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長沙地圖!40年滄桑巨變之縮影,不得不驚嘆→

2021-01-06 文明長沙

長沙有句老話,南門到北門,七裡又三分。即從長沙南門步行到北門,7.3華裡。

這句話,從明朝流傳至今。

最早的長沙城,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東起如今的黃興路與蔡鍔路中間一帶,南至坡子街,西臨下河街,北抵五一路北側。整座城東西長700餘米,南北寬約600米。

當然,這要讀歷史遺留的長沙老地圖。

10月中旬,連續幾天,記者多次佇立最新版的長沙市地圖前,不得不驚嘆人類創造歷史的巨大能量!

(長沙。圖:星辰拍客 獅王 攝)

格局之變

40年坐標大轉移

其實,到新中國成立前,長沙城區在2000多年來一直以現在的五一廣場為中心,向外擴展,一圈一圈慢慢長大,猶如時間老人刻畫的年輪。提速在新中國成立後 ,加速在改革開放以來。

1952年5月1日,五一路修建完工,到1972年10月1日橘子洲大橋建成通車,再到1977年7月1日,長沙火車站東移竣工。20餘年時間,拉開了長沙城區以五一路為軸,南北走向的新格局。

歷史常常就是這樣巧合。這個格局好像特意為改革開放準備的。

1978年,中國改革元年,長沙城區面積53平方公裡。今年初,長沙城區面積435平方公裡,相當於1978年的8.2倍。

新版長沙市地圖,東西窄長,南北扁平,東仰西擺,北脊南蹄,猶如奔馳的駿馬。瀏陽大圍山助馬頭東仰;寧鄉溈山似馬尾西閒;長沙縣飄峰山、影珠山,望城區黑麋峰、九峰山靜臥馬背;瀏陽官橋、雨花跳馬、天心暮雲、寧鄉道林,如馬蹄疾奔。寬闊的湘江,像一條藍色的飄帶,優美地自南而北幾乎從正中穿圖而過。

(長沙市行政區劃圖)

改革開放之初,從河西進城,到濚灣鎮才聞到一點從河東飄來的城市味道,那時俗語說「河西是農村,到河東才叫進了城」。儘管火車站東移讓五一路這個當年的城市主軸長了近3倍,也讓城區向東推進了一大步,但五一路畢竟是「斷頭路」。翻過火車站,城市還在往東延伸。五一路顯然已難繼續擔當城市主軸大任。

隨著長沙市委、市政府西遷,十幾年光景,河西新城拔地而起。先是嶽麓區南拓北伸,西接寧鄉,連長張高速嶽麓收費站也不得不向西推出15公裡,為城市發展讓路。接著,望城一邊「讓地」給嶽麓區,一邊華麗蝶變,由縣改區,給城市伸展騰出960平方公裡空間。

長沙城,像青春勃發的巨人,自由舒展、生長和呼吸。

河西的崛起,讓城市主軸的重擔不得不交給穿城而過的湘江。長沙,由五一路時代邁入湘江時代。

這是一個時代的「乾坤大挪移」!

新的城市坐標,使長沙形成東西兩大城市片區、兩個副中心城市和一批重點鎮的新格局。兩大城市片區:河東二環以外,北至望城丁字灣區域,東至瀏陽經開區,南至暮雲區域;河西,即湘江新區。兩個副中心城市:瀏陽城區和寧鄉城區。還有遍布各區域的如金井、銅官、跳馬、大瑤、灰湯等重點集鎮。全市城區人口從40年前74萬增加到現在的426.75萬,城鎮化率從20.5%提高到77.6%。

伴隨著城市坐標轉移,交通格局既翻天覆地,也「飛天鑽地」。1978年僅有3條國道、10條省道,域內總裡程不過700餘公裡。到今年初,全市公路總裡程達15924.73公裡,相當於地球赤道半徑的2.5倍。40年前,出國人員回來高談闊論外國的高速公路如何壯觀。今天,長沙高速公路已形成「一環五射五縱」大網絡。還有,5條國家一級鐵路縱橫,高鐵十字交匯,黃花機場雙跑道、100餘條定期航線通往國際國內73個城市。如果把所有水、陸、空交通線路全部標示出來,地圖上各色線條密密麻麻,令人眼花繚亂。這還不包括地下已縱橫穿梭的地鐵1號、2號線,更看不見正在加速建設的3、4、5號線。

湘江,曾是阻隔長沙東西交流的屏障,改革開放之初也僅有一座湘江大橋。如今,城區跨江大橋已達9座,另有2條隧道。連湘江也感到奇怪:是誰贈予了如此多的金、玉腰帶?

