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那點事丨自斷手腳不可取,拜登恐無動力分拆社交巨頭臉書

2021-01-08 澎湃新聞

自2019年7月以來,美國司法部、聯邦通信委員會(FTC)和多州檢察長以「妨礙市場競爭」、「涉嫌壟斷」為由,對臉書、谷歌、亞馬遜、蘋果等矽谷巨頭髮起反壟斷調查。

作為階段性調查成果,2020年12月10日,聯邦貿易委員會和「48州檢察長聯盟」分別對臉書提起反壟斷訴訟,認為臉書長期通過反競爭行為維護自己的社交帝國地位,要求臉書分拆其分別於2012年和2014年收購的Instagram和WhatsApp,並希望在起訴期內暫停臉書1000萬美元以上的併購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現任美國總統川普以及多位共和黨人曾多次抨擊臉書等社交媒體對保守派言論存在「區別對待」,認為社交媒體對是否刪除言論或決定言論真假擁有太大的權力。

而隨著川普即將卸任下臺,該案勢必要拖至當選總統拜登上臺後開庭審理。在拜登任內,臉書打造的「社交媒體帝國」會否解體呢?

網際網路監管:各股勢力的政治秀場

從理論上來講,美國政府的反壟斷工作可在聯邦和州兩個層面展開:聯邦層面主責部門為司法部與聯邦貿易委員會,州層面各州檢察長有權對本州範圍內涉嫌壟斷事務進行調查和起訴。然而,縱觀美國歷史上有限的反壟斷實踐,聯邦政府通常主導著反壟斷核心議程,而各州則僅多做外圍配合,角色扮演有限。

在聯邦層面,為避免主責部門間反壟斷管轄權衝突,早在1948年,司法部與聯邦貿易委員會就達成備忘錄,決定以「事前相互通知」來協調雙方行動。此後實踐中,雙方各管一攤,格局成型,前者主責通信、電子、鋼鐵、金融行業,後者主責生物製藥、石油天然氣、計算機硬體製造和零售食品業。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監管議題趨熱,兩部門「爭地盤」情形頻發。2019年7月,雙方商議後決定,聯邦貿易委員會主責亞馬遜和臉書,司法部主責蘋果和谷歌。

2020年10月,司法部與11州共和黨檢察長對谷歌發起反壟斷訴訟,而聯邦貿易委員會則未參與。然而,在臉書案中,此一分工格局被打破,臉書受到來自聯邦和州兩個層面以及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司法(48州檢察長聯盟)兩大系統的起訴,原本「搶地盤」的兩股勢力竟「結成統一戰線」。有趣的是,這一「組合起訴」看似來勢洶洶,實則形式大於內容。

首先,聯邦貿易委員會針對臉書的起訴意興闌珊。

在2019年7月反壟斷調查開啟之前,該委員會已對臉書因「劍橋分析」事件中存在的用戶數據保護失當問題開展調查,最後以50億美元罰款作為和解。最終投票時,5名委員中有2名民主黨委員反對,理由是50億美元的處罰「力度不夠」,而3名共和黨委員則投票支持,最終讓和解案順利通過。此番反壟斷訴訟投票,2名民主黨委員均贊成,3名共和黨委員中卻又有2人反對。(編者註:「劍橋分析」是英國倫敦的一家政治諮詢公司,其被指利用社交媒體臉書約5000萬人的用戶數據,影響英國2016年脫歐公投,美國2016年大選。)

聯邦貿易委員會的5名委員均由川普於2018年任命,其中共和黨3人,民主黨2人。假使川普和共和黨決意要以涉嫌壟斷之名起訴臉書,那麼起訴應該早已發生,且共和黨成員更難反對。兩次3:2的投票結果證明,與川普政府和司法部長巴爾領導下的司法部對谷歌迅速「動刀」不同,共和黨起訴臉書壟斷的動力不足。

