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妻是同林鳥,大難臨頭並非各自飛
馮夢龍《警世通言》中有句話,「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從字面意思理解,夫妻看似一家人,在沒有遇到事的時候,大家一起相互生活,一旦有大難臨頭,還是各顧自己。
這句話往往被後人斷章取義地誤解,認為這是人性或者社會的真諦,是所有夫妻的通用法則。但是馮夢龍寫這句話的意思,是對他本人講故事的總結,是對那些不能共患難夫妻的貶斥,並不是一個普遍適用的社會道理。
而相反,只有經歷過大難的同林鳥,才能理解那種情感的真實和珍貴,也才最懂得珍惜這份情感,原因無他,因為經歷了考驗才顯得真實。在這方面,上至王侯將相,下至街頭巷尾的平凡百姓,都無法避免。
可是,相比普通百姓來說,夫妻共同生存的那片林子也許算不上好林子,而即使要遇到所謂的「大難」,也不見得有多大,因為普通百姓夫妻之間日子過得好和壞的落差並不大,相互之間的關係反而顯得牢固。
可是,皇室貴胄則大不同,他們的生活極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而一旦大難則可能人頭落地,因此對他們來說大難臨頭後的選擇,比普通百姓艱難得多。
唐代兩個皇帝,唐中宗和唐懿宗,經歷了大難夫妻相依為命,最終苦盡甘來的日子,卻為人詬病,這就有失偏頗。
二、唐中宗一家三口的大難經歷
唐中宗李顯剛成為皇帝不到一個月就被武則天所廢。三個月後李顯一家人被貶到偏遠的房州(今湖北十堰),這是個直到現在都山高密林的地方。李顯從繁華的東都洛陽被貶到這個偏遠之地,不僅面臨豪華到貧困的生活落差,更有著隨時死的恐懼。
歷史上被廢皇帝的結果,從來只有一個,就是被殺。
李顯在當時武氏家族弄權,對唐室子弟大加殺戮的恐怖之下,等待他的命運只有一個,就是死。事實也是如此,酷吏來俊臣一直在誣陷他,幸而武則天沒有聽。
李顯生活在隨時有性命之憂的恐怖陰影下,他最怕見到東都來的人,每有東都來人,他就想自殺。李顯無數次想自殺而最終還活著,普天之下,他要感謝一個人,就是和他一起落難的皇后韋氏。
韋皇后是個有眼光而樂觀的女人,她勸李顯說:「禍兮福所倚,苦難的日子不會長久,光明就會到來,你要活著,你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就這樣,李顯從公元684年的光宅元年被廢,到公元697年的聖曆元年又回到東都成為皇太子,和韋皇后做了十三年相依為命的患難夫妻。可以說,沒有韋皇后,就沒有唐中宗李顯。
在李顯和韋皇后最苦難的日子裡,他們最小的女兒安樂公主出世了。這個最年幼的女兒又帶給了李顯心靈的慰藉和堅強,他脫下自己的衣服裹住這位來到世上,和自己一起經受苦難,還不知能否見得到明天的太陽的嬰兒,取名叫裹兒。
經歷了世態炎涼的李顯自覺對韋皇后無以為報,他只能用將來對韋皇后承諾:「日後我一旦見了天日,我絕不會限制你做任何事」。李顯對韋皇后用「見天日」之詞,說明他們過的是如何一個暗無天日的生活,在這樣的狀態下,他們所說的一切都是憧憬。
可是,事實確實翻轉了,李顯又成了皇帝,他沒有辜負自己對韋皇后的承諾,對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成了縱容。
韋皇后和武三思在御床上玩雙陸棋,身為皇帝的李顯在旁邊為之點撥,歡笑聲傳出老遠。李顯還給房州出生的安樂公主開府,讓她任命自己的官吏,把安樂公主寵信得不知天高地厚。
安樂公主不是個好公主,她買爵鬻官,甚至常常自己寫敕書,蓋住文字讓唐中宗李顯籤字。李顯居然真的不看,他「笑而從之」。安樂公主膽子越來越大,竟然提出要做皇太女的要求,做起了女皇的夢。
無獨有偶,過了近160年以後,另一個皇帝唐懿宗李漼做著和李顯幾乎同樣的事。
三、唐懿宗一家三口的大難經歷
唐懿宗李漼是唐宣宗李忱的長子。李忱是個強勢皇帝,他在成為皇帝前,裝了37年的傻,成了皇帝之後才得以恢復自己的本來面貌,因此他的童年,少年和青春期都處在不正常的狀態下,這使得他本人有非常猜忌的心理,這樣的猜忌也落到了他的長子李漼身上。
