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文物局共建軍工歷史文化遺產戰略協議籤署儀式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舉行。國防科工局局長張克儉、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出席儀式並講話。
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吳豔華、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代表兩局籤署《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文物局關於加強軍工文物保護利用的合作框架協議》。根據框架協議,兩局將從摸清文物家底、落實保護責任、加大保護力度、促進開放利用、開展示範試點、建立協商機制等方面,積極推進信息資源、專業技術的共享互助,構建軍工歷史文化遺產科學分級保護體系,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探索試點示範工程,共同推進軍工文物事業的創新發展。本次籤約標誌著軍工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邁入專業化、體系化、科學化的新徵程,開啟了軍工文物建設的新紀元。
張克儉指出,建設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體系,離不開先進的軍工文化的有力支撐。加強軍工文化建設,包括軍工歷史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是現代化國防科技工業核心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要求國防科技行業以本次籤約為契機,牢固樹立保護軍工文物的科學理念,激發廣大軍工人銘記歷史、弘揚精神、傳承文化、保護文物的自省和自覺;加強軍工文物工作的頂層設計,組織動員全行業的力量,發揮軍工集團的主力軍作用,積極開展保護利用工作;系統開展資源普查,建設軍工文物資源大資料庫;充分運用先進的國防科技成果為保護展示工作賦能,提高文物保護利用能力;探索軍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構建軍工歷史文化遺產全體系;推動軍工文物保護利用與紅色經典線路、研學科普基地建設融合發展。
劉玉珠在講話中強調,軍工文物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厚重的軍工精神,是在新時期不斷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軍工文物保護責任重大,使命崇高。國家文物局將積極配合國防科工局進一步加強軍工文物保護利用,支持各級文物行政部門與國防科工系統,圍繞軍工文物普查、文物保護單位核定公布和館藏文物認定、文物日常保護修繕和管理、文物陳列展示與活化利用等多個領域開展務實合作,共同保護好、傳承好軍工文物,加強文物價值挖掘和研究成果傳播,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燦爛成就,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籤約儀式後,與會領導為「原子能『一堆一器』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碑揭幕,並參觀了中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第一臺回旋加速器舊址。
近年來,中國航發多家單位舊址入選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工業遺產和重點文物,這些舊址,見證了中國航空發動機產業的歷史發展,詮釋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三線精神。
中國航發軍工文物舊址
黎陽三線貴州航空發動機廠舊址
中國航發黎陽三線貴州航空發動機廠舊址位於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是國家軍工三線建設的典型代表,是集發動機研發、生產、修理、服務為一體的總裝總試廠,為兩型航空發動機研製生產並系列化發展、奠定貴州工業基礎作出巨大貢獻。2019年,黎陽三線貴州航空發動機廠舊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渦輪院松花嶺基地、
航空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基地舊址
1965年4月26日,中國航發渦輪院在四川江油清漪江兩岸開始建設試驗區、製造廠、住宅區、庫房區等,是四川地區重要的三線建設工業遺址。2020年,位於綿陽市的航空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基地舊址列入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
東三省兵工廠舊址(現黎明)
東三省兵工廠是以奉天軍械廠為基礎建立的、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歷經滄桑,1948年11月瀋陽解放,回到了黨的懷抱。1954年3月31日,國營四一〇廠(現中國航發黎明)成立,這裡成為新中國噴氣式航空發動機的搖籃,工廠的部分建築也成為市級文物保護建築和重要工業遺產。
南方蘇式小洋樓
建國初期,大批蘇聯專家來華支援新中國建設,中國航發南方的蘇式洋樓應運而生,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