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深化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_時政_中國西藏網

2021-01-07 中國西藏網

  作者:陳景熙(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汕頭大學圖書館館長)

  2020年10月12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後視察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潮繡、潮瓷、潮雕、潮塑、潮劇和工夫茶、潮州菜等為代表的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潮汕地區是我國著名僑鄉。汕頭經濟特區要根據新的實際做好「僑」的文章,加強海外華僑工作,引導和激勵他們在支持和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海內外3000萬潮汕人倍感振奮,包括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團隊在內的國際潮學研究(又名「潮汕文化研究」「潮州學研究」)界深受鼓舞。

  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團隊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潮州、汕頭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為開展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首先必須對國際學術界上的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學術史進行回顧和梳理,以求繼往開來,推陳出新。

  一、學術史階段

  從16世紀到19世紀,中外文獻對林鳳、張璉、林道乾、鄭信等早期潮籍華僑、僑生的記載,表明潮籍華僑很早便已受到關注。至於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的學術史,是從1860年汕頭開埠,潮汕人大規模出洋謀生20餘年之後發軔的,可分為五階段:

  第一階段,1885年荷蘭漢學家高延的《婆羅洲華人公司制度》對粵東客家、福佬(即「潮汕人」「潮州人」)的原鄉社會和華僑社會的開創性研究。

  第二階段,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中外社會學工作者在潮汕僑鄉社會開展社會調查並撰寫調查報告,如美國學者葛學溥的《華南的鄉村生活:廣東鳳凰村的家族主義社會學研究》(1925),中國學者陳禮頌的《一九四九前潮州宗族村落社區的研究》(1935),陳國梁、盧明的《樟林社會概況調查》(1936),陳達的《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1939)等。

  第三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田汝康、施堅雅、劉維廉等中西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在砂拉越、泰國、馬來亞北部開展華人社會調查,所撰寫專著多涉及潮汕華僑社會文化。其中劉維廉的《變幻之河:北馬華人鄉村研究》(1962),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部研究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的英文學術專著。同一時間,在饒宗頤先生的學術影響下,潘醒農、許武榮、周漢人等東南亞潮籍文化人,對海外潮汕華僑社會開展地方史志式書寫。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李亦園、吉原和男、田仲一成、陳志明、鄭良樹等主要以人類學為學科背景的中國臺灣、日本、東南亞華裔學者,聚焦德教、善堂等東南亞潮汕華僑社會中的宗教慈善領域,以及祭祀演劇現象,開展調查研究與學術寫作。

  第五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東南亞、日本、法國、中國等國家與地區的學者持續開展海外潮人社會研究。

  該階段東南亞學者的相關研究,始於泰國方面朱拉隆功大學、泰中學會的研究,以林悟殊教授旅居泰國期間所著的《泰國大峰祖師崇拜與華僑報德善堂研究》(1996)為代表作;而以2000年以來馬來西亞學者的《柔佛州潮人拓殖與發展史稿》(2004)、《檳榔嶼潮州人史綱》(2010)、《潮遷東殖:馬來西亞半島東海岸潮州人移殖史與會館史略》(2015)、《海濱潮鄉:雪隆潮州人研究》(2016)等成果最為引人矚目。新加坡方面則以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導、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李志賢的《藍十春秋:新加坡潮人善堂考》(2017)一書為代表性學術著作。

  日本學者方面,近20年來研究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的主要有志賀市子、黃蘊、芹澤知廣、玉置充子等中青年學者,志賀市子教授對潮汕華僑社會的扶鸞儀式、「聖人公媽」、善堂等宗教文化現象持續開展研究,成果頗豐。日本風響社先後於2011年、2018年出版的黃蘊著《東南亞華人宗教團體與扶鸞信仰:德教的發展與擴張》、志賀市子主編《潮州人——歷史人類學視野下的華人移民社會文化現象研究》,是關於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的日文版學術著作。

  中國學者的研究著作,以2001年汕頭大學冷東教授《東南亞海外潮人研究》一書為開端,隨後楊錫銘、李炳炎、林倫倫和李宏新等學者的研究成果陸續問世。近期成果以林倫倫、李宏新的《汕頭華僑捐資興學記述》(2019)為代表作。

