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記憶——老地圖中的長沙

2021-01-06 湖南在線

作者丨沈小丁

摩爾根的名著《古代社會》,將人類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野蠻時代、開化時代、文明時代。摩爾根認為,人類的文明「開始於音標字母的使用和文字記錄的產生……石刻象形文字亦可以認為是文明時代開始的相等的標識」。

摩爾根的歷史觀,文字記錄的產生是野蠻與文明的分野,標誌著人類社會由野蠻跨入文明的門檻。

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認為,文化是一個社會成員內在和外在行為的規則,文化作為人類的行為「規則」不是由生物遺傳而來的,文化是在歷史業已成形或重複出現的成分,文化是歷史可被認知的一面,文化含有價值。

古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與前三種古文明相比,中華文明是唯一的從未中斷過的文明。今天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是那創造古老文明的先民的後裔,在這片土地上是同一種文明按照自身的邏輯演進、發展,並一直延續下來。

同時,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顯示出巨大的凝聚力,不僅沒有中斷,也沒有分裂,只有新的文明因素增加進來,而沒有什麼文明因素分離出去成為另一種獨立的文明。

1

春秋戰國時期的長沙及其地名由來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商代出現甲骨文字,這是漢字的正源,距今已有3000多年了。據文史學家研究,長沙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達3000多年之久。以摩爾根史學理論縱觀歷史,長沙文明史與中華文明史是基本同時期產生。

傳說中,大禹治水中的大禹即為夏朝的開國君主,所治理的即為中原的黃河水災。

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夏是最早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王朝。古代的中原人,稱居住在北方的人為狄,居住在東方的人稱為夷,居住在南方的人稱為蠻,居住在西方的人稱為戎。

春秋戰國時期長沙屬楚國,地理方位相對中原地區是南方,所以稱之為「南蠻之地」。遠古時期,這片「南蠻之地」卻有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在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中發現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距今約6500年。

「長沙」作為一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文獻《逸周書·王會篇》。其中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公營建雒邑竣工後,周成王大會諸侯方國的盛況,當時「長沙鱉」是作為方物貢獻給周王室的。方物以地而名,可見長沙當時已是很有名氣的地方。

周王室營建雒邑(洛邑)圖。洛邑竣工後成王即令各方諸侯前來朝賀

《戰國策·趙策》中有「長沙之難,太子橫為質於齊」。戰國時長沙屬楚國版圖。屈原《楚辭》名篇《懷沙》,據李玉註:「《懷沙》,寓懷長沙也。」1986年湖北荊門公元前300多年楚國的包山2號墓中出土一批竹簡,其中兩件有「長沙」之名,一為「長沙正龔懌」,一為「長沙公之軍」。以上資料證明,長沙地名的出現至少不晚於戰國中期。

楚文化具有一種獨特的浪漫氣質。這種浪漫氣質雖然包含一種原始巫文化的痕跡,但它在審美形式上卻給藝術增添了斑斕的色彩。漢代文學家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說:「楚有先王廟及公卿祠堂,圖天地、山川、神靈琦譎的詭,及古賢聖、怪物行事。」

長沙從何得名,歷來說法不一。如有長沙星、萬裡沙祠、沙長如米、橘子洲形長及沙土之地等。

五一廣場上「長沙星」的故事

長沙瀕臨湘江,處於湘江下遊,地勢平坦,江面開闊,水流舒緩,億萬年來,從上遊衝刷的泥沙沉澱,堆集在江心,湘江長沙段出現多處長條形沙灘,如興馬洲、鵝洲、巴溪洲、柏家洲、柳葉洲、橘子洲、傅家洲、瀏陽洲、龍洲、月亮島、香爐洲、馮家洲、蔡家洲、洪洲、甄皮洲15個洲島。

尤其是橘子洲,處於長沙城區的江心,與古城長沙朝夕相處,生活在湘江邊的古人出自直觀,根據地貌特徵而命名長沙,約定俗成,流傳後世。長沙由地貌特徵來命名的說法比較符合常理。

