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裡上班,每個月能掙2000元左右。」9月29日,在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來料加工扶貧車間裡,威州鎮七盤溝村村民王鵬說,他左手殘疾,曾是貧困戶,2018年來這裡上班,很快脫貧了。
2018年以來,汶川縣以東西部扶貧協作為契機,藉助義烏來料加工的成熟經驗,建起一個遍布城鄉的來料加工扶貧車間網絡,幫助上千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走出一條來料加工就業扶貧的新路子。
一條線,讓兩地「血脈」相連
9月29日下午2時許,位於岷江上遊、青藏高原東南部的汶川縣,天淨如洗,陽光明媚。
在縣來料加工扶貧總部車間裡,「踏踏踏」的機器聲響成一片,王鵬和其他幾十名工人埋頭幹活。汶川縣來料加工總部負責人楊梅說,2018年前,這些工人大多賦閒在家,收入微薄。
汶川縣委常委、副縣長陳小建回憶:2018年4月,他和陳國軍到汶川縣掛職扶貧,發現當地有大量中年婦女賦閒在家,甚至還有青壯年。於是,他們提出借義烏市場優勢,在汶川發展來料加工業,增加群眾就業機會。汶川縣委、縣政府積極響應,他受命擔任縣發展來料加工產業作戰指揮部指揮長。
經過努力,汶川縣與中國來料加工產業聯盟協會、義烏來料加工聯合會等籤訂合作協議。他們爭取到770多萬元東西部扶貧資金,改造了一批國有閒置房,採購了一批加工設備,免費提供給各來料加工車間使用,組織周邊群眾就近開展加工生產。
2018年9月,首批來料加工原料從2000公裡外的義烏運到汶川。從此,兩地合作關係緊緊聯繫在一起。
一張網,讓群眾家門口就業
「我家就在附近的古溪村,騎車來這裡上班最多10分鐘。」漩口鎮來料加工總車間的唐小苗說,她33歲,有兩個女兒,大的13歲,讀初中,小的3歲,上幼兒園。她每月能掙1000元左右,還不耽誤接送孩子、做家務。
「來料加工技術要求不高,一學就會,很多留守婦女都有時間從事來料加工。」楊梅說,就近上班,工作時間靈活,來料加工很受歡迎。
汶川縣人社局副局長董薇介紹,自2018年以來,縣裡建起1個來料加工總部(含1個總部車間)、11個鄉鎮總車間、23個分車間。總部車間的主要任務是清點義烏髮來的原材料,然後分發給各車間。各車間加工的成品交到總部車間,總部車間驗收合格後,運回義烏。
在總部車間陳列的車間分布圖上,我們發現,11個鄉鎮總車間設在各鄉鎮政府所在地,23個分車間大多設在村莊裡,35個車間猶如一張高速公路網,各車間好似互通口,閒散勞動力可以就近進入,奔馳在脫貧奔小康的康莊大道上,並通過總部車間連接義烏,連通世界。
汶川縣人社局統計,目前35個車間有固定工人358人,參與來料加工者有1000多人,吸納就業困難人員24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65人、殘疾人57人、低保戶19人),人均增收超過1300元/月,熟練工收入超過1700元/月。
一批人,讓來料加工升級
發展來料加工業,人才是關鍵。在政府鼓勵和市場推動下,當地湧現出一批敢想敢幹的經紀人、車間主任以及一支技術日漸成熟的加工工人隊伍,推動來料加工產業星火燎原。
董薇介紹,目前汶川有26名經紀人活躍在來料加工第一線。羌族婦女楊梅多次到浙江考察,參加過兩地舉辦的來料加工專業技術培訓,如今她是縣來料加工經紀人的「領頭羊」。退伍軍人朱強2018年參加縣裡首批來料加工業務骨幹培訓後,回到家鄉漩口鎮擔任鎮來料加工車間主任,辦起3個分車間,帶動100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其中建檔立卡人員4人,低保戶、殘疾人8人。
人才是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因素。汶川人已不再滿足承接來料加工。在總部車間樣品陳列櫃裡,我們看到一些內褲上繡著羌繡,圖案各異,色澤豔麗。楊梅說,這是他們的嘗試。每條內褲的羌繡加工費30~60元。他們還註冊了「阿浙秀」「秀禹義」兩個商標。
陳小建說,汶川正在籌建裁剪車間,計劃向訂單加工轉變,自己接訂單,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標 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