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景熙(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汕頭大學圖書館館長)
2020年10月12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後視察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潮繡、潮瓷、潮雕、潮塑、潮劇和工夫茶、潮州菜等為代表的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潮汕地區是我國著名僑鄉。汕頭經濟特區要根據新的實際做好「僑」的文章,加強海外華僑工作,引導和激勵他們在支持和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海內外3000萬潮汕人倍感振奮,包括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團隊在內的國際潮學研究(又名「潮汕文化研究」「潮州學研究」)界深受鼓舞。
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團隊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潮州、汕頭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為開展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首先必須對國際學術界上的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學術史進行回顧和梳理,以求繼往開來,推陳出新。
一、學術史階段
從16世紀到19世紀,中外文獻對林鳳、張璉、林道乾、鄭信等早期潮籍華僑、僑生的記載,表明潮籍華僑很早便已受到關注。至於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的學術史,是從1860年汕頭開埠,潮汕人大規模出洋謀生20餘年之後發軔的,可分為五階段:
第一階段,1885年荷蘭漢學家高延的《婆羅洲華人公司制度》對粵東客家、福佬(即「潮汕人」「潮州人」)的原鄉社會和華僑社會的開創性研究。
第二階段,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中外社會學工作者在潮汕僑鄉社會開展社會調查並撰寫調查報告,如美國學者葛學溥的《華南的鄉村生活:廣東鳳凰村的家族主義社會學研究》(1925),中國學者陳禮頌的《一九四九前潮州宗族村落社區的研究》(1935),陳國梁、盧明的《樟林社會概況調查》(1936),陳達的《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1939)等。
第三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田汝康、施堅雅、劉維廉等中西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在砂拉越、泰國、馬來亞北部開展華人社會調查,所撰寫專著多涉及潮汕華僑社會文化。其中劉維廉的《變幻之河:北馬華人鄉村研究》(1962),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部研究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的英文學術專著。同一時間,在饒宗頤先生的學術影響下,潘醒農、許武榮、周漢人等東南亞潮籍文化人,對海外潮汕華僑社會開展地方史志式書寫。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李亦園、吉原和男、田仲一成、陳志明、鄭良樹等主要以人類學為學科背景的中國臺灣、日本、東南亞華裔學者,聚焦德教、善堂等東南亞潮汕華僑社會中的宗教慈善領域,以及祭祀演劇現象,開展調查研究與學術寫作。
第五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東南亞、日本、法國、中國等國家與地區的學者持續開展海外潮人社會研究。
該階段東南亞學者的相關研究,始於泰國方面朱拉隆功大學、泰中學會的研究,以林悟殊教授旅居泰國期間所著的《泰國大峰祖師崇拜與華僑報德善堂研究》(1996)為代表作;而以2000年以來馬來西亞學者的《柔佛州潮人拓殖與發展史稿》(2004)、《檳榔嶼潮州人史綱》(2010)、《潮遷東殖:馬來西亞半島東海岸潮州人移殖史與會館史略》(2015)、《海濱潮鄉:雪隆潮州人研究》(2016)等成果最為引人矚目。新加坡方面則以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導、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李志賢的《藍十春秋:新加坡潮人善堂考》(2017)一書為代表性學術著作。
日本學者方面,近20年來研究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的主要有志賀市子、黃蘊、芹澤知廣、玉置充子等中青年學者,志賀市子教授對潮汕華僑社會的扶鸞儀式、「聖人公媽」、善堂等宗教文化現象持續開展研究,成果頗豐。日本風響社先後於2011年、2018年出版的黃蘊著《東南亞華人宗教團體與扶鸞信仰:德教的發展與擴張》、志賀市子主編《潮州人——歷史人類學視野下的華人移民社會文化現象研究》,是關於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的日文版學術著作。
中國學者的研究著作,以2001年汕頭大學冷東教授《東南亞海外潮人研究》一書為開端,隨後楊錫銘、李炳炎、林倫倫和李宏新等學者的研究成果陸續問世。近期成果以林倫倫、李宏新的《汕頭華僑捐資興學記述》(2019)為代表作。
近20年來,法國巴黎大學傅莫朔、中國汕頭大學陳景熙都對東南亞地區的德教開展了較為深入全面的調查研究。傅莫朔的英文專著《紫氣東來:德教,當代海內外華人宗教運動》2010年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學者陳景熙在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方面,專注於德教研究與檳城、泰國潮人社會研究。先後出版《學者觀德教》(2011)、《馬貴德南遊集》(2014)、《故土與他鄉:檳城潮人社會研究》(2016)、《海外華人文獻與中華文化傳承:新馬德教紫系研究》(2016)、《泰國華人宗教研究》(2018)、《紫真閣史》(2018)等學術著作。
二、學術發展空間
在歸納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的學術史階段的基礎上,我們可發現該研究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未來發展的廣闊空間:
其一,研究領域比較集中於「海外潮人地方史志」書寫和海外潮人宗教慈善研究;比較缺乏對其他社會領域(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對跨地域潮汕華僑社會網絡的深入研究。
其二,研究區域集中於新馬泰,對海外潮人其他聚居地(新馬泰之外的東南亞地區,歐美澳新等西方國家地區)調查研究較為缺乏。
鑑古而知今,彰往而察來。站在汕頭開埠160周年,汕頭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的新起點上,展望未來,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將與國內外學術界「攜手努力,共同奮鬥」,在全球學術視野下,對粵東地區潮汕人、客家人、畲族人、疍家人等社會群體,以及海外華人社會中上述人群的社會文化現象,開展社會調查與學術研究,舉辦各類學術活動,努力建設國際潮汕文化研究重鎮,建設華僑華人研究基地,團結廣大海外華僑共同實現中國夢。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