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遜漂流記》自1719年面世以來,備受各國讀者的喜愛。迄今為止,各種版本已達700多種。該著於1902年譯介到我國,在過去的百多年時間裡,至少有100多種中文譯本刊印發行。而隨著譯者所處的時代不同,《魯濱遜漂流記》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應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1902年的譯本,看看與現在的譯本有什麼區別。
據記載,「魯濱遜」最由「錢塘跛少年」沈祖芬筆譯,稿譯成於1898年。經名師潤飾、資助,於1902年由杭州惠蘭學堂印刷,上海開明書店發行,書名為《絕島漂流記》定價洋二角。版權頁上署「著書者英國狄福;翻譯者 錢唐沈祖芬」。
譯者沈祖芬,杭州人,是個殘疾青年,故卷首署「錢唐跛少年筆譯」。據知,他三歲染足疾,行走不便,長大益甚,但他意志頑強,不以病廢學,日夜自習攻讀英文,二十二歲,已譯著多種。他在《譯者志》中專門提到「口人譯以和文,名《絕島漂流記》。茲用其名,乃就英文譯出,用以激勵少年」。
19世紀末的中國,清政府腐朽沒落,社會衰敗不堪;西方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危機四伏。以天下為為己任的文學從業者們,希望通過文化傳播以警醒、激勵民眾。因此沈祖芬在翻譯「魯濱遜」的過程中做了大量的刪減和修改。
1、強化了魯濱遜勇敢無畏的冒險主題,尤其對於魯濱遜的宗教信仰部分完全的予以刪除,以期魯濱遜符合勇敢開拓的精神,鼓舞讀者向未知世界進發,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2、削弱了魯濱遜個人主義色彩,增添了中國傳統道德理念。原文魯濱遜不顧父母勸阻冒險出海做生意,這是基於他自己的理想與愛好。譯文中修改為魯濱遜行期將近,離家時不忍、不舍又不得不離開的場面, 甚至還有往家裡匯錢的段落。以此使魯濱遜成為仁至義盡, 孝義崇高的道德榜樣。
3、原文中魯濱遜用殖民者的眼光,把島上所有一切分為「有用的東西」和「無用的東西」。按照這種理念去考量當時的清朝現狀,在西方列強的眼中,中國只有金銀財寶是對他們有用的,中國人豈不是和星期五一樣,從無用的土著被馴化成為有用的奴隸?因此,譯文把魯濱遜在島上的生活內容做出了大刀闊斧的刪譯,並加以粉飾,徹底刪除了原文中的殖民主義思想。
嚴格來說,沈祖芬的《絕島漂流記》已經是一個在原文基礎上另行創作的譯文本,但在晚清的社會環境下,做出如此翻譯也是一個愛國文人的精神體現。
近代知名學士高鳳謙(夢旦)在序文中稱讚沈祖芬道:「不恤呻楚,勤事此書,以覺悟四萬萬之眾」。他感慨道,一個身體殘疾患病的人都能「不自暇逸,以無負於其群」,那「四體皆備,儼然為完人者所以自處又當如何也」?
幸福的源泉
一字之差,我國近代文壇被誤會百年的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