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大家在咖啡館裡討論。青年報記者常鑫攝
一個是位於大學路上的永不打烊的IPO Club,另一個是駐紮在以張江男著稱的張江園區的i Talk沙龍,這是目前上海現存的為數不多的基於咖啡沙龍模式存在的「創客空間」。在這樣一個空間,一杯咖啡代替了租房創業的各類開支。每天,都有聽不完的創業故事和慕名而來的投資人。在一場又一場的沙龍活動裡,咖啡沙龍為創客們提供創意碰撞的機會。
為創業者提供一個24小時的「咖啡空間」
工作日的下午,位於錦嘉路88號的IPO咖啡館裡,幾張桌子被「霸佔」,幾席沙發上坐著激烈討論的創客。咖啡館的主人王俊坐在角落裡,注視著這一切。
「我們這裡有個創客是做O2O的,想做地鐵的推廣,恰好早上來了地鐵快線的人。我們就可以牽線,給他們交流的機會。」咖啡館裡人來人往的頻次高了,這樣的偶然時常會發生。
開創業咖啡館一開始是10個人的事。2010年的上海,還沒有「網際網路+」,創客空間也並不風靡。王俊和他的小夥伴們卻「一往情深」地想開一家以創業為主題的咖啡館。10個人一起出資100萬元,找場地、找設計師、籤下租賃合同、準備裝修,連咖啡館的名字也起好了,叫「愛塔」。萬事俱備,卻發現10個人沒一個能全職管理咖啡館的。他們打算聘請一個CEO專職經營咖啡館,幾經周折找到了一個名為陳虎的職業經理人,因為意見向左,陳虎出去單幹,開辦了享譽一時的愛塔咖啡。但好景不長,愛塔咖啡堅持不久就倒閉了。
咖啡館計劃就此擱淺。一日,王俊路過大學路上的IPO咖啡館,這家咖啡館由瑞安地產管理,員工朝九晚五,定時上下班。白領下班了,他們也下班了。因為這一份對創業咖啡館的執念,王俊義無反顧地又「撲」了進去。
「以前創業就是為了掙錢,一切都按部就班,結婚生子買房買車。現在覺得還年輕,希望做更有意義的事。」要兼顧以前的生意與咖啡館顯然精力不濟。從2014年5月開始毅然成為全職咖啡館老闆。
作為一名在商海沉浮多年的創業者,王俊曾遭遇過深夜無處可去的困惑。從去年11月開始,他將營業時間更改為24小時。全天派人入住在咖啡館裡,創業者有需要可通宵達旦地在館內臨時微辦公。
去年此時,他是一個年入幾十萬的創業老闆,轉讓公司,全職接盤IPO咖啡館後,老婆開始擔心起老公的生計。「開這個咖啡館怎麼能賺錢?」
搭建為創業者服務平臺的創業咖啡館,首先自己就要過創業這一關。但過關的時間比王俊想像中的要漫長。沒有資源和人脈,信息不對稱。王俊邊組織沙龍活動邊摸索,「很多人會定義我們是咖啡館,其實我們的內涵與咖啡沒有太多關係。主要是為創業者提供資源和對接,解決困難,方便他們交流。這就好比哈密瓜名曰哈密,但不產自哈密一樣。」
取消入場門檻成為創客們的「媒婆」
現在的IPO咖啡館,平均一月要辦60餘場沙龍,算下來平均每天兩場。投入很多,入不敷出。IPO咖啡館會不會像愛塔咖啡一樣面臨倒閉?在盈利模式這一問題上,王俊一直沒有想明白。
從去年10月份開始,隨著知名度越來越高,一些企業陸續找上門提供贊助,希望做技術推廣和活動。咖啡館也陸續有了一些贊助收入。另一塊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增值服務,咖啡館可以為創業團隊代做媒體發布會。咖啡館還為創客們提供各種支持,迄今,通過咖啡館幫忙註冊的公司有100多家,通過咖啡館代找辦公室的有30多家。
原本,咖啡館的沙龍活動入場費是每人50~100元不等。從上個月開始,收費取消了,讓資金緊缺的創客能零門檻獲得交流的機會。
「將來,我們還會將沙龍的模式拓展到長三角,專注於晶片領域的上下遊產業鏈。」王俊介紹說,經過一年多的積累,咖啡館針對創客的核心需求,即找錢、找人、找空間,幫他們處理商業計劃書、對接投資人,這一服務目前沒有收費。「對於初創者來說,他們在尋找投資人時可能兩眼一抹黑,如果不了解這些機構。效率不高,不匹配,見了也白見。其實投資機構也分領域,也有偏好,我們合作了300多家投資機構,知道每一個機構的主投領域,大致有多少額度。我們幫他們來梳理。現在已經有很多投資人慕名過來。」
