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抗藥性,降低療效

另一方面,「一刀下去」未必能解決根本問題,有些腫瘤太大,不一定可以切除乾淨,切除之後可能造成腫瘤應急反而瘋狂增長,這可能縮短患者的生存期,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放療、化療等方式先控制腫瘤縮小,創造實現帶瘤生存的條件。

此外,腫瘤切除之後,依然存在復發的風險。癌細胞具有遊走性,有極少數腫瘤細胞有可能在手術就遊走到其他地方「潛伏」起來,人類的肉眼很難發現。如果免疫細胞未將其清除,過段時間就會捲土重來

湯釗猷教授還觀察到,治療癌症用「西醫攻,中醫補」的方法,可以顯著增加提供患者的5年生存率。西醫用化療消滅癌細胞,中醫用中藥補身體,雙管齊下,有助於提高化療的療效,延長病人的生存期。

三、不要盲目追求一刀切,精準治療才是硬道理

近年來,腫瘤精準治療發展迅速,為腫瘤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湯釗猷教授也主張「不要盲目追求一刀切,精準治療」。

癌症的精準治療,包括精準診斷、精準外科、精準放療和精準藥物。換句話說,就是做到精確,病灶在哪,就打哪,以往千篇一律的治療方案,不僅殺害癌細胞同時傷及無辜的免疫細胞,轉變為針對個體病因的治療,精準攻擊癌細胞,降低對免疫細胞的傷害。

四、專家說:三分一的癌症可以預防

世衛組織提出,癌症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所以,預防癌症不是等到年紀大了才需要做的事,預防癌症要從現在開始,積極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飲食方面:飲食上要平衡膳食,少吃或者不吃紅肉和加工肉、含糖飲料,適當攝入營養豐富且有助於保持正常體重的食物。同時,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運動方面:定期、適度運動,每天進行30-60分鐘低/中等強度運動,有助於增強積極的免疫系統反應,促進巨噬細胞分泌,還能推動免疫細胞更快地在體內循環。

篩查方面:規範的防癌體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症,進行早期幹預。尤其是年齡在45歲以上、有癌症家族史、有長期吸菸嗜酒史等癌症高危人群,應考慮做早癌篩查。

癌症是可防可控的,正如湯釗猷教授所說:「我們在不斷防治癌症,又在不斷製造癌症。」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食品問題凸顯,同時,生活節奏變快,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正趨於不良化。在防治癌症的路上,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因此建議大家健康生活,積極鍛鍊,定期篩查,這樣做到防癌。

參考資料:

