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凡是來到舊金山的遊客都會到著名的都板街(Grant Avenue)去看一看。大街的入口處矗立著一道金碧輝煌、飾以龍蟠魚躍的「龍門」,穿過「龍門」,映入眼帘的是一串串鮮豔奪目的紅燈籠,飛簷翹角、雕梁畫棟的亭臺樓閣鱗次櫛比;在花園角廣場(Portsmouth Square),老人們聚在一起打撲克、練氣功、跳廣場舞……眼前的一切,完全沒有身處異國他鄉的陌生感。
這裡便是亞洲之外最大的華裔社區——舊金山唐人街。據官方統計,總共有超過10萬華裔人口在此定居。
沿街有一間紅簷碧瓦、古香古色的三層建築,是全美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僑團「龍頭」——駐美中華總會館所在地。這間成立於162年前的古老會館,見證了早期華僑華人先賢漂洋過海開礦築路、篳路藍縷的艱辛歲月。會館門口懸掛著一幅黑漆鎏金對聯「中流砥柱,華國文章」,向世人講述著百年滄桑、世紀風雷……
舊金山中華總會館
回溯
從飽受壓榨到成為「革命之母」
1848年加州發現金礦的消息不脛而走,使得美國西岸華僑華人移民人口激增。1854年,舊金山的寧陽、合和、岡州、陽和、三邑、人和等六大會館聯合組成「中華公所」,又稱華人「六大公司」。1876年肇慶會館加入之後,易名為「中華會館」。
梁啓超在《新大陸遊記》中稱,中華會館與各地方會館的關係「頗似美國各省與聯邦政府之關係」,有事則七家會館分派代表集議,司事(主席)人選採取輪值公舉的方式產生,經費由各家攤派。
南方日報記者特意拜訪了七大會館之一——由南海、番禺、順德三邑僑民組成的旅美三邑總會館。這間誕生於1850年的老字號會館棲身於舊金山唐人街的主幹道——都板街823號,沿著狹長的階梯登上二樓,會議室陳列著滿堂廣式紅木家具,環繞四壁的是梅蘭竹菊字畫條屏和康有為等名人墨寶。
三邑總會館內廳
據舊金山中華總商會會長、三邑會館歷史顧問區國雄介紹,華僑組織會館的目的,最初是為了幫助舉目無親的僑胞在異國他鄉安居謀生,當時,加州大約有2萬名華人礦工,採掘的多是他人已經放棄的礦坑,餐風露宿卻依然飽受壓榨和歧視,日薪僅為白人工人的1/3,每月還要被迫繳納沉重的「執照稅」。華人被掠、受襲乃至橫遭戕害的慘劇頻頻發生。金礦採盡後,大量華人苦工轉而修築中央太平洋鐵路,境遇愈發悽慘,時諺有云:「一條枕木,一條華人屍骨!」
舊金山華僑華人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與中國休戚與共。他們飽受飢苦,卻幾乎傾盡所有支持遠在家鄉的辛亥革命。在舊金山唐人街聖瑪麗公園,竣工於1937年的孫中山雕像默默述說著這段歷史。1911年7月,在這個公園,孫中山曾和同盟會成員誓師出發,為辛亥革命籌募經費。
舊金山是孫中山百年前在海外從事革命活動的重要城市之一。1910年2月,孫中山在舊金山唐人街新呂宋巷36號三層小樓策劃召開舊金山同盟會支部成立大會。1911年7月,中華革命軍籌餉局在舊金山成立,舊金山華僑華人紛紛傾囊支援辛亥革命,成為革命起義的主要經濟來源。
中華革命軍籌餉局成立前,美國華僑的捐款微乎其微。在其成立後一年時間裡,就為革命籌款超過40萬美元。在舊金山的華人社區,上至富商,下到小販,紛紛慷慨解囊。武昌起義爆發後,籌餉局還撥款購買了6架飛機,並僱傭美國飛行員將飛機運送至上海。
著名作家、華僑文物收藏家招思虹向南方日報記者介紹,當年同盟會葛倫分會會長鄭佔南之子鄭觀志曾向她展示一封保存百年的感謝信:「佔南仁兄大鑑,七月初三來函已得讀,付款壹仟五百元亦已收妥,感甚,茲另郵寄上相片一張,幸為惠存。弟孫文謹啟。初五日。」
這封辛亥革命三個月前收到葛倫同盟會捐款後孫中山親筆寫的感謝信,記錄了舊金山華僑華人一分一毫支持民族復興的歷史情境,印證了孫中山所說的「華僑是革命之母」。
舊金山中華會館內裝飾家具古色古香
功績
傾囊集資捐飛機「航空救國」
海外廣東會館的命運無時無刻不與國內緊密相連。1906年,舊金山唐人街在大地震中一夜之間化為焦土,哀鴻遍野。當時,來自中國國內及南美、東南亞等地華僑華人寄來的匯款,共計20多萬美元,其中有一部分就用於重建華埠各間會館。