唐宣宗權力欲望強烈,他擔心立儲後大權旁落,因此「久不立儲」。唐懿宗李漼是長子,又深為唐宣宗忌諱,為防李漼,唐宣宗不僅不建立東宮,還把他安排在各王子住的普通住宅十六宅。
唐宣宗有十一個皇子,身為長子的李漼既受到猜忌,也就讓其他王子看到了機會,他本人自然也生活在了恐懼中,因為一旦他的某個弟弟做了皇帝,他這個身為長子的,大概率只有一死。
有如此的壓力,李漼身體就不會好,他常常得病,而且一犯就是重病,這時候給他溫暖的,是和他相依為命的郭淑妃。
郭淑妃幼年時就進了李漼府邸,當時的李漼還是鄆王。當李漼受到猜忌,心中又憂又怕時,是郭淑妃一直陪伴在他的身邊,安慰和照顧他。每次李漼犯病,郭淑妃必定陪伴在他的床前,為他求醫,伺候他喝藥。也就是在這段時間,郭淑妃為他生了一個女兒,就是同昌公主。
李漼能熬過在十六宅時期的苦難日子並終於成了皇帝,全得郭淑妃之力。在這段根本看不到希望的日子裡,李漼和郭淑妃成了患難夫妻,他們的女兒同昌公主成了他的精神寄託。李漼和郭淑妃一家三口就這樣提心弔膽,朝不保夕地生活十年,好在終於熬過來了。
李漼登基成了唐懿宗後,對患難期間相依為命的郭淑妃及女兒同昌公主極為寵愛和縱容。
在唐懿宗李漼縱容下,郭淑妃的生活淫靡,甚至和女兒共享一夫。
同昌公主下嫁時,唐懿宗李漼傾宮中珍玩為陪嫁,連公主家的窗戶,箕筐等都是金銀材料。同昌公主不治而死後,唐懿宗殺了翰林醫官二十餘人,將醫官親族三百餘人下獄,甚至還免了宰相。除喪後,唐懿宗和郭淑妃又令樂工製作《嘆百年》舞曲,數百個舞者都帶著貴重的珠翠首飾,曲終後地上滿是舞者掉落的珠翠。
四、如何看待唐中宗和唐懿宗兩人的行為?
唐中宗和唐懿宗兩人對妻子和女兒的縱容行為,受到後人一致的強烈譴責。這些一味譴責的人,不是高高在上的虛偽,就是不理解同患難的意義。
其實對唐中宗和唐懿宗的做法,要從兩個方面理解:
1、患難與共的夫妻兒女情
中華文化中,對兄弟之間的情義是一邊倒的支持,在這方面,兩部名著《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已經闡述到了極致。
為了同年同月同日死,劉備不惜將全國之精華毀滅於夷陵之戰,他本人也死在白帝城,這樣不惜毀滅國家也要報私仇的舉動,被稱為義氣的最高境界;而水滸一百單八將,各個有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價值觀,這被稱作英雄和好漢。
唐中宗和唐懿宗兩人在最艱難的時刻,妻子對他們不離不棄,細心照料,也得以渡過了人生最低谷,正是由於共患難的妻子兒女,讓他們擺脫死亡獲得重生,他們最應該感謝和善待的就應該是自己的妻子兒女。
從這方面來說,唐中宗和唐懿宗對自己的妻子和兒女的關愛和縱容,是應該得到理解的,他們是好丈夫好父親。
2、家庭和國家,道德和法律的關係
唐中宗和唐懿宗不僅僅是丈夫和父親,更還是國家的君主,因此他們不僅對妻子兒女有責任,更有對天下蒼生的責任。為此,唐中宗和唐懿宗二人對各自妻子和女兒行為的縱容應該有底線,這個底線應該符合當時的道德和法律要求,一旦超越這個底線,做丈夫和父親的都在責難逃。
唐中宗和唐懿宗為後世詬病的原因其實也在於此,他們以為自己虧欠妻子兒女太多,卻拿著國家利益為自己做補償,這就是混淆了私人和國家的關係。
唐中宗李顯對韋皇后所說的不會限制她做任何事的話,如果放在自己家裡自然是一個溫馨之語,可是擴展到家庭以外,侵犯了外人的利益甚至國家利益,就是一個惡語。
事實上,正因為李顯無底線的縱容,才使得他本人被最終被利慾薰心的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毒死,而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最終死於李隆基之手;正因為唐懿宗的無底線縱容,才使得郭淑妃生活淫靡。
唐中宗和唐懿宗想做好一個好父親和好丈夫,可是他們的行為卻成了無底線的縱容,更忘了自己還有一個皇帝的身份,於是,他們的家庭事務影響到了國家。
因此,對唐中宗和唐懿宗要一分為二地看,不能一味譴責,自然也不能表揚,對兩人的愛心表示理解,而反對二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