其次,州檢察長聯盟起訴更多是一種政治表態。

與聯邦檢察官任命體現總統及總統所在黨派意志不同,州檢察官多源於選舉,(州檢察總長通常會競選聯邦參議員甚至副總統,即將就任的下屆副總統哈裡斯在2017年任加州參議員之前,即為加州檢察總長),這意味著司法部的反壟斷動作往往是總統和黨派意志的體現,而州檢察長聯盟的反壟斷動作則不具鮮明指向意義。所謂「48州檢察長聯盟」起訴臉書,更大可能是檢察長群體的集體秀:借監管矽谷換取政治資本,同時以博取矽谷對自身競選的支持。

總的來看,無論是聯邦還是各州,無論是聯邦貿易委員會還是司法部門,都想通過「臉書反壟斷秀」,來為自身爭取更大的監管話語權。夾雜其中的,多是黨派利益和政客個人利益。

隨著川普2021年1月20日離任以及司法部長換人,倘若拜登政府領導下的司法部不加入對臉書的起訴,所謂檢察官聯盟的起訴將大概率走向衰微。此情形下,起訴臉書的重任將落在聯邦貿易委員會身上。而從歷史上來看,與司法部相比,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執法權有限,如其缺乏啟動刑事訴訟程序的權力,該委員會的多數案件均僅以和解與罰款作結,且其主要目標不在勝訴而在通過罰款等更為靈活的手段起到起到保護消費者權益。考慮到該委員會的「柔性」以及委員會中共和黨成員對於臉書的寬容,雙方存在較大走向和解的概率——就如同2019年7月就「劍橋分析」案一般。

兩黨並未做好網際網路反壟斷準備

在前總統歐巴馬八年執政期內,白宮與矽谷關係密切,人員交流頻繁。此間,儘管臉書對Instagram和WhatsApp的收購也引發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反壟斷調查,同時即便谷歌也因幾乎「一天收購一家公司」而飽受詬病,但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美國經濟復甦亟待網際網路經濟大跨步,美股走高也仰仗科技股作為支撐,美國外交利益的實現更需要希拉蕊式網際網路自由作為先導。正因因此,即便谷歌、蘋果、臉書等巨頭彼時不僅在美國國內已引發壟斷質疑,而且在歐盟也遭到越來越大的反壟斷壓力,但這些都未能阻止巨頭一步步邁向寡頭。

前一屆民主黨政府對矽谷的弱監管,以及歐巴馬治下美歐的良好關係,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監管滯後於業態發展的困境。對民主黨人而言,此舉某種意義上「養虎為患」,以社交網絡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平臺權力首次得到美國朝野正視並讓民主黨人感到「疼」的,正是在2016年美國大選中「劍橋分析」一事。

隨後,為約束和規範此權力,以國會民主黨議員為代表的華盛頓政治精英祭出包括隱私保護、平臺責任、反壟斷在內的三板斧。針對前兩板斧,參眾兩院相關提案層出不窮,且政策目標在部分程度上已經得到了落地和實現——如加州通過了消費者隱私保護法案,臉書、推特等平臺在2020大選季加強了對於虛假言論的審核——唯獨針對第三板斧,參眾兩院至今未能拿出足夠成熟的提案,反壟斷修法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只是「茶杯裡的風暴」:雖已流轉於政治精英群體間,但未形成強烈輿論。

2019年初,隨著2020年大選民主黨內初選的鋪開,包括沃倫、桑德斯在內的一批進步派民主黨人,抓住過去30年美中產階級在金融、科技這兩波資本全球化的進程中被日益邊緣化的事實,走上一條「川普式」的動員道路——這一批民主黨人將網際網路寡頭與傳統的生物製藥、軍工聯合體相提並論,提出「拆分臉書」、對矽谷寡頭徵收「富人稅」,讓矽谷反壟斷一時間似乎具備了落地的可能性。