  近20年來,法國巴黎大學傅莫朔、中國汕頭大學陳景熙都對東南亞地區的德教開展了較為深入全面的調查研究。傅莫朔的英文專著《紫氣東來:德教,當代海內外華人宗教運動》2010年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學者陳景熙在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方面,專注於德教研究與檳城、泰國潮人社會研究。先後出版《學者觀德教》(2011)、《馬貴德南遊集》(2014)、《故土與他鄉:檳城潮人社會研究》(2016)、《海外華人文獻與中華文化傳承:新馬德教紫系研究》(2016)、《泰國華人宗教研究》(2018)、《紫真閣史》(2018)等學術著作。

  二、學術發展空間

  在歸納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的學術史階段的基礎上,我們可發現該研究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未來發展的廣闊空間:

  其一,研究領域比較集中於「海外潮人地方史志」書寫和海外潮人宗教慈善研究;比較缺乏對其他社會領域(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對跨地域潮汕華僑社會網絡的深入研究。

  其二,研究區域集中於新馬泰,對海外潮人其他聚居地(新馬泰之外的東南亞地區,歐美澳新等西方國家地區)調查研究較為缺乏。

  鑑古而知今,彰往而察來。站在汕頭開埠160周年,汕頭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的新起點上,展望未來,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將與國內外學術界「攜手努力,共同奮鬥」,在全球學術視野下,對粵東地區潮汕人、客家人、畲族人、疍家人等社會群體,以及海外華人社會中上述人群的社會文化現象,開展社會調查與學術研究,舉辦各類學術活動,努力建設國際潮汕文化研究重鎮,建設華僑華人研究基地,團結廣大海外華僑共同實現中國夢。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尊重傳統加強基礎研究,讓潮汕文化內涵「厚起來」
    潮汕文化隸屬於嶺南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潮汕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基礎和前提是強化研究挖掘,對潮汕文化的內涵、外延、載體、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等進行深度解析和系統梳理。多年來,一些潮汕文化研究機構和學者積極開展潮汕文化基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用政治眼光觀察和分析經濟社會問題_時政_中國西藏網
    此前12月1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時也指出,「要增強政治意識,善於從講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工作」。12月24日至25日中央政治局召開的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善於從政治上觀察和處理問題,使講政治的要求從外部要求轉化為內在主動」。
  • 力破「四唯」,建立「多維」科研評價體系_文化_中國西藏網
    近年來,我國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研評價機制,力破「四唯」。有關部門先後印發指導性文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多維」科研評價體系,形成並實施有利於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致力創新的評價制度,使科研工作者能夠輕裝減負上陣,凝神聚力創新。  人是現代化建設的主體,也是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
  • 河南孟津:「非遺」進校園 「剪」出傳統文化美_時政_中國西藏網
    該節目的成功,是孟津剪紙2015年被列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在幼兒課程資源開發上的傳承和滲透,也是該縣持續推進本土優秀文化進校園的成果體現。  孟津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豐富,民間剪紙技藝更是有著悠久的傳承歷史。
  •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明天揭幕
    在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揭幕之際,本月10日,世界華人研究學會主席、廈門大學教授、暨南大學特聘教授李明歡,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華僑華人歷史研究》主編張秀明等專家學者以及全國各地僑批館、客家文化博物館及民間僑批收藏代表等一行50多人考察了開平自力村碉樓群、開平立園以及臺山銀信博物館、世界記憶銀信廣場等地。
  • 努力實現發展和安全的動態平衡_時政_中國西藏網
    例如大數據的發展方便了居民生活,但蓄積了隱私洩露的風險;網約車便利了居民出行,但增加了出行安全的風險;行動支付化解了沒帶現金的尷尬,但積累了「無現金」社會的倫理道德風險。電子商務、移動出行、網際網路金融等新業態新模式所引發的許多爭議,本質上都是發展與安全的問題,都需要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視域下尋求一種動態平衡——既給新業態新模式足夠的創新和發展空間,又不至於放任其野蠻生長,威脅民眾乃至國家的長遠利益。
  • 西藏大學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研究
    一般認為,高等教育的素質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四個方面,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文化素質是基礎,業務素質是本領,身心素質是本錢。作為素質教育基礎的文化素質教育,是高等學校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西藏大學由於受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起步較晚,與國內高校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
