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是說元宵之夜的繁華京城沒有等來應來的月光,想是嫦娥害了羞,不肯移開鏡子露出臉龐,還特意遮掩了一層輕柔的雲彩。
七絕雖然短小,卻已經屬於近體詩了,對聲律有著嚴格的限制,更何況明清時代人們的口音早就變了,但寫詩填詞還必須依照唐宋的發音,便免不了許多死記硬背的功夫。詩歌本就是戴著鐐銬的舞蹈,鐐銬越重,舞者越可以盡展才華。
十歲的小冬郎已經掌握了近體詩的寫法,熟悉了平仄音的錯綜變幻,背熟了唐宋的漢字在韻譜上的發音,流暢地化用古語,於是戴著所有的這些鐐銬,仿佛無拘無束一般抒寫著天才詩人的想像力。
同一天裡,冬郎還寫過一首《上元即事》,渲染元宵之夜的璀璨燈火:
翠【造字:耳+毛】銀鞍南陌回,鳳城簫鼓殷如雷。
分明太乙峰頭過,一片金蓮火裡開。
這首詩雖然寫得平平,但足以告訴我們:小冬郎的閱讀量此時已經相當可觀了。他會用「翠【造字:耳+毛】」這樣的生僻字眼,會用「鳳城」這樣的詩歌套語,會用「太乙峰」和「金蓮」這樣的典故,而「殷如雷」這個比喻則說明他已經學過《詩經》了。
就在這短短的幾句詩裡,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小冬郎過人的聰慧和努力,也看到了明珠夫妻為了兒子的教育花費了多大的心思。百姓們總是出於酸葡萄的心理相信著「豪門子弟多紈絝」,殊不知越是豪門,越可以並捨得在子弟的教育上花費血本。明珠的傾力投入,真的把冬郎培養成了冬郎。
也許是有意,也許是巧合,作為旁觀者的我們畢竟不得而知,只有驚嘆著在容若身上,無論大號還是乳名,都像讖語一樣昭示著他的一生,糾纏著他的一生。
關於容若的名字,這裡還要交代兩句後話:在容若已經二十多歲的時候,康熙皇帝立了第二子為皇太子,皇太子乳名保成,和容若的名字裡都有一個「成」字。於是為了避皇太子的名諱,已經沿用了二十多年的「成德」便被改為了「性德」,這就是那個最為我們熟悉的名字:納蘭性德。直到第二年,保成改名胤礽,「性德」才恢復為「成德」。
所以,「性德」這個名字其實只用了一年而已,我們稱呼公子為納蘭性德實在沒什麼道理,只是約定俗成罷了。
至於公子自己,每每在署名的時候總是署作「成德」,或者效法漢人的稱謂,以「成」為姓,另取「容若」為字,署作「成容若」,他的漢人朋友們也往往用「成容若」這個名字來稱呼他。在這樣一個純漢化的稱謂裡,昭示的是容若對文化血脈的強烈認同。
是的,按照漢文化的傳統,儒家經典《禮記》裡早已講過「二名不偏諱」,也就是說,對兩個字的名字,如果言語或書寫中只用到其中的某一個字,就不必避諱。皇太子既然乳名保成,只要別人的名字不是同時含有「保」和「成」這兩個字就是可以的。滿人摧殘了漢人的文化,卻把漢文化中強調君臣父子秩序的內容拿過來變本加厲。容若看得清楚,這不過是權謀治術而已,而他自己作為一名真正的對漢文化的傾慕者,只要還有一線餘地,就絕對不願接受那些變了質的漢文化。
關於「成德」這個名字,還有一層很重的疑雲,是連容若自己都解釋不清的。少年時代的容若就已經學習過儒家的許多經典了,有一天他學到《儀禮》,看到其中有「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的句子,這是古代貴族子弟的成人禮(冠禮)上接受的祝詞,意思是說:「在這個良辰吉日裡,為你加冠,表示你已經進入成年。希望你從此以後拋棄童心,謹慎地修養成人的品德,這樣你就可以順順利利地得享高壽和洪福。」在雙行的小字裡,鄭玄和賈公彥這兩位前輩大儒明明白白地注釋著:這是行成人禮的時候對貴族子弟告誡和勸勉的話,告訴他們只要拋棄童心,像一個成年人那樣遵守綱常秩序,就可以享洪福、享高壽。
容若早就聽父親講過自己名字的來歷,在此之前,他一直以為「成德」二字就是《易經》裡的名言,所謂「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父親一直在這樣叮囑自己,自己也一直在這樣期待自己。但是,「成德」二字竟然也在另一部儒家典籍《儀禮》當中出現,說的卻是「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容若不免有些遲疑:「照這麼說,如果我拋棄不掉童心,不能像一個『標準的』成年人那樣在綱常禮制裡規規矩矩地待人處事,我將來就不會有福有壽嗎?」
這個疑惑,不知道容若有沒有對旁人講過,他只是把它悄悄地記在筆記裡,也許不久就忘記了,只是在將來每一次遭受命運捉弄的時候又陡然想起。而在我們這些深愛容若的旁觀者看來,「成德」二字果真是一句讖語--容若始終都不曾拋棄他那顆比世界更要寶貴的童心,也實實在在地為這顆童心付出了太過慘重的代價。
我們眼睜睜看著容若的一生,仿佛是一個純真的孩子,赤身露體地走在命運的叢林裡。
容若讓我想到達達主義。
達達主義,一戰期間誕生的一種藝術流派,宣稱文藝創作應屏蔽思想幹擾,只表現感官接觸到的直接印象。
達達,源於法語「dada」,意為兒童玩耍用的木馬,讀音模仿嬰兒的呀呀學語。人在嬰兒時期還未被文明汙染,對周遭事物的反應單純而直接,不加掩藏或修飾,帶著近乎野性的真摯。達達,人一生最初的發音、最後的實話。
相較於主張否定與破壞一切、有些簡單粗暴的達達主義,我以為容若更能代表「達達」二字,終其一生,他都在實踐孩子的藝術:放棄理智與邏輯,忽視人類社會道貌岸然的生存規則和價值觀,聽從感覺的蠱惑,讓心靈成為指引。
要糖果和遊戲,不要算計。
孩子並不多。在冷硬現實的獵殺下,孩子成了稀缺品。不要蔑視曾經幼稚的自己,就算對過去的天真無法欣賞,至少可以懷著憑弔的心情。
[小考據]十歲的納蘭詞?
在容若的文集當中,寫上元月蝕的除了這裡提到的兩首七絕之外,還有一首詞:《梅梢雪·元夜月蝕》:
星球映徹,一夜微褪梅梢雪。紫姑待話經年別。竊藥心灰,慵把菱花揭。
踏歌才起清鉦歇。扇紈仍似秋期潔。天公畢竟風流絕。教看蛾眉,特放些時缺。
這首詞的大意是:京城的元宵之夜到處都是花燈和焰火,梅梢的積雪竟在這一夜裡微微地融化了一些。廁神紫姑正欲與人訴說多年的離情別緒,嫦娥卻正在懊悔著當初偷了仙藥獨上月宮,不願揭開鏡面見人,所以月華被深深地掩住了。但很快地,驅逐天狗的銅鑼聲停了下來,月亮又露出了臉來。地上的人們手拉著手,腳踏著節拍,再次把歌聲唱響,天上的月亮也恢復了七夕時候的明豔皎潔。都是因為天公的風流啊,為了看一眼月兒那彎彎的蛾眉,特地製造了這一次的月蝕。
本文選自《納蘭容若詞傳》,如有侵權,告知刪除