2

從戰國到清朝:長沙古城發展簡史

戰國時代的城市規模,《戰國策·趙策三》這樣描述:「古者,四海之內分為萬國,城雖大,無過三百丈者;人雖眾,無過三千家者。」商業城市興起,「三裡之城、七裡之郭」普遍出現,「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太平御覽》記載:「楚之郢都,車掛轂,民摩肩,市路相交,號為朝衣新而暮衣敝。」

戰國七雄中的楚國

戰國時長沙成為楚國南部重鎮,也就是楚國時長沙開始築城。據考古發掘和文獻考證,以今天的地名標識,城區範圍東起黃興路和蔡鍔路之間,南到坡子街一帶,西臨下河街,北抵五一路與中山路之間。

西漢開國,長沙王吳芮在楚城的基礎上築臨湘故城,其具體位置東起東牌樓、南陽街,南達解放西路,西臨太平街,北止中山西路、又一村一帶,也就是五一廣場及周圍地區。

從那以後,長沙城不斷向四周擴展,但城中心位置歷2000多年沒有改變,這在世界大城市中並不多見。這也是長沙老城區具有很大傳承性的重要原因。

唐代長沙城輪廓再現。製圖/瀟湘晨報 鄒玉潔

唐代的長沙城向北延伸,今天長沙營盤路附近,由西至東,同一軸線保留了活源橋、培元橋、孫家橋、文星橋、司馬橋、戥子橋等地名。雖然這一組「橋」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可是這些帶「橋」的地名,可推斷那兒曾經有一條拱衛長沙北部城垣的護城河。

宋代,長沙城進一步向外擴張。西瀕湘江的長沙城已南擴至南門口,北至湘春門,東至瀏陽門(瀏城橋)。宋代長沙稱為潭州,行政區劃作了一次重要的改變,將潭州一分為二,城北為長沙縣,城南是善化縣。一城兩縣,分而治之的格局一直延續至清朝末年。民國伊始,長沙、善化兩縣歸於一統。

明代,長沙開始大規模修築城牆,繞城7公裡的城牆開9座城門,每座城門入口對應著一條正街,沿著正街朝城內行走,兩翼展開一條又一條橫街。150多條橫街縱橫交錯,構成整個城市街巷的骨架。明代形成的長沙城市格局一直影響到今天。

長沙古代城域變化示意圖

清代,長沙商業更趨繁榮,長沙、善化兩縣多次對長沙街巷進行修繕和改造,以致「城池崇屹,甲於他郡」。今天芙蓉區馬王街、化龍池一帶,天心區坡子街、太平街一帶,開福區潮宗街、通泰街一帶尚存的老街老巷,其街巷走向、建築布局、街道名稱等,在清代已定型。這也可以從清代留下的長沙城區地圖中得到印證。

3

長沙人,生於斯、長於斯、戀於斯

古代先賢在建設長沙的時候,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全都放在物質空間裡,他們懷有一種「吾土吾民」的文化情懷,一種承載著山川人物的文化基因,一種貫通古今的歷史精神,一種基於地方自豪而展現出的文化自信,長沙的每一條街巷成了這一方水土最重要的標誌和記憶。

湘江由南向北,從古城長沙西側流過。洪水周期性泛濫,河道左右擺動,江水不舍晝夜地衝刷著河岸,孕育了古城長沙。湘江之水,如同甘泉,滋養了生靈,滋養了城市,滋養了文明。長沙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伴水而生,因水而靈。

經歷3000年的發育成長,古城的內涵博大,氣氛濃鬱。中國人素有「家園」「故鄉」的文化傳統,表達一方人與一方水土的關係。人物、土地、城區、街道、生活、歷史、理想、未來,融為一體,成為家園意識最好的物質載體。

生於斯、長於斯、戀於斯的長沙人,受到古城的文化薰陶,文明浸潤,知之愈深,愛之彌堅,一生一世無法抹掉對這座城市的記憶。

4

地理與歷史相互交織,相互融合

地圖的經線和緯線,縱橫其間,一個個交匯點標記著地理方位。中國近代著名地理學者鄒代鈞道:「地理是學術的根荄,政治的基礎。」 一圖之考,察圖上風雲。房龍在《世界地理》中指出:「歷史是地理的第四度,它賦予地理以時間與意義。」地理與歷史相互交織,相互融合。

