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癌症兩次手術仍在復旦育新人,新中國第一代古籍修復專家趙嘉福...

2020-12-21 騰訊網

「我是上海圖書館培養出來的,進上圖那年十幾歲,還像個孩子。」1944年出生的趙嘉福指向後排家人的位置,「比我兩個外孫女現在的年紀還小。」

趙嘉福1961年進入上圖,從事古籍書畫修復裝裱、碑刻傳拓等工作,經手修復大量古籍善本、名人尺牘、碑帖拓片、民國輿圖、盛富懷檔案等,並參與眾多國家重大修復項目,包括國家圖書館善本《趙城金藏》、明代《西廂記》,嘉定太倉古墓出土古籍,清華大學抗戰時期受損古籍等珍貴文獻。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修復師生涯中,趙嘉福帶領團隊搶修了大批飽含中華民族寶貴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的文獻資料,令眾多命懸一線的歷史文獻「起死回生」。

今天(8日)上午,上海圖書館為趙嘉福舉辦古籍修復從業六十周年座談會,「當時做這個工作,用上海話說,哪能想到會噶紅?過去是默默無聞的。怎麼堅持60年?可能今天說起來有些落伍,那就是『幹一行,愛一行』。當初學這門技藝,完全沒有名利思想,安排你做什麼就做什麼。不但要做,還要做好。」

一旁,趙嘉福的夫人、同樣在上海圖書館工作多年的姚衛笑他:「坐了50年冷板凳。坐熱了,你的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了……」

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復旦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楊光輝也在座。2014年起,趙嘉福受聘擔任該院首批特聘教授。在此之前已因肺癌動了一次大手術的他任教不到一年,再次因病動手術,僅僅調養半年,又回到了學校。趙嘉福說,從事這一行一輩子,有責任把手上的東西毫無保留地傳給年輕人。

從二胡手到修古籍的人

趙嘉福是上海人,小時候喜歡音樂,1960年初中畢業,考進上海民族樂團拉二胡。三年困難時期,文藝單位壓縮編制。1961年,他面臨轉崗。當時有兩個選擇,一是上海博物館,一是上海圖書館。這一年,趙嘉福17歲,對兩家單位了解不多,以為到博物館是當講解員,到圖書館就是處理借還書。因為普通話不好,他自覺無法勝任講解員的工作,於是進了上圖,被分配到古籍修復小組,這才知道圖書館不單是借書還書。

古籍修復行當由來已久,以往主要存在於民間書畫裝裱作坊。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圖書館作為當時全國最重要的文獻公藏機構之一,匯集了一大批古籍修復名家,包括古籍修復大師曹有福、碑刻傳拓聖手黃懷覺,古籍版本學名家潘景鄭、瞿鳳起等,可謂臥虎藏龍。

在全國業界,趙嘉福以掌握古籍修復、碑刻傳拓、碑帖書畫裝裱等技藝之全面而聞名,碑刻傳拓尤其擅長,他的師父就是黃懷覺。「我跟黃先生學習,是傳統師父帶徒弟的模式。剛開始學習,師父給了兩把刀,先磨幾個月刀,哪天師父看你刀磨得不錯,允許你幫他磨刀了,那才是認可了。師父幹活的時候,在旁邊看,打下手、遞工具,然後自己再慢慢上手。反覆模仿、揣摩師父的手法、刻碑的節奏,甚至聲音。到最後關著門,我在裡面刻碑,外邊人聽聲音、節奏都跟師父一樣。這就算可以了。」

青年趙嘉福修復古籍

「我受這些老先生的影響很大。」趙嘉福一直感念上圖老館長顧廷龍的知遇之恩。除了學習古籍修復專業技術,顧廷龍館長還特別注意培育年輕人的文化修養,親自教他們寫毛筆字,並請館裡的潘景鄭、瞿鳳起兩位老專家輪流授課,講古代漢語,教版本目錄。

1964年,中央圖博文物局面向古籍修復人才開培訓班,趙嘉福得以跟隨北京圖書館古籍修復專家張士達先生學習了兩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古籍修復、碑刻傳拓的「南派」代表人物即上海圖書館的曹有福、黃懷覺,北派的代表人物正是北京圖書館的張士達,被版本目錄學家趙萬裡稱為「國手」。趙嘉福則屬於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古籍修復專家,南派、北派的古籍修復技藝在他的心中、手中糅合。用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的話來說,「從北京歸來,趙嘉福就成為當時上海圖書館古籍修復的當家小生」。