[1]《湯釗猷院士:人類不斷製造癌症,再不收斂癌會越治越多》 .網易科技.2020-05-21

[2]《湯釗猷院士談控癌:遊泳、買菜都可以成為「抗癌處方」》 .生命時報 .2018-11-16

[3]《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預防!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擁抱健康生活!》.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 .2020-07-15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腫瘤院士不建議癌症患者輕易開刀?他的一番解釋,發人深省
    得了癌症怎麼辦?當然是及時將腫瘤切除了,可能這是很多病人、家屬以及部分醫生的看法。但是在臨床上,醫生也經常見到腫瘤已經被切除,但癌症再次復發的病例,開刀並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腫瘤院士不建議癌症患者輕易開刀,為什麼這麼說?接下來就詳細跟大家嘮嘮,希望大家要科學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
  • 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將實現癌症精準治療
    包括細胞治療在內的免疫治療是全世界癌症研究的熱點,中國的科學團隊在癌症免疫治療的研究上也早有參與。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提出以細胞治療臨床研究為引擎,以「免疫治療+」為診療特色,以多學科聯合為診療模式,為腫瘤患者實施個性化精準治療。針對腫瘤患者,醫院採取「一體化診治定製」模式,由多科專家聯合對患者制定最優治療方案。究竟什麼是細胞治療?
  • 研究癌症50年,88歲老中醫直言:用黃芪救治了無數腫瘤患者
    今年來,我國癌症的發病率正在逐漸呈上升趨勢,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我國每年新發癌症的患者人數就達到了420萬人左右,並且因為癌症而死的患者高達200萬人。處於癌症排行榜上前幾名的除了肝癌、肺癌、還有胃癌。
  • 著名腫瘤專家:對抗癌症不建議開刀!為什麼這樣說?
    湯釗猷 ,著名腫瘤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88歲依然在抗癌舞臺上發揮著重要力量。這位老教授與癌症打了一輩子交道,今天我們就來聽一下他的抗癌觀點。湯教授不建議癌症患者開刀,為什麼呢?
  • 癌症是內亂!研究癌症40年,院士勸告:不是所有病人都要開刀
    「世界上每5個腫瘤病人,就有1個是中國人;中國每死亡5個人,就有1個是腫瘤患者。」 研究腫瘤4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的這句話,讓人倍感沉重。 在腫瘤學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西京消化病醫院院長樊代明教授,分享了自己關於癌症的見解。
  • 癌症科普(2)| 為什麼兒童也會得腫瘤?
    再看看中國:世界癌症報告估計,2012年中國癌症發病人數為306.5萬,約佔全球發病的五分之一;癌症死亡人數為220.5萬,約佔全球癌症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隨著發病率走高,癌症正越來越多地侵入人們的生活。由於種種原因,人們對於癌症的起因、防治存在不少成見和誤解,影響了對癌症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 哪些癌症手術效果好?醫生提醒:這7種情況就不要手術了
    患者的兒子問我:為啥不能做做手術了,現在生活剛好點,想讓老爺子享幾年福,結果得了癌,還是晚期……非常理解這個兒子的心情,因為父輩都是為了家,為了兒女操勞一輩子,身體不舒服主要是挺一挺,只有到實在堅持不住了才看病的,生活終於能緩口氣,不想剩下的日子不多了。
  • ...癌症並不可怕|癌細胞|癌症|日本|藥物|療法|抗癌|免疫|-健康界
    但據估計,初治時能手術的僅佔30%,復發的僅佔50%。乳腺癌說到乳腺癌手術,現在的趨勢是儘量縮小切除面積。除了以保留乳房為目標外,單純的手術很難從根本上治癒,所以通常以小面積手術為目標,結合抗癌藥物和放射治療。有一些證據表明,乳房截肢和保乳治療結合放射治療的長期生存率沒有差異。
  • 癌症免疫療法再升級:可完全消退腫瘤
    癌症免疫治療毫無疑問是腫瘤治療技術上的一場大革命,和手術、放化療以及靶向藥治療方法不同的是,免疫治療是目前被各界專家認為唯一有希望可以攻克癌症的療法。不論是抗PD藥物還是CAR-T細胞治療藥物,臨床效果都展現出了遠超之前療法的患者獲益,給很多飽受折磨的癌症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
  • 晚期腫瘤完全緩解!新型癌症疫苗讓她創造重生奇蹟