2019年10月,當時沃倫黨內出線勢頭正盛,臉書總裁扎克伯格在一次內部會議中頗為悲壯地說,假使沃倫當選,那麼臉書將拿起法律武器對抗政府的反壟斷拆分。

與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無疾而終相類似,作為選舉動員手段的反壟斷後勁也嚴重不足;隨著沃倫的淡出和拜登的出線,「分拆臉書」從民主黨人的競選綱領中消失了,行業反壟斷被模糊為「追求更為公平的分配」。

幾乎與此同時,川普政府領導下的聯邦貿易委員和司法部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了針對矽谷的反壟斷調查。不過,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川普政府對於反壟斷並不曾懷有真實的興趣:對川普而言,插手反壟斷議題,只是為了防止民主黨人或國會議員獨佔該議題;若可以反壟斷為武器來報復谷歌「歧視保守主義」,並將矽谷約束至符合自身競選利益的軌道上來,那就再好不過。

進步派民主黨人退出民主黨初選,標誌著此輪美國網際網路反壟斷浪潮的衰微。在國會調查層面,雖然參眾兩院多個委員會接二連三召開反壟斷聽證會,2020年10月眾議院也發布了一份長達449頁的報告,抨擊科技巨頭通過壟斷獲得不公平的市場優勢,並建議引入新法律加以嚴格監管甚至拆分,但使相關調查報告並未給出具體的拆分建議或行之有效的立法路線圖。

上述諸多事例表明,儘管美國此輪反壟斷浪潮看似雷聲不小,但無論從行政執法層面,還是更為根本的立法層面,兩黨都未做好準備。

實際上,2020年大選前後,國會密集拋出反壟斷調查報告,司法部、聯邦貿易委員會密集發起反壟斷訴訟,充其量只是對前期工作的階段性小結,即各方先以「成果匯報」的方式服務大選,後通過坐實矽谷壟斷、坐實訴訟等方式,為後川普時代的網際網路監管布局。

拜登無強推網際網路反壟斷動力

不過,即便進入拜登時代,網際網路反壟斷恐怕也不會有實質性進展。此輪美國網際網路反壟斷思潮,發端於歐巴馬執政期,興盛於2019年的民主黨初選,未來則將大概率在拜登政府正式運轉後歸於沉寂。總的來看,拜登政府強推網際網路反壟斷,既無可能,也無必要。

首先,網際網路反壟斷理論依據不充分,有效實現路徑不足:

第一,美國朝野至今仍未對網際網路反壟斷形成共識。法庭在適用反壟斷法時,仍奉行企業只有達到「絕對市場權力」且「具備排他性的市場行為」的情況下才構成壟斷,「產品價格」以及「消費者福祉」系核心指標。除非「凡有利於消費者福祉的創新都不應被反壟斷機構幹涉」這一理念被徹底顛覆,否則無論是檢察官還是法官,都難以跳脫出傳統反壟斷學說框架。

第二,雖然民主黨人入主白宮,但國會參眾兩院依舊分治,控制參議院的共和黨人對於反壟斷並不積極,這降低了通過修法實現反壟斷的可能。在此情況下,即便身為總統的拜登通過頒發類似限制企業併購、投資的行政令來繞開立法,也將大概率招來起訴,且在無立法支撐的背景下,白宮敗訴可能性較大。

第三,司法部或聯邦貿易委員會若通過訴訟來推進分拆,官司一定會打到最高法院,而近年來最高法院對於「釋法」態度審慎,在事關全局的議題上,通常「拒絕站隊」。當下,傾向於大市場的共和黨人在最高法中佔多數,這將或多或少打消民主黨政府主動起訴的念頭。

其次,拜登政府主動推進科技反壟斷的意願偏弱:

