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華人研究」成為熱詞 研究成果日益豐碩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相關機構紛紛成立 研究成果日益豐碩

  「華僑華人研究」成為熱詞

圖為暨南大學圖書館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海外文獻收集聯絡點」授牌現場。   圖片來源:南方網

  中國僑聯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中國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海外文獻收集聯絡點……近年來,全國湧現出一批華僑華人研究領域的專業機構。這些專業機構結合自身的特點,就華僑華人研究領域的某一分支進行深耕,收穫了新的研究成果。

  燎原之勢

  近日,福建僑批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僑聯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揭牌儀式在福建省檔案館舉行。近年來,福建省檔案館以僑批檔案為載體,設立了福建僑批文化研究中心。

  11月25日,中國僑鄉文化(黑龍江)研究中心落戶黑河學院。黑河學院此前依靠旅俄華僑華人重要通道——黑河為有利資源,積極開展旅俄華僑研究。

  11月18日,暨南大學圖書館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與海外16家校友會舉行籤約儀式,授牌成立16家「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海外文獻收集聯絡點」。籤訂協議後,暨南大學圖書館將委託校友會收集有關華僑華人、華文文學、華文教育、華語傳媒等方面的文獻資料。

  近些年來,華僑華人研究領域湧現出不少新的研究機構和研究成果。這一領域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整體規模也在逐漸擴大。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張秀明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介紹說,近年來華僑華人研究領域蓬勃發展的表現,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研究成果的數量增多,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在中國知網上以「華僑華人」為主題進行文獻檢索,可以看出自2010年以來,每年都有600篇以上與華僑華人相關的文獻得到了發表;另一方面,研究成果的形式也越來越多元化,除了論文和專著以外,大型的工具書、皮書、叢書頻繁出現,比如近年來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推出的《華僑華人研究報告》、暨南大學圖書館華僑華人文獻中心推出的的《僑情綜覽》等。幾本大型的華僑史也已經開始編纂,比如《廣東華僑史》、《福建華僑史》等;

  其次是多學科研究的態勢越來越明顯。以前華僑華人研究的視角以歷史學為主,現在已經擴展到了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經濟學、管理學等;

  此外,相關的研究機構越來越多,分布得越來越廣泛。例如在2015年,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與位於僑鄉廣東江門的五邑大學合作,共同成立了中國僑鄉文化研究中心。此後,這兩所單位積極推動這一項目在各大重點僑鄉的發展。目前雲南、福建、浙江、黑龍江等省份都建設有僑鄉文化研究中心。

  日益強大

  「華僑華人研究工作是華僑華人群體所發揮的作用的一個折射」,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特聘教授李明歡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分析稱,「他們自身規模的壯大、影響的增強,推動著更多學者來從事這個領域的研究。」

  近年來,華僑華人為中國經濟發展所做出的貢獻被不斷地肯定和強調。《2017世界華商發展報告》一書中指出,華商目前已成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華商經濟圈被稱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的第二種力量。《華僑華人研究報告(2014)》也顯示,根據統計,華僑華人在中國投資的企業數量佔中國外資企業的70%以上,投資資金數量佔中國引進外資的60%以上,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廣泛團結聯繫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對新時期華僑華人地位和作用的一個重要肯定。

  張秀明分析稱,僑務工作是黨和國家一項長期的戰略性工作,華僑華人是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目前,在實施『一帶一路』重要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華僑華人是一個重要的依託力量。他們了解中國和國外兩種文化社會情況,有融通中外的優勢,是中國進行中外交流、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橋梁和載體。」張秀明說。

  助僑解憂

  此前,華僑華人研究領域更多地專注於華僑華人歷史方面的研究,但近幾年來,更多的學者開始關注華僑華人的生存現狀。

  李明歡認為,華僑華人研究主要有幾方面的作用。首先是幫助華僑華人群體認識一些現實的問題。面對改革開放以後走向海外的新移民,研究者可以探討他們所面對的問題的原因是什麼以及怎樣認識這些問題。

  另一方面,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可望為我國僑務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等提供實證基礎。最後,通過國內華僑華人學者跟移入國的學界、政界的溝通,可以使移入國對於當地的華僑華人有更正確的認識。