    積極的治療和瘋狂蔓延的癌症 2019年3月中旬,莫莉接受了手術,切除了全部腫瘤。為了進一步清除體內殘餘的癌細胞,預防癌症捲土重來,莫莉又堅持忍受著巨大的副作用接受了34次放射治療,同時進行了三個周期化療。本以為這樣可以將癌細胞根除,然而,不幸的是,在結束治療後的十天後,莫莉就發現鎖骨上有一個新的腫塊!是的,癌症又回來了!
  • 孫燕院士:我國癌症發病率進入平臺期 有可能下降
    院士解讀影響力逆天的《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2016年初,中國腫瘤學界爆出一條爆炸性新聞:中國國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院所長赫捷院士(通訊作者孫燕院士關注到文章統計了2000-2011年間我國癌症發展的趨向,發現:男性人群中腫瘤的發病率較為穩定,每年約提高0.2%, 而在女性人群中的發病率則每年約提高2.2%, 即在女性人群中呈現逐年顯著上升的趨勢。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癌症的死亡率自2006年開始都有顯著下降,男性癌症死亡率逐年下降1.4%, 女性癌症死亡率逐年下降1.1%。
  • 腫瘤專家:癌症患者這2種情況下不能化療,有害無益!
    目前,治療癌症的主要手段就是手術、放化療。化療是一種輔助治療手段,用來殺死體內癌細胞,防止癌症復發轉移或者縮小腫瘤體積,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
  • 未來10年解決癌症問題
    「未來10年內攻克癌症!」微軟公司放出豪言。 這可不是吹牛皮,作為昔日 PC 時代的霸主,微軟公司要利用開拓性的計算機科學技術破解患病細胞代碼,對患病細胞進行重新編程,讓其重回健康狀態。就像通過編程可以解決電腦病毒問題,微軟認為通過對人體系統編程解決癌症。
  • 上海探索「免疫治療+」殺滅腫瘤 提升癌症患者生存率
    上海孟超腫瘤醫院供圖中新網上海5月6日電(陳靜 肖鑫)上海孟超腫瘤醫院6日在位於上海嘉定安亭的上海市精準醫療與健康服務集聚區試運行,將探索開展「免疫治療+」,致力實現為腫瘤患者實施個性化精準治療。據了解,所謂免疫治療,是指恢復人體對抗和殺死腫瘤的免疫能力,而不直接作用腫瘤細胞。
  • 得了癌症只能手術、打針吃藥?精準放療也是癌症治療的優選
    75歲的右肺中葉早期腺癌患者張女士就因合併心臟病、腦血管病和肺氣腫,而不能手術。 針對張女士的病情,河南省腫瘤醫院放療科制訂了精細的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方案,精確照射腫瘤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腫瘤周圍的正常器官和組織,最大限度提高腫瘤控制率降低併發症。
  • 晚期癌症如何治癒?放化療、靶向治療,都是延長生存時間的手段
    所有癌症患者最關心的並不是如何治療,怎麼治療,只要能夠治癒,手段也就不重要了,但即便是如今的醫療水平,也不能完全攻克腫瘤,特別是晚期癌症,臨床治癒的機率還是非常低,但在最近的10年內發展已經非常迅速,即便到了晚期,也可以通過治療減緩腫瘤發展,讓患者生存時間顯著延長!
  • 突破性研究成果:驗血就能檢測癌症發現新系統性癌症標誌物
    印度孟買2020年2月6日 /美通社/ -- 來自印度、美國和英國的幾位科學家共同撰寫了一份新研究報告,為一項創新檢驗技術提供了臨床證據。這是一種非侵入性無創篩查和診斷檢驗技術,可以檢測無症狀個體血液中的癌細胞團,不僅使癌症篩查更加簡單高效,而且費用低,很可能為癌症檢測和診斷帶來重大突破。該檢驗技術即將推向市場。
  • 癌症轉移就治不好了?正確治療的話,很有可能一直活下去
    以目前的醫療水平來看,癌症確實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至今仍沒有研究出完美治療腫瘤的手段,但還有一個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腫瘤現狀,那就是早期發現手術切除,即便不能算是從根本改變了腫瘤現狀,但最起碼可以有效降低所有癌症的死亡率,特別是對於惡性腫瘤,早期發現並治療的話,可以非常顯著地提升癌症的生存率
  • 十大痛苦癌症排行 預防癌症的方法有哪些
    在未來的30年,我國因肺癌致死的人數將高達1800萬,這意味著每分鐘會有1人死於肺癌。但其實,肺癌是最可防止的癌症之一。遠離菸草、在家常通風、出門戴口罩、少開車、少觸摸廚房油煙,運用環保的裝修資料,都可以在第一時間把肺癌拒之門外。
  • 癌症研究藍圖:精準醫學的關鍵差距與機遇|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癌症|...
    而現在具代表性的包括Tamoxifen,一種選擇性雌激素受體(ER)調節劑,用於防止ER陽性乳腺癌復發(FDA於1977年批准);格列衛,一種用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ABL激酶抑制劑(FDA於2001年批准);以及單克隆抗體,如 rituximab和trastuzumab分別批准用於淋巴瘤(1997年)和乳腺癌(1998年),由於抗體通常不能穿透細胞膜與細胞內靶點結合,所以被用來靶向癌細胞的細胞外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