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閱文平臺的版權風波引發關注,平臺和作者、收費和免費、版權和收益的矛盾日益激烈。有著810萬作者的網絡文學平臺發展模式如何持續,將構建怎樣的新生態?這不僅是閱文平臺的困惑和瓶頸,也是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繞不開的課題。
平臺和作者的衝突
4月27日,閱文宣布更換管理團隊,網絡文學的第一代創始人、閱文集團上市的主推手吳文輝團隊榮退卸甲,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帶領新團隊受命上任。
可新團隊還沒來得及正式亮相發聲,4月28日網上就流出閱文的「新政」,還斷言「收費模式將終結,免費模式將推行」。特別是網絡上把2019年9月閱文與作者的合同,說成新團隊要推廣的「霸王合同」,列出「佔有作者版權」「侵吞去世作者收益」等六大問題。儘管閱文平臺三度闢謠,仍引發廣大網絡作者的擔憂。
「新團隊面對的既是謠言的推波助瀾和信息的不對稱,更要面對網絡文學平臺長期積累的矛盾,此次平臺和作者的衝突,讓矛盾公開化。」長期關注網絡文學發展的出版人路金波認為,經過22年的風雲變幻,網絡文學平臺大浪淘沙,成為閱文集團一家獨大的「天下」,網絡作家擔心自己的收入,怕「店大欺客」,合力推動這次風波的實質是寄希望於新團隊解決長期積累的問題。
「雖然剛上任就遇到了本次風波和挑戰,甚至其中有故意抹黑和造謠,但新團隊就是要來解決問題的。」程武坦言,對於多年來一直存在的行業問題,新團隊不能閉門造車,而是要盡力和廣大的作傢伙伴們一起商討合理的發展模式、生態規則及權益規範。
付費和免費的選擇
這場風波中,免費成為挑動網絡作者神經的關鍵詞,也是讓他們擔憂的「最後一根稻草」。從閱文發展歷程來看,長期培育讀者,推動付費閱讀,付費是立身之本,成就了閱文的穩定經營和上市發展。可如今,免費和付費之爭,為何能引發如此大的波瀾?
這要從閱文收入結構的變化說起。閱文2019年的財報顯示,以付費閱讀為主的在線業務首次下滑,實現收入37.1億元,佔閱文總體收入的比重從2017年的85.2%降低到44%。也就是說,過去閱文的收入模式主要是付費閱讀,而現在版權運營收入崛起,網文當作IP來打造,充分提升其延展性,上下遊聯動,實現內容的商業增值。2019年版權運營收入大增283%,為46.4億元,收入佔比達到56%。從國內熱播影視劇《琅琊榜》《花千骨》,到走出國門、圈粉海外的《陳情令》《扶搖皇后》,「影文聯動」變現的模式日漸成熟。
此消彼長的收入變化,再加上付費用戶見頂,在線閱讀收入難以持續增長。2017年6月閱文付費用戶數衝高到1150萬後開始回落,2019年月均980萬,付費率亦從2017年的5.8%降至2019年的4.5%。雖然用戶人均月消費從20.5元增至25.3元,可2019年平均月活用戶同比增幅僅2.9%,閱文平臺面臨「讀者紅利」減弱的難題。因此,網絡作家難免擔心閱文平臺會仿效其他平臺用免費來吸引新增用戶,保持平臺的流量。
「不是所有網絡作者都可以版權運營,用網絡文學IP生成影視、遊戲的授權改編獲利,大多數網絡作者的IP很難轉化,付費閱讀還是主要收入來源。」網文《從前有座靈劍山》的作者「國王陛下」的說法很有代表性,免費就相當於釜底抽薪,切斷賴以生存的收入來源,引發網絡作者擔憂和巨大情緒波動也就是意料中的事。
對於付費和免費模式,閱文集團總裁和執行董事侯曉楠表示:「目前關於免費閱讀的機制還在討論中。付費閱讀肯定要繼續鞏固並且做大,而未來在考慮免費模式時,也會有明確的作家收益。同時,需要為付費和免費規劃不同的作品內容庫,匹配不同的產品渠道及對應的收益體系。當然,無論哪種模式,都由作家自主選擇。」
閱文成為網絡文學第一平臺後,要面對多樣化娛樂方式的競爭,尤其是視頻的挑戰洶湧而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看來,打造網絡文學生態的「升級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版權運營鏈條長、不確定因素多,「大投入大產業」模式的風險也大,平均一部劇、一個IP的打造少則上千萬元、多則上億元,投入產出有時不匹配。2018年閱文收購新麗傳媒就是希望在影視領域實現新的突破,但受影視整體行業周期影響和業務推廣限制,2019年業績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閱文經營模式的探索還在路上,絕不可能「自剪羽翼」,放棄40%以上的付費閱讀的穩定收入來源。
生態和治理的演進
近日,網絡上出現了一系列攻擊作家的惡性事件和脅迫作家斷更的言論行為。網絡作者紛紛表示,「砸鍋掀桌子的做法,解決不了問題,需要理性協商與積極改變,堅決抵制網絡暴力」。
網絡文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野蠻生長到規範成長,從邊緣走向主流,從草根娛樂到網絡文藝的生力軍,從部分文學愛好者的「網文江湖」到擁有2442萬部作品、4.3億讀者的「規模部隊」,網絡文學成為我國當代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家和平臺是魚水關係,大家一路相互扶持,才有了產業今天的局面。大家的價值方向是一致的,應該一起做大蛋糕。」閱文集團總編輯楊晨真誠地表示,作者是閱文平臺的根基,內容生態不只是閱文的,更是屬於作家的。良性的網絡文學生態,使得大量優秀網絡文學作品得以孵化、開發、衍生,觸達更廣泛的受眾,也讓一個個新生代潛力作家脫穎而出,網絡文學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從市場中走來,尊重原創、重視版權,成為多方共治的利益共同體,這是網絡文學過去成長的法寶,也必然是網絡文學走向未來的路徑。閱文作為一個聚集810萬名網文作者的大平臺,不同層面作者之間,利益高度多元化,圍繞作品版權歸屬、作者作品優先權、付費淨利潤分成等問題必然會出現不同的訴求。
「小舟爭渡各先去,獨逆風波渾不憂」,業內專家認為,有風波不可怕,出現分歧也是正常的,平臺和作者以此為契機,理性面對、共同協商,探討全行業的新模式、新生態,推出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化、多樣化的網文創作,讓網文行業成為滋養文化發展的源頭活水。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