除了修復古籍,趙嘉福還在上海各地留下了眾多石刻作品。碑刻是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並非機械地將書法作品複製到石碑上,而是要在篆刻過程中體現出原作的精神氣韻,需要刻碑者有深厚的書法功底與藝術理解力。每次接到碑刻任務,趙嘉福反覆揣摩原稿,力求百分百還原原作的筆勢、藝術特徵。

碑刻也是一門艱辛的室外長期作業。趙嘉福帶領團隊冒著嚴寒酷暑,頂著石灰粉塵,在刻刀敲擊巖石的叮叮聲響中,創作了一塊又一塊蘊含著上海文化精神、紀念意義的石刻作品。如上海龍華烈士陵園革命英雄紀念碑、華東師大碑、顧廷龍書沈鈞儒生平碑、鄒容墓志銘「革命軍中馬前卒」、徐光啟的碑廊、以及由黨和國家領導人題寫的「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世紀大道」「上海市民主黨派大廈」等,累計上百塊,成為上海一道新時代的文化景觀。

趙嘉福與徒弟鐫刻大夏大學「遷校碑」

「上世紀80年代,趙老師來嘉定刻碑,不僅分文不取,都是自己坐公交車來的。」原嘉定博物館文保部主任、趙嘉福的學生金蓉回憶。華東師大有一塊「大師石」,石長10.8米,高3.2米,重110噸,正面刻「師大」二字,也可讀作「大師」,2011年落成時是上海最大的獨體石刻,亦出自趙嘉福之手。「這麼大的石刻,陰刻好還是陽刻好?趙大師想出了『不陰不陽』的刻法,先陽刻再四面勾印。這是大家沒見過的刻法。」周德明說。

從師徒相授到多種培養模式

2015年,上海圖書館「碑刻傳拓及拓片裝裱技藝」入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7年,趙嘉福被確定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趙嘉福從業的近60年,背後正是新中國古籍修復事業發展歷程的縮影。「從小生到老生再到新生。」周德明如此概括。

「趙嘉福的手也曾挑過擔、挖過土,開過防空洞,那段時間也是古籍修復的低潮期。」即便是在那段「角落裡的時期」,趙嘉福始終沒有放棄這門手藝。1989年,文化部圖書館司委託上圖舉辦古籍修復培訓班,面向全國招生。趙嘉福擔任培訓班主講老師,由上圖指派參加培訓班的張品芳、邢躍華拜趙嘉福為師,由此成為該館最後通過師徒相授習得技藝的古籍修復師,也就是新中國的「第二代」、上圖的「第三代」古籍修復從業者。

張品芳、邢躍華向趙嘉福贈送師徒留影紀念相冊

53歲的張品芳如今是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文獻保護修復部主任,也是全國不多見的能獨立完成從篆刻到傳拓和拓片修復的專家,與古籍已經打了30多年交道。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文獻保護修復部主任張品芳

她所帶領的團隊則是更年輕的上圖「第四代」。其中年齡最小的王欣出生於1995年,是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2019屆碩士畢業生,去年入職上圖。

座談會上,眾人為她究竟該算第幾代「爭」了起來。如果按趙嘉福授業,年輕的王欣似乎與張品芳、邢躍華算得上「平輩」。楊光輝則補充,「品芳主任也幫我們帶學生。我們的學生到了上圖,也是品芳的學生帶。」

上圖新一代古籍修復師與趙嘉福

「在學校的兩年,基本上是學理論知識。要真正上手、獨立『上路』,可能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本科學理,因為對古籍修復的興趣「改行」的王欣說。

盛宣懷檔案修復前後

模糊的「第幾代」背後,是古籍修復人才培養模式的變化。趙嘉福說,過去大學裡沒有古籍修復這個專業,現在很多院校開設了專業,不僅培養本科、碩士研究生,還有博士點。「像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北師大、天津師大、遼寧大學、中科院等,現在都動起來了。」