  張秀明稱,華僑華人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是要跟蹤華僑華人最新的發展動態。因為隨著國情的變化,僑情也在不斷變化。

  另外,除了研究和關注華僑華人對中國的貢獻以外,研究者日後還會關注他們對當地社會的貢獻和回饋以及華僑華人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學者,在新形勢下能夠關注華僑華人群體,增加和國外的學者和政府部門的交往。也希望有更多的途徑讓有關部門聽到我們學界的聲音。」李明歡說。

相關焦點

  • ...問題研究和發表」專題座談並就共同推動拉美華僑華人研究進行交流
    2021年1月13日下午,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華僑華人歷史研究》雜誌主編張秀明應邀到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拉美所參加「民族問題研究和發表」專題座談,並就如何進一步推動拉美華僑華人研究與拉美所社會文化研究室進行了交流。此次專題座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拉美所社會文化研究室主辦。
  • 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對待華僑華人的政策比較研究
    摘要:東南亞地區集中著世界上數量最多的海外華僑華人,佔到了海外華僑華人總數的八成。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華僑華人群體,東南亞各國政府對華僑華人的政策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從國家層次來看,東南亞各國的華僑華人政策均有所不同,一些國家的華僑華人政策相對寬鬆,而一些國家在某些方面的政策對華僑華人較為苛刻。
  • 持續深化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_時政_中國西藏網
    第三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田汝康、施堅雅、劉維廉等中西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在砂拉越、泰國、馬來亞北部開展華人社會調查,所撰寫專著多涉及潮汕華僑社會文化。其中劉維廉的《變幻之河:北馬華人鄉村研究》(1962),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部研究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的英文學術專著。
  • 今年湘潭市專題檔案整理研究成果豐碩
    今年湘潭市專題檔案整理研究成果豐碩圍繞6大專題編書10本共350餘萬字湘潭在線12月28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王群歡)12月25日,記者從市檔案館獲悉,2020年是湘潭市檔案整理研究的豐收年:市檔案館圍繞6大專題共編寫了10本書,累計350多萬字,創下歷史新高;
  •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成立
    江門日報訊 (記者/黎禹君 梁佳欣) 昨日(12月11日),在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期間
  • 2019年《華僑華人藍皮書》發布
    中國日報12月20日電(記者 張怡)2019年12月20日,華僑大學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2019年《華僑華人藍皮書》。藍皮書指出,東南亞華僑華人移民與20世紀在美新移民舉辦的華文學校(中文學校),在僑居國面臨著正規教育體系開展漢語教學的運營難題。東南亞華裔混血族群「土生華人」為研究南洋地區族群交流、文明互動提供了絕佳樣本。
  • 法國國家人口研究所調研在法華僑華人生活情況
    法國國家人口研究所調研在法華僑華人生活情況
  •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明天揭幕
    在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揭幕之際,本月10日,世界華人研究學會主席、廈門大學教授、暨南大學特聘教授李明歡,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華僑華人歷史研究》主編張秀明等專家學者以及全國各地僑批館、客家文化博物館及民間僑批收藏代表等一行50多人考察了開平自力村碉樓群、開平立園以及臺山銀信博物館、世界記憶銀信廣場等地。
  • 「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在廣州暨南大學成立
    中新網廣州11月16日電 (記者 郭軍)11月16日,適逢廣州暨南大學110周年校慶之際,「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在該校正式成立並揭牌。北美華人圖書館員協會、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等十餘家海內外華僑文獻收藏機構發來賀信、賀詞。
  •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江門成立
    南方日報訊 (記者/戴惠甜)12月9日至11日,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江門舉行。活動期間,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同時揭牌。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由江門市推動成立,下設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
  • 用漢語書寫海外華僑華人真實生活