這種交通格局,讓長沙區位優勢更加明顯:承東啟西、連南接北、通江達海;也讓長沙戰略地位更加突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一帶一部」首位城市,長江中遊城市群中心城市。

厚重之變

40年實力大提升

發展,終究靠實力。有實力,才有底氣,顯大氣,能豪氣。

自從五一路靜靜退出主軸之後,另一條路的地位在悄悄隆起,在長沙版圖上貫穿東西。往西,嶽麓大道連長張高速,可達重慶;往東,三一大道連長瀏高速,可抵江西;中間由銀盆嶺大橋相連與湘江主軸呈十字交會。應該說,這算得上長沙城東西向的主軸,重新將大長沙南北分邊。

長沙有5個國家級園區、9個省級園區,統稱「五區八園一基地」,這還不包括國家級湘江新區和新成立的臨空經濟區。大部分園區像珍珠一樣鑲嵌在東西主軸兩側,組成了東西向的工業走廊,稱為「瀏長寧製造產業帶」。

這是一條集聚財富的金色飄帶。

(長沙市產業走廊流金淌銀)

年紀大一點的湖南人記得,改革開放之初,長沙中意冰箱、韶峰電視是那樣的響噹噹,後來在市場衝擊下相繼偃旗息鼓。

1988年,長沙嘗試性地創建全市第一個開發區——長沙科技開發試驗區,也就是現在的長沙高新區。

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的東風吹拂湖南。長沙市委、市政府決定開發望城坡、撈霞、星沙3個經濟開發區,由此加速了經濟園區發展步伐。

從一片黃土到遍地廠房,到規模園區,到強壯的工業走廊……地圖上依稀可見歷史的痕跡。

(資料圖 來自網絡)

長沙經開區的前身是星沙開發區,就坐落在星沙,30多年來哺育了三一、遠大等一大批著名企業。長沙縣有一句經典:用1%的土地創造99%的財富。這個99%的核心能量,就在經開區。長沙縣今年已挺進全國五強。

長沙工業,從上世紀90年代工程機械一枝獨秀,逐步形成了新材料、工程機械、食品、電子信息、文化創意、旅遊、汽車及零部件7大千億產業集群,生物製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已構建覆蓋37個工業行業的完備生產體系。

不僅如此,一二三產業結構也從1978年33.3比44.2比22.5,變成去年3.6比47.4比49.0。別小看這組數字,差不多等同於城市格局「乾坤大挪移」!

第三產業佔比達49%,這是曾經多麼夢寐以求的事。

上個世紀80年代,五大商業百貨大樓以「五虎鬧長沙」而聞名遐邇,後來也陸續支離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五一路商圈、袁家嶺商圈、東塘商圈、紅星商圈、濚灣鎮商圈……像一個又一個玉盤,在長沙地圖上閃閃發光。僅新城區望城,就成長了4大商圈。

(資料圖 來自網絡)

那麼,第一產業佔比只有3.6%,是不是萎縮了?不用擔心,變小是相對的,相對於高速增長的二、三產業,她是「化作春泥更護花」。只舉一例:去年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達2060億元,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收入達520億元。

(長沙市特色農業「圖」上添花)

現代農業在省會,當有省會的特點。長沙地圖上,城市中心地帶,有近郊都市高效農業經濟圈;向周邊擴展,有中部保障性農產品生產經濟圈;東西兩頭,有遠郊特色生態農業經濟圈;另有5大農業試驗示範或科技園。還有,瀏陽大圍山一帶,正在形成百裡優質水果走廊;長沙金井一帶,培育百裡優質茶葉走廊;望城喬口一帶,流淌百裡優質水產走廊;天心暮雲、雨花跳馬一帶,繁榮百裡花卉苗木走廊;寧鄉中部一帶,播種百裡優質水稻走廊。這一切,同當地各種文化景點和自然風景一起,構成全域旅遊新景象。

數字講多了誰都不愛,但有些數字不得不講。改革開放之初,有一個宏偉的目標叫「翻兩番」。從1978年到2017年,長沙市地區生產總值從16.85億元增長到10535.51億元,翻了9.3番;人均GDP從370元增長到135388元,翻了8.5番。

數字越大,翻番越難。

孫悟空的筋鬥,也不過如此!