「為什麼要設古籍修復的專業碩士乃至博士點?」楊光輝直言,一些中大專院校也有相關人才的培養,「但往往學生並不知道自己修的是什麼,很難對自己手裡的事業培養起責任和感情。我們希望培養不光會古籍修復,也懂書的人才。」

趙嘉福指導徒弟碑刻技術

趙嘉福補充:「從事古籍修復,看不懂文言文不行。上圖從顧廷龍館長時代起,從來就不是單純培養技術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句讀,版本要能搞清楚。」他至今記得當時修復明代《西廂記》,「午休時,我就讀《西廂記》,張生跳牆的情節,太有趣了。」

周德明所說的「新生期」,是2007年國家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以來,古籍修復保護日益得到重視。一方面是大量亟待修復的古籍,另一方面是當時全國不足百人的修復力量。作為新中國培養出的第一代古籍書畫修復裝裱、碑刻傳拓大師,趙嘉福擔任起大量教學任務。每次全國碑刻傳拓培訓班在各地舉辦,趙嘉福都作為特邀導師。他每年長駐遼寧、重慶兩地的古籍修復傳習中心,為當地培養古籍修復與碑拓行業的新生力量。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成立後,趙嘉福成為研究院特聘教授。

趙嘉福為學生演示指導

2013年6月,國家圖書館成立國家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並在湖北、重慶、上海等6個省、直轄市成立傳習所。2015年,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揭牌。經過5年學習,傳習所第一批學員明天(9日)下午將接受包括趙嘉福在內的專家考核,正式「出師」。

面向社會招生、重視「口傳心授」的傳習所,與大學本科、研究生教育結合,形成了目前古籍修復人才培養的「兩條腿」模式。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已有三屆、30多位古籍保護與修複方向碩士畢業生,其中半數進入相關機構。「流失的一半,非常遺憾。有些學生希望留在本地,但本地可能提供不了那麼多相關崗位。」楊光輝透露,復旦正在籌備建立「紙質文物修復醫院」,希望培養「書籍醫生」「藝術品醫生」,為全世界的紙質文物和藝術品提供服務。「上海正在構建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修復保護力量加入,是一個很大的支撐。」

