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在清朝末年的魯濱遜

2021-01-08 伊閱君讀

《魯濱遜漂流記》自1719年面世以來,備受各國讀者的喜愛。迄今為止,各種版本已達700多種。該著於1902年譯介到我國,在過去的百多年時間裡,至少有100多種中文譯本刊印發行。而隨著譯者所處的時代不同,《魯濱遜漂流記》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應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1902年的譯本,看看與現在的譯本有什麼區別。

據記載,「魯濱遜」最由「錢塘跛少年」沈祖芬筆譯,稿譯成於1898年。經名師潤飾、資助,於1902年由杭州惠蘭學堂印刷,上海開明書店發行,書名為《絕島漂流記》定價洋二角。版權頁上署「著書者英國狄福;翻譯者 錢唐沈祖芬」。

譯者沈祖芬,杭州人,是個殘疾青年,故卷首署「錢唐跛少年筆譯」。據知,他三歲染足疾,行走不便,長大益甚,但他意志頑強,不以病廢學,日夜自習攻讀英文,二十二歲,已譯著多種。他在《譯者志》中專門提到「口人譯以和文,名《絕島漂流記》。茲用其名,乃就英文譯出,用以激勵少年」。

19世紀末的中國,清政府腐朽沒落,社會衰敗不堪;西方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危機四伏。以天下為為己任的文學從業者們,希望通過文化傳播以警醒、激勵民眾。因此沈祖芬在翻譯「魯濱遜」的過程中做了大量的刪減和修改。

1、強化了魯濱遜勇敢無畏的冒險主題,尤其對於魯濱遜的宗教信仰部分完全的予以刪除,以期魯濱遜符合勇敢開拓的精神,鼓舞讀者向未知世界進發,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2、削弱了魯濱遜個人主義色彩,增添了中國傳統道德理念。原文魯濱遜不顧父母勸阻冒險出海做生意,這是基於他自己的理想與愛好。譯文中修改為魯濱遜行期將近,離家時不忍、不舍又不得不離開的場面, 甚至還有往家裡匯錢的段落。以此使魯濱遜成為仁至義盡, 孝義崇高的道德榜樣。

3、原文中魯濱遜用殖民者的眼光,把島上所有一切分為「有用的東西」和「無用的東西」。按照這種理念去考量當時的清朝現狀,在西方列強的眼中,中國只有金銀財寶是對他們有用的,中國人豈不是和星期五一樣,從無用的土著被馴化成為有用的奴隸?因此,譯文把魯濱遜在島上的生活內容做出了大刀闊斧的刪譯,並加以粉飾,徹底刪除了原文中的殖民主義思想。

嚴格來說,沈祖芬的《絕島漂流記》已經是一個在原文基礎上另行創作的譯文本,但在晚清的社會環境下,做出如此翻譯也是一個愛國文人的精神體現。

近代知名學士高鳳謙(夢旦)在序文中稱讚沈祖芬道:「不恤呻楚,勤事此書,以覺悟四萬萬之眾」。他感慨道,一個身體殘疾患病的人都能「不自暇逸,以無負於其群」,那「四體皆備,儼然為完人者所以自處又當如何也」?