老地圖如同歷史的投景,一條條樸實無華的線條,描繪為城市縱橫交錯的街巷,構架成文化的肌理,記錄文明的履痕,折射出時代的變遷。

一個老地名如同一個故事、一個傳說,讓人動容;一個老地名記錄一段歷史,讓人追古思今;一個老地名又是一個典故,讓人知名知史;一個老地名成為一個標誌,讓人見名知景。

漫步在長沙街頭,一條古巷,一堵古牆,一座古宅,一眼古井,跟人們默默相遇,在人們心靈中撞擊出沉甸甸的歷史火花,或讓人愉悅陶醉,或讓人嘆惋悲憤,或讓人希望奮進,甚至得到心靈的淨化。

時光的流逝,恰如北去的湘江之水,不舍晝夜,不僅把已經發生的,而且終將把正在發生的,以及行將發生的一切,裹挾而去,統統匯入歷史的投影之中。

5

一個城市的記憶——老地圖中的長沙

長沙是國務院於公布的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一個城市的記憶——老地圖中的長沙》,以老街老巷為經線,以「歷史」「文化」為緯度,將可以度量的城市空間與難以度量的歷史文化相互交融,娓娓道出古城長沙的民俗風情。

地圖的一個難以察覺的美妙之處,那就是讓觀看地圖的人相信這個視角是真實的,忘記自己站立的大地,忘記手中僅僅只是一幅地圖。

此時此刻,觀看者既融入地圖之中,又超然於地圖之外。在地圖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同時,觀看者也在想像自己身處地圖之上。片刻的凝神,超越了經驗,超越了時空。

朋友,但願當你閱讀書中的舊地圖、老故事時,如同徜徉在長沙老街窄巷之中,有意無意之間撞見你自己!