王俊認為,咖啡沙龍的運營正在走上正軌,因為聞到好的項目,投資人會嗅上門來,投資人來了,創業者自然也會來,逐漸形成了良性循環。「我們在做的是建設創業生態珊瑚礁。」
前不久,IPO咖啡館和中國銀行、政府籤訂結構框架,通過咖啡館創客們可以免掉不少原本要支出的費用。咖啡館還孵化了一個招聘團隊,創始人康康原先在四樓辦公,只有幾個工位,現在已經發展到十幾個人了。
「這個市場太大,還談不上競爭。」IPO咖啡館經過前期的摸索,已經打出了自己的套路:第一種是每周末舉行開放式的項目路演,一般有三四家投資機構、三五十名創業者參與;第二種是閉門的項目路演,一家投資機構每次看3~5個項目,這樣就能避免開放式路演聊不深的缺點,雙方面對面雙向選擇;第三種是開展技術主題的沙龍,探討技術難題。此外,咖啡館每周還設法律開放日、媒體開放日等。甚至還打造了IPO智囊團,一個創業者提出自己的困惑,由10個行業的專家幫忙出主意等。
[相關案例]
將技術變成成功的創業
主戰場在張江的「i Talk」沙龍是由中科院計算所上海分所所長孔華威等人發起的,這幾年,它的陣地逐漸轉移到IC咖啡館。
正在芬蘭訪問的孔華威給記者發來微信,詳解了「italk沙龍」的運作。
「我集合了幾位計算機教授博士的資源優勢,張羅起沙龍。一開始在自己的會議室,每次10多人,每周三一次,不影響大家周末。到了十多期後,有一段工作忙,耽擱了下來,沒想到大家主動打電話詢問下一期的主題。於是,沙龍繼續了下來,改為兩周一次,每一次的流程也固定了。通常是創業者講30~40分鐘,接下來是一個多小時的討論,投資機構也可以一起參與。」
經過7年的發展,iTalk沙龍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據孔華威估算,這些年參與的人次累計達到1.5萬,去掉重複的,也有9000多人參加。
「沙龍的本質是促進技術和商業之間的循環,我們的核心主題沒有變,即將技術變成成功的創業故事,吸引風險投資。」孔華威說。
在沙龍的志願者、中科院計算所上海分所副所長張洪為心目中,參與沙龍活動的大部分是在行業裡嶄露頭角,有影響力的人。還有一些參與者即將創業,希望看看行業裡領先一步的人是怎麼想的。「沙龍活動已經開展180多期了,不同於標準的孵化器,沙龍創始人不會介入企業的運營。只是提供一個場所,希望有影響力的人來影響其他人。相當於一個頭腦風暴的場所。鼓吹新思想、新潮流。」
[點評]
教育部全國大學生創業培訓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超星數字創業學院院長李肖鳴
以創客為目標客戶的咖啡館,它的主題應該緊緊圍繞創客的需求做文章。在國外咖啡館都有主題,有的是自駕遊,有的是創業。創業型的咖啡沙龍可定期發布創業課程,舉行各類分享會,增加客戶的黏性。它的盈利模式很靈活,可能沙龍不花錢,但要消費,也可能消費不花錢,但要為沙龍買門票。
以IPO咖啡館為例,在這裡,一杯咖啡就可以待一天。咖啡館既可以針對初創業者,也可以針對已經創業的,可以對創業者進行細分。它必須要增加創業服務的功能,最好和政府合作,獲得政府補貼,生成孵化基地,這一模式還是很有前途的。
中國電子商務JD聯盟秘書長,中國移動商務應用聯盟主任邵明
咖啡沙龍模式的存在主要是基於一個生態圈。創客們社會資源不太多,需要通過這一平臺找到投資方。在寬鬆的氛圍下,兩者自然對接,消除了信息不對稱,提供了一個相互融合的平臺。作為咖啡館可以每次設定主題,更加有效地匹配信息的藕合度。它起到的是類似於中介、媒婆、中間人的作用。
增值性的服務很重要,咖啡館資源整合的能力直接決定了這些初創項目的存活率。希望咖啡沙龍能將生態圈建立得更為完善,一旦成熟,就可以在不同區域做連鎖經營。
(來源:青年報 範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