福祉之變

40年民生大充盈

長沙市委、市政府位置,地圖上甚為醒目。就在市政府廣場前,靠近嶽麓大道邊,有一塊用花卉組成的標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當然,標語牌在地圖上找不到,但這句話無時無刻不讓市民感受著。

美好生活,字簡單,容量無邊。

上世紀70年代,人們的生活追求縫紉機、手錶、自行車3大件,上世紀80年代變成了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上世紀90年代手機、電腦、摩託車,跨入新世紀,買車買房成時尚。

現在長沙市居民生活硬體怎樣呢?舉兩組數據。一、去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48元、農村居民27360元,居中部省會城市第一位。二、在全國35個主要城市中,長沙房價與收入比最小;城鎮居民人均自有住房建築面積45.5平方米,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位。

長沙連續10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連續10年,絕非偶然。

在總結改革開放40年偉大成就時,長沙市用了這樣幾句話,記者覺得既實在,又精彩:讓群眾「有活幹,多賺錢;有房住,住得好;有學上,上好學;好看病,看好病;有保障,享安康」。

(資料圖。劉莉 攝)

每當傍晚,只要天氣晴好,無論走到哪個小區,各種歡快音樂此起彼伏,大媽們翩翩起舞,用優美的節奏和線條書寫著美滿幸福的群眾文化生活。去年市裡舉辦「歡樂瀟湘·品質長沙」文藝匯演,群眾演員就有10萬多名。「讀有書屋,唱有設備,演有舞臺,看有影廳,跳有廣場」,成為城鄉文化新常態。

這有下裡巴人,還有陽春白雪。

長沙著力打造了一批高雅藝術殿堂,東岸「三館一廳」與西岸梅溪湖演藝圈交映生輝,河東馬欄山文創園與河西嶽麓山大學科技城遙相呼應……2016年長沙獲評「東亞文化之都」,2017年獲評「世界媒體藝術之都」。一張又一張世界文化名片貼上長沙地圖。

(三館一廳。圖:星辰拍客 一杯清茶 攝)

長沙市文廣新局與新湖南長沙頻道合作,發布全年高雅藝術演出海報,原以為每周也就一兩次,現在居然每周更新5次以上!

從1978年到2017年,全市人均公共文化投入增長228倍。

今年以來,長沙市委、市政府著力打造居民「15分鐘生活圈」,上學、就醫、購物、乘車、遊園、文化娛樂等,出門15分鐘搞定。

在長沙市地圖上,這會是多少個溫暖的「圈」!

辦證,曾是令人頭痛的事,改革的呼聲和步伐一直沒停。近年來,長沙市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從服務端破題,抓政務大廳建設;往需求端著手,抓網絡平臺建設;在滿意端發力,抓審批質量提高。開展「減證便民」行動,取消各類證明材料647項,實行「43證合1」,辦理時限由173個工作日縮減為7個工作日,提速96%。

提速,何止這些?

環境汙染,一直是令人惱火的事!湘江保護與治理,是省「一號重點工程」。長沙市大小河流水體,全部匯聚湘江。地圖上,清晰可見的湘江一級支流有6條:東岸有瀏陽河和撈刀河,西岸有溈水河、靳江河、龍王港和沙河。眾多二級支流和溝港渠塘縱橫連接,構成龐大水系。治水,必須從源頭治起,可這源頭也太多了!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範遠志 攝)

怎麼辦?全市設立市級河長9名、縣級河長106名、鄉級河長870名、村級河長2461名,村管小微水體片區河長5462名。所有水體責任全覆蓋,監管無盲區。

河水汙染,根子在岸上;大氣汙染,責任在地面。為了還百姓一個舒適、清爽、乾淨的環境,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胡衡華去年上任首抓戰役:打響藍天保衛戰!