「古籍修復不是一家、一個單位的事,而是整個國家和人類文明需要傳承的事業。」這是趙嘉福和眾多古籍保護從業者的共識。

相關焦點

  • 趙嘉福:一片匠心護古籍
    他的「愛」練就五項全能,把古籍新碑留在人間1961年,18歲的趙嘉福調入上海圖書館,被分配至古籍修復小組。這個行當由來已久,以往主要存在於民間書畫裝裱作坊,1949年以後,許多古籍修復名家聚攏到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博機構。趙嘉福正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古籍修復師。
  • 一方木桌、一張書頁和一雙訓練有素的雙手,帶你走近古籍修復
    面對古籍修復這一功夫全在方寸間的細工活,參賽者在限時比賽中「心不妄動」。即便是準備過程中的漿糊製作,也絲毫沒有怠慢。正在修復古籍的學生。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張呈君 圖6月12日下午,「走進古籍修復」活動在復旦大學舉行。此次活動是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建院的首次大型古籍修復技藝教學成果展示,主要內容囊括修復作品展示、現場修復技藝比拼、現場觀眾體驗修復技藝等多個環節。
  • 中華古籍要用自己的手工紙來修復 復旦大學多學科攜手恢復開化紙...
    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炯強)在已故生物學教授鍾揚團隊與微生物學團隊、圖書館文物修復團隊及文博團隊等多學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傳統的開化紙工藝在復旦大學得以「復活」。記者從今天舉行的復旦大學文物保護創新研究院成立大會暨文物保護創新高峰論壇上獲悉,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恢復了清代名貴手工紙開化紙的工藝流程,現已小批次生產,並用於中國古籍的保護。這是中國千萬計古籍的福音,今後,中華古籍要用中國自己的開化紙張來修復。普通的紙張一般只有20年的「壽命」,因而,中國古籍保護長期存在用紙的難題。
  • 不幸:腸鏡檢查發現身患癌症,幸運:在福永就接受了國家級專家的手術...
    不幸:腸鏡檢查發現身患癌症郭某(化名),26妙齡少女,正值青春年華,因大便帶血及肛門疼痛,慕名到福永人民醫院肛腸科就診,通過腸鏡檢查發現是直腸癌。劉某(化名),44歲的中年男子,因多年痔瘡來福永人民醫院肛腸科住院手術治療,通過做腸鏡檢查發現直腸癌。
  • 我在上海圖書館修復古籍:古代就有複印機?線裝書的結去哪兒了?
    今天下午,記者在上海圖書館不僅了解了這些傳統文化常識,還嘗試「修補」「裝幀」古籍。 10月20日至10月25日,上海圖書館聯合萬代南夢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舉辦的「融匯古今,樂創未來——非遺技藝體驗課」系列公益活動在上海圖書館內展開。 當人們已經逐漸習慣平板電腦和手機閱讀,這些傳統技藝還有何用武之處?
  • 黃松齡與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資治通鑑》的標點整理工作順利開展,1956年正式出版,《歷代輿地圖》的工作量遠遠超出最初的設想,楊圖改繪委員會決定請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譚其驤擔任主編,將此事擔起來。具體協調工作,時任高教部副部長的黃松齡義不容辭地承擔了下來。當時譚其驤在復旦大學有著較為繁重的教學任務,如果承擔楊圖改繪工作,教學任務就要暫停一段時間。
  • 《復旦大學圖書館藏古籍稿抄珍本》出版
    復旦大學出版社與圖書館通力合作推出的新學術項目《復旦大學圖書館藏古籍稿抄珍本》第一輯,日前在上海首發。該項目計劃將復旦大學圖書館所藏珍稀稿本、抄本111種共計36000餘頁,分為兩輯予以影印出版,本次發布的為第一輯,共收入58種。
  • 每天喝12瓶啤酒抽3包煙身患兩種癌症女子病好轉
    每天喝12瓶啤酒抽3包煙  身患兩種癌症女子病好轉  醫學專家:其實是因為放鬆心情,增強了免疫能力  重慶消息據重慶晚報報導:11年前,她查出患有宮頸癌和直腸癌,體重從60公斤減到40公斤。身患兩種癌症的田梅,想到「大去之期不遠」,故意放縱自己,把醫生的囑咐當耳邊風,每天抽3包煙,喝12瓶啤酒。出乎意料的是,3年過去了,她的病情不但沒有加重,反而身體狀況越來越好。這事,如今在綦江縣打通鎮一帶被傳為奇聞。醫學專家釋疑:抽菸喝酒不能抗癌反致癌,田梅是因為放鬆心情,增強了免疫能力,身體看起來變好了。  昨天上午,在重慶能源集團水泥廠家屬區3棟底樓,田梅邊吸菸飲酒邊接受採訪。
  • 身患癌症,淋巴結轉移,生命走到盡頭只能坐以待斃?
    在腫瘤科,醫生被問的最常見的話之一就是身患癌症而且淋巴結已經轉移,還有希望活下去嗎?這個問題雖然有一定道理,因為淋巴結轉移可能意味著癌症的病情已經惡化,但是這並不代表淋巴結轉移之後就已經無力回天了,淋巴結轉移就沒有生存下去的希望無疑是片面的,下面就圍繞到底淋巴結是什麼?有何作用?