幸福的源泉

一字之差,我國近代文壇被誤會百年的兩個人

相關焦點

  • 名著導讀:《魯濱遜漂流記》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好書,叫《魯濱遜漂流記》。圖書簡介《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創作的一部長篇歷險小說,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四次出海,屢屢失敗,並遭遇風暴船隻觸礁,唯獨他一人辛存,來到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上,開始漫長而又艱苦的生活。種植農作物,搭建房屋,堅持在島上生活了28年,最後偶遇英國船回到原來生活的社會的故事。
  • 周末閱讀——《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丹尼爾笛福/著方圓--《魯賓遜漂流記》.mp310:15來自南安市廣播電視臺《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一部長篇小說,作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艱辛而漫長的孤島生活,刻畫出一個敢於冒險、勇於開拓的英雄形象。
  • 荒島求生的《魯濱遜漂流記》原來還暗藏哲學思考
    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國外經典閱讀名著《魯濱遜漂流記》,他的創作者是生活在18世紀的英國歐洲小說之父——丹尼爾笛福。說起笛福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是說起他的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幾乎人人都聽過、看過或者了解過這本書。1719年,這本書的第一版在倫敦問世,那時候的書名還不叫《魯濱遜漂流記》,叫什麼呢?書名為什麼會這麼長?
  • 戰勝困難、走出困境:學習《魯濱遜漂流記》,看看困境中的魯濱遜
    圖片展示:課題內容說明1.作者簡介:丹尼爾·笛福(1660-1731)英國小說家。以寫政論和諷刺詩著稱,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其他小說有《辛格頓船長》《摩爾·弗蘭德斯》《大疫年日記》等。3.課文品析(兩部分:梗概和節選)(1)梗概:①梗概的寫作順序:按照魯濱遜歷險的時間順序,介紹了魯濱遜「遇險上島」「建房定居」「畜牧種植」「救星期五」「獲救回國」的事情。②魯濱遜在荒島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怎樣解決的?
  • 重報小記者雲挑戰| 《魯濱遜漂流記》讀後感
    南岸區海棠溪小學六年級一班 劉俊良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想起魯濱遜能幹、沉著、冷靜的品質,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魯濱遜想走遍天涯海角,他反感家中的束縛,當上了一名水手。在一次的航海中,只有魯濱遜漂流到了一座荒島。
  •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學期第五課《魯濱遜漂流記》練習題
    一、文學常識填空《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是( ),是( )作家,( )奠基人,被譽為五、1、梗概指的是對作品內容的( )和( )2、這篇文章梗概部分按魯濱遜歷險的時間順序寫了( )( )( )( )( )等情景,突出了魯濱遜在惡劣的環境( )
  • 2018年讀書筆記·第31本丹尼爾·笛福《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一部小說作品,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因出海遇難,漂流到無人小島,並堅持在島上生活,最後回到原來所生活的社會的故事。一個人類戰勝自然,自己救自己的歷險故事。魯濱遜出生於一個體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見識一番。
  • 情感解讀《魯濱遜漂流記》:每具身體下,都是一個不甘平凡的靈魂
    我在海上漂流了這麼多天,實在夠了,正好安安靜靜地休息幾天,把過去的危險回味一下。參加工作以後,才明白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孤獨,其實大家都是如此。回想起在學校看的一本書,《魯濱遜漂流記》當時覺得這個主角很悲哀,沒想到自己也是這悲哀中的一人。
  • 六年級語文《魯濱遜漂流記》「故事梗概」與「節選」的閱讀理解