市藍天辦專門建了一個微信群,每天發布全市各地工作措施和信息在10條以上。

這是一場水、陸、空全方位的持續戰鬥,艱辛而艱難!

省委書記杜家毫曾寄語長沙:湖南不靠海,不沿邊,走向世界靠藍天。

擴大對外開放,湖南主要靠藍天。

靠藍天,首先必須保護藍天。這就是省會擔當!

藍天是全球的,環境是人類的,幸福是大家的。這何止是省會擔當?!

來源:長沙發布 編輯:淵仔 校對:王聞揚

文明長沙

文明長沙

相關焦點

  • 在老地圖中品讀長沙的歷史文化
    在老地圖中品讀長沙的歷史文化 2018-08-18 11:47:30 [來源:長沙晚報] [作者:寧莎鷗] [編輯:劉暢暢]字體:【大 中 小】 古時長沙城的輪廓是什麼模樣?長沙的街巷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的?
  • 老地圖見證長沙40年成長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那麼,40年前的長沙是什麼樣子的呢?昨日,湖南地圖出版社向長沙晚報提供了一張收藏的1978年《長沙市交通圖》,告訴我們長沙40年來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城市地圖是記錄城市交通、資源等最直觀的寫照。記者昨日在湖南地圖出版社看到了1978年、1991年、2001年、2010年、2018年的長沙城市地圖,直觀感受了長沙成長的足跡。
  • 一眼40年!27年收集40多張地圖,他看著長沙「嗖」地一下長大
    據新華社報導,湖南地圖出版社註冊測繪師蔣連軍愛好地圖收藏,累積了40多張40年來多個版本的長沙城區地圖。23日,記者看到了這些地圖它們直觀呈現了改革開放40年來長沙城的變遷發展快來感受一下~蔣連軍小心翼翼地取出攤開一張顏色泛黃的「長沙交通圖」。這張他收藏的最早長沙城區版地圖。地圖上沒有出版時間,據他和專家依據地圖名稱考證,出版時間為20世紀70年代末,正值改革開放之初。
  • 中國經濟 站穩2020丨浦東30年滄桑巨變,成為全球企業「引力場」
    2020年,上海浦東迎來開發開放30周年這一年的1月7日特斯拉位於浦東新區的超級工廠首次向社會用戶交付新能源車型Model 3親臨現場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興奮地跳起了舞上海速度,太讓他驚嘆了!而實現這樣的大規模量產,特斯拉美國工廠用了5年時間。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建設速度,得益於浦東開發開放30年來,持續推動創新,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建設項目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廖瑋說:「我們召集了相關部門同時進行現場查看、現場服務,就不用各個條線再去單獨核查進行驗收,這也是我們綜合驗收上一個新的創舉。」
  • 改革開放40年長沙城啥變化?地圖對比讓你一清二楚
    新華網長沙11月19日電(張志昊、段羨菊)1995年,新華社記者推開了湖南地圖出版社的大門,採寫一篇通稿《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長沙地圖一年一換》,記錄了當時長沙城的變化,被《長沙晚報》刊載。一一晃23年過去,我們又來到已經搬遷新建的湖南地圖出版社,副總編、註冊測繪師蔣連軍懷著激動的心情,展示了他收藏的40多張長沙地圖,通過地圖對比,暢言改革開放40年中長沙城的發展變遷。  1979:城區局限於湘江東邊  第一張地圖泛黃老舊,而且沒有標識出版時間。
  • 改革開放40年|老地圖見證長沙樓市變遷
    紅網時刻11月15日訊(記者 戴丹)公交線路從15條增至200多條,市區的建成區面積「長大」約7倍,商品房經歷了從無到有再到遍地開花的過程……從1978年到2018年,在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間,長沙的城市建設、交通網絡、人居環境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所有的一切,全都被真實地記錄在了一張張地圖裡。
  • 老地圖見證長沙40年成長,市區建成區面積長大約7倍
    均為長沙晚報記者陳飛 攝  長沙晚報記者 鄧豔紅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成長印記,一座城市也有一座城市的成長印記。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那麼,40年前的長沙是什麼樣子的呢?昨日,湖南地圖出版社向長沙晚報提供了一張收藏的1978年《長沙市交通圖》,告訴我們長沙40年來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 獲選深圳模範人物的胡應湘:為全中國40年滄桑巨變自豪和驕傲
    【解說】近日,廣東省深圳市委和市政府對40名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進行表彰。香港合和實業有限公司主席胡應湘入選名單。胡應湘在10月15日接受採訪時表示,剛得知自己獲獎非常開心,更令他感到欣慰的是深圳改革開放後的飛速發展,以及全中國40年的滄桑巨變。【同期】香港合和實業有限公司主席 胡應湘(拿到這個獎)我高興得不得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靈臺:矮砧密植種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靈臺:矮砧密植種出「致富果」 2020-12-25 1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長江三峽歷史地圖集》全景式記錄三峽巨變