    在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揭幕之際,昨日(10日),世界華人研究學會主席、廈門大學教授、暨南大學特聘教授李明歡,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華僑華人歷史研究》主編張秀明等專家學者以及全國各地僑批館、客家文化博物館及民間僑批收藏代表等一行50多人考察了開平自力村碉樓群、開平立園以及臺山銀信博物館、世界記憶銀信廣場等地。
  • 潮汕僑批文化,就是這麼帶「感」!
    批,在潮汕話中是「書信」的意思。僑批,是海外華僑寄給國內親屬家眷的書信與匯款的合稱,它是富有情感的金融產品,具有「銀信合一」的特徵,蘊含著忠義孝悌的中華傳統文化價值,是「信而有徵」「無徵不信」的生動詮釋。  「僑批檔案」於2013年6月19日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參加申報的17萬封僑批中,大約有10萬封來自潮汕地區。
  • 「華僑華人研究」成為熱詞 研究成果日益豐碩
    圖片來源:南方網  中國僑聯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中國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海外文獻收集聯絡點……近年來,全國湧現出一批華僑華人研究領域的專業機構。這些專業機構結合自身的特點,就華僑華人研究領域的某一分支進行深耕,收穫了新的研究成果。
  • 潮汕僑鄉有其獨特底色 形塑潮汕人文化特質讀書好學重鄉情
    原標題:潮汕僑鄉有其獨特底色,形塑潮汕人文化特質讀書好學重鄉情   林倫倫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參事、汕頭市華僑歷史研究會會長  羊城晚報:說起僑鄉的地域
  • 退役軍人易白為家鄉寫了首歌《潮汕》
    ,以此傳播潮汕的鄉土情懷、人文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等,通過作品的思想內涵,讓更多在外地打拼的潮汕人和海外的潮汕人,不要忘記自己的根,不要忘記潮汕人「敢拼才會贏」的精神,也希望通過作品的傳唱,讓更多潮商、華僑,回國一起建設潮汕故鄉,一起推動潮汕的行業產業發展。
  • 日常生活容不得「竊聽風雲」_時政_中國西藏網
    去年年底,網信辦、工信部等4部門聯合印發《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個人信息收集、使用明確劃出了紅線。作為國內第一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專門法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已經正式亮相。國新辦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新聞發言人介紹,將持續開展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研究制定APP個人信息保護暫行規定。
  • 華僑城北方集團,持續創想文旅發展新時代
    「假面糖果節」將豐富創想滲透主題公園的每個角落,令遊園者沉浸在極富創意和感官驚喜的歡樂場景中;濟南華僑城歡樂湖畔於推出的S文創市集,也持續釋放潮玩歡樂,形式各異的文化表演,豐富多元的國際美食,新鮮有趣的市集元素,都為北方的歡樂場景增添十足魅力。
  • 汕頭:整合各式美食打造潮汕美食文化
    本報記者 方淦明 攝潮汕美食名揚天下,美食是汕頭的重要城市名片之一,也是汕頭文化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就指出「要保護好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城區,彰顯城市特色,增強文化旅遊內涵,讓人們受到更多教育。」如何去保護和弘揚汕頭的美食文化,一直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 九三學社十四屆四中全會在京召開_時政_中國西藏網
    央廣網北京12月10日消息(記者劉樂)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擴大)會議12月9日在京召開,主要內容是深入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聽取和審議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常務委員會2020年工作報告等。
  • 學者雲集 研討西藏脫貧攻堅中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近6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陳宗榮表示,要全面深入地總結西藏脫貧攻堅經驗,講好中國西藏減貧故事。《全面推進西藏文化旅遊產業,促進互嵌式就業,實現西藏可持續性發展》《以文化資本助推西藏持續減貧鞏固扶貧成果》《西藏的脫貧攻堅與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青藏高原地區高質量脫貧——基於青海涉藏地區的經驗總結》的主旨發言。
  • 徐宗威談西藏建築文化:聚焦文化遺產之美
    中國西藏網訊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近日舉行的西藏建築文化沙龍第十次學術茶會上,徐宗威述說著多年來研究西藏建築藝術審美的個人心得。研究西藏建築美學,是自西藏傳統建築研究、西藏古代建築研究、河西走廊吐番建築遺蹟研究等課題研究之後,徐宗威又一個有關西藏建築文化的課題研究。
  • 「十三五」收官:華僑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啟文化產業發展新...
    11月16日至20日,第十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通過文博會官方網站、中國文化產業網、微信小程序「文博會+」三大展覽平臺在「雲上」舉辦。來自全國各地和「一帶一路」國家等國內外優質文化產業項目、產品,匯聚在12個線上專業展館,全景式地展現了「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創新。
  • _時政要聞_中國西藏網
    燈塔研究院近日聯合毒眸發布了《2020中國電影市場用戶報告》,對2020年的市場表現和用戶行為進行分析,將研究視角投向電影市場的未來。報告預測,全年票房將達200億元。  受疫情影響,中國電影市場將以怎樣的成績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