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內亂!研究癌症40年,院士勸告:不是所有病人都要開刀

2020-12-21 騰訊網

「世界上每5個腫瘤病人,就有1個是中國人;中國每死亡5個人,就有1個是腫瘤患者。」

研究腫瘤4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的這句話,讓人倍感沉重。

在腫瘤學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西京消化病醫院院長樊代明教授,分享了自己關於癌症的見解。在樊醫生看來,人和癌症之間失去了平衡,是導致癌細胞瘋狂繁殖的原因。

樊代明院士

此外,我國因為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均壽命增長,當達到一定的年紀後癌症也會發生,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使得如今患癌的人口越來越多。

一、人生而帶癌,只是有人失控了!

一個健康人,體內有數以億萬的細胞,每時每刻都在代謝,有的細胞出生了,有的細胞死亡了。癌細胞就混雜在健康細胞之中,游離其間,這些癌細胞都是變異後的個體,一些本來應該代謝的正常細胞,沒有凋零而發生了異常突變。

說的形象一點,它就像是「叛變」了。正常細胞是不會叛變的,到了一定的期間就會凋零死亡,而且正常的免疫細胞對癌細胞還會圍 剿殺滅,這也是健康人體內有游離的癌細胞,但卻不一定會患癌的原因,因為健康細胞一直在守護著你。

樊醫生表示,身體一旦失去平衡,癌細胞變得不可控制,開始瘋狂生長,正常細胞難以將其殺滅乾淨的時候,那就是癌症要來了。

為什麼年紀越大癌症風險越高,就是因為年紀增大,身體各個器官出現衰竭,防禦細胞也要抗擊衰老,癌細胞就會抓住這個時機開始生長,最終在體內生根發芽。所以,癌症就是人體內失去平衡後的失控結果。

面對這種局面,樊醫生認為,人應該講求身體和自然以及社會運轉的協調性,要去順應它。

二、防病記住「三間健康學」

樊醫生有一個三間健康學的概念,所謂三間,指的是空間、人間和時間。

1.空間健康學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人存在於空間中,所謂空間,一個是自然空間,我們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受自然的影響。另一個是社會空間,我們存在於社會當中,社會的一切都會對每個人產生影響。社會活動所產生的一些因素,同樣也會影響到個體的健康,比如戰爭會導致死亡,社會活動引起的環境汙染,也會引發疾病。

2.人間健康學

人雖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人的組成也是由不同部分組成的,而把這些不同的部分組合在一起的,是物質、能量和信息,能量和信息才是驅動生命活動的本質。

3.時間健康學

環境中的一切都受到時間支配,人會衰老,植物會枯萎,而動物會死亡。時間流逝,每個人的身體也在逐漸變化。而在這個過程中,疾病本身也分為可治療和不可治療的。普通感冒不治療也會好,有些病治了也不會好。所以面對疾病,人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死亡是一個終將到來的結局,時間最終會「殺死」我們,要麼是老死,要麼是時間改變了身體狀況而出現疾病,最終病死。

所以,人一定要順應自然和時間,不要強行去做些傷害身體的事。

三、肺腑之言:不是所有的腫瘤都該切!

樊醫生認為,在對待癌症這件事上,預防和早治療才是最重要的。

癌症三分之一可以預防,三分之一可以早期治療,剩下的三分之一,可以採取治療措施,爭取和癌細胞共存,從而延長生命。在樊醫生看來,癌症過度治療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現代醫學過分講求「斬盡殺絕」,而在治療的過程中,身體事實上已經受不了了。

所以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不要採取過度的做法,過猶不及。整體性的治療措施中,一定要注意患者身體的綜合情況,對於不同的病人,具體病情具體分析,千萬不要過分強調殺滅式的治療模式。

