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文匯APP》報導 今天傍晚,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名單揭曉:由科學家哈維·J·奧爾特、麥可·霍頓以及查爾斯·M·賴斯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C型肝炎病毒。
「病毒對人類的影響很大,但C肝確是病毒性肝炎中唯一一種可以通過藥物治療達到臨床治癒的一種疾病。這意味著人類在攻克C肝病毒這條道路上已見曙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感染科主任謝青接受文匯報記者採訪,第一時間從專業角度對今年的諾獎做了解讀。
作為全國C肝診療示範點,瑞金醫院一年要收治400至500例患者,佔了全市近半數。
那麼,這一疾病的治癒率如何?面對記者的提問,謝青自豪地表示,「幾乎可以說,篩查一個、診斷一個、治療一個、治癒一個。」
C肝的疾病進展往往伴隨著三部曲:慢性C肝、肝硬化、肝癌。
80至90%的急性C肝患者均會發展成慢性C肝,病毒持續留存於體內,無法自行消滅,「倖存者」極少。
「C肝的獲得與輸血、吸毒、透析、有創檢查等暴露因素密切相關。」謝青說,愛滋病與C肝有著共同傳播途徑,因此愛滋病患者往往合併C肝病症。
與此同時,我國C肝區域流行率呈現不均一性,醫療欠發達地區流行率相對較高,而在北上廣等醫療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流行率低於0.43%。
謝青說,在臨床上,C肝患者往往兩極分化嚴重,一類患者覺得自己得了病不要緊,另一類則異常恐懼,認為自己遲早會患上肝癌。
「事實上,近些年來,研究者對C肝的認識越來越深,基於此研發的泛基因型靶向藥物安全性、療效、可支付性都十分樂觀。」她認為,癥結在於,大眾對疾病缺乏認知,科普宣傳很重要。
「由於大部分感染者沒有明顯的症狀和體徵,C肝又被稱為『隱匿的殺手』。」謝青提醒,有C肝暴露因素的大眾可在檢查肝功能外,進一步檢查C肝抗體,若抗體陽性,再進一步核查C肝核酸。
與新冠病毒一樣,C肝同樣講究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
謝青認為,抗擊C肝,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如此才能達到世衛組織的目標: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新發慢性B肝和C肝減少90%,B肝和C肝死亡率降至65%,慢性B肝和C肝治療覆蓋80%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