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8月18日電題:上海:「5G+工業網際網路」應用加速落地 業界共建智能製造「生態圈」
新華社記者陳愛平
隨著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工業網際網路」應用加速落地。
在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端數控裝備與智能製造技術集成驗證基地內,一臺高約3米、佔地約15平方米的數控工具機嗡嗡作響。連接工具機的電腦屏幕上,機器振動幅度曲線實時推進顯現,這是「5G+工業網際網路」應用之一,能更好地監測和驗證工具機穩定性。
產線驗證區的工具機內設置了38處傳感器,如果工具機出現故障,設備振動幅度等傳感器採集到的信息就會發生變化。參與相關應用部署的中國移動(上海)產業研究院項目經理姜虎成介紹,這些信息都是高頻數據,單個傳感器每秒鐘就可能產生數兆的數據,數據傳輸還需完整流暢不能「丟包」,5G網絡大帶寬和低時延的特性恰好能滿足產線監測和驗證需求。
依託中國移動自主研發的邊緣計算網關和工業邊緣計算管理平臺,動態信號採集分析系統將採集到的數據經過網關側過濾後,通過5G網絡實時上傳到邊緣計算雲平臺分析處理。
在這處約1萬平方米的廠房裡有很多「5G+工業網際網路」應用:接入5G網絡的3臺AGV小車分別能自動拾取、搬運材料及送檢產品;工廠引入數字孿生系統,實時反映部分生產線的運作情況;接入5G網絡的攝像頭實時採集工廠場景並上傳至安防平臺,及時提醒相關人員安全著裝等;引入企業專網,位於上海臨港和山東棗莊的兩處工廠可以實現時延為毫秒級的視頻通信。
數據顯示,目前上海已推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汽車、鋼鐵化工、航天航空等重點領域300多家企業創新工業網際網路應用。未來三年內,上海將打造10個「5G+工業網際網路」先導應用。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餘曉暉說,我國工業網際網路應用在垂直行業的覆蓋更加全面,行業工業網際網路應用模式和特色路徑逐步形成。例如,裝備和電子家電行業注重設備資產管理和生產過程管控,原材料行業進一步聚焦設備管理與資源配置優化,等等。
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數位化總監唐水龍說,「5G+工業網際網路」還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交大智邦主要業務為面向汽車動力總成的智能加工製造裝備、數位化生產線以及智慧車間的研發等,但諸如「5G+數控工具機」「5G+AGV」等應用可以部署在更多製造業領域。
「此外,在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支撐下,企業降本增效的具體需求、其最新產品和解決方案等信息都可以及時共享。這不僅能幫助更多中小企業找到新的商機,也有望改善甚至顛覆傳統工業生產流程,助力產業升級。」唐水龍說。
我國智能製造「生態圈」正在不斷豐富和擴容。7月在滬舉辦的「2020全球工業智能峰會」上披露的數據顯示:我國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五大頂級節點持續穩定運行,標識註冊量突破40億,具有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平臺超過70家,基礎電信企業和工業企業開展的「5G+工業網際網路」在建合作項目超過600個。
各地政府部門、企業、研究機構、學校等跨地區、跨行業深入合作。例如,中國移動(上海)產業研究院等參與建設洛陽綜合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該平臺承載洛陽地區工業設備、系統、工藝參數、軟體工具、企業業務需求和製造能力等工業資源的網際網路匯聚共享。
唐水龍認為,推動「5G+工業網際網路」應用加速落地還需進一步提高廣大中小企業積極性。一方面,降本增效是企業技術改造的最大動力來源。另一方面,相關服務和技術提供者也應更好地解決中小企業對「上雲」後數據安全的顧慮。
業界認為,「5G+工業網際網路」的試點與建設還要避免「一刀切」。各地要通過科學引導,抓重點、抓時效,提高更多企業的認知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