古希臘著名醫生希波克拉底說過:「醫生的法寶有三樣:語言、藥物和手術刀。」作為醫生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人是有生命的個體,人的生命形式的組成,當可以用更富有生命活力的形式來促進身體健康的時候,那醫生就不能單純的用冷冰冰的手術刀。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腫瘤院士不建議癌症患者輕易開刀?他的一番解釋,發人深省
    得了癌症怎麼辦?當然是及時將腫瘤切除了,可能這是很多病人、家屬以及部分醫生的看法。但是在臨床上,醫生也經常見到腫瘤已經被切除,但癌症再次復發的病例,開刀並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腫瘤院士不建議癌症患者輕易開刀,為什麼這麼說?接下來就詳細跟大家嘮嘮,希望大家要科學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
  • 研究癌症50年,腫瘤院士勸誡:癌症難被消滅,手術不能解決根本
    圖中這位雖然90歲高齡,但是依然神採飛揚的老人,就是著名腫瘤外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湯釗猷。他從1968年開始從事腫瘤臨床治療研究,50多年來,他前40年,研究怎麼開刀救病人;80歲以後,就開始思考更多問題。
  • 孫燕院士:我國癌症發病率進入平臺期 有可能下降
    孫燕院士分析:「腫瘤的發病率有可能很快就開始下降,我想我還能看到開端。讓腫瘤的發病率下降,這是完全可能的。我在河南省林縣(即林州市)、雲南箇舊工作過,這裡曾是腫瘤爆發區,現在林縣和個舊的腫瘤發病率都下降了。腫瘤發病率的下降不是不可能的。」2012年,孫燕院士曾公開談及自己的「中國夢」:「我的夢想是看到未來10年內,中國腫瘤死亡率的下降。
  • 癌症病人輸血有害嗎
    網上有一篇關於癌症病人輸血的文章流傳很廣,連有些專業醫生都轉。在搜尋引擎搜索「癌症病人輸血」這篇文章的內容也往往是在第一個。這篇文章的大體思想是建議癌症病人謹慎輸血,因為輸血對癌症病人有害,可以破壞人的免疫系統,降低生存率。
  • 著名腫瘤專家:對抗癌症不建議開刀!為什麼這樣說?
    湯釗猷 ,著名腫瘤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88歲依然在抗癌舞臺上發揮著重要力量。這位老教授與癌症打了一輩子交道,今天我們就來聽一下他的抗癌觀點。湯教授不建議癌症患者開刀,為什麼呢?
  • 國家癌症中心:我國癌症5年生存率40.5%,與美國仍有差距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逐漸加快,加上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環境暴露等原因,我國癌症發病仍處於逐漸上升態勢。我國癌症5年生存率在近十年來已從30.9%上升到40.5%,提高了將近10個百分點,但與發達國家還有一些差距。
  • 為什麼癌症病人越來越多,癌症的真相是什麼?
    全球新發癌症病例,從2018年的1800萬,預計到2040年將增加至2700萬。目前全球大約有3500萬人帶癌生存。國內情況022015年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
  • 國家癌症中心主任:我國癌症5年生存率升至40.5%!遠程會診縮小與...
    我國癌症5年生存率在近十年來已從30.9%上升到40.5%,提高了將近10個百分點,但與發達國家還有一些差距。  中美癌症生存率,差距有多大?  美國癌症協會(ACS)發布的《2020年癌症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09年至2015年,美國所有癌症整體5年生存率為67%。相較我國的40.5%,差距仍比較明顯。
  • 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將實現癌症精準治療
    以細胞治療臨床研究為引擎實現癌症精準治療驅車從上海市中心出發,向西北方向行駛約40公裡,就到了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所在的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上海細胞治療集團於2016年提出雄心勃勃的「白澤計劃」,醫院的運行也是「白澤計劃」中的重要內容。「白澤」是傳說中崑崙山上的一隻神獸,它知道所有鬼怪的名字、形狀以及它們的驅除方術。「白澤計劃」的目標是在未來十年內,讓60%的晚期腫瘤患者癌症消退,60%的中國人用得起最新的免疫療法。
  • 癌症病人吃什麼補品好?這些食物對身體恢復都很好
    癌症病人吃什麼補品好?癌症患者經過手術、放化療治療後元氣大傷,會出現體虛乏力、白細胞降低、食慾減退、嚴重嘔吐等情況。對此,患者和家屬都考慮通過進補增強體質,改善這些症狀。吃什麼補品對癌症好?但是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腫瘤病人都能吃甲魚,如果病人在化療後出現消化道方面的反應,比如容易噁心、胃口不好、慢性腹瀉,則不能吃甲魚這種中醫認為的厚膩之物。本來消化能力就弱,經常吃甲魚,腸胃消化不了,負擔加大,這是雪上加霜。