一是民主黨對矽谷的不滿源於2016年「劍橋分析」事件。經四年多博弈,民主黨正逐步拿回對矽谷的控制權,反壟斷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二是網際網路並非拜登競選過程中的核心議題,也不屬於拜登當前列出的四大優先議程,即便在網際網路議題中,拜登也更關心數據隱私與平臺責任而非反壟斷:2019年面對美聯社採訪,他對反壟斷僅表示「可能會看看」,2020年面對《紐約時報》採訪,拜登則直言「不擔心平臺權力的集中,擔心的是隱私」,「230條款應被撤銷」。(編者註:此處指的是《通訊規範法》230條,這項1996年通過的法律讓網絡公司不會因用戶在其平臺上發表的內容而被追責,同時可以刪除合法但會引起反感的內容。)

三是矽谷權力集中正發生於歐巴馬、拜登任內,而反壟斷則系當下進步派民主黨人的核心訴求,在一批「加州人」與「歐巴馬舊班底」已經入局拜登過渡團隊的背景下,強推分拆不僅意味著「自我否定」,而且還將引來民主黨溫和派和自身團隊的反叛。

最後,在產業競爭和大國博弈方面而言,拜登政府很難「自斷手腳」。

客觀而言,以聯邦貿易委員會50億美元罰款作為界限,臉書已為用戶隱私遭濫用付出了代價。

為擺脫對單一廣告業務的倚賴,臉書自去年起開始嘗試包括電子貨幣Libra在內的新業態,而WhatsApp正是Libra落地的重要載體,Instagram則成為臉書面對Tiktok競爭的唯一護城河,拆分Instagram與WhatsApp,無異於阻絕了臉書的改革之路。這方面的一個標誌性動向在於前不久聯邦政府已經透露出為Libra放行的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世紀之交聯邦政府訴微軟時,微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軟體公司,而如今美國網際網路在市場層面面臨來自中國的激烈競爭,在監管層面又面臨來自歐盟的巨大壓力,且在產業基層方面面臨數據治理、隱私保護、網際網路主權訴求等重重挑戰。

對拜登政府而言,經監管塑造的矽谷,若能有效服務於產業競爭、提升本國就業、改善盟友關係、有利於民主黨選舉,當屬上策,而出於照顧民主党進步派訴求、為追求所謂絕對平等而強行推進反壟斷,恐怕才是跳入川普政府挖好的「反壟斷坑」,非明智之舉。

換個角度看:雖然讓TikTok在美運作即可達到一切反壟斷目標,但川普政府不遺餘力予以打壓、驅逐;儘管兩黨都認為社交平臺偏袒對方,但卻依然沒有輕易刪除230條款,川普政府更是將該條款嵌入對外貿易協議中。這一切都證明美國網際網路產業已經進入保護主義時代。