相關焦點

  • 在老地圖中品讀長沙的歷史文化
    也許在近日由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一個城市的記憶——老地圖中的長沙》(以下簡稱《老地圖中的長沙》)裡,你都能找到答案。 《一個城市的記憶——老地圖中的長沙》新書近日出版面市,18幅老地圖解讀長沙城的前世今生。
  • 老地圖見證長沙40年成長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那麼,40年前的長沙是什麼樣子的呢?昨日,湖南地圖出版社向長沙晚報提供了一張收藏的1978年《長沙市交通圖》,告訴我們長沙40年來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城市地圖是記錄城市交通、資源等最直觀的寫照。記者昨日在湖南地圖出版社看到了1978年、1991年、2001年、2010年、2018年的長沙城市地圖,直觀感受了長沙成長的足跡。
  • 新一線城市商業地產項目考察地圖|長沙
    編者按: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和城鎮化進程,正在不斷更新人們對城市等級的定義。隨著一線城市商業逐漸呈現飽和狀態,新一線城市正在展現城市繁榮背後的商業潛力,成為群雄逐鹿的新戰場。在這些城市眾多已開業項目中哪些值得一探究竟?
  • 城市鄉土的行吟者——陳惠芳《長沙詩歌地圖》賞析
    《長沙詩歌地圖》收錄的200首詩歌,都是30行以內的短詩。一街一巷,盡收囊中。在我的印象中,陳惠芳是上個世紀80年代著名的校園詩人,他主持的旋梯詩社頗有影響。後來,他參與創建「新鄉土詩派」,是大名鼎鼎的「三駕馬車」之一。「新鄉土詩派」成為現當代文學史上重要的詩歌流派。陳惠芳說:「《長沙詩歌地圖》是踐行新鄉土詩派『城市鄉土』主張的最新成果。」我深以為然。
  • 在這些耳熟能詳的方言童謠裡,珍藏著我們兒時記憶中的老長沙……
    @Z:在西安讀大學,當大學同學問起來,你們長沙有一個童謠,好像是叫月亮粑粑,你會唱不?驚喜之餘還有感動和自豪,作為一個長沙人,在離家這麼遠的地方還能對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唱出我最自豪的長沙話,還有一個星期就開學啦,捨不得最愛的長沙!
  • 老地圖見證長沙40年成長,市區建成區面積長大約7倍
    城市地圖是記錄城市交通、資源等最直觀的寫照。記者昨日在湖南地圖出版社看到了1978年、1991年、2001年、2010年、2018年的長沙城市地圖,直觀感受了長沙成長的足跡。  「長沙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在長沙生活了31年的湖南地圖出版社副總編輯蔣連軍將新老地圖一對比,感觸頗多。
  • 改革開放40年|老地圖見證長沙樓市變遷
    「1978年的時候,長沙跨江的還只有一座橋,五一路沒有全通,城市的建築發展才剛起步,更不要說有什麼商品住房了,都是90年代以後才逐漸發展起來的。」湖南地圖出版社副總編蔣連軍有收藏地圖的習慣,11月12日,在接受紅網記者專訪時,他向記者展示了一張1978年印發的《長沙市交通圖》,用直觀的圖象告訴我們長沙近40年來發生的變化。
  • 湖南地圖出版社向長沙圖書館捐贈一批地圖文獻
    &nbsp&nbsp&nbsp&nbsp湖南地圖出版社向長沙圖書館捐贈一批地圖文獻&nbsp&nbsp&nbsp&nbsp老地圖裡藏有長沙密碼&nbsp&
  • 第一屆環球記憶錦標賽長沙城市賽成功舉行
    (國際特級記憶大師張興榮獲得本場特別貢獻獎)婁底新聞網訊(通訊員 嚴皓)9月9日,由環球記憶協會指導,聚鷹教育集團承辦的「2018第一屆環球記憶錦標賽」長沙城市賽在夢萊鄉情酒店成功舉辦。環球記憶協會志在推動記憶事業的發展,讓更多國內甚至全球有志人士加入到記憶訓練、大腦訓練的熱潮中來,促進國內、國際的交流合作。比賽項目有馬拉松數字、馬拉松撲克、快速撲克,組別分為兒童組、少年組、成人組、老年組。來自全國各地的1000多名選手參加了本次大賽,長沙賽區環球協會執行主席、國際記憶裁判黃歡老師代表組委會開場致辭。
  • 滿滿的都是童年回憶,那些老長沙的樣子,你不該忘記!
    城市飛速發展,經濟不斷融合,長沙這座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老城,也再難看見歷史的痕跡。現在的長沙城,越來越現代化,我們更多的看見新的建築、新的文化,不斷在長沙拔地而起。而那些老長沙的回憶也更多的只能保留在老長沙的記憶當中。現在的提及長沙,更多的是芒果臺、茶顏悅色這些網紅品牌。外地遊客只知道長沙的臭豆腐、茶顏悅色、太平街。卻不知道有個馬王堆、白沙井。城市建設越來越快,歷史痕跡逐漸消失在老長沙的視線中。
