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李媛 北京報導
12月16日上午,藍月亮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月亮」)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成為內地大型日化赴港第一股,股票代碼為 「06993」。公告顯示,藍月亮全球發售約7.47億股股份,發行價格為13.16港元/股。募集資金將用於業務擴充、產能設備、洗衣服務、提高品牌知名度、渠道分銷、研發、信息技術建設等。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藍月亮選擇上市且選擇在港股上市,是其全球布局的開端。做國際化品牌,做中國品牌在世界舞臺的代表,是藍月亮作為國貨之光的責任所在。在行業高增長和資本國際化的雙重加持下,藍月亮未來可期。
「破局」歐美巨頭拱手相讓的機會
作為藍月亮最早、最大機構投資人,高瓴資本早在2010年就以4500萬美元獨家投資藍月亮的A輪融資,並於2011年追加103萬美元。藍月亮創始人兼CEO羅秋平「做中國最好的民族日化品牌」的使命感,正和高瓴資本的長期價值投資理念相契合,大道至簡,高瓴資本也一直致力於通過科技創新助力實體經濟,實現產業升級。
事實上,藍月亮與高瓴資本背後的資本故事也同樣耐人尋味。2008年,很多中國基礎消費品領域被跨國公司佔領,其中寶潔和聯合利華佔領了家用洗滌市場。
當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海外求學歸來,並於2005年創辦高瓴資本時發現,雖然超市裡滿貨架的日化用品幾乎都是他熟悉的國外品牌,但他卻怎麼都找不到已經在美國用慣了的洗衣液。
高瓴資本在研究中國消費品時,發現本土企業更有機會抓住消費品升級這一趨勢。於是,張磊就找到了當時做洗滌劑的羅秋平,鼓勵他做洗衣液。投資就是投對人,先尋找和最好商業模式契合的最好創業者,再一起發展。
2008年,高瓴資本在消費品領域做了大量研究,發現了非常奇怪的一點——聯合利華和寶潔當時在海外的所有日化產品中,有個品類佔其市場份額最大,但在中國卻根本沒有這個品類——這就是洗衣液。高瓴資本與寶潔和聯合利華探討,得到的答覆是寶潔和聯合利華在世界各國發展多年,總結出一條規律——只有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國家的洗衣行為才會從洗衣粉轉向洗衣液。而當時中國人均GDP不到5000美元,所以他們判斷中國市場還沒有準備好。
但是高瓴資本方面認為,中國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消費層級差異非常大,不能按平均數來看。而有數據顯示,當時國內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的人口基數已經超過2億人。張磊當時就判斷,中國完全具備了做洗衣液的市場。
這是一個國外巨頭還沒有發現的市場,一度在中國呼風喚雨的外資日化巨頭們也有走錯棋子的時候。在衣物洗護市場上,外資兩大巨頭聯合利華和寶潔佔據了大半江山,正當他們把矛頭對準新興的立白和納愛斯的洗衣粉、洗衣皂時,全然沒有想到,當時中國的洗衣液市場還是一片藍海。那個時候,洗衣液在國內還是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銷售額在全部衣物洗護中的佔比甚至不到5%。回國之後買不到洗衣液的張磊,洞察到了洗衣液消費升級的新機會。
上市背後的資本長情
看到了機會的張磊,並沒有找已經在衣物洗護市場站穩腳跟的公司合作,堅信「守正用奇」思想的他,出其不意地選擇了一個從未涉足洗衣液行業的公司——藍月亮。當時的藍月亮,已有十幾年的歷史,但從來沒有做過洗衣液。2006年,當張磊第一次見到創辦藍月亮的羅秋平夫婦時,他們正在銷售洗手液,張磊與兩人保持了聯繫。
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投資經歷,因為開發新品類,就意味著從頭再來,未來是不可知的;要投入也必然會影響現有贏利,必然有風險。那時藍月亮作為國內洗手液的老大,公司持續盈利。張磊就說服羅秋平夫婦佔住洗衣液這個品類,很可能有機會成為中國的一個日化巨頭。羅秋平夫婦都是大學化學老師出身,本身就是理想主義者,一直都想做個真正的「好產品」,和高瓴資本一拍即合。但羅秋平表示:「沒問題,我願意嘗試。這也是我們的一個理想。但怎麼做?我們沒有錢。」張磊回答:「既然這個生意是我說服你做的,那我投資,咱們就一起上,我也承擔風險。」
在高瓴資本的建議下,藍月亮改變戰法,投入大量資源到市場培育上,通過在自己的網站和百度百科上傳授洗衣液相關知識,配合優惠裝等營銷活動,著手開始教育消費者改變洗衣方式。2008年,藍月亮洗衣液橫空出世,藉助北京奧運會的紅利,藍月亮請了當時的全民偶像郭晶晶做代言,喊出了「深層潔淨,更全面呵護您的手部、衣物和肌膚」的廣告語,直戳消費者痛點,迅速贏得了一大批消費者的信賴,在主要城市嶄露頭角,並佔領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