假使從一個宏闊的視角來看,此番美聯邦和州政府層面發起的反壟斷調查看似來勢洶洶,但其仍然只是2016年「劍橋分析」事件以來矽谷持續動蕩的餘波。

拜登任內,矽谷巨頭將繼續遭到包括反壟斷審查在內的嚴苛監管,但考慮到兩黨在隱私保護和平臺責任方面的共識要遠大於反壟斷,兩黨在推動聯邦數據立法、修正230條款方面或許能夠小有成就,不過臉書恐怕很難遭到分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媒體:自斷手腳不可取 拜登恐無動力分拆社交巨頭臉書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美國那點事丨自斷手腳不可取,拜登恐無動力分拆社交巨頭臉書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顧登晨自2019年7月以來,美國司法部、聯邦通信委員會(FTC)和多州檢察長以「妨礙市場競爭」、「涉嫌壟斷」為由,對臉書、谷歌、亞馬遜、蘋果等矽谷巨頭髮起反壟斷調查
  • 臉書:社交媒體巨頭面臨的分拆命運和法律挑戰
    美國聯邦監管機構和超過45個州的檢察官起訴社交媒體巨頭臉書(Facebook),指控其採取非法手段收購對手扼殺競爭。 這是美國政府對該公司採取的最重要的一大法律行動。官員們要求法院考慮分拆這家旗下還擁有社交平臺Instagram和WhatsApp的巨頭公司。這也自1998年微軟案以來,美國又一大規模反壟斷案。
  • 「拜登時代」將開啟,臉書推特何去何從
    綜合美媒消息來看:拜登將於近期宣布他的首批內閣人選提名;側近人士表示,川普計劃在未來開設一個數字媒體頻道,按月收取訂閱費用,努力保持政治和媒體影響力;臉書、推特兩家社交巨頭表示,將於新任總統拜登宣誓就職的當天,將平臺總統專屬帳戶「@POTUS」移交拜登。
  • 東方智庫丨拆分「臉書」:美國政府VS社交帝國
    (來源:新華社)12月9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和48名州總檢察長分別向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指控社交媒體臉書(Facebook)通過收購競爭對手,來扼殺良性競爭,構建壟斷地位。訴訟要求強制剝離臉書旗下兩款最重要的社交軟體Instagram和WhatsApp。
  • 美國那點事丨「佔領國會山」中的政治暴力:美國會走向內戰嗎
    美國那點事|「佔領國會山」中的政治暴力:美國會走向內戰嗎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趙明昊 2021-01-09 09:42 來源:澎湃新聞
  • 華為被封鎖之後,美國四大科技巨頭或被強行「分拆」
    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這就好比你要買個日本的汽車,但是汽車上面有個螺絲用到了美國的技術,對不起,根據禁令要求,這個車不能賣給你,是不是很不講理?
  • 美國參議院將對美國兩大社交媒體平臺推特和臉書發出傳票
    劇美媒報導:參議院司法委員會星期四(10月22日)表決通過決定,將對美國兩大社交媒體平臺推特和臉書的執行長發出傳票,要求他們近期出席國會聽證會。 一個星期前,美國社交媒體巨頭推特和臉書接連屏蔽兩篇《紐約郵報》有關亨特.拜登貪汙醜聞報導的做法,引發國會共和黨人和許多網民批評和反彈。多位議員抨擊,這兩大社交媒體巨頭的做法是在幹預即將到來的總統選舉。
  • 富豪反對無效:美國政府判定四大科技巨頭有壟斷行為,或下令分拆
    美國《華爾街日報》在9月30日報導,隨著美國民主黨佔多數的眾議院結束對美國科技巨頭公司的調查,民主黨議員預計將呼籲國會削弱大科技公司的力量,可能通過強制分離在線平臺來實現。
  • ...拜登?擁有14.7萬粉絲的「小英粉絲團」今天「無預警」被臉書停用
    今天(6日),除了臺灣「川粉」迫不及待排隊攻擊拜登外,島內還傳來一個消息:臺媒稱,目前擁有14.7萬粉絲的英粉臉書社團「小英粉絲團」今天 「無預警」被臉書停用,傳出與蔡英文的粉絲髮表挺川普、批評拜登的言論有關。
  • ...批拜登?擁有14.7萬粉絲的「小英粉絲團」今天「無預警」被臉書...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友平】今天(6日),除了臺灣「川粉」迫不及待排隊攻擊拜登外,島內還傳來一個消息:臺媒稱,目前擁有14.7萬粉絲的英粉臉書社團「小英粉絲團」今天 「無預警」被臉書停用,傳出與蔡英文的粉絲髮表挺川普、批評拜登的言論有關。