  • 該不該向癌症病人隱瞞病情
    但另一種選擇,直接對癌症患者隱瞞事實,在西方文化受眾可能看起來難以想像,但在中國卻極為常見。根源在於,人們相信,如果告訴一個人診斷結果,病情可能會加速惡化。 比莉的母親說,「中國人有句老話:人得了癌症就會死。但其實殺死他們的不是癌症,而是恐懼。」
  • 美國癌症協會:2035年,癌症死亡率比2015年再降低40% 「神刊」《CA...
    然而誰也不會想到,短短的100多年,癌症就已經初顯治癒的曙光——我們正處在一場史無前例的癌症革命當中:預防、檢測、診斷、治療都在飛速地進步。    圖片來源:Pixabay官網  從1990年到2015年,美國所有癌症的綜合死亡率下降了26%,在2019年,美國已經有有一半的患者可以通過現有的治療方式治癒,挽救了多達290萬人的生命
  • 癌症病人能吃人參嗎?鼻咽癌怎麼樣用中醫治療
    隨著生活節奏逐步變快,各式各樣的疾病也層出不窮,癌症是當今社會的一種流行病,2012年,全球癌症新發病例上升到1410萬人,820萬人死於癌症。2014年2月4日世界癌症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世界癌症報告》指出:中國癌症發病率幾乎佔了全球一半,居世界榜首。在我國廣東鼻咽癌是發病率最高的一種惡性疾病。
  • 國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國癌症5年生存率上升到40.5%
    中科院院士、國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近日指出,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逐漸加快,加上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環境暴露等一些原因,使我國癌症發病仍然處於逐漸上升的態勢。另外,我國癌症5年生存率在近十年來已經從30.9%上升到40.5%,提高了將近10個百分點。但是與發達國家5年生存率還有一些差距。
  • 得了癌症,究竟要不要化療?4種情況做化療,無異於「自殺」
    研究稱:「化療會讓癌症擴散」?專家:要辯證看待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化療是什麼?它是通過化學藥物殺滅癌細胞,以達到治療目的。醫生也應嚴格遵守化療用藥準則,充分考慮病人情況,制訂個體化的化療方案。對於適合化療的癌種和病人,利要遠遠大於弊。
  • 得了癌症能活多久?哪種癌症病人存活的時間最短?醫生是這樣說的
    說癌症可怕,也算是可以理解,但說一旦患上癌症就基本上沒多少時間活了,這是瞎說。癌症是一大類疾病,你不能把一大類疾病眉毛鬍子一把抓籠統地歸在一起說,那註定是不靠譜的。癌症有很多種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分期,不同的病情,即便同樣的癌症同樣的分期,不同的病人也不是完全一樣,當然他們的預後也就是生存時間也不一樣,你不能簡單地說所有癌症患者都沒有多少時間可活了,很多癌症病人和家屬都不會同意。
  • 2015年癌症檢測前沿技術
    每年,癌症在全球致死700萬人,我國也有100萬人因此失去生命。為了降伏這一絕症,科學家們付出了極大努力,研究出多種癌症檢測技術。那麼,2015年又有哪些令人矚目的癌症檢測技術呢?研究者利用一種新出現的名為氧增強的磁共振成像技術來通過將癌細胞植入小鼠機體中,從而繪製出缺氧性腫瘤的位置,該技術未來或可用於癌症病人的臨床研究中。  未來,研究人員在此基礎上也許會開發出更好的技術,為有效治療癌症患者提供更多的希望。  2、血清胃功能檢測技術  同濟大學附屬楊浦醫院引進血清胃功能檢測技術將用於早期胃癌篩查。
  • 40年來,青年「打工人」癌症風險增加了30% |JAMA最新研究
    (來源:Pixabay) 但現實就是如此,長期以來人們都致力於 40 歲以後人群以及兒童的癌症研究以及流行病學調查。因為對於 15-39 之間的青年人,人們以前普遍認為,是癌症不容易發生的群體。因此,歷史上對於這類人群癌症發病研究的數據非常少。 直到 2006 年,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的資助下,Archie Bleyer 教授等人才首次對青年人群癌症發病率和預後進行了詳細調查。
  • 專家學者廣州聚焦腫瘤防治:40%癌症可預防
    12月26日至27日,由中國醫院協會、中國癌症基金會、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主辦,中國醫院協會精準醫療分會、中國腫瘤防治聯盟承辦的2020年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年會暨中國精準醫學大會在廣州召開。本次大會邀請到國家衛健委、中國醫院協會、中國癌症基金會等領導及十餘位院士參會,共同探討腫瘤防治、精準醫療、網際網路+醫療等熱點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