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爆料湖北廣水94歲的老奶奶行動不便,為了社保卡激活,被人抬到銀行進行人臉識別。視頻中,94歲的奶奶年歲已高行動不便,不方便操作。老奶奶被抱起來,膝蓋彎曲,勉強進行人臉識別,十分吃力。
說實話,看得有點心酸,還有之前還看到有抬著擔架送重病的才人去銀行辦理相關業務,銀行工作人員看了不覺得難過嗎?
既然是人來操作「人臉識別」系統,為什麼越來越沒有「人性」?因為操作這個系統的人沒「人味」!
這家銀行也太狠了吧,還好已經道歉了。不過銀行並沒說以後碰到這樣的問題應該怎麼辦?大數據時代,本應該給人帶來方便,沒想到卻讓很多人不方便了,特別是老年人和生活無法自理的人。
雖然涉事銀行馬上出來向公眾道歉,並承諾整改,但是由此引發公眾對人臉識別技術使用範圍、原則和安全保障等話題的廣泛討論。
再聯想到被稱為「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的浙江一法學教授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案宣判,結合近期「購房者怕被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也登上了各大媒體熱搜榜,由此可見公眾對於人臉識別技術及其涉及的信息安全、隱私等方面的一些關切。
當然為了資金安全要求本人親自辦理也確實有必要,但對於行動不便的才老人,或者臥病在床的特殊情況,除了用擔架抬去就沒有其它辦法了嗎?銀行是否提供上門服務,提供綠色通道人性化服務,銀行可以明確規定哪些情況可以上門服務,避免大家都這樣要求。
很多網友說應該讓銀行上門服務,或給這些行動不便的人以人性化服務,特別是對特殊的人出的特殊照顧政策。
本人對這些建議都完全同意,其實不止銀行服務,包括很多社會化服務,包括醫院網絡掛號,現在北京很多大城市都不能現場掛號,讓看病的老年人很不方便,還有進出公共場所刷健康碼,許多老年人都不會用,給他們帶來了很多麻煩。如果服務單位能提高服務意識,多一些愛心,為特殊的群體提供一些讓他們感覺到方便的服務,那麼我們這個社會才能變得更為溫暖和諧。
「數位化時代」許多便民服務卻成為了老年人的困擾,老人使用老人機、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等情況引發的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例如出示健康碼乘坐公交地鐵、行動支付、線上掛號、網絡約車對年輕人說很方便,但經常看到年紀大的老人買不了票付不了款,說實話很心酸,誰都會老,跟不上時代就這樣被社會拋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