  • 推特和臉書有權「決定」誰是美國總統嗎?
    來源丨楓葉君評 主流媒體就更為人們所熟悉,你問一個人,什麼是主流媒體?他肯定會說,就跟我們廠長一樣,市長不在的時候,他說話最有分量。其實,部分敏感體質的人現在已經有了免疫力,他們隱約意識到,所謂主流媒體,可能就是「主要流氓媒體」的簡稱。推特和臉書,主流得不能再主流了。
  • 美媒:推特、臉書屏蔽不利拜登報導
    參考消息網10月17日報導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0月15日報導,臉書和推特網站當地時間10月13日罕見地採取措施,限制閱讀《紐約郵報》一篇有關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之子電子郵件洩露的文章。這兩家社交媒體巨頭在尚未驗證文章內容真實性之前,就採取了上述措施。
  • 谷歌會被分拆嗎?美國科技巨頭的反壟斷承繼
    兩黨議員對著兩家公司有著迥然不同的關注點:共和黨人更關注兩大網絡平臺在政治言論是否存在立場偏袒,而民主黨人更專注兩大科技巨頭是否阻礙了行業競爭。儘管兩黨有著不同的出發點,但卻在處理谷歌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意見。
  • 知情者:美國科技巨頭爭相安插人員到拜登過渡政府
    知情者:美國科技巨頭爭相安插人員到拜登過渡政府路透社引述四名知情人士的話透露,現在谷歌、亞馬遜、臉書、微軟公司等高科技公司正在努力將候選人安排到拜登過渡政府擔任高級職務,以便影響政府做出對科技巨頭有利的政策。
  • 推特和臉書要「決定」誰是美國總統?
    美國媒體更在不停敲邊鼓,營造一種拜登為新政府招兵買馬的場面。美國之音21日的一篇文章就說,民主黨籍參議員庫恩斯是未來拜登政府的主要國務卿候選人。 拜登怎麼做是他自己的事,畢竟他已經被主流媒體當成了「當選」總統,也被許多國家領導人祝賀過。川普和他的競選團隊可以質疑其「當選」資格,但這並不能阻止他在下面四處招募人才。
  • 川普不斷端上「新菜」,這下輪到拜登「食難下咽」了
    文丨西樂 審丨高靜《華盛頓郵報》消息,川普顧問團隊中有人匿名爆料,稱自總統大選失利之後,現任美國總統川普即進入了「精神錯亂」的狀態之中,仿若是喬治三世一般不斷重複「我贏了」,而川普的身邊人也配合總統的期望,鼓勵川普以法律等手段來逆轉大選結果。
  • 「臉書」遭美國政府和48州起訴,或面臨拆分
    「我不知道FTC或司法部拆分臉書是否會成功。我認為,隨著臉書為自己辯護,這件事將被拖上法庭。」喬治亞州投資信投公司Synovus Trust投資組合經理丹尼爾·摩根(Daniel Morgan)說。辛格同時指出,如果臉書最終被認定違反法律,該公司可以以其服務整合得過於緊密而無法解除為由,試圖阻止其分拆。但他表示,這一論點是否具有說服力,將由法院來決定。法律專家表示,這起訴訟可能會成為針對全球最強大公司之一的裡程碑式案件。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這是幾十年來最大的反壟斷案件,堪比1998年針對微軟的訴訟案。
  • 臉書的罪與罰:社交平臺為何成為極端言論和虛假信息集散地?
    來源:央視環球深觀察丨「利用仇恨牟利」 臉書的罪與罰還有哪些  近日,包括阿迪達斯、星巴克、可口可樂在內的數百家國際知名公司已紛紛暫停在美國社交媒體臉書上投放廣告,美國很多民間團體也呼籲用戶卸載臉書。近日,歐盟委員會更是頒布了視聽媒體服務指令修訂方針,首次將臉書等社交媒體上的內容納入歐盟監管。
  • 斯裡蘭卡關閉臉書等社交媒體 紐約時報:挺好
    斯裡蘭卡連環爆炸事件發生後,該國官方很快宣布暫時關閉國內臉書、推特等社交媒體,以防錯誤信息傳播以及恐慌情緒的蔓延。 這是否顯示出全球對矽谷的不滿?《華盛頓郵報》率先發出質問,矛頭直指老家在矽谷的臉書、推特等社交媒體巨頭,質問它們為何無力阻止暴力和極端信息的傳播。
  • 每經16點丨黑龍江綏芬河市立即轉入戰時狀態;拜登:美國將在39天後...
    每經16點丨黑龍江綏芬河市立即轉入戰時狀態;拜登:美國將在39天後重回《巴黎協定》;中國新冠滅活疫苗在巴林獲批上市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