    英國著名作家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向我們講述了喜歡冒險和航海的魯濱遜在一次航海中不幸遇難,流落荒島,在惡劣的環境下,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頑強樂觀以及不服輸的精神,戰勝重重困難,在孤島頑強的生活了二十八年,最後獲救回到文明社會。
  • 我的世界:MC版「魯濱遜漂流記」,超百個島嶼的種子,不容錯過
    我的世界:超百個島嶼,MC版漂流記,這個地圖種子你不容錯過!一、超百個島嶼的種子迷戀在瀏覽國外MC論壇的時候發現有一位玩家提供了一個十分強大的種子,地圖種子為-5586021487156063192。為什麼說它強大呢?因為這個地圖種子包含了超過百個的島嶼,堪稱「MC版的魯濱遜漂流記」,你的生存將一直在各個島嶼之間穿梭。
  • RPG版魯濱遜漂流記《魔獸爭霸3》重製地圖擱淺詮釋孤島求生
    RPG版魯濱遜漂流記《魔獸爭霸3》重製地圖擱淺詮釋孤島求生 大概有許多人小時都拜讀過《魯濱遜漂流記
  • 「聊齋」夜叉國:一部清朝版的魯賓遜漂流記
    1、「清朝魯濱遜」海外歷險有個交州人徐某,是個商人。有一次他泛海經商,不巧遇到了大風,被一路吹到一個深山蒼莽的地方。他停好了船,帶上食物乾糧,便上岸搜尋。他走進山中,只見兩邊山崖上都是密密麻麻的洞口,裡面竟隱隱傳來人聲。徐某十分驚訝,他來到洞外,看到有兩個長著大眼睛、露出白森森牙齒的夜叉走出來,他們一邊走還正在吃著生鹿肉。
  • 跟著郵票去課外閱讀之《魯濱遜漂流記》(五)
    但是,魯濱遜要斷糧了,他被迫爬出了自己的家(牆上沒有門,用梯子)。他抱著槍,一路安慰自己那腳印是他自己的,為了堅定這個心理,他又去腳印那裡比了一下,結果比他自己的腳印要大,這下魯濱遜更害怕了。過了一段時間,魯濱遜清醒了,他動手建立了兩道圍牆,並在牆上開了七個小洞,把火槍安置在七個洞裡,並用架子支撐好,樣子像七尊大炮。當防禦工事建成後,魯濱遜終於感到有安全感了。
  • 清朝末年老照片,看看地主腳下踩的是啥,就知道那時地主確實有錢
    【清朝末年的婦女】清朝末年,動蕩不堪,內憂外患,時局的不穩定使這個落後的封建王朝更加的腐朽與破敗。當時的人們面對外來西方文明很少有人能夠接受,無論是官員還是普通農家都很排斥。圖中的婦女代表了那個時代婦女的形象,不過這應該是富裕人家女性。
  • 清朝末年到底有多窮?官員只能騎瘦馬下鄉,乞丐多如蝗蟲
    清朝末年,由於列強的侵略,清朝不僅賠償了大量的土地,同時還支付了巨量的賠款。而這些賠款,最終的賣單人都是清朝的老百姓們。但即便是這樣窮困,清朝的皇族們,依舊過著花天酒地、富貴一生的生活。就如光緒、慈禧等人的葬禮來說,雖然當時清朝負債纍纍,但依舊拿出半個國庫的錢財為他們送終。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的百姓們到底窮成什麼樣?
  • 初中語文名著匯總|《魯賓遜漂流記》
    《 魯賓遜漂流記》   Part 1   主要內容   作者概況   丹尼爾?笛福(1660—1731)被譽為「英國和歐洲的小說之父」,他的作品《魯濱孫漂流記》對英國和歐洲小說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 清朝末年老照片:圓明園內種莊稼,旗人女子叼著煙逛街
    清朝晚期國門已經被打開,經常會有外國的商人和傳教士到我國遊歷,他們用照相機記錄下了最真實的晚清 自從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和燒毀圓明園後,這裡就成為了一片廢墟,曾經美輪美奐的皇家園林早已沒有了往日的繁華,自從圓明園被燒毀後清朝統治者就不允許人隨意進入
  • 老照片:清朝末年直隸北部的人文風光,大魚在海岸擱淺
    今天為大家刊發的這一組老照片,記錄了清朝末年直隸省北部的人文風光。具體地點包括山海關、北戴河、昌黎,當時這三地均屬永平府。100多年前的歷史面貌與今天的實況相比,你能感受到多大的差距?昌黎城內打鐵的攤位。
  • 清朝末年老照片:大清門早已不在,臺灣總督府成為歷史,令人遺憾
    【大清門】這是一組來自清朝末年的老照片,很多建築在民國以及新中國建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消失殆盡。也有很多在國破家亡的動亂中見證了歷史,也同時成為了歷史的遺蹟,令人遺憾不已。比如圖中的大清門,就見證了晚清末年的多災多難,據說大清門牌匾的背後刻著大明門三個字,只不過如今這個老建築已經不復存在了。
  • 真實的魯濱遜:與船長爭吵被留荒島,每天吃羊肉燉龍蝦生活4年
    有這麼一個人,他在現實生活中,曾經親身經歷過這樣的遭遇:亞歷山大·塞爾柯克原本是一名船上的水手,後來在一次航行當中,與船長發生了一次非常劇烈的爭吵,被船長遺棄在荒島,長達四年之久,在這段時間裡,他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聞……對於亞歷山大·塞爾柯克這個名字大家或許不太熟悉,但是相信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