在三邑總會館,南方日報記者看到一方「合群愛國」的橫額,由1912年時任舊金山總領事黎榮耀所題贈,以表彰當年該館倡捐賑濟廣東北江水災之功。這塊橫額堪稱是舊金山華僑華人社團心繫故土、桑梓情切的一個鮮活明證。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日軍大舉侵華,東北淪陷。舊金山華僑華人成立了美州華僑拒日救國後援總會,1932年11月捐款10萬元大洋匯款到上海市廣肇會所,作為東北義勇軍的抗日軍費。1932年2至3月間,美國大陸華僑華人為十九路軍所捐慰勞金額超過45萬美元。
抗戰期間,在購買國防公債、響應中國國內「七七獻金」等救國工作中,舊金山的廣東會館及粵籍華僑每每傾力相助,不落人後。舊金山中華總會館在僑胞鼎力資助下,設立美洲中華航空學校,培養青年航空人才回國參戰報效祖國。三邑總會館聯絡邑僑集資1萬多美元,贊助原籍南海的飛行家陳昆壽購買長途飛行機,在美國各地作飛行表演,為「航空救國」籌款,後來這輛飛機被轉贈給中華航空學校。
1938年6月17日,舊金山中華總會館等華僑華人團體在全美各大城市同步發起浩浩蕩蕩的「一碗飯運動」,面向美國公眾募捐,以支援中國抗戰。據《舊金山紀事報》報導:「這一天前往(舊金山)唐人街的參加者不下20萬人,各處通衢,人山人海,擁擠不堪……一日之中,共募得4.4萬美元。」而在全美,「一碗飯運動」這一天共募得善款約100萬美元。而後,「多買一碗飯、多救一條命」的口號傳至哈瓦那、倫敦、香港等地,活動聲勢傳遍全球。
有學者根據美國各地籌餉會的統計估算,美國華僑華人為抗戰累積捐款高達2500萬美元。
變化
新生代移民社團綻放風採
「這些年,我們真切感受到海外華僑華人群體社會地位的不斷提升,華僑華人凝聚力和自信心與日俱增。」三邑總會館主席何偉明感嘆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赴美留學移民、技術移民、勞務僱傭移民等新型移民人數的增長,華僑華人移民群體的構成背景日趨多元化。順德行安堂就是通過設立會館開放日、組建青年團等方式,積極吐故納新,吸收新鮮血液;而寧陽會館則面向舊金山及灣區的華僑華人學生設立了每年3萬美元的獎學金,用於獎掖後進,傳承會館精神。
另一方面,近年來,舊金山新移民群體中也湧現出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型社團。例如成立於1994年的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以《紅杉林》等刊物為核心,多次舉辦作品研討會、展覽及交流訪問活動。據現任會長、著名作家呂紅介紹,該協會曾與加州伯克利大學、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暨南大學等機構合作,組織了兩屆大型海外華人文學國際論壇,邀請到嚴歌苓、張翎等名家出席。2013、2015年又連續舉辦了兩屆中美中英文青少年作文大賽,第一屆參賽人數就超過了15000人,引起很大反響。
在舊金山灣區南部的矽谷,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華人已經佔矽谷總就業人數的18%,其中潮汕籍科技人才超過2000餘人。「矽谷精神其實就是中西合璧,創新與冒險並存的精神。」前矽谷SMMX公司副總裁、現任美國矽谷科技協會理事長範群介紹說,目前通過該協會引薦回國創業的人才已經超過1000人。
而在舊金山首任華裔市長李孟賢看來,今日欣欣向榮的唐人街不僅是一個熱門的觀光地點,更是一個承載和展示百餘年來華人海外移民文化遺產的平臺。李孟賢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以地域和宗族為情感紐帶的華僑華人社團在代替族群發聲、完善社區服務、保持城市多樣性乃至促進中美文化經濟交流方面都作出了非凡的貢獻。
李孟賢還透露,接下來舊金山市政府將投入600萬美元,為包括廣東會館在內的社會團體及非盈利組織持續發展提供支持,讓「從華人祖輩那裡繼承的勇氣和智慧世世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