  • 直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專家團隊:中山雲講堂,減重代謝手術
    減重代謝手術已經在國內開展多年,不僅能夠減輕數十公斤體重,還能「治癒」或改善部分肥胖或超重患者的2型糖尿病。我國每年完成減重代謝手術治療的患者超過1萬例,手術方式和成功率已與歐美國家沒有明顯差異,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那麼,哪一類肥胖或糖尿病患者適合減重代謝手術?
  • 女子在長沙修復下巴 兩次手術失敗後申請退款遭拒
    在長沙亞韓美容整形醫院經歷兩次修復手術後,郴州女子楊女士的下巴依然有明顯凹陷。CT三維成像結果顯示,植入楊女士下巴的假體出現明顯歪斜。原想讓自己的容貌更加完美,卻不曾想,一番「求美」下來,下巴卻變得凹陷歪斜。3月3日,郴州女子楊女士在紅網百姓呼聲發帖稱:《長沙亞韓整形醫院「越整越醜」,態度惡劣》。
  • 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陳寅恪文集》
    1月4日,「紀念《陳寅恪文集》出版四十周年暨紀念版發布會」在復旦大學舉行。會議由復旦大學中文系、復旦大學古籍所、上海古籍出版社聯合主辦,文史學界的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共同回顧《陳寅恪文集》的出版過程、探討陳寅恪先生學術之價值及對當代文史研究的深遠影響。
  • 六旬大伯14年身患四種癌症 醫生提醒注意飲食
    滿地翻黃銀杏葉時,他再次走進縣城醫院,卻被主治醫生告知可能患了口腔癌,需要切除部分舌頭,醫生建議他儘快到上一級醫院手術治療。沒了舌頭,話都講不清楚了,吃飯也會有困難,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沈大伯第一次對妻子撂下了狠話,「我不治了,能活多久算多久……」自2006年沈大伯被查出食管癌後,病魔如毒蛇般死死纏著他,一個個癌症接踵而至,瘋狂攻擊沈大伯的消化和免疫系統。
  • 任正非和賈伯斯,癌症面前,任正非贏了,原因發人深省
    在文匯出版社出版的《任正非,什麼時候出發都不晚》中提到,在華為最艱難的日子裡,任主任兩次患癌症,整個人陷入了抑鬱的狀態,然而華為如今的矚目成績卻告訴我們,下一個倒下的不會是華為!2003年,美國《財富》雜誌披露,賈伯斯患上了一種「罕見的胰腺癌」,賈伯斯告訴自己的員工,自己並非身患絕症
  • 走進天一閣「古籍醫院」,13位修復師這樣「治病」
    看著這麼多的手工紙,我不禁感慨,紙是修復師最重要的材料,用最接近古籍的手工紙修復古籍,這也應該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吧。跟隨王金玉的步伐走進修復工作室,看見不少修復師伏在兩米多長的案子上,一手握毛筆,小心翼翼蘸著糨糊,將薄如蟬翼的修復用紙填補到古籍書頁的孔洞裡。工作室裡除了修復師敲打平整裝訂古籍的聲音,還有偶爾從院子傳來的鳥鳴聲,顯得十分安靜。
  • 帶著國寶古籍和近百款文創產品,上海圖書館亮相長三角文博會
    圖片來源:長三角文博會作為國家一級圖書館和首批國家重點古籍保護單位,上海圖書館遴選了各類古籍精品進行展出,包括張柯輯、張元濟續輯《涉園圖詠手卷》、清內府四色鈔本《江流記》、《進瓜記》,也有宋拓本《九成宮醴泉銘》、泉州本《淳化閣帖》卷九等「國之重寶」。泉州本《淳化閣帖》卷九。圖片來源:長三角文博會展覽期間,上圖還將傳統技藝再現。
  • 奉化有個手工作坊 棠雲竹紙成古籍修復專用紙
    昨日,來甬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紙張保護:東亞紙張保護方法與紙張製造傳統」項目成果發布會的專家學者來到奉化棠雲村,參觀棠岙古法造紙技藝中心,為保存完好的原生態手工造紙作坊和手工技藝嘖嘖稱讚。棠岙紙製作技藝已列入奉化市非遺名錄,古法造出來的竹紙被包括國家圖書館在內的國內眾多圖書館和博物館用來修復古籍。  奉化多竹,竹紙生產源遠流長。
  • 蹲點中國現存最早私家藏書樓天一閣,探訪古籍修復的匠人匠心
    天一閣的古籍跟隨王金玉的步伐,我們走進修復工作室,看見不少修復師伏在兩米多長的案子上,一手握毛筆,小心翼翼蘸著糨糊,將薄如蟬翼的修復用紙填補到古籍書頁的孔洞裡。工作室裡除了修復師敲打平整裝訂古籍的聲音,還有偶爾從院子傳來的鳥鳴聲,顯得十分安靜。
  • 三姐妹同一年確診卵巢癌,復旦專家用基因檢測揭秘「真兇」
    在癌症治療和預防領域,基因檢測越來越多地發揮出作用。 12月16日,澎湃新聞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以下簡稱腫瘤醫院)獲悉,在該院接受卵巢癌手術的三姐妹在同一年確診卵巢癌。 如此罕見的聚集發病究竟是何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