    這些人生背後不僅是經歷的集合,還蘊涵著華僑華人可貴的拼搏精神以及銜木填海的心願。海外華文文學也在這種環境中應運而生,以文字形式將海外華僑華人獨特經歷轉換為承載著時光記憶的「鉛字」。日前,在浙江越秀外語學院舉辦的第六屆國際新移民華文作家筆會暨新移民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聚焦海外華文文學中的新移民文學,對其發展前景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 中國駐雪梨總領館與雪梨華僑華人共慶國慶67周年
    人民網雪梨9月28日電(雪萌) 中國駐雪梨總領事館28日晚面向新州華僑華人舉辦國慶招待會,共同慶祝祖(籍)國67周年華誕。 澳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黃向墨、澳洲潮州同鄉會董事局主席周光明、澳大利亞華人團體協會主席吳昌茂等三百餘位僑社代表出席了招待會。
  • 暨大圖書館又迎來百年慶典 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將向智庫發展
    僑刊鄉訊是世僑館的寶藏之一,僑刊鄉訊享有華僑華人的「集體家書」的美譽,是中國僑鄉特有的民辦刊物,記載了大量連通海內外鄉親並頗具價值的各類信息,為僑鄉歷史與文化研究提供彌足珍貴的資料。暨大世華館現收藏有全國各地僑刊鄉訊300餘種、1萬餘冊,覆蓋了國內現有僑刊鄉訊的比率達90%以上,成為海內外該類珍稀資源收藏最為集中的機構。
  •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
    延續城市文脈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今日揭幕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文生今天,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將在五邑大學揭幕,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同時在五邑大學揭牌, 五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運華教授將主持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揭幕儀式。
  • 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
    廣東在南海史地、中西交通、華僑華人等諸多海洋史研究領域擁有傳統的先發優勢、紮實的學術基礎和雄厚的研究實力。近年來,各研究機構與高等院校大力推進海洋史研究學術創新,致力於中國海洋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在海洋社會經濟史、海上絲綢之路史、東西方海域交流史、海洋信仰與海洋文化、海洋考古與海洋文化遺產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
  • 張春旺:華僑華人全身心投入到各地的疫情防控中,令人欽佩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華僑華人研究和僑務理論研究專家張春旺近日在北京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下,海外華僑華人積極支援祖(籍)國和住在國疫情防控工作,他們的表現令人欽佩。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style="border: 0px; vertical-align: middle; max-width: 700px; cursor: pointer; float: none;" />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華僑華人研究和僑務理論研究專家張春旺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
  • 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近日,「海洋廣東」論壇暨廣東歷史學會成立70周年學術研討會、2020(第三屆)海洋史研究青年學者論壇在廣東臺山召開。廣東在南海史地、中西交通、華僑華人等諸多海洋史研究領域擁有傳統的先發優勢、紮實的學術基礎和雄厚的研究實力。近年來,各研究機構與高等院校大力推進海洋史研究學術創新,致力於中國海洋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在海洋社會經濟史、海上絲綢之路史、東西方海域交流史、海洋信仰與海洋文化、海洋考古與海洋文化遺產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
  • 我國非洲史研究的現狀及思考
    代表性著作有:陸庭恩主編的《非洲農業發展簡史》,鄭家馨主編的《殖民主義史·非洲卷》和所著的《南非史》,艾周昌主編的《南非現代化研究》和《非洲黑人文明》,舒運國的《泛非主義史》及其與劉偉才合著的《20世紀非洲經濟史》,李安山的《非洲華僑華人史》和《非洲華人社會經濟史》,張宏明的《近代非洲思想經緯》,劉鴻武等人著的《蔚藍色的非洲——東非斯瓦希裡文化研究》,孫紅旗的《殖民主義與非洲專論》,張忠祥的《中非合作論壇研究
  • 國內首家媽祖文化研究專業期刊《媽祖文化研究》出版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朱秀蘭 記者 龍超凡)近日,由莆田學院媽祖文化研究院主辦的《媽祖文化研究》創刊號正式出版發行。這是國內首個媽祖文化研究專業期刊,專門發表海內外有關媽祖文化的研究成果。
  • 俄自然科學院授予俄華僑華人聯合總會秘書長外籍院士稱號
    人民網莫斯科12月26日電(屈海齊)俄羅斯自然科學院日前授予俄羅斯華僑華人聯合總會秘書長兼常務副會長、俄羅斯華僑華人青年聯合會會長吳昊外籍院士稱號。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資格評審委員會對吳昊在俄羅斯文學、歷史等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對其長期致力於推動中俄文化、教育等領域的民間交流和合作給予高度評價和認可。據悉,俄羅斯自然科學院於1990年由俄羅斯多位知名學者及科研機構發起成立,是俄羅斯規模最大的社會性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