    本報訊 《長江三峽歷史地圖集》近日由星球地圖出版社編制出版。該書以211幅地圖、300餘幅圖片和20餘萬文字,全景式記錄了自史前時期至21世紀初,長江三峽地區的滄桑巨變。該書是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長江三峽地區歷史地圖再現研究》的最終成果。
  • 十年滄桑巨變 他們弄潮領航
    2010~2020年,十年滄桑巨變,家居行業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隨著房地產精裝的推行、整裝以及電商等新零售渠道的崛起,行業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十年間,他洞悉家居行業的滄桑巨變,發揮著橋梁紐帶作用,助推產業轉型升級。據了解,全國工商聯家具裝飾業商會的宗旨是服務會員企業,並堅持創新,促進行業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目前,該商會已有近萬家單位會員、團體會員與個人會員,基本形成了以家具、建材、家裝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網絡化交流平臺。
  • 全國黨媒網站總編齊聚 「零距離」感受山海鹽田滄桑巨變
    全國黨媒網站總編齊聚 「零距離」感受山海鹽田滄桑巨變 2020-12-25 0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耀平:雲嶺大地滄桑巨變的成功實踐
    原標題:雲嶺大地滄桑巨變的成功實踐——寫在雲南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中)   歷史連接著未來,現實連通著夢想。  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潮,開啟了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徵程,譜寫出強國富民的時代傳奇,鋪展開通往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道路。  時代的潮流勢不可擋。
  • 打造現象級「新中式」項目,建發房產的長沙樣本
    隨之而來的是"產品同質化"問題,從北京、上海、廣州再到長沙、武漢、成都等二三線城市的市場,無不是如此。如何打造兼具內涵與品質的新中式項目,並做到差異化?這些已是房企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尤其是在長沙等傳統文化深厚的城市,更需要賦予項目在地化特色。
  •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寧波舟山港 從河埠碼頭到...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寧波舟山港 從河埠碼頭到世界大港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10月06日 19:30 A-A+ 年的風風雨雨,改革開放成為中國發展進步和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這部仍然在書寫的歷史,總有一些印記給人以啟示和力量。
  • 時間給出了答案——央媒聚焦深圳經濟特區40年(歷程篇)
    40年來,深圳始終牢記黨中央創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意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路大膽探索、一路改革創新、一路快速發展、高歌猛進,迅速從一個落後的邊陲農業縣建設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成為我們國家最早實施改革開放的城市,也是影響最大、建設最好的經濟特區,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信息化史上的奇蹟,成為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精彩縮影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毛小偉:生豬養殖...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毛小偉:生豬養殖叩開「致富門」 2020-12-08 1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致富路上喜「羊...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致富路上喜「羊羊」 2020-12-08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巧手繡出新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巧手繡出新生活 2020-11-05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博今國際|深圳40周年「從此,今非昔比」攝影展盛大開幕
    滄桑巨變 創造世界奇蹟深圳,歷經40餘載滄桑巨變,昔日小漁村躍升,成為一座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2020年正值深圳40周年,也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迎來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際,不惑之年的深圳,在機遇和挑戰中不斷刷新記錄和創造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