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今年國慶、中秋長假期間,國內旅遊市場的強勢復甦對拉動消費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關係中,國內大循環要求深刻調整分配關係。
10月8日,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國慶假期1~7日,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6.18億人次,同比恢復79.0%;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543.3億元,同比恢復69.9%。國內旅遊市場復甦態勢強勁。
在目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今年國慶、中秋長假期間,國內旅遊市場的強勢復甦對拉動消費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關係中,筆者認為,國內大循環要求深刻調整分配關係。
擴大最大消費
一個國家的分配格局是其分配關係的體現,具體反映各社會主體的所得以及各自的佔比。國內生產總值(GDP)有以下三種統計方法:最常見的是支出法,其次是生產法,還有反映分配格局的收入法,即:GDP=勞動者的工資+資本所有者的利息+土地所有者的租金+企業利潤+企業間接稅+資本折舊,就可以反映各社會主體的所得以及各自的佔比。
在我國的統計實踐中,收入法計算的GDP分為四項: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除固定資產折舊,其他三項基本對應居民所得,政府所得和企業所得。
國內大循環要求擴大最終消費。居民最終消費主要源於勞動所得,大致等同個人可支配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首先取決於經濟增長,同時與分配關係和分配格局有關。也就是說,在既定的產出總量即GDP中,個人可支配收入佔了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居民的消費能力。在回答個人可支配收入佔GDP比重之前,需要了解從GDP到居民可支配收入有哪些減項。GDP減去折舊為國內生產淨值;國內生產淨值減去間接稅(如增值稅,稅負可以轉嫁的各稅種)為國民收入;國民收入減去公司未分配利潤和企業所得稅,再加上政府給居民戶的轉移支付和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得到個人收入;個人收入減去個人所得稅為個人可支配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由消費和儲蓄組成。
可見,從GDP到居民可支配收入,最大的減項是稅收,包括間接稅和直接稅;其次是公司未分配利潤和折舊。因此,影響一國(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佔人均GDP比重高低的最重要因素是稅收。
增加源頭動力
受城鄉二元結構等因素影響,2013年以前,我國居民收入統計是按照城鎮和農村分別進行的。在2013年的統計公報中,首次公布城鄉統一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數據。2013年,我國人均GDP為43684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2019年,我國人均GDP為70892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733元。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佔人均GDP的比重提高了1.43個百分點。可見,分配關係的調整是極其艱巨和難度很大的事情。
人均GDP水平反映一國(地區)的經濟實力,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則反映居民的購買力,即直接獲得的福利水平。在同等人均GDP水平條件下,人均可支配收入佔比高,意味著居民獲得了更多的可由自己支配的福利。一般來說,這個佔比相對較高,一方面意味著企業和居民稅負較輕,另一方面,表明居民從經濟增長中獲得了較高的福利,進而說明,經濟發展的質量比較高。
在國際比較的意義上,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佔人均GDP的比重偏低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設置一個「小目標」:通過若干年的改革與發展,將這個比重提高到60%的水平。
一個時期以來,在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的過程中,我國逐步減稅減費的態勢已經形成,從結構性減稅到普遍性減稅亦是可以期待的。為了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尤其是民營經濟的不斷增長,以及它們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增加,減稅降負是至關重要的舉措。
與此同時,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基於國內大循環的要求,進一步推進包括個人所得稅在內的稅制改革,既減輕市場主體的負擔,也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為國內大循環增加來自源頭的動力,亦將提上改革分配關係的重要議事日程。
來源:2020年10月8日《每日經濟新聞》
【 更多教授觀點】
★ 教授觀點| 交大安泰陳方若:改變知行分離,要讓教授們擺脫「成功的詛咒」
★ 北大光華陳玉宇:結構變化中的企業之道
★北大國發教授楊壯:西方領導力的實質
★魏江:商學院要讓企業家多學點「無用之真理」
★ 做空制度如何適度監管?清華五道口張曉燕教授相關論文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
★ 北大光華馬力:中美談判陷入膠著,美國到底想要什麼?
★ 復旦大學EMBA教授鮑勇劍:危機問題有「八難」,管理者如何應對
★ 胡捷:美國經濟能否緩慢復甦,疫情二次暴發成最大隱憂
★ 黃毅:全球化為什麼不是消亡,而是重構?
★ 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邱慈觀:ESG評級應該萬流歸宗嗎?
★ 教授觀點 | 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吳飛:熱銷的明星基金真的值得被追捧嗎?
★ 教授觀點 | 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項兵:企業不要把社會責任和盈利對立起來
★ 教授觀點 | 袁志剛: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深層矛盾和基本走勢—從零和博弈到正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