  • 酥脆焦香的小魚小蝦,是劉晟記憶中老長沙的味道丨味視臺
    我有招牌菜之 壹屋飯湘·豆漿煮魚:娭毑魚和蝦 建議在WiFi下觀看 橫屏效果更佳 關於菜品的故事 這道菜的靈感來自於劉晟兒時的記憶
  • 這個街道的居民真有才 用手繪老建築地圖留住歷史記憶
    原標題:這個街道的居民真有才,用手繪老建築地圖留住歷史記憶  老建築是活著的歷史,也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靜安區江寧路街道歷史建築資源豐富,不少老建築都留下了老居民的童年記憶。如今這些帶著上海歷史印記的老建築,通過手繪形式躍然地圖上。在建黨96周年來臨之際,「記憶江寧」文化地圖向社區居民發放。這份地圖最大的亮點自在於入選建築全部由居民選出,其中的插畫來自於社區居民和單位的繪畫作品。  老建築是活著的歷史,也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
  • 改革開放40年長沙城啥變化?地圖對比讓你一清二楚
    連通長沙火車站和湘江的五一路兩旁,標註著「長沙飯店」「人民電影院」這些時代印記鮮明的地址,他推測應該是處於70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初。  經我們一再追問,蔣連軍反覆考證後,第二天,他藉由新華書店總店編輯的全國總書目,確認了這張地圖是1974年出版,1979年重印。  「那時長沙城還局限在湘江東邊的老城區,城市格局呈南北向。」
  • 「城市記憶」哈爾濱(老香坊)記憶
    記憶中的安埠街上,留存心底的老「字號」 在安埠街上,有許多店鋪人們很少叫它的名字,卻用另外一個牌匾上沒有的「字號」代替,口頭叫久了,變形成了「字號」,這些「字號」至今還留在「老香坊」的心中。記憶中的安埠街上,有著溫暖的人情世故很多在老安埠街上生活過的人都還記得有一個坐在椅子上賣藥的老人吧,雖不是店鋪,但「蝨子藥、跳騷藥、蟑螂螞蟻臭蟲藥」的吆喝聲,是當時安埠街上最為熟悉的「廣告詞」。
  • 長沙尋廁記:一個城市進化論的樣本
    我們在長沙進行的廁所調查,印證著這一觀點。最為簡易的廁所,只存留在城市邊緣地帶的狹促空間裡。待拆遷的老廠區裡,還留存著上個世紀的廁所。新規劃的城區,廁所則走上了更高的品質路線。於長沙這座城市而言,公共廁所已不再是一個「突兀的東西」。它已經完全融入了城市,甚至成為城市場景中一個有著獨特「場所精神」的存在。在這次關於廁所的考察中,我們對此深有體會。
  • 讀長沙地圖!40年滄桑巨變之縮影,不得不驚嘆→
    當然,這要讀歷史遺留的長沙老地圖。10月中旬,連續幾天,記者多次佇立最新版的長沙市地圖前,不得不驚嘆人類創造歷史的巨大能量!(長沙。河西的崛起,讓城市主軸的重擔不得不交給穿城而過的湘江。長沙,由五一路時代邁入湘江時代。這是一個時代的「乾坤大挪移」!新的城市坐標,使長沙形成東西兩大城市片區、兩個副中心城市和一批重點鎮的新格局。
  • 尋找消失的城市記憶 "城市記憶@上海"網絡文化節啟動
    東方網3月21日消息:喚醒沉睡的記憶,傳承城市的文脈。由東方網傾情打造的「城市記憶@上海」網絡文化節今天正式啟動。一段文字、一張照片、一個音視頻……尋找正在逐漸消失或被淡忘的城市記憶,探尋背後的故事,見證上海的變遷。
  • 很多長沙人都不知道的一條老街,就在太平街旁邊,地圖上也找不到
    太平街是長沙市內少有的仿古建築和古街道,如今慢慢發展成了一個擁擠的小吃街,裡面排列著各種很小的店面,臭豆腐,奶茶等各種小吃飲料店面一家挨著一家,但是如今很多本地人都不願意去那遊玩,主要原因是那邊太擁擠,沒有了那種遊玩的感覺。
  • 中部地區僅有的兩個國家中心城市,一個是武漢,長沙竟意外落選
    我國中部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人口密集、資源聚集的地方,現在該地區許多城市更成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綜合影響力日益增強,整個中部地區充滿活力, 但是,有發展就有競爭, 近年來,中部各省集中全省力量建設省城, 六個省在最新的城市排行榜中三個成為了新的一線城市, 其餘三個也進入了新的二線城市行列
  • 高德地圖VS百度地圖,老司機們選哪一個?| 易觀分析數字用戶洞察
    另一方面,其極度貼心的監控攝像限速提醒功能也貼合了一部分常年開車上路的老司機的需求。  除此之外,高德地圖還有自2013年推出的讓用戶又愛又恨的特色的明星導航語音包。  而對於百度地圖的擁躉來說,其自動記憶用戶最常用的路線的熟路模式符合了用戶想要的智能。並且,百度地圖相對於小徑和「野路」更傾向於給用戶規劃大路,對於新手司機以及步行和騎車的用戶來說相對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